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土家族武术

土家族武术

时间:2022-02-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与恶劣环境的顽强较量中土家族武术随之萌生。战争刺激了土家族武术的积累和继承,土家族武术也在连年不断的战事中得到发展。在土家族内部,把土家族武术视为自己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在土家族武术里,其武德文化占了很大的部分。可以说土家族武术是反映土家族对白虎图腾崇拜的一个重要载体。土家族武术的价值还体现在增加民族凝聚力方面。
土家族武术_武术·射弩

第六节 土家族武术

土家族聚居在山高坡陡、峡谷幽深、岩石遍地的武陵山区以姓氏为单位组成大大小小的土家山寨,山寨与山寨之间相隔遥远,交往十分不便。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封闭的环境,塑造了土家族人勇敢沉稳的民族心理素质,原生态的自然居住环境也孕育了土家族人浪漫乐观的性格。在与恶劣环境的顽强较量中土家族武术随之萌生。经过土家族人不断丰富及创新,形成了今天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土家族武术。

一、源流

(一)生存的需要促使了土家族武术的形成

土家族武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包括拳术、器械、散手三大类。土家族武术的起源是广大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积累出来的,是为了生存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土家族自古居住在地形复杂的深山密林地区,生存环境恶劣,有时要面对猛兽袭击,所以习练一些防身的技能是生存的本质需要。在土家族叙述族源和发展的民间文学史诗《梯玛神歌》中明确地描述了土家族先祖通过器械、徒手格斗打败妖魔的情节,这时候土家族武术的基本雏形已经形成。

(二)土家族舞蹈是土家族武术的前身

在古时,土家族的先民打猎归来后,为了在寂静的长夜中消遣,大家围坐在篝火旁一边烧烤着打猎回来的食物,一边手舞足蹈,敲打着手中的武器,模仿着和野兽搏斗的各种动作。土家族这种最原始的舞蹈就是“茅谷斯”。茅谷斯也被大多数武术研究者认为是土家族武术的活化石,流行于土家山寨的十二埋伏拳就是由茅谷斯演变而来的。

(三)土家族武术起源并发展于战争

战争促进了土家族武术的发展。土家族历来以骁勇善战、彪悍而著称。古时候部族内部,本族与外族之间的战事不断,武术成为获得军事胜利的重要手段。从将领到士兵,人人都要习练武艺。战争刺激了土家族武术的积累和继承,土家族武术也在连年不断的战事中得到发展。在将士解甲归田后,他们又把在军队里学习到的武艺带到了民间进行传播,在民间传播中,去掉了军营里为应付打仗而采用的大劈大砍的特点,加之以较为实用或者较为优美的技击动作,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土家族武术。

(四)鲜明的民族特点

土家族武术为土家族人所独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在土家族武术的发展进程中,尽管融合了一些外来武术文化,但是从套路演练、技击、武德传承等无不透露出浓郁的土家族文化。在土家族内部,把土家族武术视为自己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有着特殊的敏感性。正是土家族武术所独有的民族特性才使其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土家族武术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性是推动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在增进民族凝聚力、增进民族意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1.独有的武德特征

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是中华武术的重要表现特征,同时又是武术文化的一个显著表现形式。在土家族武术里,其武德文化占了很大的部分。土家族拳术拳劲力猛,几乎招招致命,所以武师传授武术,首先要考察学武者的德行如何,在土家族的武德文化中,流传着“五不授与四教”的说法。一般有五种人不在传授之列:不是习武材料者不授,心狠手辣者不授,随便卖弄武艺者不授,狂妄自大者不授,女子不授。四教,即忠实老实者教、谦虚谨慎者教、讲仁义重礼节者教、重武艺勤奋好学者教。从“五不授与四教”中可以看出土家族武术独特的武德文化内涵与重视武德修养的本质特征。独特的武德文化是传承与发展土家族武术的重要因素。

2.独特的文化信仰

土家族和其他南方的少数民族一样,都有着对英雄人物极度崇拜的特点。对英雄的崇拜,加深了人民习练武术的热情,同时也加速了武术的传播。在土家族的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对本民族历代的英雄人物,土家族奉若神明。对武艺高强的酋长敬为“八部大王”。土家族把六月初六定为“晒龙袍日”,就是为了纪念反明起义的民族英雄。

