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沿海防护林有害生物防治

沿海防护林有害生物防治

时间:2022-02-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害生物既是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又严重制约着沿海防护林多种效益的发挥。浙江省沿海防护林树种分布与有害生物发生概况。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外来有害生物的重灾区,防范和控制外来有害生物灾情已成为沿海防护林体系有害生物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沿海防护林有害生物防治_中国沿海防护林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个数量庞大的微生物和昆虫世界,它们与森林植物有着复杂的生态关系,对其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从人类经济和生态角度来讲,这些影响有的有益、有的有害,有的某一时期有益、另一个时期有害,这些有害的影响即害,是无烟的森林火灾,对森林生长发育造成很大影响。防治是采用各种方法,调节病原、害虫、林木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将病虫危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使其不致大规模发生。

有害生物是制约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松材线虫已使一些沿海地区的松林遭受到毁灭性破坏,椰心叶甲给以棕榈科植物为主的产业和旅游业造成严重损失,2004年5月广西北部湾红树林的广州小斑螟暴发成灾,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害生物既是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又严重制约着沿海防护林多种效益的发挥。因此,科学地评价和分析有害生物危害的严重性和治理工作的重要性,首先要对沿海防护林体系有害生物种类、发生特点和成灾原因有所了解。

(一)有害生物的主要种类

根据有害生物普查结果,综合相关资料,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有害生物的种类在1000种以上,经常性发生能够造成一定程度危害和较大经济损失的有100余种,其中最为重要的种类有: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湿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日本松干蚧(Matsuccocus matsamurae)、松毛虫类虫(Dendrolimus)、杨干象(Cryptorrhynchus lapathi)、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红棕象甲(Rhychophorus ferrugineus)、褐纹甘蔗象(Rhabdoscelus lineaticollis)、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广州小斑螟(Oligochroa cantonella)、松针褐斑病菌(Lecanosticta acicola)、木麻黄青枯病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桉树焦枯病菌(Cylindrocladium quinqueseptatum)、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浙江省沿海防护林树种分布与有害生物发生概况。由于受到自然条件限制,浙江省沿海防护林树种结构比较单一,纯林多,结构单一,仍然以马尾松为主,此外还有杉木、柳杉、木麻黄、毛竹、柏木、湿地松、红树林等;管理粗放,人为破坏严重,加之如木麻黄、桉树等树种老化,经过几十年的引种繁殖,出现了品系质量下降、抗性减弱等现象。加上沿海地区海风、海雾、风暴潮等海洋性灾害频繁发生;上述诱因直接导致了有害生物发生日趋严重。最主要的种类有:松材线虫、松褐天牛、马尾松毛虫、柳杉毛虫、樟巢螟、樟叶蜂、樟萤叶甲、杨树食叶害虫、云斑天牛、木麻黄星天牛、光肩星天牛、桑天牛、星天牛、黄脊竹蝗、竹篦舟蛾、木麻黄毒蛾、大袋蛾、柏木夜蛾、刺蛾类等。

(二)发生危害的特点

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有害生物不仅种类多、危害重,而且具有特殊性,了解这些特点,对防范和控制有害生物灾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外来有害生物占有很高比例

沿海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对外贸易的窗口,物流、人流活动频繁,大量的境外有害生物不断在沿海地区首先登陆,定殖后向内地扩散蔓延。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椰心叶甲、松针褐斑病菌、薇甘菊等以及早期传入的日本松干蚧占沿海防护林体系有害生物的很大比例,且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外来有害生物的重灾区,防范和控制外来有害生物灾情已成为沿海防护林体系有害生物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环境诱导型有害生物频繁发生

沿海地区,海风、海雾、风暴潮等海洋性灾害频繁发生;平原海岸地下水位高,盐碱涝洼地多,海水易倒灌,盐渍化严重,土壤黏重,养分缺乏;基岩海岸土壤瘠薄,岩石裸露,在主栽树种选择上受到限制,营造的纯林多,如山东沿海防护林以黑松、刺槐为主要树种,纯林面积达85%以上,导致林种单一,树种单调,结构简单,林地肥力提高缓慢,防护功能不高;后期管理粗放,人为破坏现象较多;加之树种老化现象,如木麻黄、桉树等经过几十年的引种繁殖出现了品系质量下降、抗性减弱等现象。上述诱因直接导致了沿海防护林中环境诱导型有害生物的频繁发生,如天牛类害虫、小蠹类害虫、溃疡类病原微生物等已造成严重的危害。

