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两千年一变的“双城记”

两千年一变的“双城记”

时间:2022-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21年,日本侵略者不顾中国人的强烈反对,将“国际大马路”两侧的街路“统一命名”成具有日本特色的街路名称,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侵略东三省的步伐日益加剧。西边是完全日化的“城中国”,东边实际上成为各国领事馆的势力范围。1981年,和平大街之名再度恢复。如今,在和平大街两侧仍保留很多民国时期的老建筑,成为“国际大马路”的见证者。
两千年一变的“双城记”_国之长子

和平大街,又称协和大街、国际马路,始建于1917年。1919年_,开始在街路中央种植树木,此照片拍摄于1923年。

沈阳曾有一条国际大马路。这条“国际大马路”与现在人们常说的国际化、现代化毫无关联,更不是所谓的走在时尚潮流尖端的商业街。那些年,它横亘在老沈阳西郊,一边是日本侵略者占据的满铁附属地(满铁附属地就是满铁在南满铁路、安奉铁路及其支线占用的中国土地),一边是西方势力聚集的奉天省城商埠地。这一条全长5300余米长的道路,像一条国界,更像一条城市的伤疤。从此,沈阳城不仅有了新旧的差别,更有了内外之分。这座拥有两千年建城历史的城市,由此上演一场东西相对的“双城记”。从沼泽地到“国际大马路”

国际大马路(和平大街)就相当于一条隐形的国界线,西部的满铁附属地完全按照日本城市的规制建设。图为1937年拍摄的民主广场。

20世纪初,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接管了俄国在沈阳的势力范围,以奉天驿(今沈阳站)为中心,建立满铁附属地,作为其侵略辽沈乃至整个东北的辐射中心。1906年,奉天当局根据1903年同美、日签署的《中美通商行船续约》和《中日通商行船续约》,在奉天设立商埠地,并划分为正界、副界和预备界三等,界址东起大西边门,西至今天的和平大街位置,面积约21平方千米。此时,曾经傲然一时的盛京城——奉天,在列强势力的分割下摇摇欲坠。

与商埠地在名义上还隶属奉天当局管辖不同,满铁附属地已经在日本帝国主义操控下,成为“城中之国”。此后,奉天逐渐形成了以盛京方城为中心的东部,和西部以奉天驿为中心的满铁附属地两片区域。根据1911年出版的《承德县舆图》的描绘,当时和平大街正处于以盛京方城为中心的老沈阳西郊,恰好又是满铁附属地的最东边。当时,那里一片荒滩洼地,沼泽泥潭,只有几条人行小道在荒野中蜿蜒。就是这几条人行小道,却一点点成为两座城的分界线。

随着日本侵略势力在沈阳地区的不断扩展,1917年起,日本人在满铁附属地内,大规模修建道路,并将其势力范围不断向沈阳老城区延伸。为了应对日本人的无理蚕食,奉天当局也修建了街路,于是在“满铁奉天附属地”与奉天城商埠地之间,便形成了一条“界街”,俗称“国际大马路”。

这条马路起初只是将水抽干,是一条土路,后来改成了石子路,并且街中间的土沟被填平,设立了界桩,有了“国界”的意味。1919年,开始在土沟之上种植树木,成为绿化带的雏形。此时,这条“国际大马路”北通浪速通大街(今中山路),南至北三马路,是城西一条南北交通要道。

1921年,日本侵略者不顾中国人的强烈反对,将“国际大马路”两侧的街路“统一命名”成具有日本特色的街路名称,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侵略东三省的步伐日益加剧。尽管奉天当局和全城中国百姓并不接受这样的命名,但也无能为力,眼看“国际大马路”成为一道城中“国界线”。

西边是完全日化的“城中国”,东边实际上成为各国领事馆的势力范围。商埠地内的土地由奉天当局出资收买后不久,不仅日、美、英、法等国领事馆都集中在这里,各国商民也争相租用,纷纷来到到商埠地来开厂设店、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一时间商埠地成了列强觊觎的“世界市场”,“国际大马路”似乎真的有些“国际”味道,只不过这样的国际化与领土的真正主人关联甚微。