3.土家族图腾文化

土家族图腾标志是象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图腾的作用在于区别群体、增强民族凝聚力、巩固社会地位等。土家族的图腾崇拜主要是白虎崇拜,白虎文化作为一种象征文化表现在土家族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中,特别是作为一种经久不衰的文化因子镶嵌在人们的意识里。白虎作为一种民族的图腾,受到了整个土家族的敬奉,使其成为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总之,土家族白虎图腾是土家族民族凝聚力的表现。虎的精神,虎的力量,深深地刻画在每个土家族儿女的潜意识里。这种虎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土家族武术的发展。白虎图腾也是土家族武术的文化内在核心。在土家族武术里面,从拳术、器械演练到技击对抗,都能找到和白虎有关的影子,如土家族武术中的白虎拳、猛虎掏心等招式,特别是土家族习武者在其使用的兵器上,大多都有白虎的图案,还把刀把都铸成了白虎的形状。在白虎图腾文化的影响下,土家族武术形成了凶猛、彪悍的技击特点与独有的武德文化。白虎有着凶猛、顽强、刚毅的特点,土家族武术正是对这些特点的继承。土家族武术家们或者习练者都有供虎、敬虎的习惯,这是对白虎文化的一种传承。土家族武术在今天的发展,也使更多的人通过土家武术了解白虎图腾文化。可以说土家族武术是反映土家族对白虎图腾崇拜的一个重要载体

4.民族精神的反映

土家族武术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最能反映土家族民族特点的体育项目,同时也是传承土家族人民骁勇精神的重要物质文化载体。土家族武术的价值还体现在增加民族凝聚力方面。练习武艺,增进了人民的交流与磨合,同时也培养了土家族人坚毅、勇敢的性格,让土家族人更为团结。土家族人习练武术,深受土家族武德文化的熏染,主要表现在把民族大义放在首位,在抵御外来侵略的时候,土家族的勇士们能够积极地响应朝廷的号召,献身为国。如在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倭寇横行,土家族的永顺土司与容美土司受命于朝廷的调遣,开赴前线,参加了抗击倭寇的战争。在战争中,土家族的勇士们个个勇猛无比,杀敌无数,令倭寇闻风丧胆,号称“东南第一”。这种民族大义是土家族武德文化的最佳体现。土家族武术历来重视武德的培养,土家族武德教化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民族大义为重。在历朝历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习练土家族武术的勇者们,为了民族大义,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的鲜血捍卫了领土的完整与民族的尊严。土家族武术精神内核正是土家族民族精神的本质反映。

5.对表演艺术的传承

表演艺术是土家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与戏曲都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其中以摆手舞、茅古斯、傩坛戏最为著名。它们产生于土家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和斗争生活,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又不断加工而完善,其本身具有鲜明的文化历史价值。从土家族武术的演练与传习中均能找到它们的影子。土家族武术的原始雏形就是起源于土家族的舞蹈与戏曲。土家族武术的发展,同时也传播了土家族舞蹈与戏曲。摆手舞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舞姿朴素,贴近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深受土家族人民喜爱。在商周时期,就有摆手舞的记载。《华阳国志·巴志》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巴人的舞蹈为“战前舞”或“战后舞”,《隋书·音乐志》称“巴渝之兵执杖而舞”。这里说的“杖”是指兵器,意思就是巴人持兵器舞蹈。这里已经指明了舞蹈中带有浓厚的军事气息,其舞蹈的表现形式中许多动作都带有浓厚的武术特征。这些带有武术特征的动作就是土家族武术的雏形。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摆手舞从军事活动彻底地回归于民间的娱乐生活,这也促进了土家族武术的发展。

二、特点

土家族武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同其他各种民族文化现象一样,具有自己的特点,即:一是产生于本民族,又流传于本民族,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性;二是在本民族内部成员中,有普遍存在和广泛流传的群众性;三是在本民族中具有人人相习、代代相传的承传性;四是其道德准则对本民族成员有着自我教育、自我尊重、自觉遵循、自我检验思想行为的约束性;五是对本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及民族的发展、繁荣、进步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性;六是在本民族内部,将其视为自己的重要标志,有着特殊的敏感性。

土家族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武术本身的内涵剖析,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具体如下。

