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医学昆虫的种类及类型

医学昆虫的种类及类型

时间:2022-02-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化学防制指使用天然或合成的毒物,以不同的剂型,通过不同的途径,毒杀、驱避或引诱医学昆虫。目前,主要使用化学合成的杀虫剂、驱避剂及引诱剂来防制病媒节肢动物。药物在消化道内分解吸收,使虫体中毒而死。它与上述滞留喷洒不同的是直接毒杀昆虫,多用于防制、毒杀室内昆虫,如蝇、蚊。在防制有害昆虫与虫媒传染病上曾起过重大作用。本药对昆虫主要为触杀和胃毒作用,对昆虫毒性大。
化学防制_医学昆虫学

化学防制指使用天然或合成的毒物,以不同的剂型,通过不同的途径,毒杀、驱避或引诱医学昆虫。目前,主要使用化学合成的杀虫剂、驱避剂及引诱剂来防制病媒节肢动物。虽然化学防制存在媒介昆虫抗药性和环境污染问题,但它施行方便、见效快、效果佳而且具有合适的残效,适于大量生产,成本较低,既可大规模应用,也可小范围喷洒,所以化学防制仍然是当前病媒综合防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常用杀虫剂分类法

1.按杀虫剂的化学类型不同,分为无机杀虫剂及有机杀虫剂。

2.按杀虫剂的剂型不同,分为粉剂、液剂、乳剂、雾剂、烟剂等。

3.按杀虫剂杀灭的对象不同,分为灭蚊剂、灭蝇剂、灭虱剂、灭螨剂等。

4.按进入虫体的途径和作用不同,分为触杀剂、熏杀剂、胃毒剂、驱避剂等。

(二)杀虫剂的作用

1.胃毒剂的作用 将杀虫剂喷洒在节肢动物喜吸食的植物的茎、叶、果实和食饵的表面或混合在食饵中,当昆虫吸食这些植物或食饵时,就将药物一同吸进消化道里。药物在消化道内分解吸收,使虫体中毒而死。

2.触杀剂的作用 将杀虫剂直接喷洒在节肢动物经常活动的场所或栖息的物面上,使节肢动物接触后毒剂透过角质进入体内接受到致死剂量而死亡

3.熏蒸杀虫剂的作用 利用药物发生的蒸气或气体,经呼吸系统进入昆虫体内,产生毒杀作用。

4.烟雾剂的作用 利用物理、化学原理,使液体或固体杀虫剂转变为烟雾状态而起杀虫作用称烟雾杀虫法。发生烟雾的药剂称烟雾杀虫剂,其发生装置称烟雾发生器。杀虫剂转变为烟雾状态后,可通过昆虫的呼吸系统渗入虫体而产生毒杀作用。

5.驱避剂的作用 有些药物的作用能使吸血节肢动物回避,因此当人或畜体上涂有这种药物或衣裤上浸泡这种药物时,即可避免昆虫的侵袭,免受其害。具有这种作用的药物称为驱避剂、忌避剂或避虫剂。

6.诱虫剂的作用 有些药物作用与驱避剂相反,有引诱节肢动物的作用。当节肢动物聚集时,可以捕杀或毒杀之。具有引诱作用的药物称为诱虫剂,诱虫剂与胃毒剂混用,甚为有效。

(三)杀虫剂常见使用方式

1.室内滞留喷洒 指使用具有残效的触杀(或同时具有空间触杀)制剂,喷洒于室内或厩舍的板壁、墙面等,当侵入室内的医学昆虫(主要是吸血蚊虫)栖息在这样处理的表面时因接触杀虫剂而中毒死亡。滞留喷洒主要用于防制疟疾蚊媒,对杀灭白蛉也有良好效果,是防制内脏利什曼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此外,对于侵入室内的蝇、蚤、蜚蠊等也可收到不同程度的防制效果。滞留喷洒常用肩负式压力喷雾器来进行,可使用油剂、乳剂、水悬剂或胶悬剂。做滞留喷洒时,药剂的浓度可根据喷洒的对象及吸湿程度而定。吸湿性强的泥土墙可用较低的浓度,吸湿性低的如木板墙可用较高的浓度。通常是将每平方米的用药量溶于40~200ml的溶剂内。

