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体态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体态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时间:2022-02-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据体态语言学大师伯德惠斯戴尔的测定,两人沟通时,有65%以上的信息是用非言语符号,即体语传递的。这时,对明眼人来说,一定更相信他的非言语符号所表达的真正信息。如人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及空间语言等,这些元素形成综合的多方位立体信息传播,使心灵信息饱满丰富,表现力强,人们能够从体态语言中体会到背后丰富的信息内涵。
体语概述_智慧信息

一、人与动物共同的信息载体

动物的信息传递与人的信息传递,有一个共同的载体:体语。长期以来被称为本能的体语现在有了新的诠释。例如,当两只公狗相遇时,它们之间可能会有种种举动,但最常见的是狂吠、猛咬,这是一场殊死搏斗的模仿,不谙此道的旁观者常会对这种情景大惊小竖,甚至还会设法分开这两只狂怒的动物,但见惯不惊的狗主人只是袖手旁观,他知道这场战斗只不过是象征性的,闹着玩的。但并不等于说这场战斗是假的,这是真正的战斗。这后只狗是在一见高低,以争夺霸权。其中一只将获胜,因为它更为勇猛,或者是比另一只长得壮些,劲头大些。当两只狗都明白了谁是胜利者,谁是失败者时,战斗也就结束了,尽管大家都没伤着皮肉。然后,奇迹出现了。战败了的那只狗躺在地上,翻过身来,把喉咙放到胜利者的眼皮底下。胜利者对这一投降行为的反应是,径直跨在失败者的身上,合上狗嘴,藏起狗牙,嗥叫一会儿.然后两只狗各奔东西,这场战斗也就被忘得一干二净了。此处表现出了一个非语言的交际过程。失败者说:“我认输了。你比我厉害,我把柔软的喉咙伸给你,想咬就咬吧,”胜利者说,“我确实比你厉害,我要嗥叫一会儿,以表明我的威力。现在我们都站起来,玩会儿去吧!”

人类社会早期,其信息的传递主要也是采取体态动作方式。这是与其智力发展和生存条件相适应的。体态信息是动物传技授能之普遍方式:老猫抓鼠释放再猛扑,以使幼仔观摩;母鸡带雏扒土啄虫;雌犬率崽游戏练武,等等。动物谋生职能一般需要示范引导,需要体态信息的传递,只不过时间长短不一而已。人在生物上是内在的强者,外在的弱者:无利齿护卫,无锐角冲刺,无健腿善跑,无翅膀远飞。人没有遗传特种技长,但可以学习各种技长,获得各种技长。人的内强发育于外,由无技成长为有技,必须经过体语信息的启蒙、诱导。所谓体语信息,就是指通过身体动作示范,诱导人的潜能发展的活动。人类社会组织最初以家庭、家族形式存在,几十、几百人聚集在一起,打猎、采集、捕鱼、游戏,既是人的谋生娱乐活动,也是人学习品德技巧的教育活动。[1]这种最原始的信息载体,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即使今天,仍有其待解的密码和作用。

图4-1 199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德国举击队超级次重量级选手科蒂施战胜波兰人鲁德科夫斯基取得胜利,他欣喜若狂地腾空跳跃起来。

二、体语的特点

(一)信息量大

据研究,各种感觉器官接受信息的比例是:视觉87%,听觉7%,嗅觉3.4%,触觉1.5%,味觉1%。[2]体态语言是一种视觉语言,它完全靠视觉器官感知。所以在信息传递中,体态语言的信息量特别大。而且体态语言的信息通道也相当宽,因为体态语言可以通过动作、表情、人体符号(如指纹、面纹)、服装、发式,交际距离等形式传递信息。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就是这个道理。在学习时,函授的质量不如电视教学,电视教学又不如课堂教学,恐怕也多源于此。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应大量运用体态语言。据体态语言学大师伯德惠斯戴尔的测定,两人沟通时,有65%以上的信息是用非言语符号,即体语传递的。越来越多的科学测定也表明,非言语符号系统的信息负荷量要远远大于言语符号系统。