(一)套路特点

1.仿效土家族聚居地常见的飞禽猛兽,如虎、鹰、蛇、鹤、兔、猴、猫、鸡等的动作较为普遍。

2.拳术和器械套路的名称一般冠以“手”“合”或“门”字。冠以“手”字的,如总套手、大战手、大择手、小择手、大一手、小一手等拳术;冠以“合”字,如永顺支土家拳的六合拳、八合拳、十合拳;冠以“门”字的,有四门拳、大四门、小四门、四门棍、四门刀、四门锏、四门尺等。

3.土家族聚居区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受地理条件的影响,习土家拳者要求在狭路、绝壁、险峰之处克敌制胜,因此拳术多短打近攻,动作迅疾勇猛、刚劲有力。如群众喜爱的虎拳,练起来富有阳刚之美,同时动作灵活多变,身法敏捷。身法上讲究头正颈直、桩稳身正、紧裆沉胯、塌腰挺胸、俯仰伸屈、折转扭拧、吞吐浮沉、互相配合、应招多变。步法上要求快速,进低退高,前轻后重,轻灵稳固,有撤、标、盖、击、侧等。手法上讲究阴阳变化,出手时臂要稍屈,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以便变招时腕、肘、肩能互相呼应,有冲、点、劈、砍、靠、摆、钩、搂、锁、叉、砸、推、撞等方法。

4.打拳时配合发声,以声助威长劲。声为“嘿、哈、噫、嘁哒”,音通五脏,以音练气。口诀是:“窝身侧扁式式紧,吞吐沉浮须分明。口出五音通五脏,面容严正心手灵。若问奥妙在何处,猛准稳狠不留情。”

(二)技击特点

1.对腿法进攻很重视,用扶地扫腿、勾踢蹬踹等方法进击口诀是:“脚踢膝下内外翻,拳打当心向内钻。手打一阴又一阳肘打四面人难防。脚去随身要靠紧,一股臀风送阎王。”

2.各地在练手上各有其独特之法,如民谣所讲的“大庸的钻浆(砍掌),桑植的砣子拳,永顺的爪子像猫儿抓”等。

3.讲究严格区分部位。一般将人体分为三部分,即上、中、下三路,头部为上三路,躯干为中三路,躯干以下为下三路,同时又分洪门、边门,洪门为正前方,边门为身体左右。在技击上要分清是什么位置,然后才能谈到运用什么方法进攻或防守。上下不清、洪边不分视为武林中的毛汉。

4.“三杀一收,小鸟过林”是土家族拳术技击之精华。“三杀一收”,“三杀”就是在防守反击方法中都有三招毒手,到最后一招收回来时,对方不死则伤。“小鸟过林”意思是拳脚身法像鸟儿在森林里窜来飞去,非常灵活,运用自如。

5.击打穴位是土家族秘不外传的看家功夫。在教规上规定打穴只传那些诚实本分、安分守己、不惹是生非的弟子,出师时师父还要再三嘱咐,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千万不可动手击打穴位。

打穴,第一种是按时辰击打穴位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说“子心窝,丑井泉,寅对口,卯山根,辰凤翅,巳天心,午中元,未蝉弓申凤尾,酉倔劲,戌丹田,亥六宫”。二说“子络,丑腰,寅在目,辰头,卯面,巳在脉,未腰,申在心,酉背,戌颈,亥古穴”。三说“子午卯酉起天灵,丑未辰戌太阳阴,寅申己亥走小腹,四肢脉路一同行。要问打法灵不灵,先打牲畜莫试人”。第二种击打穴位法是打击人体脆弱部分。这些部位是:眼、耳、喉、太阳穴、后脑、心窝、上腹、软肋、小腹、下身。对于这些部位,在土家族山寨传有“八打八不打”的歌诀。八打:一打眉头双眼;二打嘴上人中;三打穿腮耳门;四打背后骨缝;五打肋内肺腑;六打撩阴高骨;七打鹤膝虎头;八打破骨千金。八不打:一不打太阳为首;二不打对正锁口;三不打中心内壁;四不打两肋太极;五不打海底撩阴;六不打两肾对心;七不打尾闾凤府;八不打两耳扇风。很明显,“八打”是对敌而言,对同伴、对朋友必须严守“八不打”。

6.土家族拳术在交手时,多喜欢抢边。这是因为土家族人普遍身材矮小,但灵巧快速,拳师们根据自身特点,创造了多种抢边招式,使对手往往防不胜防。

采用这种方法对敌,步法要求进低退高、前轻后重、轻灵稳固。与人交手时,脚尖稍离地面,保证进步时动作迅疾,维持重心平衡。足高稳落步,要站高看远、眼观四方,便于适应复杂地形,不至于被身后坎坷不平的地方所磕绊,给对手造成可乘之机。

