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长白山的民俗习俗

长白山的民俗习俗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披荆斩棘、云走川行,长白山人创造了色彩纷呈的服饰、居住、饮食文化与娱乐习俗。
民间谚语_中国长白山文化

第三节 民间谚语

在长白山地区流传的谚语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民族、宗教、自然、地理、日常生活、行业活动等各个方面,其中有的深刻地阐述了国家、群体与个人间的关系,有的精练地概括了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有的形象地说明了长白山人的美丑、是非观念,有的生动地表达了他们的社会实践的经验。“最干净的水是泉水,最精练的话是谚语”,谚语凝练、和谐,富于音韵美,讲究对仗、排比、递进等修辞方法,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艺术才华。

长白山地区,土地肥沃,“不施粪溉,不加耕耨,可足终岁之用”。披荆斩棘、云走川行,长白山人创造了色彩纷呈的服饰、居住、饮食文化与娱乐习俗。

一、窗户纸,糊在外,草披房子篱笆寨

长白山区民房不同于关内,窗户纸辄外糊,“凡阔枯疏棂,不嵌玻璃者,多糊以纸,惟纸必糊诸窗外”。窗户纸为黄白色,具有质地厚、耐拉力强、透明度好、不易破损等特点。糊上窗户后,纸上要掸以豆油或苏油,以防雨淋。窗户纸,糊在外,是同长白山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密切相关的,一可免积沙,二可斥堆雪,三防风自外朝里鼓,四防寒气入室。

长白山居民多住草披房,土木结构,房屋大小不等,一般为三间,也有二间或五间的。两旁为窗,为关东样式的三扇木棂窗。以土筑墙,白泥泥墙,极光滑美观。房墙虽厚数尺,然寒冬霜寒侵入,墙间仍凛凛如雪。房以草茅盖顶,以草绳或灰泥固定。草名苫房草,实为红毛草,俗称羊草,极长细,拒腐耐晒,苫房一回,可耐15年。也有以谷草、稻草、稗草替代,质地远不如羊草。人们常以苫房草厚薄决定房子保暖程度,有“一层草,一层被”之说。屋脊亦用草编成。

二、房山门子往外开

长白山民居室门尽朝外开,户户皆然。据诸史册记载,所以如此,为防野兽骚扰,长白山过去多虎、豹、熊之属,常于夜间冲撞民家,攫人而去,故门朝外开,借槛秸以抵抗,足以御熊、虎之患。今房山门仍朝外开,是沿袭旧习。

三、烟囱安在山墙边

烟囱是房屋走烟过火的通泄器。烟囱安在山墙边,是关东居民独特的设置,是同关东冬日奇寒的气候特点分不开的。关东寝室筑火炕,占地之半。为北西南三面围炕(俗称转圈炕或万字炕)。长辈睡南炕,晚辈睡北炕,西炕供始祖,俗称“条子炕”,不能住人,来客也不许坐西炕。“虚东为燃薪也。”东屋进门为厨房、灶台,通向三面炕。临睡前,要先烧灶坑或炕前的灶门(俗称门灶子),待三面炕烫手时,再往灶坑或门灶里攮上“搁挠”(柴草碎屑),使火炕温度延长,经宿不退。满族人家以西为大,西炕是最尊贵的地方,是烟囱根之所在。一家烟囱象征一户人家。传说烟囱根是祖先亡灵寄身之所。烟囱根外的大山墙边行近一米的烟囱桥子,就是高耸的烟囱。烟囱多为坯砌土打,也有取一根枯死大木,掏其空心、高约丈余,像一座座小塔,屹立在山墙边,构成了优美的关东民居图。烟囱安在山墙边,可使烟道顺畅。灶坑好烧,土炕热得快。且烟道漫长,烟火在循环时已尽熄火,很少发生火灾。