(二)直观性强

首先,体语信息以人的视觉器官为条件,对某一活动的观察,就是从事某方面的学习。观察就是学习,观察就是受教。体语信息直截了当,没有掩饰,直观性强。体语信息直接以直观活动本身为学习对象,追逐、游泳、投石、爬树等活动既具有生存意义,又具有直观性,无需专门组织就可获得有用信息。

其次,体语信息各项观察评估是在完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人们的习惯动作、行为进行的可比了解。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1、此法在日常生活、人际往来中随时可以应用,不受任何限制。而其他测量方法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把个体置于有控制的情境中加以测试。2、此法往往是在受试者没有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有较大的自然性和实际性,而在控制的情境中,个体行为的表现或反应未必出于自然。3、此法实质上就是根据一定的经验或一定的标准用“眼”估量。既不需要专门仪器,也不需要什么繁文缛节,简单方便,容易掌握和理解。

(三)可靠程度高

非言语符号有时可以揭示人真正的内心活动。人们在交谈说话时,为了某种需要,常想隐瞒自己的真正思想和内心世界,但有时往往会表现出口头言语与表情言语不相一致的不协调情况,从而使其真正的内心动机暴露无遗。口称赞同,却不由自主地摇着头;嘴说欢迎却不知不觉地皱着眉;一边要求别人保持镇静,一边却控制不住自己发抖的声音;一边说留客吃饭,一边却下意识地摆出送客手势,等等,都是我们能够回忆得起来的几组生活中的真实现象。这时,对明眼人来说,一定更相信他的非言语符号所表达的真正信息。正如匈牙利电影艺术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所说的那样:“面部表情和手势比之语言文字更是内在冲突的直接反应。”弗洛伊德也曾有一句名言:“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根据弗洛伊德学说,要了解说话人的深层心理,即无意识领域,单凭语言是不可靠的,因为人类语言所传达的意识大多属理性层面,经过加工整理后表达出来的语言,往往不能直率地表达一个人的真正意向,这就是所谓“言不由衷”。爱德华·霍尔在他的《无声的语言》一书中说: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因为有声语言往往把所要表达的意思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隐藏起来。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深刻地观察学生的体态反应,从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表现力强

体语信息是人的神态、表情、动作、语气、语调,乃至空间环境氛围等构成的非语言符号。体语具有潜信息,即通过交际过程中的联想而产生信息。人们的心灵沟通,除了语言外,大量体语的运用,调动了相互间联想的能力,使信息在大脑中以不断流动的方式转换。如人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动作及空间语言等,这些元素形成综合的多方位立体信息传播,使心灵信息饱满丰富,表现力强,人们能够从体态语言中体会到背后丰富的信息内涵。

首先,非言语符号可以表达言语所不能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意义。中国古人有“言不尽意”的说法,今天我们也常可以听到“我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之类的话,这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心理境况正是可以借助非言语符号来表达。在无限痛苦、悲哀或无比激动的时候,眼泪可以向人们打开心灵的窗户;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行动表示支持时,紧紧有力而又长时间的握手加之一系列的面部表情较之“我坚决支持你”之类的话要寓意深远得多。而假如在一次气氛友好的会谈中,突然有人往椅背上一靠,不耐烦地叉起双臂,此时对方应该意识到,将会发生麻烦了。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其次,非言语符号有时比言语符号更为简单和生动。非言语符号比言语符号的抽象层次要低,往往比较形象,因而更能生动地表现人的内心活动。人高兴时会笑,悲伤或生气时会皱眉或拉长着脸;点头表示赞同和肯定,摇头表示不同意和否定,这几乎是全球一致的行为模式。对他人无力相助而又不便说出口时,可以用一种无可奈何的体态来表达,而且表达起来很自然,对方理解起来也简单。

第三,体态语言是一种可视性语言,是一种立体的语言艺术,所以表现力强,表达内容丰富。例如演出同一个剧目,你是愿意听广播呢还是愿意看现场演出?可想而知,显然是后者。因为后者不但使用声音语言,还配合体态语言,这就使演出生动、形象、逼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体语的构成