(三)练功特点

土家族武术练功方法系统完整,一练桩,二练柔韧,三练轻功,四练提桶子,五练手,六练腿,七练眼,八练劲,九练套路,十练散手。对于初练功者说,首先应注意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动作准确,由浅入深,切不可不打基础就树房屋。

1.桩功。桩功是土家族拳师习武之根本。“未习拳先站桩,卧虎仲筋增力量。”对习武之人,普遍要求下盘稳固,其主要作用是加强身体的稳定性,让敌手推不倒、拉不动,不轻易倒地。练功方法很多,从性质上分有两种:一种是死桩,一种是活桩。死桩即选用一种步型,马桩、箭桩或丁桩不论,由师傅规定时间硬站。练这种桩要有决心,不怕苦和累;还要有恒心,坚持长久锻炼,克服枯燥无味之感。练功时要保持颈顶、身体正直,舒胸塌腰,气沉丹田。活桩有梅花桩、三步桩、六步桩、品字桩、标桩,要求脚轻但不漂浮,变换步法速度快,但变而不乱,定势要稳,不论怎么变化都不走样、不变形,前后左右随意换桩,奔跃停落自如,做到身、手步协调一致。

2.柔韧。练柔韧主要是增大身体各关节的弧度,通常采用压腿、劈叉、弯腰、下桥等。

3.轻功。是指加强纵跳能力,通过各种手段和训练方法以提高腿部力量,使之跳得高、纵得远。方法有跳坑、腿上绑铅瓦、跑步上墙等。

4.提桶子,即练气功。就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的锻炼,用练来的气补充体内的元气,以增强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体内的修复能力。这种气还可循经络系统运行全身,内及脏腑,外达腰节,温养肌肉脏腑,润泽筋骨皮毛。能调和发挥人体的潜力,运气致某部可防重力击打,全身运气可容重物压身,还可发放外气。因此,土家族拳师对提桶子非常讲究也非常重视。提桶子的方法很多,一般练法是用马桩或打坐,将气沉入下丹田,再引丹田气沿经络在体内运行,功法有大周天、小周天、意守丹田童面法、炼丹等数十种之多。

5.练手。土家族拳上肢动作多,搏击格斗多用手,对手的练习很重视,要求运用快速多变,还需要有力、坚硬、粗壮,经得起外力打击。因此练功时要经常不断地松肩、活肘、柔腕、运气于臂掌,常借用外力或辅助器械训练击打,像采用在斗里底层装绿豆,上层装铁沙,用掌插进取出一粒绿豆等练习方法达到挥掌击人硬如铁的效果。

6.练腿。土家族拳术中常用的技击腿法有扫蹚腿(扶地前扫、后扫)、弹腿、踹腿、蹬腿、勾腿、靠腿。踢腿高不过肩,快速有力,但在技击上变法少,一腿一脚扎扎实实,稳踢稳打。民间练腿主要有扫桩、踢磉礅、踢吊脚楼柱子等。

7.练眼。土家族拳术对眼法比较重视,拳谚中有“手眼相随,手到眼到”的说法。练拳时不善于用眼,精神就显得不足,打拳就显得呆板;反之,如果眼神和动作互相配合,就显得协调而有生气。所以土家族拳在打拳时多是怒目圆瞪,两眼有光而富有杀气,所谓“目透琥珀光”。练习方法常采用“对眼洒水法”“悬铜钱法”“迎面掌击法”。

8.练劲。劲力是基础。一位拳师技术再高超,但缺乏劲力,打人不痛,推人不倒,也是白费心机。练武必须打好基础,练出劲力。土家族拳的劲是刚劲,技击时用寸劲。通常用举石锁、石担等进行练习,使肌肉收缩产生爆发力。在打拳时,每招每势,力求符合规矩,手足起落不可散乱,一拳一脚劲满力足,练到拳脚生风,能将全身力量在一瞬间集中到拳、脚、肘或膝之上则为上乘。