2.空间喷洒 指在室内或野外,把杀虫剂直接喷射到空间,使防制对象沾着药剂雾粒而中毒死亡。它与上述滞留喷洒不同的是直接毒杀昆虫,多用于防制、毒杀室内昆虫,如蝇、蚊。空间喷洒具有快速杀虫作用,但一般无残效,或仅有很短残效。它适于蚊媒病,尤其适用于如登革热等流行时做紧急灭蚊处理。可用手推、手持或车载的各种压缩喷雾器、弥雾机、气雾发生器、热雾机等,以及小规模使用的气雾罐等喷洒工具,既可在地面进行,也可做空中喷洒。喷雾技术根据应用喷洒量分为高容量、低容量及超低容量喷雾,而超低容量喷雾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喷雾方法,其利用一个特制的雾化喷头,将高浓度的杀虫剂或原油通过离心分散或高速气流的冲击作用,雾化成微小均匀的雾粒,喷洒到靶标昆虫或靶标物体。超低容量喷洒具有省药、效高、省时、减少污染等优点,尤其适合应用于紧急控制或预防某些蚊媒病毒病的流行,可在短期内处理较大区域。在我国,用作超低容量喷洒的杀虫剂主要有马拉硫磷、杀螟松、辛硫磷。超低容量喷洒的主要缺点是无残效,易受风力等气象条件的影响,以及费用较大,尤其是空中喷洒对医学昆虫的效果欠佳。

3.撒布粉剂 为杀虫剂的最早应用方式之一。早期,人们就通过水面撒布巴黎绿粉毒杀按蚊。粉剂现时多用于处理家庭昆虫,如蚊蠓孳生场所、灭虱、灭蚤等。粉剂可直接撒布,或用各种喷粉器在地面或空中喷粉。由于粉剂比较不易通过皮肤吸收,所以一些低毒或中毒的杀虫剂,如DDT、倍硫磷等可以使用于人体灭虱,或家畜杀灭体外寄生虫。

4.烟剂熏杀 将杀虫剂、可燃物质、助燃剂和降温剂等几种成分混合而成烟剂,并利用烟剂燃烧产生烟雾,达到杀虫目的。烟剂一般适用于室内等密闭场所消灭卫生昆虫,如蚊、蝇、蜚蠊等。室外多用于森林、竹林中防制野栖吸血双翅昆虫,而以封闭的环境效果较好。社区内下水管道和昆虫栖息场所的定期喷洒亦较常用。我国常用的烟剂有六六六、敌百虫、敌敌畏粉状和块状烟剂以及杀虫烟罐等。

(四)常用杀虫剂

1.有机氯类 林旦(六六六)、滴滴涕(DDT)属于此类杀虫剂,具有广谱长效,对哺乳动物低毒等特点。在防制有害昆虫与虫媒传染病上曾起过重大作用。但由于广泛、大量使用,不少昆虫产生了抗药性,同时使环境受到污染,而且可在人、畜肝和脂肪中蓄积,引起慢性中毒。2002年5月,我国已明令禁止使用此类杀虫剂。

2.有机磷类 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杀虫剂,多数具有广谱杀虫作用,常兼有触杀、胃毒与熏杀作用,对昆虫的杀灭作用强大而快速,也较少引起昆虫产生抗药性。有机磷杀虫剂在自然界中易分解或生物降解,故不存在残留或污染,在动物体内无蓄积中毒危险。

(1)马拉硫磷(malathion):又名马拉松或4049,它是一种杀虫范围较广、残效期长、对人畜毒性很低的杀虫剂。纯品为黄色油状液体,难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媒与植物油中。工业品为黄褐色油状液体,具有大蒜臭味。对光稳定,对热的稳定性稍差,在碱性溶液中很快分解。本药对昆虫主要为触杀和胃毒作用,对昆虫毒性大。主要用于室外喷洒,也可在室内作滞留喷洒。室内灭蚊、蝇的滞留喷洒剂量一般为2g/m2,其残效作用可保持1~3个月。因曾发生过中毒事件,故应注意妥善储存。