体语主要由肢体语言和神态语言构成,这相对比较简单。实际上,人的体语是一个大网络,是同一体或统一体,系统统一于系统原型,此系统原型即是肢体和神态,它们相互渗透,每一部分都包含了其他部分,每一局部的表现或变动,都牵涉到深层心理。体语是在时空的演变中去彰显的,在显意识和潜意识等不同领域自由驰骋着的,无论肢体还是和神态,一方面是作用者,另一方面也是被作用者。因此体语还包括时空语态以及潜意识世界的语态。它们也是交错地相互联络,彼此相互渗透、矛盾着亦和谐着。

(一)肢体语言

人的肢体主要指手、脚、体三大块。这三大块构成人类体态语言的基础。人的肢体语言就像一个无法关闭的传送器,无时无刻传送着人们的心情和状态:感到束手无策,就用二个手指摩擦鼻子;想保护自己或与他人隔绝,则双臂交叉把手藏起来;耸耸肩膀是无所谓的意思;不耐烦了就用手指弹敲;忘了什么东西就拍拍脑门;牵涉到钱的时候,用拇指和食指摩擦:请你付款;翻翻裤袋:我一个子儿也没有。在许多时候,它显得比有声语言来得更贴切、更明确、更形象。人的肢体语言还宣泄着人的内心世界:小孩吮拇指,男人吮指甲,女人把手放在胸前。这告诉我们,其中大有文章。一个吮拇指的孩子随后扑到给予安慰的母亲怀里,说明他需要安全;男子用吮指甲来代替吮拇指,说明他也有一种不安全感;女子把手放在胸前是为了掩遮和保护她那易受侵犯的胸脯,以此进行自卫。隐藏在这些姿势后面的隐蔽心理,成了科学家研究的对象。

1.手语

最能表现心灵状态的,是手的动作,即手语。手语一般是通过手臂做出的某种动作来传达某种信息的,如敲桌椅、看表、胡乱涂鸦等等。

手语由手臂信息、手掌信息、手指信息构成。

手臂信息通过手、小臂、大臂等部位的动作来传达信息。如两手掌心相对,指尖相触成塔形放于胸前表示自信;小臂放在桌上,双手十指交叉相握表示焦虑;双手相合,搓捏手掌表示紧张;交叉抱臂表示敌对等等。女人双臂的体态语言一般是通过交叉双臂来实现的。标准的交叉双臂姿势没有特别的含义,不过是女性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但如果长时间维持这个姿势就表明消极的态度。用双手握住双臂的姿势表明了紧张和不知所措。单臂交叉的姿势是女人在缺乏自信或身处陌生环境下使用的体态语言,意味着她需要帮助。

手掌信息常常通过其朝向传递出不同含义的信息。如掌心朝上,意为诚实、坦率或索取、乞讨;掌心朝下,往往带有强制意味;握拳是力量、权威或决心的象征。握手时掌心侧向表示平等(平等型);掌心向上是热情(乞讨型),向下是自大(控制型);无力是应付,有力是热情;两掌相握表示亲密(手套型)。

手指信息是通过手指动作完成的。如握拳伸出食指,掌心朝上有轻蔑、挑逗之意;朝下则具有强制、镇压之意;手指向上掌心向侧表示方向等等。

手臂、手掌、手指相互配合来构成比较复杂的手语叫手势。虽然手势在人类远古时所起的作用早已为语言所代替,但它在有些场合仍然发挥着示意、描述、强调、表达情绪等作用。两个语言不通的异国朋友交往时,可以借助手势表情达意;聋哑人借助手势语言与别人沟通,不再孤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发明的“V”形手势,已经成了全世界人民用于表示胜利的经典之作。因此,我们说手势是最有表现力的一种“体态语言”,其魅力并不亚于眼睛,甚至可以说手就是人的第二双眼睛。手势表现的含义非常丰富,表达的感情也非常微妙复杂。如招手致意,挥手告别,拍手称赞,拱手致谢,举手赞同,摆手拒绝;手抚是爱,手指是怒,手搂是亲,手捧是敬,手遮是羞等等。手势的含义,或是发出信息,或是表示喜恶表达感情,能够恰当地运用手势表情达意,会为交际形象增辉。