9.练套路。套路是由基本拳法、腿法加步法、身法结合起来练习的一种形式,一个套路一般有动作40个左右,对提高人体素质,加强耐力、灵敏、协调性均有良好作用。俗话说:“早起一套拳,胜过大补丸。”土家族对套路练习非常重视,通常以“步稳势猛、拳脚生风、脸不变色、气不粗喘”等条件衡量一位拳师的功底如何。套路形式有单练、对练、集体多人练,有徒手和器械之分。

10.散手。散手是土家族武术具有实战价值的内容,利用踢、打、摔、拿等方法制服对方。历代拳师视散手为土家族武术的精华,作为防身之宝,一般不乱传不分解。散招动作有栏里捉猪、鲤鱼抠腮、二龙戏珠等一百零八手,也有三十六擒拿七十二打的说法。散手又分“常手”和“毒手”。“常手”即一般的手法,适用于和朋友比试过招;“毒手”只有在取敌性命时才用。

(四)武德特点

自明代以来,土家族武术威力日益显露,以致朝廷每每征调土家族士兵以应付重大战事,守土保国。土家族武术器械,如蛮刀,“以刃仰牛项下,以肩负之,一负即诛”;弩箭,“则含百虫毒其矢头,中人亦必立毙”;棍棒,用救兵粮木,去皮加药放在茅厕里用大粪浸泡3年,然后用之,所粘之处会引起全身中毒身亡。土家族拳术,刚力猛劲,处处暗藏杀招,动则伤人害命。所以真正的武术师从不轻易授徒传艺。很多土家族地区还流传着“四教四打四不打”的教规。所谓四教,即忠诚老实者教、谦虚谨慎者教、讲仁义重礼节者教、重武艺勤奋好学者教;四打,即取我命者打、故意惹我者打、欺人太甚者打、侮辱人格和民族者打;四不打,即太弱者不打、逃命者不打、满脸笑容者不打、妇幼者不打。从这些教规戒律上看,土家族人民尚武自强与重艺重德是并存的。

(五)信仰特点

三、内容

土家族武术有拳术套路53套,器械套路38种,特有器械34种。

(一)拳械录

1.拳术套路53套

一门拳、二门拳、三门拳、六合拳、八合拳、十合拳、白合拳、大择手、小择手、手拳、总套拳、六套拳、大一手、小一手、九一手、天门五形拳、一条线、二堂拳、大四门、海底捞沙、童子拜观音、大五艺、小五艺、总手大艺、十八大手、大战手、五花八门拳、五音气功、大连手、五虎下西川、单棒印、八角桩、九十例、狮子大叱口、黑虎拳、大洪拳、小洪拳、四门架、关西拳、双龙战、二龙戏珠、猛虎跳涧、张飞拍马、懒龙摆尾、四手拳、鸡形拳、十二埋伏拳、大蝴连、小蝴连、正八弧、后八弧、伍家拳、猴拳。

2.器械套路38套

花棍、九州棍、六合棍、八合棍、十合棍、孙家棍、八堂半棍、单头棍、双头棍、天门棍、峡抢棍、划船棍、二人对棍、空手夺棍、挡耙进棍、懒龙摆尾棍、猛虎过岗棍;梅花锏、四门锏、杀手锏;罗家枪、回马枪、左把枪;青锋剑、双手盘龙剑、子龙剑、七星剑、追魂剑、三削剑;青龙大刀、滚堂双刀、春秋大刀、扣手刀、双飞燕双马刀、蟠龙刀、扑刀、四门单刀、滚堂单刀。

3.稀有器械34种

单流星、双流星、水流星、两节棍、连绞棒、梢子棍、三节棍虎头钩、三股叉、羊角叉、流金铛、九齿耙、木耙、铁尺、铜锤、天梯拐、八角拐、丞相拐、袖里叉、三星针、弩箭、宫天梳、板斧、鼻眼抓、袖里圈、九连环、板凳、烟头杆子、吊脚针、拐子尺、方天画戟鹅毛尺、蛮刀、燕尾双匕。

(二)土拳总谱

先学拳后学棍,十八般武艺件件能。弓步马步要分清,肩平膀直要站成。拳打千遍自有劲,再打万遍身法灵。不怕莽汉力气大,牵动四两拨千斤。乌云盖日推山倒,顺手牵羊一脚蹬。力大打他洪门进,力小踩边两面分。浪里捡柴快又准,一手抓他脚后跟仙人背伞要靠紧,削掌打他太阳筋。银针插鼻功在近,二龙戏珠抠眼睛。进步插他裆部阴,消步标插肚下筋。绵羊卷头不费劲,鲤鱼掀鳃要小心。金鼓齐啄耳朵根,腰圈侧击伤性命。黑虎掏心拳要狠,五虎叼羊不留情。为师把艺传给你,勤学苦练下恒心。