(2)杀螟松(fenitrothion):也是杀虫范围广、残效期长、对人畜毒性较低的有机磷杀虫剂。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媒,遇热易分解。杀螟松对昆虫主要为触杀作用,也有一定胃毒和内吸收作用,对蚊、蝇均有效。室内、外用0.25×10-6 0.25ppm浓度,能全部杀死库蚊、按蚊、伊蚊、蝇等,持效7d。用烟熏灭蚊剂量为0.5g/m3,效果为90%。

(3)双硫磷(abate):低毒而速效,用量少而残效长,化学性质稳定,目前为杀灭蚊幼虫最好药物,且有明显的选择性,对水生生物和植物及家禽、家畜无毒害作用。水面喷洒浓度0.05~0.5mg/kg,静水残效30~45d,流水残效15d。

(4)敌敌畏(dichlorphos):为无色油状液体,稍带芳香,略溶于水,对温血动物有较高毒性,对昆虫主要是神经毒,使昆虫神经功能失常,肌肉收缩紧张,不协调而痉挛,生理功能完全失常而死亡。对蚊、蝇、蚤、虱、臭虫、蟑螂等均有较好毒杀作用,也有较强的胃毒和触毒作用,家蝇对之最敏感。表面应用0.1g/m2,10~15min内家蝇即全部死亡。本品储存于密闭容器,保存于阴暗、凉爽处,应专人保管并注意安全使用。

3.氨基甲酸酯类 主要是触杀毒、击倒快,残效长,多数兼有胃毒和空间触杀作用。对哺乳动物毒性一般较有机磷类高,其价格较贵。主要品种残杀威、速灭威、混灭威等。

4.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该类杀虫剂的发展速度很快,为近代杀虫剂的发展方向。具有广谱、高效、击倒快、毒性低、用量小等特点,对抗药性昆虫有效。如四甲司林(胺菊酯,tetramethrin)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对哺乳动物毒性极低,对蚊、蝇、蟑螂、虱、螨等均有强大击倒和杀灭作用。室内使用0.3%浓度胺菊酯油剂喷雾,0.1ml/m3,20min内蚊虫全部击倒,12h全部死亡;对家蝇也有良好效果,0.3%雾剂0.2ml/m3,15min内家蝇全部击倒,12h全部死亡;灭臭虫为0.3~0.5g/m2,对蟑螂用0.5g/m2可触杀之。

5.昆虫生长调节剂 昆虫生长调节剂可阻碍或干扰昆虫正常发育生长而致其死亡,不污染环境,对人畜无害。因而是最有希望的“第三代杀虫剂”。目前应用的为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和发育抑制剂(develop mental inhibitor)。前者主要具有抑制幼虫化蛹和蛹羽化的作用,后者抑制昆虫表皮基丁化,阻碍表皮形成,导致它们死亡。目前,此类杀虫剂有噻嗪酮(扑虱灵)、灭幼脲、抑食肼、氟铃脲、除虫脲等。

6.驱避剂(repellent) 驱避剂又叫避虫剂,本身无杀虫作用,但挥发产生的蒸气具有特殊的使昆虫厌恶的气味,能刺激昆虫的嗅觉神经,使昆虫避开,从而防止昆虫的叮咬或侵袭。使用最多的驱避剂为驱蚊剂,主要将其制成液体、膏剂或冷霜直接涂于皮肤上,也可制成浸染剂,浸染衣服、纺织品或防护网等。常用驱蚊剂有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避蚊胺(deet)、驱蚊灵(dimethylcarbate)等。驱蚊灵以柠檬、桉油渣为原料制成,不仅有较好的防护效果,而且在炎热气候下,无油粘之弊。

7.其他杀虫剂 另外一些杀虫剂的杀虫有效成分不一样,各有特色,而且又具有不同的杀虫作用机制。现在,经常使用的这类品种有:病虫散(井杀单)、稻得利(单吡啉)、菜喜、吡虫啉(大丰收、蚜虱净、大功臣、高效大功臣、金世纪、一遍净)、仲丁威、啶虫隆、锐劲特(氟虫氰)、杀虫双、杀虫单、啶虫脒等。