四、姑娘出门叼烟袋

长白山区产烟极丰富,以过去一直作为清廷贡品的漂河烟(今蛟河烟)最为著名,不仅叶片肥大宽厚、烟筋对称,且烟香适度。满族人吸烟早有习俗,且女人吸烟尤烈,吸时喉管受刺激,痰唾分泌顿增,妇女酷嗜之。街市间姗姗而来者,均手携烟袋,为铜头玉嘴竹质的烟管,北方通称烟袋,且行且吸。

五、两口子睡觉头朝外,公公穿错媳妇鞋

长白山区人家房门多为两层,内为两扇板门,有木制插销;外为单扇花格门,外糊以纸。室内东间为灶房兼堂屋,存放余物和做饭;西两间为居室,南北通炕(俗称连二炕),与房屋等长;西炕与南北炕同宽(今多改为窄炕)。东西屋之间无门,炕上设吊板,晚寝放下吊板,白日升起。南炕西首置木制炕柜,上叠放被褥。北炕西首置木箱一对,其上摆放梳妆用品。南北炕皆设幔帐。西炕靠山墙置一特大木制板柜,柜上西墙正中,供祖宗板,西炕前面地中放一张四方桌,其上摆放茶具。连二炕阔六尺,每一面长二丈五六尺,家中饮食起居、宴宾待客均于土炕之上,《吉林汇征》载:“夜卧则头临炕边脚抵窗,无论男女尊卑皆并头,如足向人则谓之不敬。”所以头不近窗,因天寒地冻,窗际冰霜,近窗衾亦为寒气所逼,每每不干,乃知头临炕边,亦不得已。

炕长可容十人,尊卑老少,长幼男女一炕共寝处,虽外来的亲友、借宿之孤客,也无上下床之别。众多人拥挤一炕共寝,夜来常有“公公穿错媳妇鞋”现象。

六、养活孩子吊起来

指孩子躺在悠车睡觉,悠车也叫摇车,长二尺余,宽一尺余,船形。多以桦树皮或椴木等薄板为之。以绳悬于屋梁上,距地三四尺。《中国风俗志》记载:“关东满族男女都骑马狩猎,婴儿坠地后,栖以采篮(或用布袱一方四角系带),唯不置诸地多索而悬之梁间。呱呱若泣,则扶而荡漾于空际,摇曳若秋千。中下等人家躬操井臼,无力雇乳媪者,恒用此法也。”母亲可以安心狩猎,到时候回来送奶。以后定居,有了房子,这种睡摇车的习俗便保留下来了。定居以后,摇车的样式也发生了变化,即用两头翘起船形的摇车,外刷红漆,用金色、银色,画些苗茎苎花纹,写上“长命百岁”“九子十成”的吉祥话。车上安弓子,挂绳上多拴有铃铛等玩具。

七、欻“嘎拉哈”决胜败

“嘎拉哈”是长白山一种古老玩具,是满族家女孩子最喜欢玩的一种炕头游艺。嘎拉哈是羊、熊、猪、狍子或中等动物腿和胫骨相连的一块骨头,经过蒸煮去肉脱脂后即成。关东人家每家都有数十、上百只嘎拉哈,为了美观,还涂上红绿各种颜色。最常见的是猪嘎拉哈,由于四面形状不同,叫法也不同:凸面为“背”,凹面为“坑”,侧面为“珍儿”,反之为“轮儿”。一到春节前后或是农闲季节,关东年轻姑娘媳妇总是三五成群围坐土炕,到处都能听到“钱码砣”(用古时铜大钱串成一个小圆圈)和嘎拉哈的撞击声和孩子们的嬉笑声。“钱码砣”是用各种色线把铜钱穿在一起做成的,重的二十几个大钱,小的十几个大钱。串钱头用的铜钱很讲究,多喜欢用乾隆大钱,因“乾隆”和“钱龙”同音,以取吉利。不愿用“道光”“光绪”之类铜钱,因有“光”字,避其穷光之嫌。嘎拉哈玩法多样,可分为弹、抓、搬、泼、赶几种,通常见有“满徒”“拉大车”“撂正”等玩法。