(三)土家拳一百零八手诀起用法

起眼一观,左右两钻;悬崖勒马,就地一翻;霸王脱鞋,随手连环;仙人背伞,扯断手腕;古树盘根,扫断脚腕;削步三标,插断腰杆;大鹏展翅,接二连三;双风撩云,左观右看;矮子过街,躲躲闪闪;右脚起步,独劈华山;拨云探月,掌打脸面;懒狗伸腰,打断颈项;燕子过林,左穿右穿;毒蛇出洞,不打手软;推窗望月,闪过一边;龙宫探宝,虚抬闪展;将军捧印,标插两面;螃蟹夹草,堵死岩眼;鲤鱼板子,接二连三;鸬鹚伸腿,用脚钩绊;大蟒翻身,掀倒岩山;蜘蛛牵丝,难以过关;海底捞月,抓住脚杆;消声卧食,暗藏机关;铁牛耕地,地覆天翻;白马悬蹄,踢断脚杆;二龙戏珠,指插双眼;栏里捉猪,无法躲闪;浪里捡柴,外勾脚弯;金鼓齐啄,耳朵两面;黑虎窜心,当胸一拳;五虎叼羊,嘴里逃难;双龙出洞,使你打转;白兔上山,膝顶裆边;泰山压顶,莫怕江翻;左右插花,发射连箭;关公勒马,谁敢向前;猴儿偷桃,窝里摸蛋;风云转膝,专踹裆前;鲤鱼标滩,笔直向前;鲤鱼抠腮,撕破嘴边;银针插鼻,二指上穿;狂风贯耳,太阳下山;金盆倒水,用力外掀;回身夺主,专解背难;顺手牵羊,手拉脚绊;枯牛翻身,压垮牛栏;美女镖梭,飞箭穿板;黄龙入海,倒翻江山;双遮日月,上砸下绊;二郎担山,守势如磐;乌云盖日,插断颈坎;乱石堆山,垫步上前;渔夫弄网,守在旁边;叶下偷桃,贴臂内钻;仓里撮谷,腋窝里面;鹞子翻身,侧身拧转;炸雷轰木,刮平鼻杆;金鸡翻足,防敌连环;弯弓大步,专打腰间;懒狗吃屎,拳打嘴边;骡子啃土,顺势力牵;金蝉脱壳,下蹲接边;顺水推舟,牵他手腕;龙门鼓浪,破敌双拳;狮子叱口,任吾变脸;跛子上楼,膝顶裆边;猫儿洗脸,防敌扑面;大鹏展翅,专打侧面;关公挑袍,攻敌丹田;懒汉闩门,臂夹前掀;八哥洗澡,弓步向前;玉女抱瓶,脚靠手搬;判官翻簿,接二连三;阎王执笔,专插敌眼;大山伐木,打断肘关;寒鸡抱蛋,怒目来观;半山撩藤,砍断腰杆;金龙抱柱,缠住膝弯;蜻蜓点水,标插脉断;狮子摇头,攻打脸面;大蟒缠腰,臂夹肋断;猿猴献果,诱敌上前;仙人照掌,守住胸前;抱石射箭,腕断颈穿;半路接亲,抓住来拳;左右扬鞭,掌打脸面;黄龙转身,躲过一面;魁星点斗,卧地脚点;苏秦背剑,背摔过肩;猫儿捕鼠,快似闪电;左右臀风,胯骨打翻;倒打金冠,专踢后患;饿虎扑食,死按敌翻;猛虎下山,靠力搂翻;锦上添花,专攻顶旋;仙人照镜,守住后面;懒汉劈柴,斜削上面;懒狗伸腰,猛抬颈断;仙人指路,勇往直前;满天花雨,戳戳点点;童子拜佛,专等师音;丹凤朝阳,拳打承浆;朝天一炷香,专攻下额边;柳条穿鱼立掌穿项;关公脱袍,总手艺完。