为了充分发挥杀虫剂的杀虫作用和使用效果,我们必须从了解该药的作用特点,掌握其正确的使用方法及明确有关注意事项等几方面入手,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关键的技术环节一定要严格把关,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五)媒介昆虫对杀虫剂的抗性

媒介昆虫的抗性是指对某种杀虫剂原本敏感的种群,经过一个时期使用这种杀虫剂之后,该种群对此杀虫剂产生的耐性或抵抗力。昆虫的抗性不是种的特征,而是种群的表现。媒介昆虫可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也有同时对多种杀虫剂产生抗性,称作多重抗性(multiple resistance)或交叉抗性;还有对一种杀虫剂具抗性的昆虫,同时对另一尚未接触过的杀虫剂也具有抗性,称作交互抗性(cross resistance)。多重抗性对多种杀虫剂的抗性机制不同,如抗美曲磷酯的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经溴氰菊酯多次处理后,又对溴氰菊酯产生抗性;交互抗性的特征是昆虫对多种杀虫剂的抗性机制相同,如抗马拉硫磷的家蝇(Musca domestica)第一次接触到美曲膦酯(metrifonate,敌百虫)、倍硫磷等就产生抗性。

多种病媒医学昆虫都有抗性种群发生,除对氯化烃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外,对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也产生抗性,甚至对合成拟除虫菊酯和昆虫生长调节剂也已开始出现或可在实验室选育出抗药品系。病媒节肢动物抗性的产生,对消灭虫媒病极为不利,而且新杀虫剂的研制及更新速度相对缓慢,长此以往,总有一天抗药性产生速度将超过替代杀虫剂的问世,应引起足够的认识。如蚊虫的抗药性是近代昆虫防制上的突出问题,更加大了疟疾防治的难度。

1.抗性的标准 长期以来,测报群体抗性水平的标准均采用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致死浓度(LC50)。WHO于1976年提出一种以区分剂量衡量群体抗性水平的标准方法,该方法以敏感品系LC99.9×2剂量作为区分剂量,确定死亡率98%~100%为敏感(S级),80%~98%为初级抗性(M级),80%以下为抗性(R级)。此标准因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群体抗性水平,且能预报群体中高抗个体的频率,因而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我国亦将此标准稍加修改后用于现场抗性调查和抗性划分。

2.抗性的影响因素 媒介昆虫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效果不同。对于同一种杀虫剂,昆虫产生的抗性及其水平也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包括外界环境因素和虫体自身因素两个方面。

(1)外界环境因素:杀虫剂的使用剂量,使用时间及有效期内的温度、湿度和营养等诸多外界因素可以影响抗性的形成和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杀虫剂剂量和温度。

①剂量:一般认为,对杀虫剂的抗性基因与敏感基因是同一位点上的一对等位基因,使用高剂量杀虫剂去除抗性杂合子可以延缓抗性的发展。然而,Tabashni(1990)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以基因扩增为机制的抗性中,因不同抗性水平基因的存在,较高剂量杀虫剂去除了低抗性个体,使高抗性个体的频率上升较快,反而使高水平抗性产生更快。该方面尚需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②温度:杀虫剂处理时与处理后的温度对抗性水平的影响较大。温度影响杀虫剂的穿透速率,也影响虫体的解毒过程。一般来说,在适宜温度下,昆虫对杀虫剂的抗性形成较慢。

(2)虫体自身因素:媒介昆虫不同种或同种不同生理状态下,对杀虫剂产生的反应不同。该方面屡有报道,但具体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①不同虫种及品系(或种群):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媒介虫种对同一杀虫剂的抗性差异很大。国内学者朱昌亮(1996)在室内使用溴氰菊酯同时选育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10代,淡色库蚊的抗性高达529倍,而中华按蚊仅在第4代时达3倍抗性,随后逐渐下降至处理起点水平上波动。

②不同发育阶段:杀虫剂对昆虫卵的毒效较差或无效,可能是因为缺少靶标作用部位。幼虫或若虫的抗性水平则随着虫龄增加而增加,不同幼期的抗性差别可能与虫体含水量有关,还可能与表皮增厚有关。无论虫体处于哪一龄期,蜕皮时尤易受杀虫剂的毒杀作用而死亡。

