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荷兰西班牙英国称霸的顺序

荷兰西班牙英国称霸的顺序

时间:2022-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全国面积24.41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11 450千米。威尔士境内有1/4的土地被列为国家公园及天然保护区。全境均属山岳地带,只有中部较为低平。北部和西部山区的年降水量超过2 000毫米,中部和东部则少于800毫米。因有部分不列颠人迁居法国,故将本土称为大不列颠,将法国西北部称为小不列颠或布列塔尼。“英国”源自“英格兰”,国际上通称联合王国。3)国旗、国徽等国旗:“米”字旗。
俄罗斯_中国旅游客源国

第5章 欧洲地区

【本章导读】

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欧罗巴”一词据说最初来自闪含语的“伊利布”一字,意思是“日落的地方”或“西方的土地”。欧洲位于亚洲的西面,是亚欧大陆的一部分,宛如亚欧大陆向西突出的一个大半岛。欧洲面积为1 016万平方千米,共45个国家和地区。欧洲的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内,是人类居住的唯一一个没有热带的大洲,同时寒带气候所占的面积也不大,所以气候温和,降水分布较均,大部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约有7.28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1.2%,是人口密度第二大洲。欧洲经济发展水平居各大洲之首,工业、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金融保险等在世界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在科学技术的若干领域内也处于世界较领先地位。

【关键词】

欧洲 地理 简史 经济 文化 民俗 旅游

【问题导入】

你是一名旅行社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欧洲地区,不但要与欧洲的旅行社联系,并且还要负责向中国的游客推介欧洲旅游线路。在与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求你了解欧洲的基本情况。请你介绍欧洲主要国家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民俗和旅游等方面的情况。

5.1 英 国

英国是典型的绅士淑女之乡,生活保守且讲传统,却也是尊重个人自由和思想宽容的民族。英国最吸引游客的地方在于其多样性的景观特色:英格兰的典雅秀丽;苏格兰的苍劲豪迈;威尔士的古朴自然和北爱尔兰的神秘沧桑。看书、喝茶、足球和园艺是英国人最喜爱的休闲方式。旅途中经过书店、茶坊和公园别忘了进去逛逛,感受一下英式风情。多留些时间给中古小镇,那里浓厚的人情味和热闹市集,令人倍感温馨。喜爱自然山水的旅行者千万不要错过英格兰湖区、苏格兰高地和威尔士国家公园的天地精华。

5.1.1 地理概况

1)自然地理

英国的正式名称是“联合王国”,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英国是一个位于欧洲西部的岛国,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及附近许多岛屿组成的岛国,东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面对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和挪威等国;西邻爱尔兰,横隔大西洋与美国、加拿大遥遥相对;北过大西洋可达冰岛;南穿多佛尔海峡行33千米就到法国。

全国面积24.41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11 450千米。全境分为4部分:英格兰东南部平原、中西部山区、苏格兰山区、北爱尔兰高原和山区。主要河流有塞文河(354千米)和泰晤士河(346千米),北爱尔兰的内伊湖(396平方千米)面积居全国之首。

英格兰全境面积为13.04万平方千米,占大不列颠岛的大部分。这一地区自西向东分为4部分:以塞文河流域为中心的米德兰平原;海拔200米左右的高地;伦敦盆地;威尔德丘陵。格兰扁山脉的主峰本内维斯山海拔1 344米,为全国最高峰。

威尔士面积有2.08万余平方千米,境内多山、地势崎岖。威尔士境内有1/4的土地被列为国家公园及天然保护区。

苏格兰和其周围的许多小岛,面积共为7.88万平方千米。全境均属山岳地带,只有中部较为低平。

北爱尔兰面积1.41万平方千米,隔爱尔兰海与大不列颠岛遥遥相望。北爱尔兰地区湖泊较多,英国的第一大湖——内伊湖卧波其间,沿湖为平原。

气候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终年温和湿润。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平均气温1月4~7℃,7月13~17℃。多雨雾,秋冬尤甚。年平均降水量约1 000毫米。北部和西部山区的年降水量超过2 000毫米,中部和东部则少于800毫米。每年2—3月最为干燥,10月至来年1月最为湿润。

知识卡片

国名释义:“不列颠”源于凯尔特语,意为“杂色多彩”,指古代各族喜欢在身上涂各种颜色。因有部分不列颠人迁居法国,故将本土称为大不列颠,将法国西北部称为小不列颠或布列塔尼。“英国”源自“英格兰”,国际上通称联合王国。

2)人文地理

英国的行政区依历史性和地理性划分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4部分。1974年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后,英格兰划分为39个普通郡及7个大都会区;威尔士划分为8个普通郡;苏格兰地区仍沿用旧制,有12个郡;北爱尔兰划分为26个自治郡。

(1)人口与民族

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数据,受东欧移民潮的影响,截至2012年4月底,英国人口为6 235万,英国人口增长速度已升至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英国现有人口主要由英格兰人(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威尔士人、苏格兰和爱尔兰人4个民族组成。

(2)语言与宗教

英国的官方语言是英国英语。英格兰以外地区也有其他官方语言,例如:威尔士语(威尔士人口的26%)、苏格兰盖尔语(6万人使用)等。世界各地移民到英国的人也讲自己的家乡语言,如孟加拉语、粤语、印地语、旁遮普语和乌尔都语。英国是印度以外说印地语人数最多的地方。由于过去大英帝国的扩张,英语几乎扩散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是世界上学习最普遍的第二语言。

英国人多信奉基督教新教,主要分英格兰教会(亦称英国国教圣公会,其成员约占英成人的60%)和苏格兰教会(亦称长老会,有成年教徒66万)。另外还信奉天主教和佛教、印度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及循道公会等宗教。

3)国旗、国徽等

国旗:“米”字旗。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比为2∶1,由深蓝底色和红、白色“米”字组成(见图5.1)。旗中带白边的红色正十字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红色交叉十字代表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此旗产生于1801年,是由原英格兰的白地红色正十旗、苏格兰的蓝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爱尔兰的白地红色交叉十字旗重叠而成。

国徽:即英王徽。中心图案为一枚盾徽,盾面左上角和右下角为红地上三只金狮,象征英格兰;右上角为金地上半站立的红狮,象征苏格兰;左下角为蓝地上金黄色竖琴,象征爱尔兰。盾徽两侧各由一只头戴王冠、代表英格兰的狮子和一只代表苏格兰的独角兽支扶着。盾徽周围用法文写着一句格言,意为“恶有恶报”;下端悬挂着嘉德勋章,饰带上写着“天有上帝,我有权利”。盾徽上端为镶有珠宝的金银色头盔、帝国王冠和头戴王冠的狮子。(见图5.2)。

图5.1 英国国旗

图5.2 英国国徽

国歌:《上帝保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如在位的是男性君主,国歌改为“God Save the King”。

国花:玫瑰花(见图5.3)。

国鸟:红胸鸲。

图5.3 玫瑰花

图5.4 红胸鸲

知识卡片

红胸鸲,又叫知更鸟。这是一种食虫的益鸟,性情温顺,体态俏丽,雄鸟上胸前有漂亮的深红斑,由于红胸鸲对英国农业生产曾起到重要作用,被英国人民誉为“上帝之鸟”(见图5.4)。

国石:钻石。

首都:伦敦。

国庆:每年6月第二周的星期四。

知识卡片

英国的绰号“约翰牛”,出自《约翰•布尔的历史》一书,其形象为“头戴礼帽,足蹬筒靴,身材矮胖的愚笨绅士”。

5.1.2 简史

不列颠群岛在史前时代原与欧洲陆块相连,公元前6 000年冰河时期结束后,冰川融化成为现今的英吉利海峡,而当时石器时代的移民在沙利斯堡附近的石灰岩丘陵垦殖,并且留下了神秘的史前巨石柱群。公元前1世纪塞尔特人从中欧来到英国,并带来了盖尔语及布理索尼语,这两种语言分别演变成了今天苏格兰和威尔士的方言。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亚人、比克人和凯尔特人先后来到不列颠。公元1—5世纪大不列颠岛东南部为罗马帝国统治。罗马人撤走后,欧洲北部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相继入侵并定居。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许多小国并成7个王国,争雄达200年之久,史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了英格兰。8世纪末遭丹麦人侵袭,1016—1042年为丹麦海盗帝国的一部分。其后经英王短期统治,1066年诺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兰。1215年约翰王被迫签署大宪章,王权遭抑制。1337—1453年英法进行“百年战争”,英国先胜后败。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树立海上霸权。英国在1588年英西海战中的胜利,是一次以弱胜强的胜利,再一次显示了在王权统治下的民族国家的力量。长期处在欧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岛国,第一次以强国的姿态向欧洲大陆发出了声音,并迅速进入世界海洋霸权和商业霸权的争夺中心。

1640年英国在全球第一个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1649年1月30日,被议会宣判为“暴君、杀人犯和国家公敌”的国王查理一世被推上了断头台。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国。1660年王朝复辟,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从1588年战胜西班牙的大海战,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在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英国一方面调整内部制度,一方面积极对外扩张。百年时间的积蓄之后,英国人开始释放自己的能量。光荣革命前后的英国,人口大量增长,商业和手工工业迅猛发展,对外贸易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计民生。

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1763年,通过英法7年战争,英国才将挡在自己面前的法国和紧跟法国的西班牙暂时搬开。1801年又与爱尔兰合并。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815年,英国人打赢了一场震动世界的战争,英国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击败了拿破仑。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衰败。英国于1920年设立北爱尔兰郡,并于1921—1922年允许爱尔兰南部脱离其统治,成立独立国家。1931年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独立自主,大英帝国殖民体系从此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济实力大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随着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继独立,到20世纪60年代,英帝国殖民体系瓦解。1973年1月加入欧共体。

英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欧盟成员国和北约创始会员国之一。

5.1.3 经济

英国作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实体、经济强国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1)农业

英国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劳力的2.1%,生产的农产品可以满足全国食品需求量的70%,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英国是牲畜、食品、农业化学、农机的主要出口国;77%的国土用于耕作。

2)工业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的国家之一,是古老的工业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较缓慢。英国工业基础是钢铁制造、重工业、棉纺织、煤矿、造船。制造业当前仍是英国产业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主要有钢铁制品、宇航、化学工业、塑料制品工业、纺织、制鞋、制衣及电子仪表工业、机动车及运输设备、能源供应等;此外,医药、电子(包括计算机)、航空技术等领域有突出的发展。另外,目前外国在英投资企业也成为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私有企业是英国经济的主体,占据了生产总值的82%和总就业的79%。

英国是欧盟中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世界主要生产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主要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气、核能和水力等。铁矿储量为27亿吨,煤的可采储量达46亿吨,石油储量为70亿吨,天然气储量达12 260亿~38 000亿立方米。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满足本国电、气用户的国家。

