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影随形的祖先

如影随形的祖先

时间:2022-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影随形的祖先——祖先是永远的图腾,一切习俗之中,跪拜、叩头、上香、敬烛,祖先如影随形,几乎无处不在。除夕告祭,典型的祖先祭祀。此时,祖先是族人心目中列在首位的图腾。这个过程,讲究的是“长幼有序”,是长者为尊、祖先为尊的礼仪。后半部分是“供享”,这是开财门没有的程序,将早就准备好的三牲祭品向祖先“供享”。如今,保留下来的祖先祭祀,最鲜明、最直接的,是清明、冬至和中元。

如影随形的祖先

——祖先是永远的图腾,一切习俗之中,跪拜、叩头、上香、敬烛,祖先如影随形,几乎无处不在。

“谷村原有两总祠,一为始祖西平忠武王祠,一为基祖祖尧唐公祠。每岁春祭,基祖祠定以正月初二日,始祖祠定以正月初五日,冬祭基祖祠定以冬至日,始祖祠定以冬至之第三日……春冬二祭之前十日,值祭者预发传帖……临祭之先晚,通村鸣锣三阵,诸绅士、主祭、分献赴祠用习仪饭,点烛上席……次早不得说话,五鼓以后,又鸣锣三阵,主祭、分献、房长及各房绅士,齐集来祠,向上三揖,左右向先到者交拜一揖,各立两廊,低言细语,毋许喧哗,并不许上堂。俟绅士齐后,首士方请上堂,点礼生十六人,着公服,照科分,尽新不尽旧,其余俱以次序两廊跪拜,黎明行祭毕,各归本家。至午后,仍鸣锣三阵,催集破胙酒……”

这是谷村李氏关于祭祀祖先的习俗,摘自其《家规》第一条。春秋二祭,雷打不动,可见祖先在后裔心目中的地位,至高无上。

祖先就在习俗里。他们是习俗的创立者、传承者、完善者,在习俗里与子孙后代共享欢喜悲伤,历代后裔都在习俗里与祖先对话交流,习俗是祖先与后裔灵魂的碰撞、思想的交流与情感的凝聚。谷村李氏总祠的祭祀仪式,是对祖先的追念、缅怀和崇拜,其始祖与开基祖就是追寻其根基与本原的依据。(www.guayunfan.com)正因为如此,后裔们在举行习俗仪式时,必得恭敬、严肃、庄重、正规,不能有丝毫的嬉笑、谐谑、邪黠、喧哗的表情和行为,否则就是故意违反家规,故意对祖先大不敬,要受到家法族规严厉惩罚,受到儒家伦理道德和封建礼教严厉制裁。按照祖先的规矩做了,心里感到安稳,如果不按规矩去做,内心反而惶惶不安。这就是习俗的力量,虽然无形,却很实在,虽然无影,却很沉重。

过年的习俗,很有代表性。

除夕告祭,典型的祖先祭祀。除夕那天,先贴好春联,然后杀鸡祭血,备上鱼、肉、豆腐、斋饭等牲礼祭品,带上祭酒,揣上香烛爆竹,到祖先的坟茔上去转一圈,告祭祖先,叫作“贡享”或“供享”。回村后先去祠堂,先总祠、再房祠、后支祠或家祠,向列祖列宗“供享”,最后才回自家厅堂“供享”家仙和祖先。

开财门。从除夕之夜开始,谷村族人轮流入祠值岁。到大年初一凌晨,择吉时举行开财门仪式。先是拜祭祖先,值岁的族人代表宗族全体人丁,对着祖先牌位、天地神灵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点燃香烛,斟满祭酒,最后才将大门打开,燃响开门爆竹。祖祠开财门的爆竹一响,各家各户便次第打开财门。此时,祖先是族人心目中列在首位的图腾。

拜大年。大年初一早饭后,全村男丁集中到祖祠,集体举行拜年礼仪。由首事带领,首先给祖先拜年,对着神龛上的祖先牌位,按辈分高低、地位尊卑、年龄大小排定次序,向祖先行跪拜大礼。拜完祖先,再拜长辈,依高、曾、祖、考、己、子、孙的辈分序次,按照年龄大小,依次入座受拜。这个过程,讲究的是“长幼有序”,是长者为尊、祖先为尊的礼仪。如今,他们依然保留了大年初一到祖祠给祖先拜年的习俗。

启衙,或者启牙(也可能是“起衙”或“起牙”——衙,衙门;牙,牙人,生意的经纪、中介人),正月初二早晨的仪式。完成这个仪式,表明可以出门办事、外出发财和走亲访友了。仪式前半部分,与开财门仪式大同小异,家中长者率众男丁,点燃香烛,叩拜祖先、家仙,打开大门,燃响爆竹,将高香插在大门口,拱手朝四方神圣作揖。后半部分是“供享”,这是开财门没有的程序,将早就准备好的三牲祭品向祖先“供享”。

