首页 百科知识 问题的构建

问题的构建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引论:问题的构建一、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进入21世纪之后,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批复认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由此,中国“蓝色经济”发力,先行先试,选择的是浙江,完成国家交付的海洋经济破题重任,舟山扮演的角色是先导区。海洋经济关乎浙江未来发展大局,因此浙江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实施。
问题的构建_蓝色构想海洋时

第一节 引论:问题的构建

一、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

进入21世纪之后,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分别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和“发展海洋产业”;(1)国务院2003年发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逐步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2)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我国应“发展海洋经济”(3)。在国家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政策推动下,海洋经济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亮点。根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2》提供的数据,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不到1万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57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9.7%。(4)在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壮大的形势下,201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批复认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2011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又明确提出了“重点推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这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由此,中国“蓝色经济”发力,先行先试,选择的是浙江,完成国家交付的海洋经济破题重任,舟山扮演的角色是先导区。

浙江是资源和陆域小省,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却从全国第14位跃升至第4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然而,奇迹的背后却隐藏着危机。浙江经济发展与土地、水、环境等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约束,浙江下一步将如何发展?反观国内其他地区,近年来,从北到南,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山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福建海西经济区、广东珠三角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沿海地区开发先后纳入国家战略。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对于“浙江应落棋何处”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变得更加紧迫。借鉴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和趋势,结合浙江的实际情况,跳出陆地,发展海洋,成为浙江的必然选择。浙江依托广阔腹地和深水岸线,具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浙江海洋战略区位优越,毗邻台湾海峡和日本海峡,沿海地区位于我国“T”字形经济带和长三角核心区,是长三角地区与海峡两岸的联结纽带;浙江海洋综合实力较强,临港产业、海洋石化产业优势明显,船舶产业和海洋能源发展迅速,新型海洋产业渐成亮点,海洋产业布局日趋明晰,重点海洋产业基地加快形成。自从201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规划》以来,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2011年全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4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9%,占全省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13.8%上升到14.1%。预计到2015年,示范区海洋生产总值接近7000亿元,占全国海洋经济比重的15%;到2020年,示范区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2000亿元,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35%左右,(5)从而形成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

海洋经济关乎浙江未来发展大局,因此浙江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实施。1993年以来,浙江经历了“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大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港航强省”的战略变迁,走出了一条“海陆联动”特色发展之路。2011年初,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战略,无疑对推进东部率先发展、增强浙江经济竞争优势、实现由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是完善国家沿海区域发展布局的战略部署,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战略决策,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是统筹陆海、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获批的一个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规划,这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提升了浙江在全国发展中的地位。这既是中央对浙江多年来发展海洋经济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工作的大力支持,更是对浙江发展海洋经济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我们需要认真领悟中央精神,按照规划确定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紧密结合浙江实际,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努力在坚持陆海统筹、体现浙江特色上出新招、作示范。正如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所言:“26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是浙江宝贵的‘蓝色国土’,深耕蓝海、‘蓝色’驱动,是浙江发展的希望和潜力所在。要紧紧抓住实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国家战略举措的机遇,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资源整合和抱团发展力度,优化海洋经济发展布局,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积极推进海洋综合开发,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努力推动我省由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跨越。”(6)

如何“创新体制机制”?如何“加大资源整合和抱团发展力度”?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我们不能将目光停留于浙江本土,而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扩大开放,可以采用一种区域经济共赢发展、经济与政治联动发展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来看待这个问题。以大陆和台湾的经济互动关系为例,我们应该注意到,在国家加大海洋开发力度、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非常重视通过经贸合作推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并以此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进展,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由此观之,经济与政治是互动的,大陆和台湾的经济互动、共同发展具有一种深刻的政治的意蕴。早在2005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历史性的会谈后共同发布的《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中,明确提出:“促进海峡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海峡两岸同意,应本着先易后难、求同化异、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和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尽快推动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进程。2009年,国务院曾专门发文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其中提到:“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7)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正式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倡导积极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这有利于海峡两岸展开进一步的经济合作,有利于海峡两岸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经济激烈竞争的挑战,有利于建立具有海峡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有利于增进海峡两岸人民的福祉,也有利于通过两岸经济的合作交流促进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最终服务于祖国统一大业。