3)服务业

英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服务业和能源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其中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发展较快。服务业是衡量现代国家发达程度的标准之一。英国的服务业从业人口占其就业总人口的77.5%,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3%以上。

知识卡片

英镑是英国国家货币和货币单位名称。英国虽然是欧盟的成员国,但尚未加入欧元区,故仍然使用英镑。英镑主要由英格兰银行发行,但亦有其他发行机构。英国海外领地的货币也以镑作为单位,与英镑的汇率固定为1∶1。

一英镑等于100新便士。硬币分为半便士(于1985年停止流通),1便士,2便士,5便士,10便士,20便士,1克郎(25便士,于1990年停止流通),50便士,1镑,2镑,5镑(1990年后叫克郎)。所有硬币正面皆为英国君主像,背面除铸有币值外,在不同行政区所铸的硬币铸有不同的图案。但不论硬币于哪个行政区铸造,皆全国通用。英国纸币分为1镑(于1988年停止流通),5镑,10镑,20镑和50镑,所有币值的纸币正面皆印有英国君主像、编号及币值,不同币值的纸币,背面则印有不同的英国名人像。在英国,女王是最尊贵的象征,所以所有英镑的正面都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见图5.5),反面的图案则根据钱币的面值各有不同。5镑背面是英国19世纪发明家乔治•史蒂芬森的肖像,左侧还有他发明的蒸汽火车头的图案;10镑背面是英国19世纪作家查理斯•狄更斯肖像,左侧是1836年举行的一场板球赛;20镑背面是英国19世纪物理学家、化学家麦克尔•法拉第肖像,左侧则是他在皇家学会演讲时的场景;50镑背面是英格兰银行第一任总裁约翰•霍布伦肖像,左侧是银行的看门人,后面是他的住所。

图5.5 英镑

5.1.4 文化

1)教育

实行5~16岁义务教育制度。中小学分公立和私立两种。公立学校学生免交学费;私立学校师资条件与教学设备都较好,但收费高,学生多为富家子弟。闻名世界的中学是伊顿公学,建于15世纪,是财富和特权的代名词,多年来培养了18位首相以及极地探险家欧茨、诗人格雷和雪莱等。

有95所大学和百余所学院,著名的高等学校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爱丁堡大学等。

阅读材料

(1)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

牛津大学位于英国牛津市,是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时常被合称为牛桥(牛剑)。这两个作为英格兰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学,有着很久的竞争渊源。牛津大学是英国研究型大学罗素团体中的一员,也是英国大学排名中的顶级大学。牛津大学建立于1168年,世界十大学府之一,以美丽的大学城闻名全世界,童话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即以此地为故事背景。在牛津处处都是优美的哥德式尖塔建筑,因此有“尖塔之城”之称(见图5.6)。

图5.6 牛津大学

牛津大学是英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培育出无数的顶尖杰出人士。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洗礼以及现代化的过程,牛津大学现在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36多个学院、1万多名学生的综合性大学。牛津大学以自然科学和应用经济科学、商务管理哲学三大领域的不断进取与创新成就,震撼整个世界,同时也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声名远扬。在近800年的历史中,牛津大学培养了5个国王、26位英国首相(包括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和布莱尔)、多位外国政府首脑(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近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如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哲学家培根、诗人雪莱、作家格林、化学家罗伯特•玻意耳、天文学家哈雷等。就连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也毕业于牛津大学英文系。

牛津的博德利图书馆是英国第二大图书馆(仅次于大不列颠图书馆),藏书600万册。牛津出版社举世闻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出版社。尤其是它的20卷《牛津英语词典》,享誉全球。

(2)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剑桥大学位于风景秀丽的剑桥市,著名的剑河横贯其间(见图5.7)。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是世界十大学府之一,73位诺贝尔奖得主出自此校。剑桥大学有35个学院,有3个女子学院,两个专门的研究生院,各学院历史背景不同,实行独特的学院制。剑桥大学还是英国的名校联盟“罗素团体”和欧洲的大学联盟科英布拉团体的成员。

图5.7 剑桥大学

1536年,施行宗教变革的亨利八世下令学校辞退其研讨天主教教规的教授们并停留教授“经院哲学”。从此剑桥大学的教学和研讨重点从宗教和神学转为希腊和拉丁经典、圣经和数学。今天的剑桥根本上涵盖了一切的科学、人文学科。

【“剑桥”一词的来历】剑桥是英格兰一座十分古老的城市,距英国首都伦敦不到100千米,因具有剑桥大学而闻名于世。剑桥大学有700多年的长久历史,出过许多闻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诗人,如牛顿、达尔文、弥尔顿、拜伦、雪莱等。也出过不少的政治家。早在公元前43年,古罗马士兵就驻扎在剑河边,后来还在剑河上建起了一座大桥,这样,河名和桥加住一起,就构成了剑桥这一地名。

2)文学

图5.8 莎士比亚

14世纪,英国出现一位伟大的诗人杰佛利•乔叟。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文学史上相当辉煌的时代,威廉•莎士比亚(见图5.8)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一生留下37部悲剧、喜剧和历史剧。悲剧是他后期更成熟的作品,他的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马克白斯》,是他艺术天才的杰出表现。在英国18世纪的文学中,以狄佛在1719和1722年写的《鲁滨逊漂流记》与《女混混》两部小说为代表,狄佛被认为是现代小说先祖。英国文学在19世纪的杰出代表是华兹华斯和狄更斯。19世纪末,英国又出现了大戏剧家、评论家萧伯纳。到20世纪60年代,哲学小说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代表人物有女作家爱丽斯•默多克等人。

3)体育

英国是现代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的诞生地,也是现代足球的发祥地。1966年举办世界杯,英格兰队本土夺冠。1996年成功举办欧洲杯。每年7月份将在伦敦南部的温布尔顿举行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这是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中的一项。

5.1.5 民俗

1)服饰

英国人一向注意服装的得体与美观。男要肩平,女要束腰,衣服平整,裤线笔挺,既要突出健美的线条,还要掩盖身体的缺陷。

在某些特定的正式的场合,英国人还保留了不少传统服装。法庭正式开庭时,法官仍然头戴假发,身穿黑袍。教堂做礼拜时,牧师要穿上长袍。每届国会开幕,女王前往致词时,更是头戴珠光闪烁的王冠,随行的王宫女侍都身着白色的长裙礼服;王宫卫士身穿鲜红的短外衣、黄扣黄束腰,头戴高筒黑皮帽。伦敦塔楼的卫士是黑帽、黑衣,上绣红色边线。近卫骑兵是黑衣、白马裤、黑长靴、白手套,头戴银盔,上面飘着高高的红穗。

2)一般风俗

英国人有排队的习惯。你可以看到他们一个挨一个地排队上公共汽车、火车或买报纸。插队是一种令人不齿的行为。

英国人非常不喜欢谈论男人的工资和女人的年龄,甚至他家里的家具值多少钱,也是不该问的。如果你问了一位女士的年龄,也是很不合适的,因为她认为这是她自己的秘密,而且每个人都想永葆青春,没有比对中年妇女说一声“你看上去好年轻”更好的恭维了。毫无疑问,每个女士的发型、化妆和衣着都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美丽、更年轻,但是如果她的打扮让人感到太刻意,那么别人就会带着非难的口吻说她“显得俗气”。

在英国购物,最忌讳的是砍价。英国人不喜欢讨价还价,认为这是很丢面子的事情。如果你购买的是一件贵重的艺术品或数量很大的商品时,你也需要小心地与卖方商定一个全部的价钱。英国人很少讨价还价,如果他们认为一件商品的价钱合适就买下,不合适就走开。

在自动扶梯上,靠右站好让别人通过。提出请求时要说“please”,接受了帮助或服务后要说“thank you”,无论事情多么微不足道。拜访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避免在晚上10点后打电话到别人家。晚上11点后打电话很可能被英国人当作有紧急事件。使用主人家的电话前要征得许可,并且要商量怎样付电话费。在室内吸烟可能不被主人接受。如果你确实想吸烟,先询问主人会被视为礼貌的行为。

在英国,如果被邀请去主人家吃饭,双手放在膝盖上而不是放在餐桌上。安静地吃东西并且吃完自己碟子里的所有食物是礼貌的行为,剩下食物可能意味着客人不喜欢这些食物。一吃完就离开是非常不礼貌的。用餐结束后一般要进行社交谈话,聚会也因此可能多延续几个小时。在餐桌旁不个别交谈,大家都注意倾听讲话的人,所以讲话的声音一般要让大家都听见。

3)下午茶

始于19世纪40年代,每天下午4点左右饮茶,被称为“下午茶”。英国从未种过茶,但用来自中国的舶来品——茶,创造了自己华美的品饮方式,以内涵丰富、形式优雅而著称,使英式红茶、香草茶和水果茶享誉世界。“下午茶”不同于中国人的清茶,要加入牛奶、糖,并佐以饼干、甜点等。英国人习惯于晚8点以后晚餐,下午刚好“垫补”一下。英国的茶文化与中国不同,但茶具必须用瓷器,这样才算正宗的“下午茶”。冬天,英国人热衷于“热尾茶”,就是将威士忌酒倒入滚烫的茶里痛饮。如今,英国是世界头号茶叶消费大国,消费量占世界茶总消费量的1/4。

知识卡片

英国人常用的手势

(1)“动脑筋”或“机敏一点”:用手指点点自己的太阳穴。

(2)“傻瓜”:用拇指按住鼻尖摇动其四指,或十指分开。也常常食指对着太阳穴转动,同时吐出舌头,则表示所谈到的人是个“痴呆”“傻瓜”。

(3)“叫人安静”:闭住嘴,拇指横掠过双唇。

(4)“别作声”:嘴唇合拢,将食指贴着嘴唇,同时发出嘘嘘声。

(5)“绝对不行”:掌心向外,两只手臂在胸前交叉,然后再张开至相距1米左右。

(6)“完了”:两臂在腰部交叉,然后再向下,向身体两侧伸出。

(7)“太古怪了”:在太阳穴处用食指划一圆圈。

(8)付账: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在空中捏在一起或在另一只手上做出写字的样子,这是表示在饭馆要付账的手势。

(9)打招呼:英语国家人在路上打招呼,常常要拿帽子表示致意。现一般已化为抬一下帽子,甚至只是摸一下帽檐。

(10)赞同:向上跷起拇指。

(11)祝贺:双手在身前嘴部高度相搓的动作。

(12)害羞:双臂伸直,向下交叉,两掌反握,同时脸转向一侧。

(13)高兴激动:双手握拳向上举起,前后频频用力摇动。

(14)侮辱和蔑视:用拇指顶住鼻尖儿,冲着被侮辱者摇动其他4指的手势。

(15)愤怒、急躁:两手臂在身体两侧张开,双手握拳,怒目而视。也常常头一扬,嘴里咂咂有声,同时还可能眨眨眼睛或者眼珠向上和向一侧转动,也表示愤怒、厌烦、急躁。

(16)怜悯、同情:头摇来摇去,同时嘴里发出咂咂之声,嘴里还说“That’s too bad.”或“Sorry to hear it.”