正月十五元宵节,要闹花灯,这天傍晚必须灯火通明。旧时代,谷村的灯彩特别多,节目非常丰富,闹得也特别欢,是全体村民最为开心的时候。如今花灯是不会再闹了,但散灯的习俗保留了。下午先要出门散灯,去祖先坟茔,去祠堂里散灯,备上三牲祭品、祭酒、香烛爆竹,去给祖先“供享”;有的人家还会备上纸扎的公鸡,到新逝的亲人坟头焚烧祭奠。晚饭后,家家户户处处点亮蜡烛灯火,家里家外一片通红明亮,富丽堂皇。

这些习俗中,随处可见祖先的踪迹。

如今,保留下来的祖先祭祀,最鲜明、最直接的,是清明、冬至和中元。

清明叫作“挂青”,冬至叫作“挂纸”。有两句俗语很顺口:“清明挂向前,冬至挂到年。”这两个节日,是活着的人们与逝去的亲人之间对话与交流的平台。这个时候,不论离家有多远,事情有多忙,远在异地他乡的游子,都会千方百计赶回家给祖先上香供牲。

清明“挂青”时,礼备三牲,携上香烛,多备纸钱和冥币。到了祖先坟前,首先清理坟茔上下的杂草荆丛,再培上泥土,然后“前三后四”地压上纸钱,即在坟头上横着压三张,坟脊上直着压四张,最后点燃香烛,烧化纸钱,放响鞭炮,洒上祭酒,供享三牲。清明的祭品中,过去还有发糕。发糕发糕,又发又高,越发越高。将这个祭品供享给祖先,是生者向祖先祈祷自己的人生之福。

冬至的祭拜礼仪与清明大体相同,但讲究略有不同。首先是冬至应当挂向后,一直可以挂到年关。其次是修墓,给祖先修缮坟茔,立碑垒围。有俗话说:挂青扫墓,挂纸祭祖;清明培土,冬至修墓,很精确地归纳了两个同为祭祖节日的不同特征。

与祖先直接对话交流的节日,还有一个七月十五,雅称中元,俗称鬼节。旧时给祖先“烧包封”,是大家大族集中行动,统一到祖先的坟茔上去烧化。包封里全是冥币、纸钱之类的祭品,是烧化给祖先在另一个世界使用的。此外,还要礼备三牲、香烛爆竹和祭酒。如今,“烧包封”仪式已经分解成了各个小家庭或小家族分头烧化,而且不一定到祖先的坟茔上去烧,可能随便找个地方就烧了,诸如大路旁边、河流旁边、小溪旁边、大树下面、村庄门头、牌坊脚下、大小桥头、废墟残垣等等。买包封时,摊贩专门替人将包封写好,一如邮寄信件包裹,包封正面写明“某省某县某乡某村某某葬地某某收”,落款自然是生者(一个家庭或一个小家庭全体男丁的名字,还要注明辈分),另外给那个世界的邮差写一个小包封,算是给那个世界里邮差的小费了。包封里烧化的,不止是冥币、纸钱等,还有纸质的手机、摩托、轿车、豪宅等现代物品模型。“烧包封”还有一个严肃的规矩,即花甲之期的界限:未满花甲之年而逝的祖先,包封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下午或晚间烧化;已满或超过花甲之年而逝的祖先,包封在农历七月底的某个下午或晚间烧化。这个日期不能错,错了会被祖先们跑到梦里来责骂的。这当然是生者的担心,内心的愧疚,但却鲜明地体现了祖先无处不在的身影和对生者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及至思想意识的种种影响。

祖先还会出现在其他一切祭拜礼仪之中。

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到人生要成就的任何一件大事,到生产生活中要举行的任何一项重大活动,都会受到祖先在天之灵的特别关照。

报生的习俗就是这份关照的开始。婴儿(尤其是第一胎婴儿,不论男女;其他胎次的婴儿一般只限于男婴)一出生,其父亲立即就要向祖先们报告,即称为报生。报生礼仪要行两次,一次是向自己的家族祖先,一次是向妻子的家族祖先。婴儿出生后,做父亲的要携上祭品,到祠堂向祖先报告添丁增口的喜讯。当日(如果时间上允许的话)或次日,婴儿的父亲要挑上祭品,到岳丈家的厅堂和祠堂上报告添丁增口的喜讯。报生的过程有个讲究:前去报生的父亲,肩头挑着一副小担子,一头是三牲祭品等物,一头是装有祭酒的酒壶。倘若生的男孩,酒壶在担子的前头,而且是壶嘴在前头;生的女孩,酒壶在担子的后头。任何陌生人,只要看到这副担子的前后,立即就知道主人所得为男为女了。如今的人们已经不再履行这样报生的仪式了,顶多在家门口放上一挂鞭炮以示庆贺而已。

结婚是终身大事,女方家有辞堂的环节,男方家有拜堂的环节,这都是祭告祖先之礼。

乔迁新居是人生喜事,从旧居迁往新居前,要在旧居辞别祖先,迁到新居之后,又要在香案上给祖先安放神位,并且供享以示隆重和敬意。

其他重大节日,如端午、中秋等,祭祀仪式中都含有祭祀祖先的成分。在这么重要的时刻,人们是不会忘记把祖先请到宴席上,与家人一起共享欢乐与喜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