2.脚语

唯有人独立于苍茫天地间,因为人是唯一习惯于直立的动物。人类独立于动物界的伟大革命正是始于脚。自从远古的祖先首次靠两腿直立并向前跨出第一步,就决定了人类为万物之灵的命运。脚是全身最诚实的部分,脚的微小动作或姿势的改变,都会泄露这个人的内心情感。英国人类学家莫里斯帮助我们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人体中越是远离大脑的部位,其可信度越大。脸离大脑中枢最近而最不诚实,我们与别人相处,总是最注意他们的脸,而且我们也知道,别人也以相同的方式在注意我们,所以我们借一颦一笑撒谎,不以为然,而且尽量挂上别人想看的影幕。手位于人体的中间偏下,诚实的程度也算中庸,我们多少利用它说过谎。可是脚距离人脑太远,多数人都顾不了这个部位,于是它比脸、手要诚实得多,因此也最值得研究。[3]

例如脚语还有一种镜对称动作。如果两人靠桌对饮,他们的姿势正好相互对称,脚与脚可连接成圆圈,如同对镜了望,这说明其中一个人对另一人十分佩服,所以也摆出一样的姿势,这种拟态现象往往发生在好友之间以及处得很和睦的夫妻之间。如果你发现有人做出跟你相似的动作和姿势,这可能是个好兆头。当然,这个结论有个前提,被模拟者的动作是亲善的。如果被模拟者的脚语是非亲善的,那么结论正好相反。例如话不投机时,你将手臂伸高交叉在脑后,同时将一只腿高跷在另一只腿上,眼瞟他方,倘若你的谈话伙伴也模仿你的这种姿势,那就意味着他向你显示:“你同样使我厌倦,我并不屈服于你。”或者,“话不投机半句多,咱们就此打住吧!”

(二)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主要指颈语、肩语、胸语、腰语等。

颈部的人体语言,有不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而且是公认的。例如“是”与“不是”的意思的表示,即“点头”与“摇头”,在传情达意上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事实上不管男女老幼,没有人不晓得点头与摇头的意思。颈部的人体语言不仅能够表示“是”与“不是”之意,事实上,它还能表达更多的内容,“应和”便是其中之一。

肩膀对男人来讲意义非常重大,肩部是男人的实力、权力、势力的象征。因此肩部的身体语言,充分反映出男性的威严。古代武将的穿戴盔甲,现代军人配戴金穗肩章,都是在有意强调肩部,以夸示威严。男人的西装,在肩部填入垫肩,使肩膀看起来更宽,也是男性威严的一种表示。古人有使用“肩”以表现该人心理状态的言词,比如:“不肩好货”(意指不任用贪货之人)、“并肩”、“缩肩”等。从以上语言的用法可以看出,肩部可以表现威严、攻击与胆怯、防御等人体语言。它源自肩部上下活动比较自由,能收缩、扩张,同时该动作也易引起他人注目的特点。美国人体语言学者认为,向后缩的肩膀表示因积压的不平、不满而引起的愤怒;耸肩表示不安、恐怖;使劲张开两手的肩膀代表责任感的强烈;向前挺出的肩膀代表责任重大引起的精神负担等。

由于肩部是男性的象征,是男人夸示自我存在的人体语言,所以肩部的缩小动作,自然是不好的心态反映。西方人的缩肩动作,可一概视之为拒绝接触的行为。换句话说,耸肩是威慑对方、有意接受对方挑战的表示。反之,缩肩则是提不起兴致、借缩小势力范围的动作,企图避开对方攻击的人体语言。

这一动作还有一种例外的暗示,即沉默之中的“拍肩”人体语言。如果被拍肩膀的人与拍打者之间本来没有朋友关系或朋友意识,而一方却突然表现出这种“亲密行为”,就可以视之为不承认对方人格的表现。同时,“拍肩”方式只是表面的一种朋友意识,而实际却是一种示威姿态,的确可将其视为阴险、软硬兼施的威吓行为。

不论何者,肩与肩或肩与手的互相碰撞,肩与肩或肩与手的互相接触,确实是达到心与心相互连结的第一步。

胸部的人体语言男女有别,女性胸部所表达的意念,多为悦己者而做。比如:某一女性做出宛如爱抚似的手置于胸部的动作,是在有意无意中传送着性的意识。看见这一动作的男性有可能引起性的意念。因为大多数女性非常了解,在自己的身体中,男性视线集中程度最高的部位,就是胸部。但是,当看见挺胸走路的女性,也引用同样解释,是不妥当的。因为这些女性之中,大多数女性均是表明对自己充满自信。因此,这种挺胸的举动是这些女性认为自己比其他女性在一些方面有优越感的表示。

