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治灭韩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上治灭韩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时间:2022-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术治灭韩在历经了多年的试探和容忍后,嬴政开始驾驭着隆隆战车驶出了函谷关。术治的横行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吏治腐败难以查究,并且认为吏治的清明是国家富强的根本。这是申不害的悲剧,也是单纯信奉术治的悲剧,同样这也是导致韩国最终被灭的悲剧。这其中很重要一部分原因就是信奉术治强国后,韩国以后的君臣就没有了在阳谋中试图变法的精神。如果攻灭韩国导致诸侯震惊,强化各国合纵,这对秦国将非常不利。

术治灭韩

在历经了多年的试探和容忍后,嬴政开始驾驭着隆隆战车驶出了函谷关。而战车所指向的第一个矛头就是秦国的近邻韩国,而韩国也是第一个被秦灭掉的东方大国。

根据历史记载,韩氏部族是周武王的后裔,在迁入晋国后被封为韩原这个地方,也就是陕西韩城县境内。这支部族于是就以自己的封地为姓氏,也就是韩氏。而这支部族很快就抓住时机成了一方诸侯。

在晋景公时期,韩氏部族的首领韩厥只是晋国的一个稍有实权但封地有限、爵位也不高的普通大臣,与当时手握晋国兵权的赵氏和重臣魏氏相比,韩氏是非常不起眼的。但是韩阙为人耿直,通晓大义,在晋朝诸多大臣中有着良好的声望。这一时期,晋国发生了权臣屠岸贾借晋灵公遇害一事嫁祸赵盾,试图剪灭赵氏一族的事情。在这一重大事变中,韩厥主持公道,先是力主赵盾无罪,后来又保护了赵氏中仅存的后裔。局势稳定之后,韩厥又力保赵氏的后裔重新得到封赏,成了天下闻名的忠义之臣。(www.guayunfan.com)

这个故事就是流传至今的赵氏孤儿的故事。但这个故事的结局还衍生出了另外一个事件,那就是在赵氏复出以后,屠岸氏灭亡,韩厥成为晋国的六卿之一,最为重要的是,韩厥与赵氏结成了坚实的政治同盟。后来,随着韩氏、赵氏、魏氏三家势力逐渐增大,他们就是一起打败了智伯,瓜分了晋国,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者均为诸侯,韩国至此建立。

韩国在立国之后并没有安守故地,而是多有征战。其中最大的战绩当属吞灭了一个重要国家——郑国。灭掉郑国以后,韩国将自己的都城迁到了新郑。迁都新郑后的韩国并没有获得理想中的安稳,它的邻国魏国在李悝变法后迅速强大,经常出兵攻打韩国。

痛定思痛的韩国国君韩昭侯启用了申不害进行变法。申不害是郑国人,他同样力主变法,是法家中注重“术”一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史称“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治国强兵,无侵韩者”。在《史记·韩世家》里有这样的记载:“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

在此有必要解释一下何为术治。术治说简单一点就是督察臣下的方法。之所以将其称为“修术”,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术主要掌握在君王手里,是一套秘而不宣的手段;第二,想要熟练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很高的技巧,故而需要传授修习。术治的横行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吏治腐败难以查究,并且认为吏治的清明是国家富强的根本。

但是申不害没有想到的是,当这种权术一旦普遍化并且被当成治理国家的手段而被普遍实施后,那对于支撑起国家生活的种种法律就会被无边的权术计谋所吞噬。这是申不害的悲剧,也是单纯信奉术治的悲剧,同样这也是导致韩国最终被灭的悲剧。

在申不害主政的时间里,依靠着种种秘密核查的手段逐渐成为一种弥漫在朝野之上的恶习。君臣之间互不信任,官场之上相互钩心斗角,仿佛人和人之间都在黑暗中摸索。这种改革虽然让君主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短时间内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无异于饮鸩止渴。韩昭侯在申不害变法后有过短暂的强盛,但很快就极速衰落了下来。这其中很重要一部分原因就是信奉术治强国后,韩国以后的君臣就没有了在阳谋中试图变法的精神。韩国庙堂之上的君臣始终都在算计着如何避祸,这才有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疲秦之计的郑国渠计划。

