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时间:2022-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志平所建立的这一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将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分为22个评价指标,并进而划分为7个准则层。表1-7 过伟炯乡村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续表续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学者对于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苏志平按照社会责任的内容将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分为财务绩效、员工权益、诚信经营、环境保护、行业标准认定、社会公益与社会责任管理7类,可以看出这种分类方法尚欠清晰。
社会责任评价体系_中国旅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现状与研究

综合国内针对旅游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研究成果,许多学者将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作为社会责任研究的关注点之一。由于旅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益处日益明显,许多学者均将关注焦点集中于“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这一方面的问题上来。前几年,人们对社会责任的研究宽泛地以大多数企业的社会责任共性为主要对象进行研究。近年来,随着旅游业成为产业投资的主要对象之一,诸多学者均对旅游企业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一些研究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相应增多,而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总的来说,由于学者们对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研究仅仅集中在这几年,且研究成果不多,因而所采用的评价体系也并不完善。虽然宽泛地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学者们会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二次排队计分法、BP神经网络模型与聚类分析等多种方法对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进行不同程度上的研究,但这些方法是否同样适用于具体行业领域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研究仍然值得商榷(阎泽睿,2014)。

苏志平(2010)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宽泛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方法相同——研究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苏志平将衡量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这一复杂问题转化为评价指标的递阶层次结构的定量问题,再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相对权重,从而建立起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虽然这一评价体系的权重会因研究时间、旅游企业规模等因素而产生误差,但它仍为诸多研究者所引用。苏志平所建立的这一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将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分为22个评价指标,并进而划分为7个准则层。具体的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如表1-3所示。

表1-3 苏志平(2010)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

续表

与苏志平对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分类不同的是,李青会(2012)虽然也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对饭店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进行相关研究,但他将社会责任评价指标按照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为7类,分别为员工、顾客、投资者、合作伙伴、政府、环境和社区。李青会所建立的饭店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加入了一些政府指标,更贴近饭店企业运行的时代背景。因此,相比苏志平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李青会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设计得更为具体。李青会构建的中国饭店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4所示。

表1-4 李青会(2012)饭店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续表

旅行社作为旅游行业的主体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朱月双(2014)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角度建立了旅行社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将旅行社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内部利益主体、相关政府机关、旅行社协作团体和消费者4类。与前两个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相比,朱月双创新性地增加了科技贡献责任这一维度,使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更科学(如表1-5)。

表1-5 朱月双(2014)的旅行社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高建芳(2007)综合国内外著名机构和学者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提炼出了公司对员工的责任、公司治理责任、环境责任、社会支持责任、提供产品与服务责任和管理供应链责任6个维度的社会责任评价内容。在构建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高建芳运用到了卡罗尔(1979)提出的概念框架:通过4个基本要素来解释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能够生产和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从中获利的能力)、法律责任(能够按照法律和社会准则来从事各种活动的能力)、道德责任(从事各种活动符合社会价值观中认为正确、合法和公平的事情的能力)和自愿慈善责任。如今,许多学者都利用卡罗尔对社会责任的概念框架进行实证研究。高建芳先利用社会责任四要素将社会责任指标分为4个维度,然后在各类责任内通过对旅游企业所涉及的社会责任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再次划分维度,最后就形成了表1-6中高建芳(2007)所构建的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表1-6 高建芳(2007)的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理念的提出和乡村旅游成为大热趋势,过伟炯(2010)参照这一时代背景对乡村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过伟炯先将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3类;再将核心利益相关者具体分为包括投资者和股东在内的所有者与员工2个二级指标,将蛰伏利益相关者分为游客、各级政府和竞争对手3个二级指标,将边缘利益相关者分为地方社区、环境、文化和一般公众4个二级指标;最后将9个二级指标具体分解成41个指标,并根据对包括政府官员、旅游界著名学者和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内的共40位的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而赋予41个指标以相应的权重。从表1-7中过伟炯所构造的乡村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看出,该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设计得很细致,谨慎地考虑到了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这一背景,该评价体系不仅对许多研究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学者有学术借鉴意义,同时对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也有参考价值。

表1-7 过伟炯(2010)乡村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续表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学者对于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苏志平(2010)引入了构建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主体方法——层次分析法,此后多数文献均不同程度地采用层次分析法来深入研究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学者们对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分类方法不太一样,有些是按照社会责任的内容分类的,另一些则是按照社会责任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苏志平按照社会责任的内容将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分为财务绩效、员工权益、诚信经营、环境保护、行业标准认定、社会公益与社会责任管理7类,可以看出这种分类方法尚欠清晰。之后,李青会(2012)和朱月双(2014)分别研究了饭店企业和旅行社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饭店企业的服务性质较强,因而李青会构建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中更注重涉及顾客的评价指标;朱月双按照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将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分为内部利益主体、相关政府机关、旅行社协作团体和消费者4类,并创新性地加入科技贡献责任。高建芳(2007)根据卡罗尔提出的社会责任四要素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进行分类。值得一提的是,高建芳提出的14个指标大多均为客观的定量指标,都是可以通过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企业内部数据和专家评定等途径获取的,因而对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价会更为客观。过伟炯(2010)的贡献在于密切结合了当下的时代背景对乡村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体系加入了更为详细具体的政策因素。

以上学者对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研究角度并不相同,现在尚未形成人们较为一致认同的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说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缺乏统一性。同时,现今的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以极少数的实证研究成果和不准确的主观信息为基础的,因此尚不具备科学性和准确性。此外,这些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比较单一,大体上均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因此,在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后续研究中要格外注意解决前述这几点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