5.1.6 旅游业

1)著名旅游景点

(1)威斯敏斯特教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本义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由于这座教堂在伦敦城的西部,便得此名。英国著名的新教教堂,它的历史就是伦敦乃至英国历史的缩影。威斯敏斯特教堂宏伟、壮观,是英国哥特式建筑的杰作,也是英国历史文物的集萃之地。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前身是隐修院,13世纪英国国王亨利三世下令采用当时的哥特式风格对教堂进行改建。1245年动工,1517年基本完工。教堂的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总长156米,宽22米;大穹隆顶高31米,钟楼高68.5米(见图5.9)。教堂的柱廊宏伟凝重,双塔高耸挺拔。堂内装饰精致华丽,玻璃窗五彩缤纷。

图5.9 威斯敏斯特教堂与大本钟

威斯敏斯特教堂不仅是宗教圣地,而且是英国王室的活动场所。从11世纪胜利王威廉开始,除爱德华五世和爱德华八世外,其他英国国王都在此加冕登基。王室的结婚、葬礼等仪式也在这里举行。从1066年迄今,除了两次例外,英国所有国王和女王都是在此地加冕,死后也多半长眠于此。威斯敏斯特教堂忠实地记录了英国皇族每一页兴衰起落历史。威斯敏斯特教堂不仅是20多位英国国王的墓地,也是一些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家的墓地,其中有丘吉尔、牛顿、达尔文、狄更斯、布朗宁等人之墓。英国的无名英雄墓也设在这里。最后一个在这里举行葬礼的王室成员是已故王妃黛安娜。英国把威斯敏斯特教堂称为“荣誉的宝塔尖”。

(2)大本钟

大本钟即威斯敏斯特宫钟塔,英国国会会议厅隶属的钟楼的大报时钟的昵称,是坐落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的一座钟楼,是伦敦的标记性建筑之一。钟楼高95米,钟直径2.743 2米,重13.5吨,每15分钟响一次。大本钟作为伦敦市的标志以及英国的象征,宏大而华美,4个钟面的面积有两平方米左右。大本钟从1859年就为伦敦城报时,至今将近一个半世纪。尽管大本钟曾两度裂开而重铸,如今大本钟的钟声仍旧清楚、动听。

图5.10 白金汉宫

(3)白金汉宫

白金汉宫建于1703年,最早称白金汉屋,意思是“他人的家”。1762年英国王乔治三世购买了当时在现址上的一所房子作为私人住宅。1821年开始兴建白金汉宫,从维多利亚女王登位(1837)至今一直是英国国王或女王在伦敦的行宫(见图5.10)。如今女王的重要国事活动,如召见首相和大臣、接待和宴请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接受外国使节递交国书等都在该宫举行。此外,来英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元首也在宫内下榻。王宫由身着礼服的皇家卫队守卫。富有特色的换岗仪式一般在每天上午11:30举行。

整个白金汉宫用铁栏杆围着,对着白金汉宫主建筑物的铁栏杆外,有一个广场,广场中央竖立着维多利亚镀金雕像纪念碑,它的四周有四组石雕群。王宫西侧为宫内正房,其中最大的有皇室舞厅,建于1850年,专为维多利亚女王修建。厅内悬挂有巨型水晶吊灯。蓝色客厅被视为宫内最雅致的房间,摆有为拿破仑一世制作的指挥桌。拿氏失败后,法国路易十八将桌子赠送给当时英摄政王乔治四世。白色客厅是用白、金两色装饰而成,室内有精致的家具和豪华的地毯,大多是英、法工匠的艺术品。御座室内挂有水晶吊灯,四周墙壁顶端绘有15世纪玫瑰战争的情景。正中的御座是当今女王1953年加冕时和王夫爱丁堡公爵使用的,室内还保存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加冕御座和英王乔治四世加冕时使用的四张大坐椅。宫内音乐室的房顶呈圆形,用象牙和黄金装饰而成,维多利亚女王和王夫艾尔伯特亲王曾常在此举办音乐晚会。

(4)伦敦塔桥

伦敦塔桥是泰晤士河上诸多桥梁中位于最下游的一座,也是伦敦的象征(见图5.11)。伦敦塔桥始建于1886年,由霍勒斯•琼斯爵士和约翰•沃尔夫•巴里设计。塔桥以两座塔作为基底,采用哥特式厚重风格。1894年6月30日起塔桥对公众开放,将伦敦南北区连接成整体。

图5.11 伦敦塔桥

伦敦塔桥是一座吊桥,最初为一木桥,后改为石桥,现在是座拥有6条车道的现代钢结构的悬索开启桥,配有蒸汽驱动的提升装置,并采用双向高架人行通道。河中的两座桥基高7.6米,相距76米,桥基上建有两座高耸的方形主塔,为花岗岩和钢铁结构的方形五层塔,高40多米,两座主塔上建有白色大理石屋顶和五个小尖塔,远看仿佛两顶王冠。两塔之间的跨度为60多米,塔基和两岸用钢缆吊桥相连。桥身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桥面高于高潮水位约42米)为宽阔的悬空人行道,两侧装有玻璃窗,行人从桥上通过,可以饱览泰晤士河两岸的美丽风光;下层可供车辆通行。当泰晤士河上有万吨级船只通过时,主塔内机器启动,桥身慢慢分开,向上折起,船只过后,桥身慢慢落下,恢复车辆通行。两块活动桥面,各自重达1 000吨。以前塔桥利用水压以蒸气作为开关的动力,1976年起改用电动控制。

伦敦塔桥是英国的象征性建筑,也是珍贵的世界桥梁文化遗产之一。

(5)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罗素广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和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同列为世界三大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始建于1753年,1759年对外开放。大英博物馆包括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西亚文物馆、欧洲中世纪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其中以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藏品最引人注目。现有建筑为19世纪中叶所建,共有100多个陈列室,面积六七万平方米,共藏有展品400多万件。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以收藏古罗马遗迹、古希腊雕像和埃及木乃伊而闻名于世。除了欣赏展品外,游客还可以领略英国人在博物馆设计方面的过人之处。

图5.12 格林尼治天文台

(6)格林尼治

英国格林尼治位于泰晤士河南岸,伦敦桥下游8千米处,是海上船舶循泰晤士河进入伦敦的必经之地。公元15世纪时,这里曾先后成为王室贵族与国王的宫苑,但真正使格林尼治闻名世界的是矗立在东西半球交汇点上的皇家天文台(见图5.12),以及依此而来的格林尼治标准时间。除了皇家天文台以外,皇家海军学校、皇后之屋和格林尼治公园,共同组成了格林尼治沿海地区,是一座生动的英国海洋发迹历史博物馆。

(7)温莎堡

温莎堡位于英国伦敦以西32千米的温莎镇,是英国王室的行宫之一(见图5.13)。人们习惯将温莎堡所在的小镇称为“王城”,这座小镇的历史比城堡的历史要悠久得多,最早建造于罗马人统治时期,那时这里曾一度被称为“Winding Shore”,几经演变才演化成今天的温莎。

图5.13 温莎堡

温莎堡是英国至今为止仍有人居住的最大的城堡,1070年征服者威廉为了巩固伦敦以西的防御而选择了这个地势较高的地点,建造了土垒为主要材料的城堡,经过后世君王亨利二世和爱德华三世的不断改造,城堡变得越来越坚固,并且逐渐成为展示英国王室权威的王室城堡。直到19世纪初,乔治四世的大规模改造,基本完成了现在的规模。

整个温莎城堡可以分为上区、中区和下区。上区主要有13世纪的法庭、滑铁卢厅和圣乔治厅、女王交谊厅等房间。另外一旁是玛丽皇后玩偶屋。其中滑铁卢厅又称宴会厅,初建于13世纪,因室内主要陈列参与滑铁卢战役,击败拿破仑而立下赫赫战功的英国将领们的肖像而得名。这座宴会厅还是英国王室举办重大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当年著名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就是在此厅首演的。

2)旅游业现状

英国旅游业收入占世界第五位,仅次于美国、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旅游业是英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

旅游度假意识在英国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1)管理有序的旅游资源

英国政府对全英旅游业的规划和管理井井有条,十分合理。在英国任何一个名胜古迹,都设有“国家旅行者咨询中心”。在这里,热情的服务人员免费向你提供各种咨询,预订旅馆、车票,免费送你各种图文并茂的旅游图、示意图,或者帮助你制订合理的旅行计划。

在全英的高速公路和各级道路旁,国家公园、旅游胜地、度假地点一律标在统一的“棕色牌子”上,名称、方向及里程一目了然。英国的地图也都非常清楚地标出了每一个旅游度假点,并实现了地图的数字化。如去利兹古堡,在地图上清楚地标明是M20公路的第8个入口。全英高速公路每隔32.18千米就有一个服务中心,这里可以休息、住宿、购物,还可免费索取附近旅游点的资料,旅游者出行非常方便。

(2)多层次的旅馆业

伴随着英国旅游业的发展,全英已实现了旅馆业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种类繁多的旅馆适应了不同消费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例如,最便宜的路边店有“青年旅馆”,也叫“青舍”,简易干净。中档消费的有全英连锁的汽车旅馆,十分干净,如“旅行客栈”“旅行之家”等,旁边设有名牌酒吧。还有自助式的“农舍旅馆”,游客可以自己在里面做饭。高档消费的有大饭店、星级旅馆、度假村等。旅游设施十分完善。度假村里有游泳中心、高尔夫球场,还有专门供儿童度假的玩具公寓房。经营者对消费者的兴趣考虑得十分周全,晚上则邀请英国有名的演员来度假村表演节目。

最浪漫和最经济的有野营区、露天宿营区。这里有整齐编号的房车群,也可租一个帐篷和睡袋在星光灿烂的野外和海边过夜。这些住宿地有的掩没在树荫中,有的被花卉簇拥,有的濒临大海,不仅环境幽雅,而且十分便宜。

(3)适应英国人特点的经营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英国旅游部门十分注意根据英国人旅游的特点,经营旅游点。

英国人的旅游有3个特点:一是英国人偏爱度假,而不是旅游。英国人不喜欢走马观花地在各旅游点之间疲于奔命,而是选择一个度假点,一住就是一周。这一周中他们可以在海滨的浪尖上冲浪、游泳,也可在山间漫步,或在阳光下的草坪上聊天、看书,得到真正的休闲和放松。