在“国际大马路”(和平大街)西侧,当年的满铁附属地俨然成为“城中之国”,图为1936年的奉天满铁附属地手绘图。

图为当年的奉天商埠一角

据资料记载,奉天商埠地内先后创办各种企业192家,其中外国人经营的却有166家,多是大商店、洋行及金融业;中国人经营的只有26家,而且多是饮食、服装及娱乐场所。中外商贸在商埠地的比例不仅实力悬殊,就连所处行业,中方也完全被压制。为了方便交通,商埠地以南北为经、东西为纬,开辟经路24条,纬路37条,还设有专供外国人使用的居留地。

1922年,张作霖扩建东北兵工厂以后,带动整个沈阳的经济发展,其中商埠地内的外商发展更加迅速。在兵工厂所需的五金机械及建筑材料中,50%来自英、美、德各国,30%来自日本,国货仅占20%,外国商品借此机会涌进沈阳,垄断了东北市场。外商在不平等的商埠条约庇护下,不承担纳税义务,为其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由此其他产业也纷纷被外商控制。如烟草业几乎全被英美烟草公司操纵;石油销售也被美孚、德士古和亚细亚三大油行控制;汽车行业则被美国福特公司占据;金融业中,美、英、法的势力也异常活跃。相比商埠地中外商的活跃和发达,中国企业却在沉重的赋税下发展艰难,不少企业在外商的挤压中倒闭,商埠地中的繁荣透露着中国民族商业的血泪和艰辛。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控制整个沈阳地区。1938年1月,伪奉天市政公署公布了《奉天市区条例》,将市内划分为十一个区,将满铁附属地和商埠地合二为一,名为——“大和区”。为了长期占领沈阳,日本将“国际大马路”拓宽,中间建起了绿化带,并将附近的许多街路名称用日语重新命名。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国民党政府才将“大和区”改名为和平区,同时撤换了所有以日语命名的街路名称。国际大马路的名称,随之成为永远的历史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市政府对这条路进行了多次修建,将马路南北打通,北段与市府大路相接,并于1957年定名为“和平大街”。20世纪60年代,和平大街曾被更名为“革命大街”。1981年,和平大街之名再度恢复。1989年3月,又将北九马路到市府大路一段定名为“和平北大街”。

如今,在和平大街两侧仍保留很多民国时期的老建筑,成为“国际大马路”的见证者。也许是延续了曾经的“国际化”,现在和平大街上仍存有60多家金融机构,如此高密度的金融单位聚集在一条大街上的情况,在全国并不多见,现在的“国际大马路”终于有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化、商业化。

东北解放纪念碑下的和平记忆

在和平大街南段与新华路、民主路的交会处,始建于1932年的和平广场是早晚交通高峰沈阳城的焦点之一。1988年,由沈阳军区和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人民政府共同兴建的东北解放纪念碑揭幕落成,这里不仅成了沈阳的焦点,更是受到全中国的瞩目。

为何要在沈阳修建东北解放纪念碑?为何所建地点选择了和平大街的南端广场?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共产党迅速派遣10万大军挺进东北,首先在大帅府西楼成立东北局和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部。在此后的解放战争中,屡经酣战,各个击破,取得了军事上的优势和战略上的主动权。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发起了辽沈大决战,一举歼灭国民党军队47万余人。11月2日,沈阳解放,随即东北全境解放。可见,沈阳在东北解放,乃至全国解放战争胜利中的重要地位。

因此,在东北中心城市沈阳,在曾经的“国际大马路”南端,为纪念东北解放四十周年而建的东北解放纪念碑有了更深的寓意。整座碑体采用三角亭式碑形,呈炮弹状,寓意着战争已经成为历史,人们纪念东北解放是为了维护永久的和平。

主碑外侧是顶部相连向下呈三角形环绕主碑的三条拱带,象征着三省人民载歌载舞,共庆胜利的欢乐场面和对英烈的崇敬和悼念。纪念碑总高度为36.56米,主碑高25米,碑体均用汉白玉装饰,周围镶嵌金黄色的“仿金镀”。主碑下部三面刻有三个相连的英语字母“V”,代表着胜利和有着白山黑水之称的东北三省;40只展翅飞翔的鸽子浮雕烘托,象征和平永驻。

碑体上“东北解放纪念碑”七个大字由曾任东北局书记的彭真题写,苍劲有力。

东北解放纪念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