而男人则不同,胸部的肌肉,正好表达粗放的男人气息,特别是“厚胸”及胸部长满茸毛的大汉。有时男人故意采取暴露身体的姿态,以传达某种信号。前文所述,人的胸和腹是保护心脏的主要部位,是人体的弱点部位。而挺胸的姿态是朝对方全面暴露自己的弱点,这种行为传达的信号是在精神上居于优势地位,不把对方放在眼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挺胸的姿态可解释为势力范围的扩大。挺胸的姿态往往借助服饰来实现,如将手插入上衣口袋,或是两手按住西装的衣领边等举动以便使挺胸更为优雅者,多以政客、律师等专业性工作者居多。

还有一种同属挺胸的动作,可解释为属于一种补偿行为的习惯。比如:感到自己个子不高的人中,有些人为了弥补自己个子矮的缺陷,便经常尽量挺起胸脯走路。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还有一种礼仪性“护胸”,常见的是将手置于胸前,以表示忠心耿耿。该动作的起源可上溯到古罗马时代,据说当时的罗马军队中,有一种致敬方式,即一手置于胸前,再将另一只手朝受礼者的方向迅速伸出。迄今,在美国人的升旗典礼中,仍可看见这种行为;在欧美的戏剧里,为表示忠诚、负责时,也经常使用将手贴在胸前的动作。

腰是我们身体的主梁,它的骨髓中埋藏着通往脑部的神经线。腰的动作有五种。

1.弯腰。弯腰一般是谦恭的见面语。弯腰形成的曲线是柔美的,温顺的,流畅的。

2.叉腰。把双手叉在自己腰上,就像两个母鸡打架的形象,这种手臂成反向三角形的对外扩展,表示了愤怒和力量。

3.扭腰。扭腰使腰呈现S型,这是“性”的象征。女人扭腰或者扭动臀部,都是招惹异性的信号。

4.抚腰。自我抚腰是一种自慰性行为,也是自我亲近的暗示。

5.仰腰。仰腰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称为“无防备信号”。是对眼前这个人绝对信任和放心。

一位著名的舞蹈家曾说过:在舞蹈中,腰部始终要保持着与地轴平行的线上移动。换言之,腰是不可以损坏的。舞蹈是凭借腰部的稳定而表现出演员精神上的稳定性和形象的完美性的。

腰部的作用不仅限于支撑身体的意义,也是人的精神支柱。弯腰的姿态,不仅解释为身体的腰围部位放低的意思,更具备精神意义上的“低”,是对他人持以某种“谦逊”态度的明确表现。跟初见面的人打招呼时,将腰部深深地弯向前面,亦即向对方表露谦逊的态度。这是当产生谦逊的心态时,人们自然会采取的姿势。一位动物行为学专家曾说:我们有着与其他灵长类共同之处,即蹲、悲鸣之类的基本服从反应。只是我们将各种服从的心理予以形式化,连蹲的行动本身也变成跪伏、叩拜等动作。其柔弱形态,则呈现于跪下、鞠躬、作揖等礼仪上。形成这一行动的关键信号是对于居优势地位的个体,将身体放得更低的行为。

相反,叉腰表达的是另一种信息。例如手叉在腰部,多出现在泼妇对骂,或等候练习、出赛的运动选手身上。这是告诉人们,他们的身心已作好准备。因此,在某些情形之下,叉腰表达的是所谓“气粗”和信心。站在人前、将手插在裤子口袋或将两手大拇指呈倒人字形地插入皮带部位者,意味着想摆脱精神上的紧张。手插人口袋里,便于接触自己身体,可以藉这一行为努力解脱紧张感。在演讲等场合,常见有些人频频做出这种动作,可说是这方面的典型实例。

