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水与人类生存

水与人类生存

时间:2022-02-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淡水需求量的与日俱增使人们不无理由地有这种淡水危机的忧虑。因干旱缺水,使我国农业受灾的损失占全部气象灾害损失的一半。日益加剧的淡水危机,使得地下水成为各国纷纷开采的对象。人工增雨的广泛开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人工增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多层次联合进行试验研究。
水与人类生存_气象与环境

一、水与人类生存

水是生命之源。世界上虽有13.86亿立方公里的水体,实际上能够供人类生活和生产用的淡水只占了2.5%,这其中绝大部分又是难以利用的极圈冰盖、高山冰川以及地球深层的地下水。河流、湖泊和浅层地下水仅占总淡水量的0.5%。而地球上生物所需水的绝大部分,又主要依赖于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以及土壤、植被的蒸发和蒸腾后又凝结而成的降水,其数量每年约合11.9万立方公里,其中易为人类利用的“稳定径流”淡水仅为1.4万立方公里。

但由于旱灾频率上升、沙漠化增加、湖泊干涸或收缩,许多常流内陆河变成季节河,季节河又成为干河床,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极其有限的淡水面临着的残酷“掠夺”,使得早在1977年举行的“联合国世界水大会”就断言:“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世界上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就是水危机。”在本世纪前半叶世界淡水用量增加了1倍,1990年又翻了1番。淡水需求量的与日俱增使人们不无理由地有这种淡水危机的忧虑。

以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为例,自1972年以来,几乎连年断流,1997年断流13次,达226天。在黄河断流的25年间(1972年~1996年),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68亿元。因干旱缺水,使我国农业受灾的损失占全部气象灾害损失的一半。1993年至1997年的5年间,由于缺水及干旱而减产粮食达500亿公斤以上。1997年北方大旱受灾面积达3.15亿亩,1300万亩耕地因旱未种,其中仅山东、黑龙江、吉林和山西4省就损失315亿元。专家们预测到2000年,我国水总需求量为8242亿吨,而水资源可供量为6600~6700亿吨,供求如此悬殊不能不引起我国各级政府及广大群众的高度重视。

日益加剧的淡水危机,使得地下水成为各国纷纷开采的对象。然而,令人震惊的事实是:过去10年,非洲20多个国家因持续干旱,加上人口增长过快,地下水开采量持续超过补给量,预计到本世纪末,肯尼亚人均供水量可能减少一半,尼日利亚缩减42%等;印度泰米尔纳德地区地下水位下降25米至30米。在过去10年间,我国甘肃河西走廊地下水位也普遍下降20米至25米。可见,超采地下水乃是一种容易引起“釜底抽薪”恶性循环的取水方式。

地球上淡水资源最主要的来源——还是降水。通过人工增雨(雪)等有效而积极的降水措施,将云水资源转变为可利用的水资源,不仅形成河川径流,还可补充地下水,应该说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紧张矛盾的具有长远和实际意义的途径之一。

1946年美国谢弗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增雪试验。半个多世纪以来,实践证明,人工增雨是增加水源、缓解旱情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国人工增雨的试验工作是1958年首先由吉林省结合抗旱斗争开展起来的,40年来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据1997年统计,全国有1167个县(市)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拥有“三七”高炮5500余门,约20个省、区、市开展了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人工增雨的广泛开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气象专家指出:要充分利用我国的云水资源,结合大型水利设施,在集水区开展非旱季人工增雨作业。就是通过人工增雨,使丰水期雨水径流增大,保存下来,留作枯水期使用。

1997年5月至9月,青海省电力工业局与青海省气象局协作在黄河上游首次进行人工增雨试验,增加龙羊峡水电站入库水量4亿立方米,缓解龙羊峡水电站发电严重缺水状况。这次黄河上游人工增雨试验所获得的效果表明,如果夏季在这一带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势必能增加黄河水流量,结合国家对黄河的综合治理工程,按照1997年8月江泽民李鹏同志关于“再造一个山川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批示,积极植树种草、绿化荒漠,那么,唐代诗人李白赞叹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壮观景象一定会再现于世人面前。

人工增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多层次联合进行试验研究。为进一步发挥人工增雨在缓解水资源紧缺方面的作用,我国科协副主席曾庆存院士等20多位专家还建议在北方和南方建立国家飞机人工增雨中心,集重点地域的人工增雨作业、科学试验和技术指导为一体,从而提高人工增雨的规模效益和总体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