因此,英国的风景度假地都非常注重文化品位,让游人在享受远离都市的宁静的同时,受到心灵的陶冶。例如,湖区是英国首屈一指的风景区。这里不仅风光秀美,而且旅游产品都与文化有关。这里有桂冠诗人索迪、小说家华尔波尔和童话文学家碧翠丝的故居和博物馆,还有中世纪的古镇、传统的教堂、小巧清逸的望湖酒吧、著名的铅笔博物馆等。在湖区最偏僻的地方,甚至还有很典雅的国家大剧院,一年四季上演英国大文豪的名剧。大剧院的建筑全是木质结构,掩隐在森林之中,与周围的大自然十分和谐,毫无张扬之感,更没有那种不和谐的商业气息。

二是英国人非常喜欢远足。英国的海岸都由政府专门开辟出供人们远足的步行小路。许多海滨、高原、峡谷、乡野,都开辟了远足线路。怀特岛四周都由地方政府修建了幽静的步行小路。小路起伏蜿蜒,鲜花盛开,隔一段设一个椅子供游客休息,还有可眺望大海的凭栏。在海滨的步行路上,常常可以看到一家人背着背包,边说边行,摄影,谈笑。有的人一天走几十千米,对强体健身非常有益。

最后一个特点是,英国人非常喜欢野餐。各地方政府在全英几乎各旅游点都修建了野餐地。这里一般都有几十套木质露天桌椅,供游客野餐和休息。游客们一边野餐,一边可以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游客对这些公共野餐桌椅的保护意识非常强,用餐后的食品垃圾一律丢进旁边的垃圾箱。许多桌椅上刻着“1951”“1963”的字样,却仍然完好无损,令人不禁感慨、赞叹。

3)旅游线路

近年来推出了多种特色旅游,如:①王室文化游:如白金汉宫、肯辛顿宫、圣詹姆斯宫、温莎堡等;②博物馆游:仅伦敦就有200多座;③村镇游:开放一些传统的英式小村落、小镇,可说是“原汁原味”的百年老屋、百年不变的街道。

5.2 法 国

法国是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是欧洲浪漫的中心,它的历史悠久、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及乡野风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风情万种的花都巴黎,美丽迷人的蓝色海岸,阿尔卑斯山的滑雪场等都是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除了悠久的历史,迷人的风景,法国还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闻名全球的法国香水和时装是每个爱美女性的追求。法国也是一个美食之国,诱人的法国大餐吸引了全世界的饕餮之徒。而享誉世界的法国葡萄酒更是醉倒了无数的酒徒。

5.2.1 地理概况

1)自然地理

法国全称法兰西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France)。法国别名:高卢雄鸡。

法国位于欧洲大陆西部,其南到赤道、北至北极的距离相等。三面临水,三面靠陆,西北一面隔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与英国相望;西部紧靠大西洋比斯开湾,港口连接西非及南、北美各国;南部临地中海,与北非及南欧的水上交通非常便利。法国陆界的三面自东北至西南共与8个国家接壤: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摩纳哥、西班牙和安道尔。从另一个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讲法国位于世界陆地的中心地带。因此,法国在世界航空事业中起着枢纽作用。

法国国土面积551 602平方千米(包括科西嘉及其他岛屿),是西欧领土最大的国家,位居世界第48位。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原占总面积的2/3。主要山脉有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汝拉山脉等。法意边境的勃朗峰海拔4 810米,为欧洲西部最高峰。河流主要有卢瓦尔河(1 010千米)、罗讷河(812千米)、塞纳河(776千米)。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是法国最大岛屿。边境线总长度为5 695千米,其中海岸线为2 700千米,陆地线为2 800千米,内河线为195千米。

在气候上,法国既属地中海亚热带又属西北欧温带。西部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中部和东部属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从西北往东南由600毫米递增至1 000毫米以上。特点为冬无大凉、夏无酷暑且雨量适中。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0~10℃;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5~25℃。

知识卡片

国名释义:法兰西由法兰克部落名演变而来。“法兰克”在日耳曼语中意为“勇敢的、自由的”。

2)人文地理

行政区划分为大区、省和市镇。省下设专区和县,但不是行政区域。县是司法和选举单位。法本土共划为22个大区、96个省、4个海外省、4个海外领地、2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区。全国共有36 565个市镇,其中人口不足3 500人的有3.4万个,人口超过3万人的市有231个,人口超过10万的市有37个。

(1)人口与民族

全国人口为6 442万(2012年),包括400万外国侨民,其中200万人来自欧盟各国,移民人口达到49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1%。

民族以法兰西人为主,还有布列塔尼、巴斯克、科西嘉、弗拉芒、加泰隆等少数民族。

(2)语言与宗教

官方语言为法语。布列塔尼人中的一些农村居民以布列塔尼语为口语。科西嘉人日常生活中亦操当地的两种方言:一种与意大利托斯卡纳方言相近,另一种与撒丁岛北部方言相近。其他还有阿尔萨斯语、卡塔卢尼亚语、奥伊语和法兰克—普罗旺斯语、奥克语等。

居民中90%的人信奉天主教,另有约400万穆斯林及少数新教、犹太教、佛教、东正教徒。

3)国旗、国徽等

国庆日:7月14日(1880年议会立法确认攻克巴士底狱日为国庆节以纪念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图5.14 法国国旗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3个平行且相等的竖长方形构成,从左至右分别为蓝、白、红三色(见图5.14)。法国国旗的来历有多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巴黎国民自卫队就以蓝、白、红三色旗为队旗。白色居中,代表国王,象征国王的神圣地位;红、蓝两色分列两边,代表巴黎市民;同时这三色又象征法国王室和巴黎资产阶级联盟。三色旗曾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据说三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

国徽:法国没有正式国徽,但传统上采用大革命时期的纹章作为国家的标志(见图5.15)。纹章为椭圆形,上绘有大革命时期流行的标志之一——束棒,这是古罗马高级执法官用的权标,是权威的象征。束棒两侧饰有橄榄枝和橡树枝叶,其间缠绕的饰带上用法文写着“自由、平等、博爱”。整个图案由带有古罗马军团勋章的绶带环饰。

国歌:《马赛曲》。

图5.15 法国国徽

图5.16 鸢尾花

知识卡片

《马赛曲》原名《莱茵军战歌》。曲作者是法军莱茵工兵营中的一个中尉Rouget de LISLE。作于1792年4月,同年7月底,马赛营志愿军高唱此曲,进军巴黎,因而被称为《马赛曲》。1795年7月被正式定为法国国歌。

国花:鸢尾花(见图5.16)。

国鸟:公鸡(认为它是勇敢、顽强的直接化身)。

国石:珍珠。

5.2.2 简史

公元前高卢人在此定居。公元前1世纪,罗马的高卢人总督恺撒占领了全部高卢,从此受罗马统治达500年之久。公元5世纪法兰克人征服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10世纪后,封建社会迅速发展。1337年英王觊觎法国王位,爆发“百年战争”。初期,法大片土地被英侵占,法王被俘,后法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于1453年结束百年战争。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形成中央集权国家。17世纪中叶,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废除君主制,并于1792年9月22日建立第一共和国。1799年11月9日(雾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夺取政权,1804年称帝,建立第一帝国。1848年2月爆发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国。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翌年12月建立第二帝国。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战败后,于1871年9月成立第三共和国直到1940年6月法国贝当政府投降德国,至此第三共和国覆灭。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成立巴黎公社。同年5月底,被法国军队残酷镇压。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遭德国侵略。1944年6月宣布成立临时政府,戴高乐担任首脑,1946年通过宪法,成立第四共和国。1958年9月通过新宪法,第五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戴高乐当选总统。

5.2.3 经济

1)农业

法国农业极度发达,是世界主要农业大国。主产小麦、大麦、玉米和水果蔬菜。葡萄酒产量居世界首位。有乳、肉用畜牧业和禽蛋业。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副产品出口国。机械化是法国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手段,法国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食品加工业是法国外贸出口获取顺差的支柱产业之一。欧洲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集团有24家在法国,世界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集团有7家在法国,法国的农副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二,占世界市场的11%。

阅读材料

法国葡萄酒

法国葡萄酒起源于公元1世纪,最初的葡萄种植在法国南部罗讷河谷,2世纪时到达波尔多地区。历史悠久的传统葡萄种植技术和酿造工艺,与最现代、最严格的葡萄酒酿造方法相结合,使法国葡萄酒更具贵族气质。法国葡萄酒是采用完全自然环境下栽培的葡萄榨汁精心酿制而成的。不同的气候、种植土壤、酿造工艺、储存环境及时间,会使葡萄酒的风味各具特色。

决定葡萄酒好坏的六大因素:葡萄品种、气候、土壤、湿度、葡萄园管理和酿酒技术。法国葡萄酒之所以最好,是因为法国在上述六大因素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法国葡萄酒产量一直排在世界前茅,就其人口和地域面积来讲,当然是产量大国。

法国是世界上葡萄酒品种最多的国家,主要有白葡萄酒、玫瑰红葡萄酒和红葡萄酒,其中最重要的是红葡萄酒。

它拥有得天独厚的温带气候,有利于葡萄生长,但在不同地区,气候和土壤也不尽相同,因此法国能种植几百种葡萄(最有名的品种有酿制白葡萄酒的霞多丽和苏维浓,酿制红葡萄酒的赤霞珠、希哈、佳美和海洛)。不同产区的葡萄酒有不同的品质和口味。

法国拥有一套严格和完善的葡萄酒分级与品质管理体系。葡萄酒被划分为4个等级:法定产区餐酒、优良地区餐酒、地区餐酒和日常餐酒。各个省都有酿造葡萄酒的传统。法国“产地命名监督机构”对于酒的来源和质量类型为消费者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红葡萄酒如同法国葡萄酒中最为光彩的红宝石,备受世人喜爱。法国对葡萄酒的酿造及其标签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日常餐酒和地区餐酒的生产,既要执行欧洲的标准,还应遵守更为严格的法国法律规定。地区餐酒和日常餐酒都是日常饮用的葡萄酒。

法国葡萄酒的十大产区:波尔多、勃艮第、博若莱、罗讷河谷地、卢瓦尔河谷地、香槟、阿尔萨斯、普罗旺斯/科西嘉岛、朗格多克/鲁西荣和汝拉/萨瓦。

其中波尔多以产浓郁型的红酒而著称,布根地则以产清淡型红酒和清爽典雅型白酒著称,香槟区酿制世界闻名、优雅浪漫的汽酒。

2)工业

法国经济发达,是欧洲经济共同体主要发起国和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六位。主要工业部门有矿业、冶金、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纺织、化学、电器、动力、日常消费品、食品加工和建筑业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开发、航空和宇航等新兴工业部门近年来发展较快,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航空和宇航工业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钢铁工业、纺织业占世界第六位。但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的工业部门,其中钢铁、汽车、建筑为三大支柱。