(三)成灾的原因

造成沿海防护林体系有害生物灾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经营管理等人为因素。

1.大面积人工纯林导致有害生物的频繁发生

由于树种选择上的限制,可用于营造沿海防护林的树种很少,如福建沿海防护林主要树种为马尾松、木麻黄、台湾相思、湿地松,多以人工纯林为主。人工纯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稳定性低,组分单一,生物多样性差,导致马尾松毛虫、木蠹蛾频繁发生。

2.灾害性气候因子诱导有害生物的突发

沿海地区春季阴湿多雨雾,海滨风大,有利于病原传播并使寄主造成病原入侵的伤口,因此春季是松枯梢病等病害发生和蔓延的高峰期;台风不仅能将带菌的雨滴传送至较远的距离,且给树木造成许多伤口,增加病菌入侵的机会,木麻黄青枯病往往在台风暴雨后随之大发生。

3.粗放的经营管理有利于有害生物的发生

早期的沿海防护林带,尤其是木麻黄多数已进入成、过熟阶段,呈现老化状态,二代更新幼林因抚育管理不到位,呈现灌木林状态。由于土地贫瘠,又受风、沙、旱、碱的影响,大面积马尾松成为“老头树”。树种的退化、树势的衰弱、抗性的降低必然导致多种有害生物的侵袭。

4.防治不及时、措施不得当使灾害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对有害生物的监测不到位,预防性措施难以实施,大面积灾害出现后,被迫采用灾后救灾的办法,灾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有时甚至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应急防治,虽暂时控制了灾情,但伤害了天敌和破坏了生态环境,从而导致其他有害生物的再度暴发成灾。此外,防治经费不足、基础研究落后等也是有害生物灾害不断发生的原因。

(四)切实加强沿海防护林有害生物治理工作

加强沿海防护林有害生物的治理,首先要在高度重视有害生物治理工作和正确认识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要从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以提高控灾减灾能力为目标,从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观点出发,充分研究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的演替与有害生物消长之间的关系,协调运用各种防治技术措施,积极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实现沿海防护林有害生物治理工作由被动救灾向主动减灾的转变,走可持续控灾之路。为此,应加强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监测工作,为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在沿海防护林体系中,要进一步完善测报站点和监测网点的布设,加强监测队伍建设,发挥公益林护林员的作用,建立一支常年深入一线、业务熟练的监测队伍,不断完善主要有害生物的调查和监测办法,实时掌握有害生物的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生产性防治预报,为有害生物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2.加强检疫工作,防范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

针对沿海地区外来有害生物传入机遇大的特点,加强检疫封锁工作,开展口岸对外检疫和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工作的密切合作,注重进口货物和引种苗木的跟踪检疫,严密防范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同时,对沿海防护林建设过程中造林用苗也要加强检疫,防止国内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

3.加强预警工作,对主要有害生物制定预案

根据国家林业局《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处置办法》《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抓紧制定针对主要有害生物种类的单项预案,建立组织体系,做好物资、技术、人员和经费储备,一旦有害生物突发成灾,确保应急反应机制正常、高效运转。

4.加强防治工作,减少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

要把预防和救治工作贯穿于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全过程,从营林措施抓起,更多地采用乡土优良树种营造混交林,加强中幼龄林的抚育管理,提高林分、抵御有害生物的能力。在有害生物成灾的前期,开展以预防性为主的防治管理措施,在灾害发生期,应采取以无公害防治技术为主的救治措施;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5.加强科研工作,为治理工作提供强力支撑

针对沿海防护林体系有害生物发生的特点,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一方面,加强相关的基础研究,搞清有害生物发生主要种类、生物学特性、发生发展规律,科学地评价有害生物的潜在风险性;另一方面,加强监测技术、检疫技术和防治技术的研究,重点解决管理中技术难题,为有害生物的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一)加强营林措施

通过加强营林措施,提高森林植物本身对有害生物的抵抗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主要包括:①选育抗病虫品种。②加强育苗管理。如冬耕深翻,将地下害虫暴露于地表,把表土层的病菌和害虫翻入土层深处;适时播种,避开感病季节;苗期适当灌水,合理施肥,中耕除草。③做到适地适树、适时造林,尽可能营造混交异龄林。④科学抚育。对抚育对象、抚育强度、抚育间隔期等指标进行合理选择与确定,有利于森林健康与抗性的提高、生长量的增加。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和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可以调节植物养分,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有害生物越冬繁衍的环境条件。

(二)加强森林有害生物检疫和预测预报

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种苗等繁殖材料和木材的贸易调运进行管理和检疫,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播和蔓延。一旦发现危险性病害虫传入,要封锁在一定范围内,采取各种积极措施除治,逐步消灭。

坚持预测预报制度,把有害生物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有害生物调查监测,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有害生物动态作为基础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期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报。特别在有害生物经常出现的地区更应重视。同时,要通过对主要森林有害生物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和预报工作,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