(四)稀有器械

1.蛮刀、盾牌

蛮刀、盾牌是土家族特有的兵器。

蛮刀有近三尺长,一面刃,有尖,有钩,既劈,且刺,还能钩一器三用。众所周知,居住在湘、鄂、川、黔四省的土家族先民,以狩猎、砍畜为生。砍畜所用的刀,不但柄长(既能砍得远、砍得宽又可防荆棘刺破手)、刃利,刀的前端还有呈新月形的酌弯钩,对杂草荆棘可砍可钩。这是从砍畬功利目的而制作的。后来由于狩猎和部族战争的需要,就在新月形弯钩前端加上一个柳叶形刀尖,这就是土家族蛮刀的来源。

盾牌,由于部族战争的需要,土家族先民将虎皮钉在木板上制作虎皮盾。除了虎皮盾以外,还有藤牌。藤牌为深山青红藤编制,用桐油浸透晾干,再涂生漆,既防腐又坚硬,形似筛箩,但是也有长方形的里面接两个环,供手臂穿握。蛮刀与盾牌配合在一起使用,这是土家族武术大师创造的。盾可以挡身体以防利器利箭蛮刀可刺、可劈、可钩进攻的人。土家族人民认为蛮刀可以驱魔盾牌(虎皮盾)能隔邪,用于战争可以保全自己,杀伤敌人,无坚不摧,战无不胜。据《明史湖广土司传》记载,嘉靖年间倭寇入侵,武陵山区的土家军,受命于嘉靖三十三年冬开赴浙东御倭前线。土家军在抗倭战场上连战皆捷,消灭了大量敌寇,对此官兵都归功有得心应手、驱魔隔邪的蛮刀、盾牌。明政府也因此决定土家军向其他御倭部队传授他们精湛独特的技艺,从招募的民兵中“择其最骁勇者,各照狼兵、士兵法编为队伍,结为营阵,象其衣甲,演其技艺,习其劲捷,随其动止饮食”(《鹤峰州志》卷14)。于是土家军的“骑射长枪甲盾弓弩”在整个明朝官兵中得到广泛传播。

2.土家弩箭

土家弩弓长0.5~1米,比赛箭为竹制,长为30~40厘米,头部削尖,尾端两边各装一薄竹片;狩猎或战场上用的为铁制箭,箭头为三角形,箭尾成燕尾状。在狩猎与战争中,毒箭威力特别大,凡射中见血者可立即封喉。传至现在的毒箭制法有3种:第一种是百鸟粪毒箭,即从山上捡来一百种鸟粪煮箭头而成;第二种是将大粪(人畜混合粪)置于露天之下,经过3个寒暑的日晒雨淋后再煮箭头而成;第三种是将桐油灯夜间点在七雷蜂、五雷蜂、大马蜂等剧毒大蜂窝侧,灯下置一小碗,逗引毒蜂射灯而取下毒汁涂抹箭头而成。

除了上述的弩弓外,还有一种叫扳弩,即将树、竹扳弯,用绳索系住,安上毒箭,对准需要射击的目标,待敌人或猎物步入伏击圈,触动扳弩牵引机关,弩箭齐发,杀伤力很强。

与土家弩箭相近似的还有一种土弓。土弓的制作很简单,取小指头粗细的山竹一根,或削下一块楠竹片,长约两尺,将山竹或楠竹片弯成半圆,然后系上麻绳便为土弓。箭身用芭茅杆或高粱秆制作,长约30厘米,箭头用竹节代替,长2厘米。土家族儿童爱用这种土弓箭比试武艺。比赛项目有射远、射高、射准。箭法好的儿童,能准确射下空中的飞鸟,这是土家族弩射手少儿阶段启蒙训练的必备过程。

3.双虎凳

清同治《长阳县志》记载,“昔廪君死,精魂化为白虎”,当地土家族崇拜廪君,信“白虎神”。又据传说,昔日反清组织白莲教的土家族武士覃家跃,在一次战斗中被清兵合围,兵器受损,他抓住一条长板凳横冲直撞,左右格挡,竟突破重围。土家族人以为此乃祖先神灵保佑。后来,土家族人即在长凳两端各安一个虎头(铜铸或木刻),成为一种兵器,平日用之练武健身,战时操之格斗,流传至今,成为健身自卫的器械,名曰“双虎凳”。