法国铁矿蕴藏量约为70亿吨,但品位低、开采成本高,所需的铁矿石大部分依赖进口。煤储量约为210亿吨(其中褐煤100亿吨),有开采价值的约为14.7亿吨。铝土矿储量约9 000万吨。有色金属储量很少,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石油储量只有3 000多万吨。天然气储量2 500亿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气的75%依赖进口。水力资源约为1 000万千瓦,核能、水力资源和地热的开发利用比较充分。森林面积约1 630万公顷,人均拥有森林面积0.255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0%。

3)服务业

第三产业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其中电信、信息、旅游服务和交通运输部门业务量增幅较大,服务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70%。法国商业较为发达,创收最多的是食品销售,在种类繁多的商店中,超级市场和连锁店最具活力,几乎占全部商业活动的一半。法国还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大国。

知识卡片

欧元是欧洲联盟国家单一货币的名称,从1999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作为过渡期,由2002年1月1日开始,欧洲联盟12国(包括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芬兰、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沿用单一货币欧元,欧元纸币分5,10,20,50,100,200及500币值(见图5.17)。它们正面均印有象征开明合作的窗户与大门,另十二星则代表在12国通行,北面印有桥梁,意即欧洲跟世界会保持沟通和互相支持。硬币分1,2,5,10,20,50欧仙与1欧元、2欧元8种。1欧元等于100欧仙。在欧洲国家消费,一般需要兑换成欧元,在有些大商场内亦可直接使用美元,但找回的零钱可能是欧元。

图5.17 欧元

5.2.4 文化

1)教育

6~16岁为义务教育。公立小学和中学实行免费教育,小学和初中使用的教材也免费提供。高等学校除私立学校外,一般只缴纳少量注册费。学前教育在公立和私立的幼儿学校、幼儿班中进行,小学入学率100%,初等教育学制5年,中等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两类,高等教育分为综合性大学、高等专业学院、高等技术学校和承担教学任务的科研教育机构4类。现有71 200所小学和中学,有90所大学、3 600所高等专业培训学校。

法国著名高等学校有:巴黎大学、格勒诺布尔第一大学、斯特拉斯堡第一大学、里尔第一大学、里昂第一大学等。巴黎大学是法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

2)文学艺术

17世纪开始,法国的古典文学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时期,相继出现了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大仲马、维克多•雨果、福楼拜、小仲马、左拉、居伊•德•莫泊桑、罗曼•罗兰等文学巨匠。他们的许多作品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其中的《巴黎圣母院》《红与黑》《高老头》《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和《约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译成世界文学作品,在世界广为流传。侦探小说方面有莫里斯•勒布朗的《侠盗亚森罗平》和乔治•西姆农的《梅格雷探长》。近现代,法国的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颇有创新,不但出现了罗丹这样的雕塑艺术大师,也出现了像莫奈和马蒂斯等印象派、野兽派的代表人物。从17世纪开始,法国在工业设计、艺术设计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有关实用美术、建筑、时装设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校也早已凭借其“法国制造”的商业硕果而闻名海外。

戛纳国际电影节是世界五大电影节之一,每年5月在法国东南部海滨小城戛纳举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国际电影节之一,为期两周左右。1956年最高奖为“金鸭奖”,1957年起改为“金棕榈奖”。

3)体育

法国人喜爱体育运动,比较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有足球、网球、橄榄球、地滚球、帆船、游泳、滑雪和环法自行车赛等。

知识卡片

环法自行车赛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延续了100年之久的单项顶级体育赛事之一,是所有有等级的自行车比赛里不涉及等级的特级比赛,是陆地上占用比赛场地最大的体育赛事,是能吸引最多观众到现场观看且从来不要门票的比赛。创办于1903年,作为世界上最大规模自行车赛事,环法的比赛距离不固定,但基本稳定在3 200~3 800千米,一般需要23天。在环法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安科蒂尔、麦尔克科斯、伊诺、安杜兰及阿姆斯特朗等伟大的车手,尤其是阿姆斯特朗的七连冠,曾更被誉为“不可逾越的胜利”。

5.2.5 民俗

1)服饰

法国人对于衣饰的讲究,在世界上是最为有名的。所谓“巴黎式样”,在世人耳中与时尚、流行含意相同。

在正式场合,法国人通常要穿西装、套裙或连衣裙,颜色多为蓝色、灰色或黑色,质地则多为纯毛。出席庆典仪式时,一般要穿礼服。男士所穿的多为配以蝴蝶结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装套装;女士所穿的则多为连衣裙式的单色大礼服或小礼服。

对于穿着打扮,法国人认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选择发型、手袋、帽子、鞋子、手表、眼镜时,都十分强调要使之与自己着装相协调,相一致。

2)一般民俗

法国人爱好社交,善于交际。对于法国人来说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交活动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法国人诙谐幽默天性浪漫,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爽朗热情,善于雄辩,高谈阔论,好开玩笑,讨厌不爱讲话的人,对愁眉苦脸者难以接受。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法国人不仅爱冒险,而且喜欢浪漫的经历。渴求自由,纪律较差,在世界上法国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自由、平等、博爱”不仅被法国宪法定为本国的国家箴言,而且在国徽上明文写出。他们虽然讲究法制,但是一般纪律较差,不大喜欢集体行动。与法国人打交道,约会必须事先约定,并且准时赴约,但是也要对他们可能的姗姗来迟事先有所准备。法国人很有绅士风度,尊重妇女。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所采取的礼节主要有握手礼、拥抱礼和吻面礼。

法国人自尊心强,偏爱“国货”。法国的时装、美食和艺术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响之下,法国人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与法国人交谈时,如能讲几句法语,一定会使对方热情有加。

3)餐饮礼仪

作为举世皆知的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一,法国人十分讲究饮食。在西餐之中,法国菜可以说是最讲究的。法国人爱吃面食,面包的种类很多;他们大都爱吃奶酪;在肉食方面,他们爱吃牛肉、猪肉、鸡肉、鱼子酱、鹅肝,不吃肥肉、肝脏之外的动物内脏、无鳞鱼和带刺骨的鱼。

法国人特别善饮,他们几乎餐餐必喝,而且讲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种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肴;除酒水之外,法国人平时还爱喝生水和咖啡。

法国人用餐时,两手允许放在餐桌上,但却不许将两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时,他们习惯于将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4)习俗禁忌

菊花、牡丹、玫瑰、杜鹃、水仙、金盏花和纸花,一般不宜随意送给法国人。法国人大多喜爱蓝色、白色与红色,他们所忌讳的色彩主要是黄色与墨绿色。法国人所忌讳的数字是“13”与“星期五”。

在人际交往之中,法国人对礼物十分看重,但又有其特别的讲究。宜选具有艺术品位和纪念意义的物品,不宜以刀、剑、剪、餐具或是带有明显的广告标志的物品。男士向一般关系的女士赠送香水,也是不合适的。在接受礼品时若不当着送礼者的面打开其包装,则是一种无礼的表现。

5.2.6 旅游业

1)著名旅游景点

法国是全球第一旅游大国,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风景区、阿尔卑斯山区以及科西嘉岛和一些海外省均是著名旅游胜地。法国一些知名博物馆收藏着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此外,法国还有一些历史名城和众多古堡。

(1)巴黎凯旋门

巴黎凯旋门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广场(现称戴高乐将军广场)的中央,是法国为纪念拿破仑1806年2月在奥斯特尔里茨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而建的,12条大街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气势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工程由建筑师夏尔格兰设计,1806年8月奠基,历时30个寒暑,于1836年7月落成。凯旋门高49.54米,宽44.82米,厚22.20米(见图5.18)。它四面有门,中心拱门宽14.6米,门楼以两座高墩为支柱,中间有电梯上下。在拱形圆顶之上有三层围廊,最高一层是陈列室,这里展示着有关凯旋门的各种历史文物以及拿破仑生平事迹的图片;第二层收藏着各种法国勋章、奖章;最低一层则是凯旋门的警卫处和会计室。拱门的顶端和内侧都雕刻着波拿巴获得的大大小小战役的胜利,内墙上还有他手下588名将军的名字。每年的重大节日或是特殊庆典,法国民众都会在凯旋门下狂欢。凯旋门已经成了法国的标志。凯旋门下是为了纪念两次世界大战阵亡将士的无名烈士墓。每年7月14日法国国庆,法国总统都要到这里来献上花圈。

(2)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钢铁结构的高塔,被视为巴黎的象征(见图5.19)。因法国著名建筑师斯塔夫•埃菲尔设计建造而得名。建于1887—1889年。塔高320米,塔身重达9 000吨,分三层:第一层平台距地面57米,设商店和餐厅;第二层平台高115米,设有咖啡馆;第三层平台高达276米,供游人远眺,底部面积1万平方米,在第三层处建筑结构猛然收缩,直指苍穹。从一侧望去,像倒写的字母“Y”。该塔由1.8万余个组成部件和250多万个铆钉构成。有电梯或徒步登塔顶。入夜,塔顶发出转动着彩色探照灯光,防飞机碰撞。塔旁竖立长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顶安放斯塔夫埃菲尔镀金头像。

图5.18 巴黎凯旋门

图5.19 埃菲尔铁塔

(3)卢浮宫

卢浮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右畔、巴黎歌剧院广场南侧。卢浮宫原是一座中世纪城堡,16世纪后经多次改建、扩建,至18世纪为现存规模,占地约45公顷。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决定在原城堡的基础上建造新的王宫,此后经过9位君主不断扩建,历时300余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伟辉煌的宫殿建筑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纪念日时,法国国民公会决定把昔日的皇宫辟为国立美术博物馆;同年11月18日,卢浮宫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其全部工程于1857年完成。在卢浮宫口字形正殿的西侧,伸展出两个侧厅,中间的空地形成卡鲁赛广场。宫的东侧有长列柱廊,建筑巍峨壮丽。其画廊长达274.32米,藏有大量17世纪以及欧洲文艺复兴期间许多艺术家的作品。馆藏品达40万件。卢浮宫美术博物馆分为6大部分:希腊和罗马艺术馆;东方艺术馆;埃及艺术馆;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雕像馆;历代绘画馆。展览按不同流派、学派和时代划分。一层展出雕刻,二层油画,三层是素描和彩粉画。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政府实施扩建和修复卢浮宫的“大卢浮宫计划”。

(4)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最著名的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规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筑上的价值而著称。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绪利曾设想将两座较早的巴西利卡式(长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奠基,高圣坛于1189年举行奉献仪式,1240年唱诗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门廊、祈祷室和其他装修在其后的一百年中陆续建成。内部平面130米×48米,屋顶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顶始终未建。教堂经过历代的损坏不得不于19世纪重修,只有3个巨大的圆花窗仍保持着13世纪的彩色玻璃。后堂的飞扶垛特别雄健优美。

