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代潮州木雕述略

古代潮州木雕述略

时间:2022-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它是原始社会木雕珍品,也是我国迄今所见木雕工艺品最早的实物之一。潮州木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后历代志乘杂著均有记载潮州木履,而唐代的“油画木履”,可说是以后著名的潮州金漆木雕的最早的萌芽。)这些木雕虽然技法简单,但也说明在唐宋时期,潮州已有应用于建筑装饰和饰物的木雕工艺了(图3)。明代的潮州木雕,随着国家及潮汕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发展,同当时崇竞奢华的社会风尚相一致。
古代潮州木雕述略_潮州木雕

我国古代木雕的历史远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当时的先民不仅已能进行生产劳动,而且还能掌握利用简单的工具如石斧、石锤、石锯来制作日常生活用具,虽说那时的陶器、骨器、木器造型简单、装饰粗糙,但却是人类在工艺史上迈出的第一步。随着制陶工艺的需要,也带动了木制工艺的形成,并为以后木雕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倘传说中的燧人氏钻木取火确有其事,那么他用锐利的石器磨旋原木时所产生的圆洞应是木雕之滥觞。当然,先民的本意在于摩擦生火,但在客观上却衍生出圆和洞的概念。这就是原始的木雕。

早在奴隶社会的殷商时代,木雕工艺开始兴起并在宫殿陵寝中广泛使用。在河南安阳商代墓葬中发现的彩绘嵌牙木雕椁板,信阳战国大墓里的木雕镇墓兽,湖北云梦汉墓中出土的彩绘木俑,均为我国早期木雕作品。1973年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一只髹漆木碗和一条木雕鱼,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木雕鱼长11厘米,宽3.5厘米,厚2.7厘米,周身阴刻着大小不等的圆窝纹,形象十分生动。它是原始社会木雕珍品,也是我国迄今所见木雕工艺品最早的实物之一。

潮州木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唐昭宗年间任职广州的刘恂,在其《岭表异录》中,有三则有关潮州雕刻艺术的记载:这说明在中唐时期,粤东潮循二州地方已有牙雕、木雕和瓜果雕的物品艺术,其中的“油画枹木履”,已是当年到广东当官者穿着的名产。以后历代志乘杂著均有记载潮州木履,而唐代的“油画木履”,可说是以后著名的潮州金漆木雕的最早的萌芽。

广之属郡,潮、循州多野象,牙小而红,最堪作笏。(卷上)

枹木产江溪中,叶细如桧,身坚类柏,惟根软不胜刀锯。今潮、循人多用其根,刳而为履。当未干时,刻削易如割瓜;既干之后,柔韧不可理也。或油或漆,其轻如通草。暑月著之,隔卑湿地气,有力如杉木。今广州宾从诸郡牧守,初到任,下檐皆有油画枹木履也。(卷中)

枸椽子,形如瓜,皮似橙而金色,故人重之,爱其香气,京辇豪贵家仃盘筵,怜其远方异果。肉甚厚,白如萝卜。南中女子竞取其肉雕镂花鸟,浸之蜂蜜,点以胭脂,擅其妙巧,亦不让湘中人镂木瓜也。(卷中)

潮州金漆木雕的正式出现,有文献可查的,始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永乐大典》“潮”字,卷5345林汶可《刻漏记》,记载了当年的潮州郡守郑伸,在先一年莅任修好城垣之后,第二年鉴于州城计时用的木制漏滴“岁久水蚀椌腐”,“乃议新刻漏”,有人献议说,临汀郡的莲花漏“最为精密”,郑伸“乃择牙校就汀受法,指工绳木,丱金涂漆。历四旬,凡总六十事件,而漏刻成”。“丱”,音“掼”,原指儿童束发成两角之状,这里引申为装饰之义。“丱金涂漆”,指的是在木刻构件完成之后的饰金涂漆,这就是金漆木雕最早引进潮州的记载。

我们再从潮州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人文概况、经济发展及对现存的传统建筑、木雕等进行考证,尚可得出其由来:始于唐宋,发展于明清,清末至抗战前是登峰造极的鼎盛时期。

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的潮州开元寺,是著名的华南古建筑之一,是我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2:潮州开元寺吊饰的唐代木鱼(上)和宋代木龙(下)。

