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的双城记

我的双城记

时间:2022-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共同”来描绘中国梦的愿景:“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故事是:我的梦想是什么?它是如何经修订而慢慢成为一个承载“中国梦”的个人梦想?但是如今,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年代,对于在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我们,之前所描述的房、车、咖啡具有的诱惑力已削弱,那么此时我们的梦想又会是什么?

梦想照进现实:我的双城记

丁 琳[1]

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共同”来描绘中国梦的愿景:“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故事是:我的梦想是什么?它是如何经修订而慢慢成为一个承载“中国梦”的个人梦想?而我又是如何追逐这个梦想的?

有梦想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我们,依稀还记得中学语文课本有一节讲述着周恩来“为中华而崛起而读书”的励志故事,也还记得老师借此让我们写篇读后感“我的理想”。虽然现在已经忘了当时的自己对理想的描绘,但是大家给出的都是诸如此类“长大了我要成为什么”的答案。如今我们真的长大了,已经过了被父母叮咛要好好读书的年纪:很多已经步入了工作岗位,甚至有些已为人父为人母———此刻的我们是否还像儿时那样怀抱梦想?特别当这个梦想不再是好好读书(工作)的时候,它们又会被怎样的内容所取代?习近平总书记称它为一个“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都有的梦想,但这确是一个缥缈的概念:正如美国畅销书作家艾伦[2]提到的,她们那个年代的人根本没有“中国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文化慢慢渗透到中国的时候,也许很多中国人开始怀抱的是“美国梦”。这个“美国梦”的具体内容是:摩登女郎抹着鲜艳的唇彩,有条狗,有个带花园的大房子,有小轿车,咖啡,牛奶和西餐。简单来讲,过去中国人的“美国梦”的内涵就是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但是如今,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年代,对于在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我们,之前所描述的房、车、咖啡具有的诱惑力已削弱,那么此时我们的梦想又会是什么?本文将讲述个人成长经历,特别回顾在香港大学读博的这段历练是如何影响到我对梦想的理解和修正。这段心灵成长的讲述也许能让一些曾有过在外留学经历的中国年轻人萌发共鸣。我的分享是来自两段成长经历,分别发生在香港和美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