(二)神态语言

与肢体语言相辅相成的还有神态语言,是体语的另一重要构成部分。神态语言又称面部表情,是由面部肌肉和腺体变化来表现情绪的,是由眉、眼、鼻、嘴的不同组合构成的。如眉开眼笑、怒目而视、愁眉苦脸、面红耳赤、泪流满面等。神态语言是人类的基本沟通方式,也是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实际上,肢体语言和神态语言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在心灵世界的显露上是相互渗透、交错联络,彼此补充彰显着。神态语言与肢体语言的最大区别不仅是部位的差异,而是从心灵深处所透射的信息质量与数量不同,彰显的深度不同。人体没有哪一个部分比脸能表达更多的东西了。那每一个笑靥、每一道皱纹、每一泓眼波。都流露出什么,表达着什么。从一个人脸上,我们可以读出他的年龄,他的感觉,他的态度,他的健康状况,甚至他在想什么。

1.表情的传递

人的表情传递主要表现在面部。脸孔是一个人情感世界的晴雨表。那墙倾揖摧的悲惨,那燕歌过市的激昂,那忧谗畏讥的愁肠,那春和景明的怡洋……无不包囊在半尺见方的脸孔之中。

脸孔总是以十分微妙的表情动作传递着交际信息。这些表情动作在人际交往中简直是妙不可言。例如眼神,人们有意无意地一横,一瞟、一斜、一合、一睁、一闪、一瞅、一瞪、一觑、一窥、一顾、一眄无不负载着大量信息,其中有易于启动他人动力的积极情态,也有消极的情态。在活动着的心场环境里,情况是瞬息万变的,人们有时根本来不及多加思索,习惯了的体态语言,会熟练地熔合在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之中,情感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故意的掩饰和表演,往往不能逃过他人敏锐的感觉。由于体语的始发时间比之语言要早,所以作用往往来得更快也更诚实。其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利用表情的信息传递功能,而且大多数通过潜意识的渠道传递给了他人。体语的无限纷繁以及它与情态之间的复杂联系,更增加了心灵信息的神秘性。

据美国心理学家保尔·埃克曼的研究,人脸的表情可分为最基本的七种:快乐、惊奇、愤怒、高兴、害怕、悲伤、厌恶和轻视。不管生活在世界哪一个角落的人,表达这些感情的脸部表情都是相同的。心理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能精确辨认这七种基本表情,5岁的孩子在辨认表情的精确度上便等同于成人了。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还发现,最容易辨认的表情是快乐、悲伤,较难辨认的是恐惧、悲哀,最难辨认的是怀疑、怜悯。一般来说,情绪成分越复杂,表情越难辨认。

2.表情中枢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面部表情中哪个区域是最受人关注的呢?前苏联心理学家为此作了一些有趣的实验。他在实验者的眼睛上装上微型橡胶吸盘,吸盘上有小巧的反射镜。在观察人像时,反射镜能反射定向的灯光,从而在照相纸上留下眼球活动的轨迹。这个轨迹图是个十分引人入胜的。我们可以看到,观画者的目光一次又一次地折回到画中人物的眼睛上。实际上,即使不做实验,人们凭经验也能得出这个结论。“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历代墨客骚人,都喜好将美丽的诗句献给人类的眼睛。的确,你再也想不到什么能和眼睛相媲美的事物了。它似秋水,若明星,是人体传递信息最有效的器官,它能表达出人们最细微、最精妙的内心情思,从一个人的眼睛中,往往能看到他的整个内心世界。

人类的眼睛直径大约2.5厘米,但却像是从石器时代以来就有的最复杂的电视摄影机。在眼球后方感光灵敏的角膜含有一亿三千七百万个细胞,将收到的信息传送至脑部。其中,一亿三千万个细胞是杆状的,负责接收黑白的画面;剩下七百万个细胞是锥状的,接收彩色画面。这些感光细胞在任何时间均可同时处理一百五十万个信息。心理学家认为,外界信息有80-90%是靠眼睛传人大脑枕叶的;而人的内心世界的信息也有80-90%是靠眼睛传递出去的。收入和支出正好平衡[4]。由于它是如此复杂,我们几乎不能相信眼睛是人体中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间生长最少的器官,连大脑都比眼睛生长得多。