(5)巴士底狱遗址

巴士底狱遗址位于巴黎市区东部、塞纳河右岸,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军事堡垒。“巴士底”一词的法文原意是“城堡”。这座古城堡拥有8座巍峨坚固的炮台,兴建之初是用来抵抗英国入侵的。1380—1422年,这座城堡被改为王家监狱。整座城堡占地2 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墙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楼,四周掘有宽24米的深沟,设吊桥进出。早在16世纪,这里就开始关押囚禁政治犯,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曾两次关押在这里。在法国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狱已成为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1789年7 月3日,巴黎人民奋然起义,14日,攻占了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黎人民拆毁了巴士底狱,在其旧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广场,并把拆下来的石头铺到塞纳河的协和桥上,供路人践踏。1830年,法国人民又在广场中心建立起一座纪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铜铸成的圆柱体,人称“七月圆柱”。在柱顶端是一尊右手高举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着被砸断的锁链象征着获得了自由。在监狱遗址前方立着一块牌子,上写:“大家在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国将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一天定为法国国庆日。

(6)巴黎协和广场

巴黎协和广场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是法国最著名的广场和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之一。广场始建于1757年,是根据著名建筑师卡布里埃尔的设计而建造的。因广场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骑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广场”。大革命时期又被改名为“革命广场”。1795年又将其改称为“协和广场”,后经名建筑师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终于1840年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23米高、有3 400多年历史的埃及方尖碑,这是路易—菲利普于1831年从埃及卢克索移来的著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记载着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迹。石碑两侧各有一座喷水池。池中精致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广场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别象征着8座在法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马赛、波尔多、南特、鲁昂、布勒斯特、里尔和斯特拉斯堡。1793年大革命时期,巴黎人民奋起捣毁了路易十五的铜像,并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

(7)香榭丽舍大街

香榭丽舍大街东起协和广场西至星形广场,全长约1 800米,街道最宽处约120米,是横贯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华的街道之一(见图5.20)。在法文中“香榭丽舍”是“田园乐土”的意思。过去,这里曾是一片低洼潮湿的空地。17世纪路易十四在位时,曾在这里植树造林,使之成为专供宫廷贵族游乐的禁区。后来,图勒里公园的东西轴线向西延伸,在这里建成了近1千米长的林荫道。以后又加扩展。1709年才将其命名为香榭丽舍大街。大街以南北走向的隆布万街为界,分成风格迥异的东西两段。幽静的东段体现了田园风光,长约700米,一排排梧桐苍翠欲滴,街心花园夹在万木丛中时隐时现。东端的星形广场中央有巍峨雄伟、闻名遐迩的凯旋门。大街附近有波旁宫、玛德琳娜大教堂。这里还有图勒里公园、卢浮宫、市府大厦和爱丽舍宫等名胜古迹。西段长1 100多米,西端的协和广场是巴黎的另一个交通要冲。法国的一些重大节日——7月14日国庆阅兵式、新年联欢都在这条著名的街道上举行。

图5.20 香榭丽舍大街

(8)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位于距巴黎西南18千米的凡尔赛,历史悠久,雄伟壮观。作为其最著名部分的镜厅,更是尽显当年皇室的奢华之风。其园林则具有欧洲古典园林艺术的风格特征。而作为世界近代史上重大事件的见证地,更是使它闻名于世。凡尔赛宫及其园林的总面积为1.11平方千米,其中建筑面积只占0.11平方千米,其余为园林面积。凡尔赛宫和园林是17世纪专制王权的象征,也是法国古典主义艺术最杰出的典范。

凡尔赛宫最初是路易十三修建的用于特猎的行辕,路易十四当政时开始建宫。从1661年动工,到了1689年才得以完成。宫殿主体达707米,有700多个房间,中间是子宫,两翼是宫室和政府办公处、剧院、教堂等。室内地面、墙壁都用大理石镶嵌,并饰有雕刻、油画等装饰。中部的镜厅是凡尔赛宫不同于其他皇宫的地方,长73米,宽100米,高12.3米。拱顶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长廊一侧是17面落地镜,镜子由483块镜片镶嵌而成,将外面的蓝天、绿树都映照出来,别有一番景色。厅内两旁排有罗马皇帝的雕像和古天神的塑像,并有3排挂烛台、32座烛台和8座可插150支蜡烛的高烛台,经镜面反射可形成3 000支烛台,映照得整个大厅金碧辉煌。

凡尔赛宫的园林在宫殿西侧,面积有100万平方米,呈几何图形。南北是花坛,中部是水池,人工大运河、瑞士湖贯穿其间。另有大小特里亚农宫及雕像、喷泉、柱廊等建筑和人工景色点缀。放眼望去,跑马道、喷泉、水池、河流,与假山、花坛、草坪、亭台楼阁一起,构成凡尔赛宫园林的美丽景观。

(9)戛纳

戛纳市位于法国东南部,濒临地中海。它凭借其温和的气候和秀丽的风景以及迷人的海滩,使之与临近的尼斯和蒙特卡洛并称为南欧三大游览中心。

一年一度的戛纳国际电影节早已使这座小城名声大噪。每年春季电影节期间,成千上万的电影工作者、影商、影迷和游客便云集于此。在这里,那一幕幕群星荟萃的场面和一部部优秀的影片,使影迷们大开眼界;那一幅幅介绍影片的招贴画和五光十色的广告贴满了大街小巷,令人眼花缭乱;各国影星的剧照更是摆满了各商亭内外,令影迷们爱不释手,争相选购;许多商贩不辞辛苦,远道而来,在戛纳设摊,推销各种旅游商品。戛纳的海边,沙滩如洗,游人如潮,热闹非凡。这里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电影城(见图5.21)。

(10)尼斯

尼斯是法国第五大城市,第二大旅游胜地。40万年前,在如今尼斯市的这片土地上,就有土著居住。在公元前后的漫长岁月里,它先后被古希腊和古罗马交替统治。1706年,尼斯第一次成为法国的领土,1713年,尼斯被割让给西西里王国,1860年,尼斯重新回到法国的版图。最近的40年,尼斯制定了一系列体系,发展迅猛,成为全欧洲最具魅力的度假胜地——黄金海岸。

在地理上,尼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有着7 500米长的海岸线(见图5.22)。群山的阻拦,使尼斯免受寒冷的北风侵凌。冬暖夏凉是尼斯最主要的气候特征。临海的地形又造成了尼斯一年四季阳光充沛,天气晴朗。

图5.21 戛纳国际电影节电影厅

图5.22 尼斯海滨

尼斯每年都有许多盛大的节日,如赛花节、帽子节、五月节等,而尼斯狂欢节又是最具吸引力的一个。尼斯的狂欢节比夏日海滨更热闹,每年的二三月份,举行近三周的狂欢活动,包括花车游行、放烟火、化装舞会等系列活动,届时满城飞花,落英缤纷,热闹非凡。平日的尼斯也是个花团锦簇的世界,建筑物的阳台上都装饰有各式美丽的鲜花,街头巷尾的许多房屋,仿佛被鲜花淹没,恍若童话世界。

(11)波尔多

波尔多是法国西南部的港口城市,位于加龙河下游,距大西洋98千米,人口约23万。波尔多在1870年、1914年和1940年曾为法国政府所在地。它是法国的重要港口和铁路枢纽;有炼油、造船、食品、木材、化学等工业;也是酿酒中心,以出产波尔多葡萄酒闻名于世。有圣安德烈大教堂、高达109米的圣米歇尔塔等古迹和许多博物馆。

波尔多的葡萄酒品种和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出口历史有几个世纪。当地有13 957家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企业,营业额135亿法郎,其中出口额占41亿法郎。

(12)普罗旺斯

普罗旺斯位于法国南部,从地中海沿岸延伸到内陆的丘陵地区(见图5.23),中间有大河流过,很多历史城镇,自古就以靓丽的阳光和蔚蓝的天空令世人惊艳。

从诞生之日起,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就谨慎地保守着它的秘密,直到英国人彼得•梅尔的到来,普罗旺斯许久以来独特生活风格的面纱才渐渐被揭开。在梅尔的笔下“普罗旺斯”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域名称,更代表了一种简单无忧、轻松慵懒的生活方式;一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闲适意境。

图5.23 普罗旺斯

如今,每年有数百万人涌入南法的普罗旺斯与蔚蓝海岸,亲临画册上难以描摹的景致及小说中不可置信的悠闲,如果旅行是为了摆脱生活的桎梏,普罗旺斯会让你忘掉一切。

2)旅游业现状

法国平均每年接待外国游客7 000多万人次,是世界第一旅游大国,超过该国人口。2010年,法国连续5年被评为全球最适合居住的国家。

3)旅游线路

(1)法国激情红酒之旅

①造访因盛产世界顶级红酒而蜚声国际的波尔多:要探索法式风情,只有在出产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葡萄酒园里才能真正了解波尔多这个享有盛誉的艺术之城、历史之城和古典建筑代表之城;②卢瓦尔河谷享受美食美酒:参观最美的葡萄园与酒窖,品尝最地道的法国红酒;③普罗旺斯不朽的艺术之城——亚维农:参观君临天下的教皇城堡;④普罗旺斯地区文化气息浓厚的亚尔:参观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古罗马圆形竞技场;⑤电影圣地——戛纳;⑥蓝色海岸——尼斯;⑦巴黎卢浮宫。

(2)浓情法国阳光假期

①阿讷西拥有“阿尔卑斯山的威尼斯”之称,这里如诗如画的风景恍若是世外桃源,一种古朴、沉净之美让人迷恋,小城中街道与运河相交错,选择在法国南部阿尔卑斯山麓最古老的美丽小城阿讷西停留一夜;②回归法国南部普罗旺斯风光,这些乡村、城镇不但保留着罗马时代的古迹,而且以阳光、田园风光闻名于世,包括艾克斯、普罗旺斯、亚尔、阿维尼翁,让您深度体验法国南部;③卢浮宫,凡尔赛宫入内参观,赠送专业讲解,登埃菲尔铁塔二层。

(3)法国王宫逍遥一日游

(4)法国购物之旅

5.3 德 国

德国地形异常多样,风光秀美,气候宜人,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发达的现代经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完善的政治体制,而且具有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和富有神奇色彩的风俗习惯。德国还是一个富有魅力的旅游之国,它为旅游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城市与自然风光。宁静的世外桃源或生机勃勃的都市气息都能在这里找到。

5.3.1 地理概况

1)自然地理

德国全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总面积357 022平方千米,南北直线距离876千米,东西直线距离640千米。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东部与捷克共和国和波兰接壤,南边是瑞士和奥地利,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为邻,北临丹麦。