开元寺这座闪耀着中国建筑艺术光辉的古老建筑,其建筑规模的宏伟和建筑技巧的高超令人惊叹。初建时,总面积达100亩,全寺包括大山门、二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大殿两旁的地藏阁、观音阁、方丈厅等。整座寺院都是用木架构制,可以看到在木结构的抖拱、屋檐等处雕刻了线条简单的图案纹样和相传为寺内现存最早的木雕工艺饰品——悬挂的一条唐代木鱼(图2上),是僧侣开膳敲出信号之用。此木鱼是用一段约1米长的杉木为材料,用简朴的刀法雕刻线条,以示出鱼鳃和鱼嘴的形状。还有一条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所造的木龙(图2下),是铜钟的悬梁,其雕刻技法与木鱼相似,都显得朴拙、浑厚。北宋英宗皇帝赵曙之女德安公主,嫁给潮州人许珏,1064年在潮州市葡萄巷建了一座许驸马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两千多平方米,三进五间,平面布局及特色保存完整,该宅被不少建筑家认为是“国内罕见的宋代府第建筑”。首进与后座均带插山,厅、房合为九间。中厅东西围屋带以屋厅、房及书斋。正厅后面有横贯全宅的后院,主体的三进与插山构成“工”字格局,围屋隐伏于中座两旁山墙外,形成独厅、独院、独天井的独特设置。全宅木屋架为近于穿斗的穿插屋架,并立于条状连续石地梁上。墙体为板筑夯灰和青砖条浆砌,后座正厅东侧两幅墙壁仍保留在木结构的梁柱等处,也雕刻了云纹、卷草纹作装饰,大厅的祖宗神龛、木制门窗也雕刻着简单的图案纹样。(“大跃进”的炼钢期间,笔者亲手从许驸马府用木板车拉回一批梁架雕饰和神龛配件,放置在潮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资料室,“文化大革命”中被烧毁。)这些木雕虽然技法简单,但也说明在唐宋时期,潮州已有应用于建筑装饰和饰物的木雕工艺了(图3)。

明末清初是潮州木雕发展的成熟期。明朝以永乐迁都北京开始,至清代康乾盛世,成为中国建筑艺术成就继秦汉、唐宋以后的第三个高峰。明清两朝共计543年,国家长时间统一,生产力发展,尤其是明中叶以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活跃,加之与海外的交流扩大,促使官方与民间建筑大量出现,许多杰出建筑存世至今。严格地说,中国古代建筑是在明朝最终完善起来的,所以在中国建筑史上,这一时期定为成熟期。就建筑的合理、美观、实用等方面,明清建筑最为完美。明代的潮州木雕,随着国家及潮汕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发展,同当时崇竞奢华的社会风尚相一致。现存较完整的明代建筑装饰木雕艺术品有:

图3:宋许驸马府梁架雕饰(上图)和明代庵埠文祠梁架雕饰(下图)。

1.原置于明代潮州府衙门楼——镇海楼上的栏杆柱头饰件府楼猴(图4)。府楼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楼高二层,各层围廊栏杆共有108个望柱,分别雕刻形态各异的一只木猴装饰。雕刻比例准确,线条简朴,造型生动。据说州府治为方圆百里的侯郡,猴谐音“侯”,故以猴为饰。因其形神兼备,潮州民间竟传说这些木猴有灵性通神。辛亥革命时,潮州知府陈兆棠溃逃之际纵火府楼,木猴几乎尽付火中。幸存三只木猴,分别为广东省博物馆、潮州市博物馆收藏。图4的两只木猴,一只双手按膝,闭眸沉思;一只左手按膝、右手挖耳,天真活泼,非常可爱,是古代潮州木雕圆雕中的精品。

图4:明代潮州府楼猴。

2.明代制作的髹漆贴金千佛塔(图5),是现存明代金漆木雕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塔身高2.5米,为六角七层,塔顶又置一座五层小金塔,金塔以木构成,每级每面有一扇半圆拱门,内供佛像,门口左右侍金刚护法神,形象威武不一。塔内每层刻有六尊佛像,第一级佛像高七寸,逐级递小,至第七级,仅高四寸。塔基环浮雕的内容是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取经故事,生动风趣,线条简练。这座“髹漆贴金千佛塔”构思巧妙,造型庄重,结构严谨,外观华丽,综合运用了圆雕和浮雕的技法,加以典型塑造,是明代潮州木雕艺术品中技艺精湛、较有气魄的神器装饰品。

图5:明代潮州开元寺千佛塔。

图6:明末潮州开元寺大殿的大龛案。

3.在家具装饰中现存潮州开元寺大雄宝殿的三张明代金漆木雕大龛案(图6),长9米、高3米,中间有“万历七年岁次己卯季冬朔旦东浦陈妙月喜敬”题款。龛案朝外一面多层可叠,刻有盘龙、莲花、瑞兽等图案,刻工精致,玲珑剔透。龛案雕刻技艺粗犷简洁,从简练又追求细腻手法显示出来,尤其是单层以镂空通雕技法的出现,为清初的多层镂通的开端。

