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洛阳书家若星汉,书法名作垂千古

洛阳书家若星汉,书法名作垂千古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除石经外,洛阳留下了大量东汉篆、隶书法作品。行书、飞白书也在东汉都城洛阳出现。飞白书为汉末大书法家蔡邕所创。当时洛阳书家辈出,如善于隶书的蔡邕、师宜官等,善于草书的史游、杜度、张芝等,都在洛阳书法艺术上名垂史册。隋的统一、隋炀帝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文化的发展。在洛阳存有数千方唐代墓志,件件均是书法杰作,多出于名家之手。当时天下多仿赵氏书,称其书法为“赵体”。
洛阳书家若星汉,书法名作垂千古_名都记:洛阳

汉字书法的产生和发展与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尚书序》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而五六千年前伏羲氏画八卦的依据则是产生于河洛地区的河图洛书。从考古看,这一时期的洛阳孙旗屯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完整的刻画符号(陶文)。所有这些都是中国文字发源于河洛地区的曲折反映或有力佐证。从仰韶文化起,经过相继都洛的夏商周三代,汉字经过不断演进,发展到成熟阶段。书法艺术逐步形成,其用笔、结构、章法等在金文和其他文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洛阳传世或出土的商代子申父乙鼎、妹卣、方辱,西周保尊、叔牝方彝,以及东周齐侯盂、哀成叔鼎等青铜器,都铸有精美的金文(铭文),这些金文,字划丰腴、体势凝重、雄奇浑厚、雍容秀丽,艺术水平已达相当高度。

大约在周代,书法教育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周礼》说:“保氏,教国子以六艺。”这里的所谓“六艺”指的就是“礼、乐、射、御、书、数”。从这可以看出,书法艺术已是贵族子弟所必备的一项技能了。

秦灭周统一全国后,实行“书同文”,把周代的大篆改为“小篆”,同时隶书也产生了。到西汉时,小篆和隶书并行。从洛阳出土的秦汉时期的钱币文字和其他文字看,秦代洛阳主要通用小篆,隶书罕见。西汉时期,隶书应用开始增多。东汉定都洛阳后,中国书法艺术取得了巨大的飞跃,篆、隶书法艺术发展迅速。许慎在洛阳所著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文字学研究著作,全书共解说9353个字,另有异体字1163个,共10516个字,乃是集汉代文字之大成。该书均以小篆为标准。同时贾鲂作《三苍》,皆用隶书写出。篆隶开始并驾齐驱。文字的写法也影响了文字的统一,故东汉末年,在都城洛阳一再镌刻石经,借以统一文字。如《熹平石经》为隶体,《三体石经》则并列古文、小篆、隶书三体。

篆、隶书法的普遍运用,以及蔡伦在洛阳改进造纸术、东汉太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碑碣的兴起、墓志的普遍使用等,都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除石经外,洛阳留下了大量东汉篆、隶书法作品。洛阳出土的“东汉袁安碑”“东汉袁敞碑”,字体为小篆,字体结构平整,笔力瘦劲,布局均匀,使转流畅,表现出娴熟深邃的小篆书法造诣。

除篆、隶外,东汉时期草书艺术在洛阳走向成熟。唐代张怀罐《十体书断》云:“汉初而有草法。……北海敬王刘穆善草书,光武器之。”“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遗其迹,诏使草书上奏。”光武、章帝时期,书写奏章已用草书,故草书又称章书。到东汉和帝时期,史游为草书集大成者,故《十体书断》云:“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十体书断》云:章草的特点是“解散隶体。……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章草仍字字独立,不相连属,与后代的草书不同,世传史游《急就章》就是章草的范本。汉末的大书法家张芝始变为“今草”,书写时速如流水,上下牵连。“今草”又分为“小草”与“大草”。可见“今草”生于章草,章草生于篆、隶,其起源皆在“真书”之前。

行书、飞白书也在东汉都城洛阳出现。《十体书断》称,行书为东汉刘德升所作,“即正书之小讷,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飞白书为汉末大书法家蔡邕所创。据载,蔡邕“诣鸿都门(东汉宫门),修饰该门,蔡见役人以垩扫成字(即以白粉刷成字形),心悦之,归而为‘飞白’之书。其字径达数尺,笔画轻盈飞舞,笔笔露白,故名‘飞白’”。汉末魏初,专以此体书写宫阙榜额。

篆、隶、行、草、飞白等书体的完备,使汉字书法在东汉洛阳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当时洛阳书家辈出,如善于隶书的蔡邕、师宜官等,善于草书的史游、杜度、张芝等,都在洛阳书法艺术上名垂史册。

三国时期,以洛阳为都的魏国由于采取了“唯才是举”等政治措施,形成人才济济的局面。名书家有钟繇、梁鹄、卫觊、胡昭、韦诞、邯郸淳、嵇康等,他们会集京师,创造了灿烂的魏晋书法艺术。由于三国普遍用纸,碑刻较少,因此魏碑尤显珍贵。魏国书法家中,以钟繇成就最大,后人摹刻的钟繇所书《力命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宣示表》等帖,皆为手写体由隶变真之例,人称钟繇为真书(楷书)的创始人。

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外,洛阳出土了大量的北魏墓志,其中《北魏元怀墓志》《北魏元怿墓志》《北魏高猛墓志》《北魏元肥墓志》等都是魏碑书法精品。洛阳出土的北齐时代的《北齐姜纂造像题记》等也是魏碑书法的代表作品。

北朝洛阳碑刻的书写者有不少都是当时的书法名家,但大多是一般文士,如朱义章、萧显庆等人是龙门石窟一些造像题记的书写者,但史传无载,很可能是精于书法的普通人。

隋的统一、隋炀帝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文化的发展。隋炀帝在洛阳创进士科,用诗、书、文的水平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对书法艺术的影响深远,使读书人不得不通过提高书法水平来获取功名。隋代书法,起到混合南北、沟通碑帖的领先作用。刻石用的字体和手写体距离更近一些。洛阳遗存的《隋任轨及妻薛氏墓志》《隋张盈墓志》《隋边城郡公尔朱休神道碑》等皆娴熟潇洒、风神疏朗、体格峻整,寓秀丽于端厚之中,于淳朴中见爽朗之气,吸收了南北书法的优点,开启了唐代书法的端绪。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辉煌时期,帝都洛阳更是书法艺术的海洋。除帝王书法家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外,欧阳询、欧阳通、虞世南、王行满、褚遂良、薛稷、李邕、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家均曾在洛阳活动,其中李邕、颜真卿等书法家卒后均葬在洛阳。在洛阳存有数千方唐代墓志,件件均是书法杰作,多出于名家之手。

赵孟頫执扇赋碑帖

元代书法家师法晋唐,崇尚复古。赵孟頫等人是元代杰出的书法家。洛阳遗存的石文中,有赵孟頫书“元达鲁花赤珊竹公神道碑”一通。该碑书法圆润遒丽,风格和婉,为赵氏晚年的书法杰作。当时天下多仿赵氏书,称其书法为“赵体”。

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王铎,字觉斯,号痴庵、嵩樵,别号烟潭渔叟,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王铎官至礼部尚书,精行、草书,兼能画山水、竹、兰。有书法史论家认为,王铎的书法艺术成就不仅超出了同代人,甚至可以与北宋的大家比肩。王铎的书法得力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等名家高手,其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尤其是他的行草,魄力雄迈,沉着痛快,纵横跌宕,自然出奇,升华出极高的艺术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