③不同性别:性别对杀虫剂抗性的影响是明显的。家蝇雄虫对二氯苯醚菊酯的LC50为雌虫的50%~80%,羽化初期差别最小,雌虫产卵前差别最大,以后几乎相同。提示除个体虫种等因素外,抗性水平还与生理状况有关。

3.抗性的机制 研究表明昆虫的抗药性是由基因决定的,是杀虫剂选择的结果。以往有关抗性形成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理生化和遗传基础等方面,近年来,又从分子水平阐明抗性形成的主要机制。关于抗性形成有几种学说,其中被广泛接受的是先期适应(preadaptation)学说。该学说认为,昆虫抗药性是一个先期适应现象,由选择形成的。在昆虫自然种群中本身存在着很广泛的多态性(polymorphism),各个体间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不同,杀虫剂在抗性形成过程中并没有改变昆虫,只是起了筛选作用,即将抗药性低的个体淘汰,而抗药性较高的个体存活下来。这样一代代地选择,最终出现了抗性的群体。抗性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抗性基因积累和加强的过程。如果没有抗性基因,无论如何选择,也不会形成抗性,即并非所有昆虫对所有杀虫剂都能产生抗药性。

4.抗性的治理 由于抗性产生因素是多方面的,为了对付抗药性问题,通常采取下列措施。

(1)加强对抗性的研究:利用先进技术对一些虫种遗传基因进行分析,并对标志基因进行鉴定,从而探测抗性基因在染色体图谱上的情况;以及应用核素标记杀虫剂、色谱及分光光度分析技术等方法的改进,研究杀虫剂解毒或酶抑制的微量技术。

(2)换用另一种杀虫剂:换用的杀虫剂要注意有无交互抗性。与此相联系的是,在大规模使用杀虫剂时,在使用之前和使用之后,有计划地测定靶标昆虫对使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有利于挑选使用的杀虫剂和及时发现抗性的产生。

(3)有计划地轮换使用或混合使用杀虫剂:轮换使用或混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毒杀机制的杀虫剂,包括使用增效剂,可以延迟对杀虫剂抗性的产生。从理论上讲,杀虫剂混用是有效的抗性治理方法,但两种杀虫剂混合使用成本增高且可增加对哺乳动物的毒性,因而在混合使用时必须慎加选择。在防制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是杀虫剂与增效剂的混合使用。为了防止医学昆虫产生抗性,必须避免一处连续多次使用一种杀虫剂,可将不同作用和机制的杀虫剂轮替使用。

(4)高杀死或低剂量处理:高杀死是指采用有效剂量将媒介昆虫种群中99%个体杀死。高杀死可使抗药性基因频率降至最低,在自然选择下使抗药性基因逐渐漂失。该措施被提倡,并于防制实践中广泛应用。

当媒介种群抗药性频率很低时,提倡采用低剂量杀虫剂处理。该处理一方面不会杀死大量的敏感昆虫,从而保持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另一方面还可影响媒介昆虫的行为、发育速度、生殖能力和寿命等,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5)改用综合防制方法:一方面,同一杀虫剂尽可能防制多种昆虫,例如抗疟中采用室内滞留喷洒杀虫剂毒杀侵入室内的媒介按蚊,也兼有防制室内蚤、蟑螂等家庭昆虫的效果。另一方面,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多种防制措施,不单靠杀虫剂。

(六)合理、安全使用杀虫剂

杀虫剂的效果除本身的毒杀作用和制剂的性质外,各种杀虫剂只有合理使用,才能获得良好效果。使用不当,甚至滥用,不仅造成浪费,还可加速抗药性的产生,降低防制效果,也增加了杀虫剂的环境污染。各种杀虫剂及其剂型,都具有不同性能,各自适用于特定的场合和目的。例如敌敌畏是很好的熏杀剂,适宜在室内或密闭场所熏杀媒介昆虫,不宜用作滞留喷洒,也不宜用于水中毒杀蚊虫幼虫。因而在实际防制工作中,应尽可能把杀虫剂应用于最适宜的时机和场所,并使用最适当的剂量,亦即现在要求的精确使用杀虫剂。