八、黏谷米糕赛锅盖

黏谷糕,即撒糕、切糕,以黄米或黏谷米做成,满语谓之飞食黑阿峰。黏谷和糜子是东北满族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满族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黏谷经加工去皮后俗称“小黄米”,糜子经加工去皮后俗称“大黄米”。黏米的最大特点是耐饥饿。这是其他农作物无可比拟的优点,因而黏食成为满族先祖狩猎时携带方便的食粮,成为农民在春播、夏锄、秋收三大季节必不可少的口粮。春节前,满族人家家户户都制作黏食,称之为“年货”,冻上以备春节食用。黏食还是满族人祭祀不可缺少的供品。黏食品中以切糕最为著名,具体做法是将和好的黏米面撒在席子上,然后撒一层小豆或芸豆,再撒上一层黏米面,一般是三层黏米面,两层豆类,做出的切糕近一平方米大小,胜似锅盖,吃时切成片,蘸白糖,风味极独特。

九、牛皮乌拉(靰鞡)就是鞋

牛皮乌拉是过去东北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族流行的一种捆绑于腿上的防寒鞋。其底、帮为整块生牛皮或马皮、猪皮压制而成。纳褶、抽裥、帮上贯四只皮耳,脚跟处打两只锃亮的圆钉,穿时以绳系耳。有带勒与不带勒两种,勒以粗布为原料,有的拗上绣有花纹,内垫松软的乌拉草。乌拉的特点是保暖轻便,即使站在冰天雪地里,也同站在农家温暖的炕头上一样。每逢冬季,时常可以看到在旷野中过往着无数的两轮木质大车,以骡马驾驶,驭者坐在车上,有时步行,身披羊皮重裘,脚下穿着一双乌拉,手里摇着长柄皮鞭在皑皑白雪的大道上踽踽行驶,看到这种场面,心中不禁生发出一种豪迈之感。

十、前飞后走吃火锅

长白山地区火锅,是用金属或陶瓷制成的炊具。锅是圆形的,中间有烟筒,置入炭火,使菜保持一定热度或使汤沸腾,然后把薄薄的肉片、蔬菜及调料等放在汤里,随煮随吃。过去,一般多是来了高贵客人、亲朋好友时,才生起火锅。宾主围坐,边吃边谈,汤菜沸腾,不仅味道鲜美,也给客桌增添了气氛,俗称“吃火锅”。传说东北火锅来源于老罕王努尔哈赤。当年老罕王在长白山挖参、狩猎,常受风寒潮湿之苦,常常拢起火堆。野炊时,将水盆放在木柈火上加热,然后放入作料和肉片等物,食而发现特别好吃,肉类熟得也快。便把家家都有的火盆移上饭桌,吃法同上。室内排烟困难,于是利用火炕与烟筒上下抽通以利炭烟流出的原理,制成了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中间带有烟筒的铜制火锅。火锅实际是满族式锅灶的再应用。东北火锅以白肉火锅为主,菜入锅极有讲究,叫前飞后走、左鱼右虾,四周轻撒菜花。前为锅子门,下飞龙肉,野鸡肉、雁肉、小鸡肉、松鸦肉等飞禽肉,后面下獐、狍、野鹿或猪、牛、羊等家畜走兽肉,锅子左面下各种鱼,右边下各样虾,各种菜丝、粉条轻撒在四周,以为作料。火锅的汤味道独占一绝,肉更是鲜嫩可口,味道醇厚不腻人。