认识到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和经济发展、经济互动具有的政治意蕴,并借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交流的实际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谋划浙江海洋经济特色发展之路、创新浙江与台湾的经济合作交流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浙江与台湾在海洋经济领域中的合作交流不仅是立足于浙江、有利于浙江的选择,也是基于台湾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需要所作出的战略构想。首先,台湾在海洋资源、海洋产业、海洋经济政策等方面也有相当的优势,与浙江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目前,台湾的远洋渔业、航海、造船、水产养殖等传统产业仍有一定优势,海洋旅游休闲业发展迅猛,海洋深层水、海洋能源、海洋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潜力较大,南台湾的海洋产业结构有很大成长空间。其次,台湾近年来倡导“蓝色革命”、“海洋兴台”,推进新型海洋经济的发展。因应全球重视蓝色海洋之浪潮,台湾当局先后发布了“海洋白皮书”(2001)、“海洋运动发展计划”(2002)、“海洋政策纲领”(2004)、“海洋政策白皮书”(2006)。2009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表示,台湾未来将分两阶段逐步成立海洋主管部门,统筹海洋及渔业等相关事务。诸如此类的政策和制度设计为台湾海洋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再者,浙江与台湾两省的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浙江去台人员、去台人员亲属数量居大陆第一位,迄今在台二、三代的浙籍亲属达到近百万人;浙江各级台办根据本地实际,积极抓好各项惠台政策落实工作,如海关、农业、商贸等部门,为扩大台湾农产品和水产品在浙江的销售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浙江注重做好招台商、安台商、服务台商的工作,不断推进“东引台资”战略,建立对口交流机制,为台商来浙投资建设海洋经济带创造良好条件;2008年两岸“三通”的实现为浙台两省海洋经济合作联动创造了新的契机;2010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指出,要“深入贯彻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长三角地区、海峡两岸经济区的交流与合作”,“继续扩大与港澳台的合作交流”;2010年,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首次专家工作商谈达成了多项共识,为浙台两地海洋经济走向深层合作开了一个好头。近几年,浙台两地在海洋产业对接协作、海洋科技联合攻关、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浙商台商贸易往来等方面有许多实践进展,尤其在海洋科技、农林水利、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渔业等领域合作势头良好,两地的经济合作凸显出鲜明的“海洋特色”。这不仅为浙台两地依托海洋经济合作交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进一步加强“浙台模式”的战略机制创新,全面推进两岸依托海洋经济实现对话交流、共赢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加紧迫的现实要求。

综上所述,“浙江—台湾依托海洋经济合作交流的战略机制研究”这一选题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有助于拓宽“两区”建设的战略内涵,推动两岸海洋经济的集成创新。目前,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就要求建立更加开放的区域海洋经济合作交流机制,集成资源、形成合力,以推动两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明晰浙江新一轮海洋经济战略集成的基本思路,从战略层次上理解两岸依托海洋经济加强对话合作对于双方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其二,有助于构建具有浙台特色的对话合作机制,推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受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启发,浙江与台湾两地海洋经济的合作联动,也可以服务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本研究试将“推动两岸经济共赢发展”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进展”两项目标集成于“浙台模式”中,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战略定位、外延拓展、内涵深化提供决策参考。其三,有助于实现两岸优势互补,发挥聚合效应,增强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目前,浙江海洋经济虽初具规模和实力,但相对于广东、山东、上海、福建,浙江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偏低,海洋产业整体上呈粗放增长态势,海洋经济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高,局部海域生态环境压力较大;台湾地区也面临海洋传统产业萎缩、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难题。本研究对浙台海洋经济合作机制和策略进行探索,为两地实现优势互补、发挥聚合效应、增强整体实力提供智力支持。

二、主要内容与研究路线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现状调研。主要包括浙台两地海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态势,浙台两地依托海洋经济合作交流的战略环境等。二是“浙台模式”的战略研究。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对浙台两地依托海洋经济实现对话合作、共赢发展的战略目标、核心理念、战略内容、子战略相关性、战略评价标准、战略意义等进行分析。三是“浙台模式”的机制研究。运用集成创新的方法,从“三位三维”的立体空间解读浙台两地依托海洋经济实现对话合作、共赢发展的创新机制,具体探索海洋渔业、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等海洋经济领域的合作交流、共赢发展的机制和对策。

本研究遵循“现状分析→环境分析→战略定位→机制创新→策略设计→模式归纳”的思路,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知识,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具体而言,本研究分为七个部分。

引论:问题构建。着重分析课题背景与现实意义、主要内容与研究路线。

现状论:浙台两地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态势。着重分析浙台两地海洋经济的发展概况及其问题、浙台两地海洋经济发展的互补优势。

实践论:浙台两地依托海洋经济合作交流的实践进展。着重分析浙江与台湾两地在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教育业等领域中合作交流的现状与进展。

战略论:浙台两地依托海洋经济合作交流的战略体系。着重运用经济学、战略学和管理学原理,从“互动与双赢”、“集聚与发展”、“分工与合作”三个层面分析浙台两地依托海洋经济合作交流的战略目标。

机制论:浙台两地依托海洋经济合作交流的机制创新。借鉴国内外“集成”理论的相关成果,运用“三位三维”的机制创新理论,结合浙台两地依托海洋经济合作交流的实践进展和发展态势,着重对浙台两地在海洋渔业、港口物流等海洋经济领域的合作交流、共赢发展的机制对策进行研究。

同时,本研究旨在对以“海洋经济对话合作”为特征的“浙台模式”进行推介。这一模式把三大元素(海洋元素、浙江元素、台湾元素)通过“三位三维”的战略机制创新,融合凸显于“两大目标导向”(即“推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进展”)之中,通过海洋经济对话、合作、联动,最终实现两地共赢发展的战略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