中医称眼为“神膏”,清澈透明,晶莹欲滴,横自于脸的中央.眼轮匝肌将眼裂团围,决定眼的大小.缩则“冥目”,舒则“瞪眼”,有六对肌肉专司眼球运动,可作定睛、侧目、转眼珠儿、翻白眼等动作。一腔热情,万般忧怨,无不由其做功表演。一般说,眯眯的半闭状是喜悦神怡之状;双眼大张是发愣惊讶之状,恐惧愤怒时目张欲裂,反抗愤怒时眉锁目毗,含羞脉脉时眼帘遮目,苦思冥想时双目下垂;转眼珠表搜寻,翻白眼表不满……

瞳孔位于“黑睛”正中,看上去直透眼底,其大小随光线强弱和内心世界的活动转化而变;光强缩瞳,光弱散瞳;情感勃发,瞳孔扩大;情感消沉,瞳孔缩小。据说,古代波斯的珠宝商人出售首饰时是根据顾客瞳孔大小来要价的,如果一只钻戒的熠熠光泽能使顾客瞳孔扩张,商人就把价钱提得高一些。美味佳肴也会使人瞳孔扩张:饥肠辘辘的人双瞳毕张,如果加上吞咽唾液的动作,就构成了人们常说的那种“馋相”了。除视觉外,其他感受也能引起瞳孔的变化,如当人聆听心爱的音乐或用舌头品尝美食时,瞳孔同样会有扩大的反应。人在厌恶、疲倦、烦恼时,瞳孔就会缩小。不速之客前来打扰,主人勉强应付,嘴上讲“欢迎、欢迎”,可他缩小的瞳孔却无法掩饰内心的不满情绪。

瞳孔对事物的反应灵敏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心理学家用两张美丽的人像照片给被测试的人观看,其中一张有一点极细微的缺点,其余完全相同。被试说不出两张照片有什么不同,但瞳孔对完美的一张反应却是明白无误的。

瞳孔又是生命机能的灵敏指示器。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或者消失了,就表明脑子功能受到严重损害,同时也意味着生命机能即将停止活动,死亡即将来临。所以医生诊视危急病人时总要翻开眼皮看看瞳孔,以判断生命机能是否受到了威胁。另外,其色泽也是医生望诊的基本内容。如目赤为热,目澈为寒,目浊为湿,目涩为燥,目凶为危,目惊为郁等等。人的生理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心理变化。所以学会观察瞳孔不仅对判断疾病有利,对了解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很有用处的。

3.表情的协调

眉毛、眼裂、瞳孔三者协调活动构成面部神态的主调,恰如其分地反映内心世界。所谓“天然一股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推眼角”。京剧中的脸谱以眉眼为中心,用夸张手法突出人物气质和性格特征。如张飞的“猛”,关羽的“忠”,孔明的“谋”,鲁肃的“雅”,刘备的“厚”,无不横溢于眉际眼窝,生动、形象,堪称艺坛一绝。我们平时所言神态,基本上被上述三者囊括。神者即眉目之神态:眉灵目炼,是为有神,主正气内存,眉呆目暗,是为失神,主正气衰弱。细细观察,还会发现其间无穷的奥秘。

眉是眼睛传情达意的最好帮手。眉分三部:内端为头,中部是体,外端为尾。降后间肌、降眉肌、皱眉肌三片肌肉暗伏于眼轮区肌内侧,可蹙可展,以此为变。一般说,展眉表示欢欣;蹙眉表示愁苦,扬眉表示得意,低眉表示慈悲,横眉表示冷对,竖眉表示愤怒;怀疑时眉毛收缩;坦荡时眉毛大展……体态语言学家已发现眉毛有40种不同的位置,至少有一半位置能表示某种意义。眉毛主寿,故又称为“保寿宫”。有“眉毛长垂高寿无疑”,“短秀之眉高寿”之说。此说无证可考,但眉毛脱失常见于粘液性水肿、麻风、二期梅毒、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等症,“眉失其尾、皮肤肥厚”是淋疯病常见的早期症状,受到医学家的高度重视。