十一、冰猴子,可地拽

冰猴子,长白山地区一种冰上儿童玩具的俗称,亦叫冰尜、冰陀螺。形状略似海螺,一般以寸许下锐上平圆木制作,上端平面,下端尖表,尖上镶有铁珠。也有金属的、方的、圆的、高的、矮的,各式各样。玩时以鞭绳缠绕陀螺中间,猛然用力撒开鞭绳,使之旋转于地面,并不断抽打,以持续不倒。淘气的孩子能玩出许多花样:子母猴,即在大冰猴的空心里放上一个小冰猴,抽动大冰猴,小冰猴便跳出来一同旋转;响猴,在冰猴上刻几个小孔,抽起来嗡嗡作响,如笛似哨之音;彩猴,将冰猴四周涂以五颜六色,旋转于皑皑冰雪间犹如一只绚丽的万花筒;撞冰猴,三五人各将自己的冰猴抽得飞转,然后喊一声“一、二”,同时下鞭让数只冰猴两两相撞,谁的被撞翻,谁为输,得胜者再同下一个较量,常胜不败的便被推举为“猴王”,“猴王”也因此而身价百倍。

十二、铜帮铁底松花江,木头沉底石头漂起来

松花江横贯吉林、黑龙江两省,是仅次于长江、黄河、珠江的全国第四大河流。松花江是满语“松阿哩乌拉”的转译。就是天河的意思。松花江有南北二源,它的上游叫第二松花江,发源于吉林省东南部的天池,这是它的南源,也是正源,它的北源是嫩江,发源于黑龙江省北部的伊勒呼里山。松花江,美丽的江,它独具风姿的天池、飞瀑、碧流、湖泊、林海、平原、都市,是祖国北方巨幅锦绣上的一串璀璨的明珠。由于其发源于“绝尘脱俗”的天池及穿岩破石而出的独特的构成方式,使得江清如碧,极少沉沙淤泥,而呈现了两岸无山不美、无水不秀的自然景观,松花江也被誉为“铜帮铁底”,江不改其流,水不泛其浊。就是在这条江山呈现了“木头沉底石头漂起来”的奇异景观。木头是指著名的吉林松花江浪木,这是上百乃至上千年前被大水卷入江底的巨大林木,经过江水的不断浸泡而形成的铁石化木质,坚硬无比,相当于铁石的重量,有的本身具有各种造型和花纹。其实这不是近年的发现。早在公元前的尧舜时期关东肃慎人就发现并利用了这种物质。周时进贡楛矢石砮,就是对吉林浪木最初的使用。石头漂起来。这种石头又叫磨浆石,是长白山的特产。形成于数百上千年前长白山的几次火山喷发,是烧而未尽的石头残骸。磨浆石比重极轻,一块一立方米的石头也不过五斤,放在水里,像冰块一样忽忽悠悠的漂浮,当地人用此石做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

十三、关东山,三宗宝:人参、貂皮、鹿茸角(也有以乌拉草为一宝)

辽阔、荒远的长白山,因其盛产人参、貂皮、鹿茸角(或以乌拉草为宝)而愈显其丰饶美丽。

人参是一种草本植物,人称神草地精、百草之王。早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将人参列为上品:“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它在所有植物中是最富于滋补的一种,吃了它虽不能起死回生,确能延年益寿。

就全世界而言,日本、韩国、南美洲皆产人参,但以中国吉林所产最佳。据《长白汇征录》记载:“土人名参为棒槌,每年至七月间入山刨参,名为放山。身佩红绒绳数条,绳头系青铜钱一个,手拄小木杖一根,披荆拨草,蹒跚而行。一见参苗特出,则疾趋向前,大声呼之曰:‘棒槌!’以红线绳系之,青铜钱镇之,并伏地叩头,以谢山神,然后四围掘坑,宽至四五尺,深至五六尺不等,恐损其须,掘出后以土包之,如大瓮形,售之参商。”[1]清乾隆皇帝曾写诗赞道:“性温生处喜偏寒,一穗垂如天竺丹。五叶三桠云吉拥,玉茎朱实露甘溥。”人参遂被誉为东北三宝之首。