德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从北向南可以划分为五大地理区域:北德低地、中部山地、西南中山台地、南德阿尔卑斯山前沿地带和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地势从南德阿尔卑斯山向北倾斜,直至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莱茵河、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等主要河流均向北流淌。唯有多瑙河从西向东流经德国注入黑海,将德国、奥地利以及东欧各国连接起来。

德国地处温带,位于大西洋和东部大陆性气候之间的西风带,空气湿润、气候凉爽,全年日照较少,均有降水。冬季平均气温一般为-6~1.5℃,夏无酷暑,北部低地平均温度约为18℃,南部山谷地域在20℃左右。

2)人文地理

(1)人口与民族

德国拥有居民8 233万(2012年),主要是德意志人,统称日耳曼人,他们是由法兰克人、萨克森人、施瓦本人和巴伐利亚人等这些古老的日耳曼部族经过近千年的同生共长而形成的。还有少数丹麦人、吉卜赛人和索布族人。索布族是德国唯一的少数民族。德国还有犹太人,人口约12万人,犹太人数量居西欧第三位。德国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人口密度为229人/平方千米。

(2)语言与宗教

德国通用德语,德语属于印欧语系中的日耳曼语族,与丹麦语、挪威语、瑞典语、荷兰语及佛兰德语、英语为亲属语言。德国的方言很多。除德国之外,将德语作为母语的还有奥地利、瑞士的绝大部分地区、比利时的小部分地区、法国(阿尔萨斯)以及卢森堡沿德国边境的地区。

德国的天主教和新教是两个最有影响的教会,东正教徒主要是来自希腊和塞尔维亚的外籍劳工及其后裔。居民中34%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3%的人信奉罗马天主教,2%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其余的31%的人口则没有宗教信仰,或信仰于其他较小规模的宗教。

3)国旗、国徽和国歌

图5.24 德国国旗

国旗:德国国旗长方形,长宽之比为5∶3。旗面自上而下由黑、红、黄3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见图5.24)。17世纪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代表共和制的三色旗也飘扬在德意志大地上。1918年德意志帝国垮台后,魏玛共和国也采用黑、红、黄三色旗为国旗。1949 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依然采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三色旗;同年10月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采用三色旗,只是在旗面正中加了包括锤子、量规、麦穗等国徽图案。1990年10月3日,统一后的德国仍沿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旗。

知识卡片

国旗含义

德国国旗黑、红、黄3种色彩长久以来就象征日耳曼民族争取统一、独立、主权的雄心。黑色象征人权受到压抑的悲惨境地;红色象征燃烧的火焰,激发人民憧憬自由的热情;黄色象征真理的光辉,决不会被历史的泥沙掩埋。

国徽:为金黄色的盾徽。盾面上是一头红爪红嘴、双翼展开的黑鹰,黑鹰象征着力量和勇气(见图5.25)。

国歌:“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歌词是奥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于1841年撰写的,曲调由约瑟夫•海顿谱写。1922年,魏玛共和国第一任帝国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将“德意志之歌”升格为国歌。1952年,在联邦总统豪伊斯和联邦总理阿登纳之间的一次通信中,这首歌重新被承认为国歌。

图5.25 国微

图5.26 矢车菊

图5.27 德国国鸟

国花:矢车菊(见图5.26)。又名蓝芙蓉、荔枝菊、翠蓝,属于菊科。经过德国人多年的培育,这种“原野上的小花”现在已经有浅蓝、蓝紫、深蓝、深紫、雪青、淡红、玫瑰红、白等多种颜色。头状花序生在纤细茎秆的顶端,向着“生命之光”——太阳,祈祷幸福和欢乐。矢车菊是德国的名花,德国人用它象征日耳曼民族爱国、乐观、顽强、俭朴的特征,并认为它有吉祥之兆,因而被誉为“国花”。

国鸟:白鹳(见图5.27),一种著名的观赏珍禽。在欧洲,自古以来白鹳就被认为是“带来幸福的鸟”,是吉祥的象征,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是专门来拜访交好运的人的。白鹳被选为国鸟后,不少德国家庭特地在烟囱上筑造了平台,供它们造巢用。

国石:琥珀。

5.3.2 简史

公元前德国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962年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德意志帝国1914年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2月建立了魏玛共和国。1939年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由英国、美国、法国和苏联四国占领。

1948年6月,英、美、法三国占领区合并。1949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独立的国家。

1989年民主德国局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自同年5月开始,大批公民出走联邦德国。10月初,许多城市相继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新闻媒体的限制等。10月18日,民主德国总统昂纳克宣布辞职。11月9日,“柏林墙”开放,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关于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十点计划。1990年2月13日至14日,民主德国总理莫德罗首次访问联邦德国;3月1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会实行自由选举,德梅齐埃任总统后,两德统一的步伐大大地加快;5月18日两国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经济、货币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8月31日,双方又在德国签署了两德统一条约;9月24日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队正式退出华约组织。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法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联邦德国,分裂了40多年的两个德国终于重新统一,从此结束了“一个民族,两个国家”的历史悲剧。

知识卡片

柏林墙

在欧洲土地上,有过一道修筑最为坚固但又最为短命的长城——这便是德国境内的“柏林墙”。

柏林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自己一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东柏林)和西德,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

今天,在柏林仍保留有一小段围墙的遗迹以作为纪念和历史见证,不断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5.3.3 经济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在国际上仅次于美国、中国和日本,为第四大经济强国和美国、中国之后第三大贸易国。

1)农业概况

德国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农业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4%,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自足。

德国北部农户经营种植业较多,南部则饲养业较发达。目前全国农用土地1 700万公顷,农户不足60万户。德国农户年投资约300亿马克,年营业额700亿马克,其中400亿为饲养业,300亿为种植业,所生产的产品的85%作为食品工业用的原料,为9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在农业中,90%农户经营饲养业及普通种植业(谷物、甜菜等),10%农户是葡萄、啤酒花、水果、蔬菜、烟草等专业户。

2)工业概况

德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工业,工业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业人员约占总劳动力的40%。重要的工业领域有钢铁、采矿、精密仪器和光学仪器、航空航天、纺织和服装、食品工业和造船工业等。

汽车工业、机械制造、化工工业、电工电子业、食品工业为德国的五大工业支柱,其销售额占整个工业的58%,就业人数占40%。目前,在德国属于高速增长的部门是塑料加工、有色金属、航天航空工业及电信和数据加工工业。

阅读材料

德国汽车行业

汽车业是德国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其职工人数达70万人。德国是世界上第四大汽车生产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和中国。德国年生产汽车500多万辆,其中大约60%出口国外。德国西部几家大的汽车制造厂已在萨克森州和图林根州开始建立新的生产场所。德国西部的汽车工业在新联邦州投资将近70亿马克。

3)服务业概况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德国的工业和农林牧渔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均逐年减小,而第三产业(包括商业、交通、服务等行业)则持续壮大。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占将近60%。从就业人数看,在全部就业人员中,第三产业占50%,主要包括商业、交通运输业、电信、银行、保险、出租房屋、旅馆、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部门。旅游业发达,每年有大量游客在德国旅游。

5.3.4 文化

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海纳百川,这就是德国在21世纪之初德国文化展现给世人的印象。德国与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和谐共处已经成为一件自然的事情。

1)教育

德国是一个注重教育、培训以及科研的国家。德国涌现了众多诺贝尔奖得主,在全世界的科研领域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德国的教育政策宗旨是为每个人提供优化的帮助以及与自身的兴趣及能力相匹配的教育。

德国有许多著名的大学,如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弗赖堡大学、海德堡大学、柏林洪堡大学、亚琛大学、波恩大学和康斯坦茨大学等。

2)音乐

德国以音乐闻名于世,它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之乡。德意志民族是一个热爱音乐且极具音乐天赋的民族,它在音乐方面的成就无与伦比,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能像德国一样造就了如此之多的音乐名家。

巴赫和亨德尔是德国17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3人被称为维也纳最杰出的古典音乐大师;舒曼则是19世纪德国浪漫派音乐的杰出代表;19世纪下半叶,德国出现了决定德国乃至欧洲音乐发展道路的中心人物瓦格纳;此外还有勃拉姆斯、勋伯格、米德米特等音乐名家,他们也为德国及世界音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5.28 贝多芬

知识卡片

贝多芬(1770—1827年):德国作曲家(见图5.28)。生于波恩城,自幼随父学钢琴。1787年曾经到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1792年定居维也纳,从事教学、演出和创作。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其主要作品有《第三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以及《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

3)文学

德国素有“诗人和哲人的国度”之誉称。歌德、席勒、海涅是世界伟大诗人。歌德的代表作有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歌《浮士德》,席勒的代表作有剧本《强盗》《阴谋与爱情》等,海涅的主要著作是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马克思、恩格斯是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知识卡片

马克思(1818—1883年,见图5.29):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一个犹太人律师家庭;1835—1841年,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842年任莱茵报主编;1844年和恩格斯相见,合著《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1847年11月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1848年2月发表与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后回到德国,创办《新莱茵报》;1840年被驱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后定居伦敦;1864年在伦敦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开展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1883年3月14日与世长辞,和先他两年逝世的夫人燕妮一起,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

图5.29 马克思

图5.30 恩格斯

恩格斯(1820—1895年,见图5.30):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国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一个纺织工厂主家庭;1837年中学还未毕业,就到不来梅一家大贸易公司经商;1841年在步兵炮团服兵役,同时在柏林大学听哲学课,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小组;1842年9月到英国曼彻斯特其父与人合营的企业工作;1844年在巴黎与马克思相见,并于当年合著《神圣家族》;1845年出版《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同年春迁居布鲁塞尔,与马克思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848年2月又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1848年德国革命爆发,曾亲自参加武装起义;1850 年11月重返英国经商,在经济上支持和帮助马克思;参加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的工作;1877—1878年写成《反杜林论》;1885年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1894年出版了第三卷;1889年领导建立第二国际;1895年8月5日在伦敦病逝。

5.3.5 民俗

1)服饰

德国人在穿着服饰上其民族特征并不明显,只有在少数几个地区还保留了一些本地独特的服饰风格。比如巴伐利亚地区,那里的男人多戴一种有羽毛的小毡帽,身穿皮裤,挂着背带,脚穿长袜和翻毛皮鞋,上衣外套没有翻领,而且颜色多半是黑绿色。巴伐利亚的妇女着装多以裙装为主(见图5.31),上衣敞领、束腰,袖子有长有短,领边、袖口还镶有花边,并以白色为主。裙子的样式类似围裙,以显示劳动妇女的气质,裙子的颜色有的鲜艳,有的素雅,还有的则深沉庄重。在裙边多用刺绣、挑花来点缀,腿部再配上以白色为主的长袜。传统的女装常常要佩有帽子,帽子的样式多种多样,有的妇女干脆用鲜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十分娇艳。