(三)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和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持久,效果显著。一旦天敌在林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生物农药属于环境友好型农药,相对于化学农药而言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制剂应用于森林害虫防治,取得较好的效果。

认真遵守国家规定,改进农药施用技术,改进喷雾器等使用机械,严格掌握施药量和施药次数。只在必需应急时使用,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广谱性的尽量少用或不用,经常变换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减少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推荐常用药剂

1.阿维菌素

阿维菌素乳油(产品标准号:GB19337-2003)。

产品特点:阿维菌素是一种具有高选择性和高安全性的新型抗生素类生物农药,被农业部推荐为无公害农药。阿维菌素杀虫活性高,比常用农药高5~50倍,亩施用量仅0.1~0.5g有效成分。阿维菌素杀虫谱有84种,能有效防治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和同翅目害虫及多种害螨。

防治对象:红(白)蜘蛛、云松小爪螨、杨银(白)潜娥、大小蠹虫、线虫、松毛虫、美国白蛾。

施药时期:适期使用,稀释倍数3000~5000倍液。

施药方法:喷烟法、喷雾法。

注意事项:在通常情况下避光储存稳定。

中毒急救:低毒,对人畜安全。

2.灭幼脲

25%灭幼脲3号悬浮剂(产品标准号:HNP41001-A0741)。

产品特点:灭幼脲属昆虫激素类农药,主要是能通过抑制昆虫体内的几丁质合成,导致昆虫幼虫不能蜕皮而死亡,作用方式以胃毒为主,本品具有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对益虫安全等特点,属无公害农药。

防治对象:松毛虫、美国白蛾、尺蠼、毒蛾、天幕毛虫等。

使用方法:常规喷雾或飞机作业。

施药时期:昆虫幼龄盛期,用量(稀释倍数)30~40g/亩(制剂量)。

注意事项:

(1)不宜在幼虫高、老龄期施药、应掌握在幼龄期施药效果最佳。

(2)使用前应先将药液摇匀,以免影响药效。

(3)药液不要与碱性物接触,以免分解。

(4)养蚕区谨慎使用,如果使用一定要采取保护措施。

(5)灭幼脲与菊酯类、抗生素类药品复配有很强的增效作用。

中毒急救:误服或出现中毒现象,应催吐或送医院治疗。

3.绿色威雷

8%氯氰菊酯微胶囊剂。

产品特点:本品克服了缓释性微胶囊剂短时间内释放剂量不足的缺陷,能在天牛踩触时立即破裂,释放出的高效原药杀死天牛;未破裂的胶囊完好保存,避免农药的重复影响小,可防治松褐天牛、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桑天牛、云斑天牛、桃红颈天牛等多种天牛成虫以及象甲、蝗虫等其他多种鞘翅目、直翅目害虫成虫。

防治对象:天牛类。

施用方法:喷雾,用药量267~400mg/kg。

注意事项:常规喷雾稀释300~400倍;超低量喷雾稀释100~150倍。用于飞机防治时,施药量约为50~80ml/亩。将稀释后的药液喷洒在地面以上树干、大枝和其他天牛成虫喜出没之处。阴雨天喷雾,若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药效会大大降低。

中毒急救:对人畜微毒。

4.吡虫啉

别名:一遍净,咪蚜胺,扑虱蚜,蚜虱净。

产品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对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的某些害虫也有效。

主要以可湿性粉剂和浓可溶剂配成药液喷雾,用于防治水稻小麦、蔬菜、果树、烟草、棉花等作物,防治各种蚜虫、稻飞虱、稻叶蝉、稻蓟马、温室白粉虱、斑潜蝇、梨木虱、苹果金纹细蛾、桃潜叶蛾、柑橘潜叶蛾等害虫,一般亩用有效成分3~8g。由于吡虫啉具有优良的内吸性,在防治作物苗期蚜虫时,可采用种子处理或撒粒法施药,持效期达1个月以上。

类型:杀虫剂。

5.0.32%印楝素乳油

产品特点:印楝系楝科常绿乔木,印楝提取物在害虫防治中的主要作用是拒食和抑制生长调节作用。印楝生物活性成分至少控制125种害虫、蛹和线虫。

印楝对脊椎动物是相当安全的,印楝杀虫剂几乎达到了目前农药开发的所有要求,高效、选择性好、对非靶生物安全,对人畜安全无公害。

防治植物:果树、园林、森林。

防治对象:白粉虱、卷叶虫、杨枯叶蛾、美国白蛾。

施药时期:短期使用,稀释倍数800~1000倍液。

使用方法:喷雾。

注意事项:在通常情况下避光储存稳定,在pH>4.5或7.5时易分解。

中毒急救:低毒,对人畜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