四、体语的误区

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或表达意识领域里的意义,或表达无意识领域里的意义,这些体态语言的确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如果把人的一举一动分解开来,象解释词义那样分门别类地编撰一部“人体语言词典”,就非同小可了。因为形体语言有些是先天遗传所得,但更多的是人们在成长过中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到的。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着不同的社会群体,因而在运用形体语言传情达意的方式上,形成了明显的差异,这决定了形体语言使用时的社会性特征。而这种社会性特征又是多维的,时间、地点、因果关系都不是固定的。准确地辨析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首先要确立的是一系列前提:文化背景、生存环境、年龄构成、认识层次等许许多多的先决条件。在假定这些先决条件作为前提,大体上具有相似性的时候,才能将此种理论用于对人心的探测上,否则,你会踏入体态误区中。

在空间体态上,大多数民族都习惯于保持自己身体周围的转用空间。日本人也有专用空间,但较之其他民族要小些。在日本,许多人挤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表示友好亲和。阿拉伯人的空间体态较之日本人更甚,他们也有群聚在狭窄空间的习惯。他们往往在公共场所相互靠得很近,即使在屋宇轩朗的住宅里,也喜欢挤在一起。他们爱碰触别人,喜欢感觉到别人,甚至有闻别人身上气味的习好。当一个男人在空旷的台阶上跷足候人时,另一个男人也挤到旁边来,后者十之八九是阿拉伯人。如果前一个人毫不介意的话,一定也是个阿拉伯人。

在肢体语言上,文化背景、生存环境、年龄构成、认识层次都刻影响着信息的传递。例如,敲鼻翼的手势在英国表示“秘密”,可是在意大利变成亲切的警告:“小心!危险!”在中国则是一个含糊的信号,手足无措时就用这一动作掩饰一下,有时也可表示鼻子不太通畅。用拇指和食指作圆形的记号,英国人认为是代表“OK”;但对大部分的法国人来说,脸上有微笑表情的才是“OK”,没有微笑表情的则代表“零”或是“没有价值”。对日本人来说,无论哪一种都代表金钱的信号。在中国城市学校,这是“零分”的象征动作;而在一些山区,这个动作表示猥琐或淫荡。“点头为是摇头否”,这在中国和大多数国家是一种统一的体态语言。但是在印度,当他们要说“不”的时候,头便上下动作,如果想说“是”的时候,则把头从一侧转到另一侧。

在人际沟通上,有人认为东方人和西方人相比,前者倾向于含蓄而后部向于直率。“No”(不)这个词在西方是常用的,而东方人则认为那样简单地拒绝别人是不礼貌的。因此,东方人在表示厌烦或拒绝时,往往不用语言,而用体态。东方女人的拒绝一般很暧昧。欧美的女性对陌生人几乎是不微笑的,而东方女性见到陌生人几乎都要微笑,连拒绝时也会微笑。东方妇女从不对客人说:“你这么打扰我,使我厌烦透了,快走吧。”她们常见的办法是把谈话一下子停止在兴头上,保持沉默。或反复看手表。还有的情况是,当一个女人在客人面前交叉着双腿,另一只脚不停地轻轻踢荡,碰到这种情况,知趣者应该告退,热情的妇女在厌倦时,往往指着客人面前的茶杯说:“还喝吗?”——这是中国传统的逐客令。[5]

这些传统的民族体态的差异,造成了体态误区。当别人做出此种体态时,你却理解成另一种体态含义,这就不仅容易误解人心,而且要强差人意了。就是本民族的人,由于事态背景、人物个性和年龄层次的不同,同一举止行为也可能表达不同的心境、动机和需要。“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一个人,静静地走上了高楼。皎洁的月亮如钩般悬挂。对于丢弃江山的君王李煜来说,是一种丢不去的愁;对于另一些人,也可能是一种恬静之情或淡淡的哀思。宋代词人辛弃疾在《采桑子》中所道的却是体态语言的另一种差异: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少年人摆出“愁”的样子,实则是表面感受。成年人尽力隐蔽自己的“愁”,实则却把愁深深地锁在内心深处。古人对人的体态语言已有了多么深刻的理解。因此,我们如果把一些人的外层体态停留在机械的理解上。那就大错特错了。

最后,体语学强调观察和常识,但观察毕竟不是实验,常识不就是科学,常识往往是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要把各种现象归纳成规律,只靠观察是不够的。一定要进行精确、可靠的实验,得出科学结论。科学不能就事论事,要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所以说体语学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