貂,又称貂鼠,《柳边纪略》云:“盛京地方流传民谣曰‘辽东三件宝,貂鼠、人参、护腊草’,而将貂列在参前。清代计算贡品比价,以貂为衡。貂鼠以毛色之浓淡,分价值之高低,且亦因其居处,异其毛色,按产于松林者,毛带黑色,品最贵;栖于白杨林者,毛色鲜明,品次之;生于落叶松及五叶松之林,毛极鲜明,品为下。”[2]貂,只产在东北,它毛色黄黑或黄黑中带紫,长约2.5尺,形体似鼬,尖尖嘴边生有长须,但四肢较短,而前脚尤短于后肢,习惯于隐伏森林之中,昼伏夜出,以鼠、鸟为食。

貂皮一向被人们视为珍宝而名传古今。貂皮毛绒丰厚,柔滑致密,皮板坚实轻软,适合编制皮帽、皮领、皮衣,自古便有“遇风更暖,著雪即消,入水不濡”的美誉和神奇的传说。王雪庵有《貂鼠》诗,赞颂了貂皮的昂贵:“鼠类阴且微,唯貂出班行,临鬓映飞蝉,珥冠偕金当……百金购一裘,价视荒山昂……”清太宗皇太极曾亲自到吉林永吉县一带“围猎貂皮,刨挖人参”,清乾隆皇帝曾有貂诗一首,概括貂的习性及貂皮的显贵:“东瀛物产富难详,美毳尤称貂鼠良。喜食松子和栗实,色惟重黑乃轻黄。虱谈被困苏季子,狗盗献嗤齐孟尝。狐白那堪相比拟,名裘黼黻佐朝章。”

乌拉草,只有东北才有的植物,但产量并不丰,以吉林省为最佳。它多生在水边湖畔、沼泽地里等半含沙质的土壤中,细长柔软的叶片,紧密丛生,三棱形茎直立地面,远望呈灰绦色。一种极不起眼的草,所以被人珍视,是同久居长白山的先民生活分不开的。东北奇寒,冰雪厚积,唯有穿乌拉才能过冬。乌拉是牛皮缝制,赤足不能穿,于是便选择了柔细如丝,水濡不湿的草,乘六七月水草丰茂之时割倒晾晒,妥为贮藏,待冬日使用时,再以木制乌拉草榔头捶熟至软,置火炕烘热,去其潮湿,絮于乌拉鞋内,赤足蹬之,恍觉双足插入被窝,轻软舒坦。虽卧冰躺雪,仍温暖异常。

鹿茸角是雄性鹿未骨化的角。作为名贵药材,关东鹿茸主要分两种,即梅花鹿茸和马鹿茸。“俗谓黄色白斑为梅花鹿,其茸角最佳。色苍毛斑者为马鹿,其茸角次之。”[3]梅花鹿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各地均有分布,以东北长白山区所产最为名贵。汉代药书《神农本草经》认为鹿茸:“味甘温,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痈、益气、强志、生齿、不老。”鹿茸含有雄性激素和少量雌性卵细胞激素雌酮,以及磷酸钙、碳酸钙、蛋白质、胶质等多种成分,具有促进红细胞、网状红细胞、血蛋白的生成,有促进肾脏和心脏功能,从而促进机体发育,提高机体代谢活动的作用。

由于人参、貂皮、乌拉草(或鹿茸角)等三宝在长白山地区人们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在写诗作文、茶余饭后、演讲“瞎话儿”的当儿,喜欢赋予它们以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如人参可幻化为红裤子绿袄、只有一根长辫的姑娘或穿行于深山野林间天真活泼、无拘无束的红兜兜顽童;紫貂可幻化为穿一件片雪不沾的黑皮大衣,钻入柳毛丛中吃鱼不吐骨头的黑老头;而奔溪越涧,塘前谷底的呦呦鹿鸣,源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尊卑有序的鹿的家族……关东三宝,仿佛生存于人们生活之外的独特世界,又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它们给关东人以滋补、以热情、以温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