练双虎凳,讲究步法。步法有弓步、马步、虚步、歇步、跪步等。挥凳以抡、砸、撞、挡、架、戳、拧为主,动作敏捷,攻防兼备。长阳土家族老人孙经农,曾于1986年4月在湖北省首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双虎凳,博得观众的热烈喝彩。来凤县土家族青年刘林在1991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表演了双虎凳,深受观众喜爱,其动作图片刊登在《中华武术》杂志上。

4.护身耙

相传古时土家族人民在抵御外族入侵的战斗中,遭受流星锤攻击受挫后。于棍端安耙头,缠住流星锤,破了软器械的攻击后经反复改造习练,成为今天的护身耙。耙长五尺余,耙端为挡头,挡中为矛,矛左右有尖角,为土家族传统的健身自卫器械。有武谣道出护身耙的特点:“师传名曰护身耙,雪花盖顶保头佳,一路三挡二面打,二路三挑并三压,鹞子翻身左右打,挡打破挑效不差。”使耙求勇猛、快速、密集、多变,有缠、绞、挑、砸、压、挡抡、劈等法,还能当枪使。出耙一条线,横打一大片,给人以强龙压顶之势,进击力强,深受土家族青壮年喜爱。

5.八角拐

由钢或杂木制成。拐长两尺,宽一尺,成“井”字形,靠内臂的一根较短,并且只一端有笔尖刺,其他3根的两端均为锋利的笔尖刺。练习或实用时套在手臂上,可架可绞,十分方便,尤有利于保护自己。

八角拐如使用娴熟,可使对方产生角刺逼人之感,难以应付其技艺有前刺后顶,上挑下扎,左拨右掼,以短制长;招式有黑狗钻裆、羚羊献角、牛角钻心、海底捞月、猴儿上树、大蟒翻身、鸬鹚腿等。

6.吊脚针

仿湘西山区一种叫“吊脚娘”的毒蜂尾刺形状制成。它成“丁”字形,吊针长五寸,横针似匕首,长六寸。使用时可刺、扎、拉、挑。另有小铁环用以套在手掌上,“丁”字针与环相连。环上有3颗小星,故又名“三星针”。

(五)湘西硬气功

湘西硬气功在湘西一带流传,以大庸县(现大庸市永定区)最为普及。20世纪80年代,该地30多个乡镇,每到农闲季节,尤其是春节期间,习气功成风。据官黎坪、白杨坡两村统计,习硬气功的达500多人;西溪坪和新桥两地区,有200多名妇女学会了难度较大的气功表演项目,如头顶开砖、腹上破石等。

湘西硬气功是土家族武术的一个支派。其源流目前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清道光年间僧人余世万所传。现仍活跃在武术界的大庸气功师、官黎坪的赵继书,白羊坡的龙传洲,胡家河的周兰芳等,都是余世万的第四代门徒。

湘西硬气功,民间俗称为“提桶子”。练习时,初学者先提气练力,使内气按意念在体内运行。闭气时,要闭到脸红脖子粗才换气。练功的关键在于换气时要正确运用五音吞吐,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五音是:“嗡”为呼气,“哈嗡”为吸气,“过耳”(土家族语)为沉气。练会湘西硬气功,一可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二可防身自卫,为擒拿格斗打下坚实基础;三可即兴表演或登台献艺。硬气功的表演项目很多,而且越来越惊险,令人叹为观止,如“银枪刺喉”“腹下卧叉”“汽车碾身”“头顶开砖”“鲤鱼撑天”“摩托车分尸”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今天在湘西已被土家族、苗族、汉族、白族等各族人民所喜爱。

【注释】

[1]郝心莲.中华武术实用百科.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310.

[2]中国武术系列规定套路编写组.劈挂拳.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5.

[3]赵国庆,张克俭.中国武术史话.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184~185.

[4]徐哲东.国技论略.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9.

[5]任海.中国古代武术.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14~115.

[6]习云太.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246~247.

[7]王杰,姜周存.回族查拳武坛奇葩.中国穆斯林,2008.6:51.

[8]马明星.为崆峒武术增添活力的查拳.平凉日报,2005-12-2.

[9]欣华.崆峒武术.平凉日报,2005-5-1.

[10]乔克勤.西北体育文化.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183.

[11]习云太.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250.

[12]汤瓶功的发展述略.汤瓶功http://sfgr168.com/tpg2.htm

[13]中国武术拳械录编纂组.中国武术拳械录.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596.

[14]郭瑞祥.苗刀技法.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1.

[15]侯尚达,方汝楫.天启棍研究.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