(七)杀虫药剂的环境污染

杀虫药剂在杀灭昆虫的同时,必然对环境造成污染。杀虫剂中的有机氯、有机磷也会按照生物地化循环规律进行转移与流动,因此也会对其他生物(包括人畜)造成影响。杀虫剂的危害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的以下特征所造成的。

1.化学稳定性 多数杀虫剂毒性成分稳定不易分解,会对环境造成长久的污染。

2.扩散机制 可通过空气或水的移动而散布。

3.广谱毒性 其毒性成分对多种生物都有毒害作用。

4.毒性累积作用 其有机成分很难溶于水,却易溶于脂肪。因此,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会在人或畜的脂肪组织中造成累积,即所谓生物浓缩现象(bioconcentration)。

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对人畜无毒的杀虫剂,其通过皮肤接触致毒及口服致毒途径两种作用形式,都有急性中毒致死和慢性积蓄性。杀虫剂对畜体有毒性,因此作畜体喷洒时,要注意用布遮住牲畜的眼、鼻、口,以免发生中毒和死亡事件。杀虫剂对人体有一定的毒性,故使用时,要注意安全操作。工作时须戴口罩,穿工作服,尽量避免皮肤与药物接触。室外喷洒药剂时,要站在上风处,室内喷洒时,须先将食物、食具、衣被等搬出室外或遮盖起来,以防止药物污染。工作完毕后应用肥皂洗手、沐浴,更换衣服。在喷洒过程中,如发生腹痛、呕吐、大量出汗、流泪等症状,应服解毒片,并去医院治疗。

(八)杀虫剂的进展和展望

随着杀虫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类对杀虫剂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目前,人们已经不再一味强调“杀死”而是注重“调节”,理想的杀虫剂应是“生物合理杀虫剂”(Biorationl insecticides),即对害虫高效,对环境、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的杀虫剂。

杀虫剂的发展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低效(无机农药,如砷制剂、汞制剂);安全低效(天然杀虫剂,持效期短,对环境安全,但有些品种对哺乳动物高毒);高效高残留(有机氯杀虫剂,高残留,不易代谢);高效低残留(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杀虫剂,在环境中易代谢降解,但对大多数哺乳动物有高的急性毒性);高效低毒低残留(大多为类天然产物杀虫剂,如类除虫菊酯、类烟碱杀虫剂等以及一些偶然合成筛选出的与天然产物作用机制相同的杀虫剂);高效高选择性低毒低残留(昆虫生长调节剂,不但对哺乳动物安全,对天敌亦有选择性)。可见,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的增强以及昆虫抗药性的发展,都一直需求不断更新杀虫剂品种。

近年来,高毒、高残留杀虫剂对环境的危害已被人们所认识,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崇尚天然产品、无污染食品等。因此,世界各国杀虫剂研究工作者都在致力于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杀虫剂。杂环化合物已是新型杀虫剂发展的主流,近十年来在世界杀虫剂专利中,大约有90%是关于杂环化合物的。在杂环化合物中,含氮杂环最为重要,而在含氮杂环化合物中,吡唑类化合物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由于吡唑环1,3,4,5-四个位置均可以进行基团变换,这一特点使得吡唑类化合物种类较多,因此具有生物活性的取代吡唑类化合物种类也较多。随着含吡唑环的杀虫剂新品种不断出现,人们对其结构与活性关系的研究日益深入,发现含吡唑环的化合物其结构与活性关系上有一定的规律。根据近年来的专利和文献报道,吡唑环连接有如下几类基团:芳基、酰胺、磺酰脲、磺酰基、肟醚等,绝大多数具有生物活性的吡唑衍生物从其结构上可以进行分类,为针对性进行杀虫剂新品种开发提供参考。此外,开发对有害生物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易分解、且分解产物对环境无损害的生物杀虫剂也是目前广泛研究和应用的领域,从生物中提取、分离新的天然活性化合物是开发新型杀虫剂的重要途径。生物杀虫剂、以生物成分为先导合成新的化学杀虫剂,也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