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崇明知青的文化风景

崇明知青的文化风景

时间:2022-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留存这些风雨人生中青春的足迹,崇明知青文化艺术中心在2007年应运而生。近年来,崇明知青文化艺术中心致力于打造富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旅游项目、文化活动,举办了“知青书画收藏展”“首届知青文化艺术节”等展览。如果把时尚的文化元素看作是一种精神快餐,那么,在崇明知青文化中心举办的这一“怀旧展览”,则是一种文化盛宴,为崇明现代生态岛旅游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崇明知青的文化风景_东海瀛洲

知青,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已是一个费解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流逝,“知青岁月”已成为历史。但其中有着太多值得人们回味和继承的东西,尤其是知青精神和知青文化不应该被遗忘。

前哨农场知青在开河

20世纪60年代的新海农场场部

1969年,在祖国的第三大岛崇明,曾汇聚过22万热血知青。他们将盐碱海滩垦拓成一片希望的田野,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留下了一代人战天斗地的精神;留下了一笔厚重的知青文化。

知青文化,一道独特的风景

崇明岛曾有8个农场,22万知青在这里学习、生活、劳动过。他们留下的脚印、传播的文化、传承的精神,特别是许多让几代人为之刻骨铭心的故事,是全国1700多万知青的缩影。为留存这些风雨人生中青春的足迹,崇明知青文化艺术中心在2007年应运而生。

总面积为4000平方米的崇明知青文化艺术中心,坐落在全国著名的生态旅游示范村——前卫村景区内的康河之畔,是崇明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回望历史、塑造人性于一体的旅游新景点。康河边的百米知青文化长廊,连接着根雕艺术馆、知青之家、知青艺术馆,并由此组成内涵丰富的知青文化艺术中心。

当年崇明知青在田地里忙农活的场景

“上海知青在崇明”的老照片展示厅,反映当年知青工作、生活的老照片弥足珍贵。如今已过七旬的刘菊珍在参观时惊喜地发现,自己18岁时当拖拉机手的照片也在展厅内,同伴赶紧把她拉到老照片前又拍了一张新照片。刘菊珍是上海新成中学毕业生,本来让她留校的,她却要去新疆,结果没去成,最后参加“上海青年农业建设队”,来到崇明跃进农场。

近年来,崇明知青文化艺术中心致力于打造富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旅游项目、文化活动,举办了“知青书画收藏展”“首届知青文化艺术节”等展览。

如果把时尚的文化元素看作是一种精神快餐,那么,在崇明知青文化中心举办的这一“怀旧展览”,则是一种文化盛宴,为崇明现代生态岛旅游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重回激情燃烧的岁月

2005年10月13日,上海农垦博物馆知青馆正式开馆迎客,当年奋斗在地处两省一市七县的上海国有农场的部分老知青闻讯赶来。看到那些真实记录了当年生活的老照片和旧物品,他们百感交集……

知青纪——墙

一个瘦弱文静的姑娘,稚嫩的双肩挑着沉重的担子,这是当年农场寒冬腊月开河挑泥的一个镜头。来此参观的知青们都驻足观看,一位中年妇女看了照片,惊喜地对一旁同伴叫起来:“这不是你吗!”

照片中的姑娘原是崇明前哨农场五七战斗连的战士,叫郑安梅;一旁叫出声的高个子妇女是当年该连的指导员杨步秀。开河挑泥和“三抢”是最苦的活,杨步秀讲了一个故事。那时她的饭量特别大,有一次食堂烧面疙瘩,她吃了不够还要加,炊事班班长周鲁卫(后任复旦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惊讶地问:“你没吃饱啊?”杨步秀反问道:“我吃了多少啊?”周鲁卫告诉她——已经吃了一斤二两了!她听了自己都吓了一跳。

20世纪60年代的东风农场57连

反映当年知青工作、生活的500张老照片弥足珍贵,近百件看似“破旧”的实物,更是往昔峥嵘岁月的真实写照。

1968年,知青赴崇明农场

向大海要田,向荒滩要粮,艰苦的劳动岁月,于今回头再看依然令人动容。钢精面盆、蛤蜊油、凯歌牌收音机、蚊帐、铁架床和凭知青录取通知书才能买的毯子,几乎凝聚了那个时代所有的苦和乐。

峥嵘岁月壮志酬

生活是艰苦的,但是一代知青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弥漫在整个崇明农场。被誉为“崇明岛上小豫园”的长江农场职工俱乐部,一池水,几曲桥,成为知青们闲暇时的乐园。还有一个连队,60对知青结为伉俪,成为当时盛传的佳话。

峥嵘岁月壮志酬。知青经历锻炼人、成就人,现在国家的栋梁之才不少是当年的知青。

崇明长兴岛前卫农场的孟建柱(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崇明跃进农场的杜家毫(现任湖南省委书记)、崇明长江农场的胡延照(曾任上海市副市长)等,一大批知青后来都走上了中央和省市领导岗位。王小鹰、王周生、蒋丽萍等一批知青作家,如今依然活跃在文坛上。

崇明现代农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