综上而看,申不害的变法与商鞅变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他无论是在制度创新还是在法制建设上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重视政治技巧,过分玩弄阴谋权术的方式很快就让韩国尝到了恶果。

在战国七雄之中,韩的疆域面积是最小的,而它变法的力度和成果又是比较差的,加之它身处各个强国之间,所以韩国从来没有发展到能够单独对抗其他大国的力量。战国末期,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频繁,而韩国也不断遭受到周边其他国家的侵扰和蚕食,国土面积不断缩小。韩国身处秦国向东发展的要塞,出于自身安全考虑,韩国多次参加合纵攻秦,但是收效甚微。公元前254年,韩王向秦称臣纳贡,此时的韩国已经成了秦的一个附属国。

秦试图灭韩的计划并不是嬴政一人决定的,韩国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和他的羸弱在很早以前就让他成了秦国眼中的肥肉。早在秦惠文王时期,当时的秦国宰相张仪就提出了“下兵三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首先灭韩的主张。为此,当时的司马错同张仪进行辩论,主张先攻取巴蜀之地。

秦王嬴政亲政以后,秦国的实力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强大,而韩国则越发弱小。尤其是韩王听说秦国重臣李斯等人都极力主张先灭掉韩国之后,韩国君臣便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无奈之下,韩王送出了韩非以求赢得少许的时间。嬴政为了能够得到韩非这个人才,并没有对韩国发动军事攻击,这其实是韩非为韩国争取到了最后的时间。

嬴政决心发动统一战争后,秦国内部在总统战略安排和第一个攻击的目标上产生了一定的分歧。有两种不同的主张摆在嬴政的面前,让嬴政一时间难以取舍。第一种主张就是李斯等人提出的,那就是先灭掉韩国。这一主张得到了多数朝臣的赞成。此外,李斯鉴于韩国处于秦国东出的最重要通道,如果不能干净利索地拿下,将来很可能会有后顾之忧。而灭韩也符合先弱后强、由近及远的战略。

另外一种观点就是以客居到秦国的韩非所提出的。他认为秦国首先应该击溃或者灭亡赵国。对此,韩非有着这样的解释:韩国已经向秦国称臣纳贡30多年,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出兵协助秦国攻击其他国家,其政治地位“与郡县无异”。此外,韩国虽小,但未必就能一战而攻克。如果攻灭韩国导致诸侯震惊,强化各国合纵,这对秦国将非常不利。所以此时秦军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削弱赵国。

虽然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精明过人的嬴政在经过仔细斟酌之后,将两种观点相互融合,制定了新的战略意图:先从背面重点攻击赵国,彻底打垮和消耗掉赵国的有生力量,使之自顾不暇,无力救援韩国和魏国。

自公元前236年起,也就是秦王政十一年,秦军开始连续攻赵。虽遭到了赵国名将李牧的顽强抵抗,但是在这场消耗战中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嬴政预计赵军丧失了牵制秦军的能力后,秦军立即转移目标,发动了扫灭六国的战争。

事实也证明,嬴政没有贸然听从李斯的建议立刻攻打韩国是极为高明的策略。如果将山东六国比作一条长龙的话,那赵国就是龙头。战国后期,山东六国忌惮秦国的强大,连续发动了几次合纵攻秦,这其中赵国都是主要的参与者。削弱了赵国,实际上就等于打掉了龙头,即便不能彻底打断,至少也要让其无力再组织起新的进攻。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嬴政动用了数十万的军队,两度亲临战场,前后大约七八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个艰难的战略任务。

达到战略目的后,嬴政没有丝毫犹豫,直接掉转军队方向,决定一举灭韩。此时是秦王政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31年,这一年的九月,秦军大兵压境。而韩国国君为了能够苟延残喘,再次用割地的方式求和,献出了最富饶的南阳全境。占领南阳后,嬴政没有给韩国留下任何的机会,转年就命令嬴腾灭掉韩国。韩军刚与秦军接触就全线溃败,汉王安被俘。嬴政下令将新占领的韩国土地设置为颍川郡,韩国彻底灭亡。

韩国灭亡后,嬴政决定动用全部的主力来与最重要的一个敌人决一死战,这就是赵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