4.宋室南渡临安(杭州)以后,江南一派歌舞升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江南建筑以其妩媚多姿与秦汉以来的北方建筑形成对照,江南的建筑表现了江南能工巧匠的精细与聪慧,把粗犷的建筑制作得细腻有加。这时的造屋造园以文人化的倾向形成主流。宋室南渡也带来大批移民(包括民间艺人)经福建迁至潮汕。明代江浙两省移民入潮成帮,于潮州今下东平路创建规模宏大的“三美宫”(即江浙会馆)。明代潮汕各地建造宅第、庙宇、祠堂数以百计,都有大量的潮州木雕艺术品:现存的潮州开元寺观音阁和揭阳关帝庙藻井木雕人物粗犷简练,生动传神;明末御史辜朝荐的“红栏杆”宅第梁架雕饰全用“齐龙方曲”纹样;嘉靖六年(1527年)的潮阳贵屿“黄门第”;建于天启年间的潮安县庵埠文祠后座的大量饰件,横梁间别具一格的圆雕隔架,雕饰大象、狮子、卷云飞凤,檐栏挑梁上坐狮木墩、通雕夔龙、莲花穿枋以及随梁枋变形的夔龙草尾,造型拙朴夸张,极具感染力……

上述这些古建筑,受江南建筑所影响,有明显的艺术特征:

——建筑装饰手法典型化。建于明末的潮州市内辜厝巷“红栏杆”,其整座建筑物为宦宅布局,建筑梁架饰件,全部应用清一色的“齐龙方曲”纹样,稳重大方,在建筑的粗犷中追求精巧的细腻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图7:明代潮州木雕《天姬送子》。

——雕刻技艺的成熟化。明代初期的潮州木雕的雕刻技法,多为平面雕饰风格,粗犷简洁,而发展至明代末期,圆雕如“府楼猴”、《天姬送子》(图7)(挂筒)、潮州开元寺“佛殿龛桌”等,不难看出此时的圆雕已呈现成熟的技艺;平面通雕作品已逐步过渡到向单层次、双层次镂通雕刻技法发展。这是清初潮州木雕的独特风格——多层次镂通雕的一个开端。

——建筑形制的多样化。建于明代的潮州开元寺观音阁,是宫廷建筑装饰与民间建筑装饰相结合、中原文化与潮州民间文化相结合的范例。揭阳市的关帝庙藻井木雕,也是宫廷的藻井装饰和潮州民间雕刻结合的成功一例。

——建筑梁架的法式化。潮汕建筑中的梁架,由于潮汕的地理位置独特,需要创造一套适合于沿海多台风的结构梁架,经过历代匠师们的研究,终于在明代末期创造了富于地方特色的“三载五木瓜(初时木瓜为直筒形),五脏内十八块花坯”的宅第、祠堂大厅两侧的梁架结构,为潮州木雕的雕饰发挥无穷创造力。

从潮州城内遗存的近50处明清古建筑的普查中,以建筑“载上木瓜”(图8)和“椟门雕饰”两款木雕饰物为例,可知其发展概况:

从上表所举,大略可以看到各个时期形制和纹样的演变规律。至于技法、刀法、装饰的处理,明清也不尽相同。

——明代的通雕:齐龙转角处,阴线是直;清代是圆转。

——明代以前的浮雕是实地(沿袭福建之传统)之后,创新了镂空(通雕图案衬地)形式,形成(显现出)潮州木雕特点。

——明代浮雕,构图有“空白”;清代布置比较均匀,空隙总要设法填补。

——明代的作品,多有施不发亮的红、绿彩漆;人物的眉目及胡须,往往涂以黑色。清初仍有这种做法,不过纹样比较复杂,穿插交错、高低起伏。

潮州木雕虽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但因生产遍布面广及纵横千数百公里,由于各产地的风俗、文化不尽相同,表现出的风格也有差异。仅以潮汕、兴梅二地而论,潮汕地区各县的木雕,布局繁复,结构严密,精细而纤巧,通常以连续情节性见长;兴梅地区各处的木雕以《脱靴棒砚》(图9)为例,刀法简练,布局上人物不多,形象生动,并突出主要情节。同是潮汕地区的木雕艺人也各有擅长,潮安艺人专长建筑的上装饰;揭阳艺人则拿手“宣炉罩”等小件家具装饰。

图9:清代兴梅木雕艺人创作的《脱靴棒砚》。

清乾隆以后,潮州木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进入成熟期。这个时期潮州地区经济繁荣,对外通商进一步活跃,是所谓“盛世”。有中原文化背景的民间艺人大批涌入潮地,潮人更多侨居东南亚谋生发展,潮州民系臻于成熟,形成相应的文化素质、审美观点、生活习俗、经济活动特征,并在建筑装饰艺术上得到体现。在建筑形制上呈现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驷马拖车”、“下山虎”、“四点金”、“竹竿厝”、“四厅相向行偏门”等多种建造风格的民居建筑体系。清代乾隆年间出版的《潮州府志》,就建筑屋宇有“雕梁画栋”和“望族营造屋庐,必建立家庙,尤为壮丽”的记载,足见当时府、县、乡、村同宗姓氏建祠堂、修庙宇、造宅第比前更盛,形成了朝廷官宦告老回乡建宅第,富商巨贾发迹之后,为炫耀梓里造民居、建祠堂之风尚。事例甚多,略举一二:

揭西县棉湖镇郭氏大楼的主人郭来,是潮州郭氏家族的后人。郭氏祖先原居福建莆田,因来潮州做官,举家迁至潮州。几代之后家道败落,郭来从制糖的小本生意做起,发展成名闻遐迩的富商。郭来同许多潮汕人一样,致富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盖新房子,炫耀乡里,祭祀祖宗。“郭氏大楼”在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始建,乾隆十一年(1746年)竣工,占地5460平方米,仿宫廷形式建造,共有100间房屋,是潮汕民居典型的“百鸟朝凤”格局。该院有四条花巷、五落院堂,大楼最后是一幢高约14米的琼楼,雄伟壮观。该楼的梁架木瓜与房门为清初民居建筑形制。

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潮阳东里方寨,是潮人聚族而居的代表性建筑,其先民从中原迁徙到此后,筑起了拥有寨门、寨墙并环墙而建的方形民居。方寨由一座祠堂和25座“四点金”组成,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方寨四周是一道用三合土垒筑起来的寨墙,高4.5米,厚0.7米,全长448米,俨然一座威严的城郭。进入寨门,是一个宽敞的大埕,正面看去,七座“四点金”一字排开,潮人俗称“七壁连”,这里是族人们祭祀或聚会的地方。在阳光的照射下,“七壁连”高大明亮。“七壁连”中间有八条巷子南北连通,东西之间又有四条街横贯,俗称“四街八巷”。方寨的主人是郑氏家族,人才辈出。以前,北至上海,南至泰国,都有不少出色的郑氏大亨(如泰国大银行家郑午楼)和巨商。他们发迹之后,大多返乡建豪宅。

揭阳仙桥镇的古溪陈氏家庙,是当地陈氏的宗祠。该祠建于清代雍正年间,规模宏大,保存完好,梁柱间多嵌雕屏及花鸟图案,昊芸卷草纹样,梁枋为白坯,雕饰加五彩,但未见装金。木瓜造型有变化而无加雕饰,整座雕刻精工细刻,为清初艺术风格,是潮州木雕在建筑雕饰方面镂通雕多层次技法成熟的实例。

清代乾隆以后一两百年,潮汕人制作出大量的民居、祠堂建筑装饰木雕精品。聪明的潮汕先人,懂得引入竞争机制,即在一座祠堂中,以中轴线为分界,由两班木雕艺人各自设计施工,完成之日,组织同行和乡亲评比,优者进行奖励。这也是潮州木雕技艺在乾隆年间标新立异精益求精的一个因素。

清代康乾年间,潮州木雕不仅在建筑装饰上取得辉煌成就,在与建筑相配合的家具装饰——大屏风(围屏),在当时木雕与金漆画相结合方面,也创造出不可低估的贡献。2003年初,广东省博物馆为了举办首次“漆木精华”潮州木雕大型展览,从馆藏封闭了20余年的库房中,清理出8套清代乾隆年间金漆大屏风,屏风有以雕为主,配以金漆题词的;有以金漆画为主,配衬木雕的……形式多样。这类屏风,主要是作摆设与祝寿贺礼之用,陈设于祠堂与宅第的大厅。从搜集到的成批屏风研究得知:一是乾隆年间,已相当大规模制作此类屏风,且形成专业化的生产;二是屏风是祠堂、家宅、书斋必需摆设之构件。据传潮汕地区当时约有1000座祠堂、豪宅,那么也就必须配备大约1000套大屏风。可见当时屏风的流行盛况。

图10:清代乾隆龛门肚人物雕饰(原作是贴金,图为洗掉金箔后尚存金地漆)。

乾隆年间,潮州木雕的装饰形式和艺术技巧更趋成熟。在标新立异的风气和竞争机制的推动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髹漆贴金以及在雕刻的人物形象全身贴金之后,将头帽涂以黑漆,使整件木雕作品的人物突显出来;在花鸟的雕刻形式上,追求装饰化,如清代乾隆年制的“花卉条屏”,构图饱满匀称的牡丹花芯中,伸出若干枝花蕊,使其美化,更具情趣。尤其是人物题材创造性地运用镂通雕的造型手法(图10),突出地表现人物和景物的特征,并加以美化。木雕艺人吸取了潮剧的戏剧艺术特点,突出了人物,并将景物省略,概括处理,将这些特征加以强调、夸张和图案化,达到通雕的多层次镂空,仍能将人物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一清二楚,又能使作品通透玲珑,产生强烈的装饰性整体效果。这些,正是潮州木雕在这个时期技艺成熟的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