图5.31 妇女裙装

在德国,男人们一般喜欢蓄连腮大胡子,而且样式还多种多样。人们根据自己的脸形、发式及胡须的疏密长短经常不断地修整和梳理胡须,通过不同样式的胡须来体现自己特有的性格。

2)饮食

与中国饮食习惯不同,德国人最讲究、最丰盛的是早餐。在德国百姓家,早餐的内容有饮料,包括咖啡、茶、各种果汁、牛奶等,主食为各种面包以及与面包相配的奶油、干酪果酱,外加香肠和火腿;午餐较简单,如一块熟肉、肉饼配菜和面包,或炖牛肉配米饭和生菜;晚餐通常是冷餐,且比较丰盛,一盘肉食的拼盘、鲜嫩可口的蔬菜、新鲜的水果,还有干酪。除了一日三餐外,德国人习惯在下午四五点钟喝杯咖啡或茶,吃几块蛋糕、饼干。

在各种佳肴中,德国人对香肠情有独钟,德国的香肠估计有1 500多种,其中仅水煮小香肠就有780种,最受欢迎的是润口的肉肠。吃香肠必有面包与之相配,在面包的生产方面德国可称得上是质量和数量的世界冠军。据统计,德国人每人每年平均吃面包81.5千克,居欧盟各国之首。

德国人最爱吃土豆,土豆作为烹饪的主料的地位仅次于猪肉,餐桌上少不了它。奶酪也是德国人最喜欢的,其品种多达600多种,是德国人早餐的必备之品。

德国的啤酒、葡萄酒在全世界享有盛名。它是世界饮酒大国,酒类年消耗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啤酒的销量居世界首位。啤酒的三大产地是慕尼黑、汉堡及多特蒙德。一般来说,德国的北方人喜欢饮熟啤酒,南方人偏爱小麦啤酒、淡啤酒、黑啤酒和无苦味的啤酒。啤酒在德国人的饮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液体面包”。

3)礼貌、礼节

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对礼节非常重视。与德国人握手时,有必要特别注意下述两点:一是握手时务必要坦然地注视对方;二是握手的时间宜稍长一些,晃动的次数宜稍多一些,握手时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

德国人在正式场合露面时,必须要穿戴得整整齐齐,衣着一般多为深色。在商务交往中,他们讲究男士穿三件套西装,女士穿裙式服装。

德国人在用餐时,有以下几条特殊的规矩:一是吃鱼用的刀叉不得用来吃肉或奶酪;二是若同时饮用啤酒与葡萄酒,宜先饮啤酒,后饮葡萄酒,否则被视为有损健康;三是食盘中不宜堆积过多的食物;四是不得用餐巾扇风;五是忌吃核桃。

德国人在所有花卉之中,对矢车菊最为推崇,所以选定其为国花。在德国,不宜随意以玫瑰或蔷薇送人,前者表示求爱,后者则专用于悼亡。

向德国人赠送礼品时,不宜选择刀、剑、剪、餐刀和餐叉。以褐色、白色、黑色的包装纸和彩带包装、捆扎礼品,也是不允许的。

4)节日

德国主要节日有圣诞节、狂欢节、复活节等。

圣诞节:德国最重要节日,就像中国的春节。圣诞节的假期是12月25—26日,但很多企业和政府机关假期都从12月24日持续到元月2—3日。每年进入12月,各地的商店和街道就开始披上节日的盛装,市议会门前或广场总要竖一棵大的圣诞树。各种圣诞节的时令商品堆满货架。节前人们忙着采购鲜花、家庭圣诞树、圣诞礼物和各种“年货”。

狂欢节:2月10日左右是狂欢节。这一天人们身穿节日盛装,带上各种假面具,到街上游行,各种彩车也驶上街头。站在车上的人们向街道两旁的人群分洒糖果、巧克力和玩具等。狂欢节不分男女老少,脸上化妆,穿奇装异服,翩翩起舞,场面壮观、热烈。很多地方结束游行后就到酒店举行传统的鱼宴狂欢节。

复活节:复活节在每年过春节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和星期一,日期不定,一般在三月底四月初。复活节是德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是最古老的基督教节日。至今仍保留着种种习惯,如节前准备复活兔子和复活节彩蛋,以此来欢庆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5.3.6 旅游业

1)旅游资源与著名景点

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为欧洲的名山,楚格峰为全国最高峰,海拔2 962米。2 500米以上的群峰上终年积雪,是开展冰雪运动的好地方。瓦尔茨湖、台格尔湖、柯尼斯湖等大小湖泊相互映衬,构成了特色旅游吸引物。

德国中部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山、高原、火山遗迹、沟壑和盆地等。黑林山地区是德国重点旅游区之一,植被良好、气候宜人,22条河流纵横交错,金齐克大峡谷将黑山分成北、中、南三区,北区至今仍保持着茂密的原始森林。

德国北部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北海为大西洋的内海,近海海滩露出许多岛屿,这些岛屿成了德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1)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是一座典型的欧洲宗教建筑,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见图5.32),始建于公元1248年,于1880年竣工,工程持续了数百年。它位于德国科隆市中心的莱茵河畔,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厅高43.35米,顶柱高109米,中央是两座与门墙连砌在一起的双尖塔,这两座157.38米的尖塔像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苍穹。整座建筑物全部由磨光石块砌成,占地8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 000多平方米。在大教堂的四周矗立着无数座小尖塔,整个大教堂呈黑色,在全市所有的建筑中格外引人注目。教堂内的摆钟直径3.21米,重2.4吨,是世界上最大的摆钟。教堂高17米的彩绘玻璃窗展现了旧约全书中48位皇帝的形象,人物造型传神。

(2)国会大厦

国会大厦(也称“帝国大厦”,见图5.33)现在不仅是联邦议会的所在地,其屋顶的穹形圆顶也是最受欢迎的游览圣地。它不断更新的历史映射着自19世纪以来德国历史的各个侧面。德国国家统一后,历时12年的重建计划已经改变了德国首都的面貌。在这个历史悠久却又现代化的城市里,玻璃与钢铁掺杂在19—20世纪的建筑风格中。

国会大厦建于1884—1894年,是保罗•瓦洛特在德意志帝国成立之后为帝国议会建造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

(3)莱茵河

莱茵河被称为德国的“母亲河”,是德国境内最长的河流,也是仅次于多瑙河的欧洲西部第二大河(见图5.34),全长1 320千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流经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法国、荷兰6个国家,在荷兰的鹿特丹附近入北海。

图5.32 科隆大教堂

图5.33 国会大厦

莱茵河在德国境内有865千米,沿途风景最美的一段在中游,从美因茨到波恩间的莱茵河谷段。这一段莱茵河进入了山区和峡谷地段,河道变得曲折,水流湍急。两岸风光之美令人目不暇接,一处处如诗如画的中世纪古罗马风格城镇,大片大片碧绿的葡萄园,几乎在每一处山坡、高地上都能看到一座座傲然屹立的古城堡。这里的每一处景观,每一块土地都已经是人性化了的自然。那一座座耸立在高山上的城堡,让人们想起莱茵河流域曾是城邦林立、诸侯称雄的天地。这些城堡,或是海关收税的关卡,或是抵御进攻的堡垒,或是瞭望用的烽火台,或是导航的灯塔。

图5.34 莱茵河

莱茵河又被称为德国的“命运之河”。德国境内的莱茵河流域面积达到德国国土面积的近三分之一,而且同时流经德国几个最重要的工业区如鲁尔区,不仅要为近千万人提供饮用水,而且还担负着繁重的内河运输、灌溉等任务。莱茵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它是欧洲的大动脉。在莱茵河可以见到20多个国家的航船。莱茵河的运输是静悄悄地进行的,人们甚至听不到一声汽笛,也听不到马达声,看到的只是一条静谧的、浪漫的河流。莱茵河是一条充满着浪漫气息和神奇色彩的河流,是德国诗人梦中的人间乐园。

(4)勃兰登堡门

勃兰登堡门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树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汇处,是柏林市区著名的游览胜地和德国统一的象征(见图5.35)。公元1753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定都柏林,下令修筑共有14座城门的柏林城,因此门坐西朝东,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便以国王家族的发祥地勃兰登命名。

1788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二世统一德意志帝国,为表庆祝,遂重建此门。当时德国著名建筑学家卡尔•歌德哈尔•阆汉斯受命承担设计与建筑工作,他以雅典古希腊柱廊式城门为蓝本,设计了这座凯旋门式的城门,并于1791年竣工。重建后的城门高20米,宽65.6米,进深11米,门内有5条通道,中间的通道最宽。门内各通道之间用巨大的砂岩条石隔开,条石的两端各饰6根高达14米、底部直径为1.70米的多立克式立柱。

为使此门更辉煌壮丽,当时德国著名的雕塑家戈特弗里德•沙多又为此门顶端设计了一套青铜装饰雕像:四匹飞驰的骏马拉着一辆双轮战车,战车上站着一位背插双翅的女神,她一手执杖一手提辔,一只展翅欲飞的普鲁士飞鹰就立在女神手执的饰有月桂花环的权杖上。在各通道内侧的石壁上镶嵌着沙多创作的20幅描绘古希腊神话中大力神海格拉英雄事迹的大理石浮雕画。30幅反映古希腊和平神话“和平征战”的大理石浮雕装饰在城门正面的石门楣上。此门建成之后曾被命名为“和平之门”,战车上的女神被称为“和平女神”。

图5.35 勃兰登堡门

2)旅游产业和企业

德国大约有900家旅游批发商,9 000多家旅行社。2006年德国旅游收入大概25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很大比例。

德国旅馆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位于农舍的收费低廉的住处直至昂贵豪华饭店一应俱全。德国的地方风味品种繁多。德国葡萄酒在全世界享有盛名,德国人悠久的酿造啤酒的传统更是毋庸赘述。人们如今可以随时品尝到家乡菜,就连较小城市中也有各国风味的餐馆。

良好的交通网络方便了乘坐火车、从公路或水上到德国和在德国的旅行。乘车、开车、徒步或骑自行车旅行的人们都能够得到清晰的道路指示以便真正可以领略到当地风光。外国旅客的旅游手续十分简便。许多国家的公民今天可以免签证到德国来访问3个月。外汇可以不限数额地携入和带出。

3)旅游线路

林荫大道之旅:这条路线始于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终止于巴登——符腾堡州,从吕根岛到博登湖畔的莱辛瑙岛,一路上长满了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古树,菩提树、橡树、枫树和栗子树占了绝大多数。整条路线长达2 500千米,是德国最长的度假路线。

德国童话之旅(不来梅—黑森州):美丽的童话之旅路线从不来梅出发,经过无数如诗如画的风景区后到达哈瑙,全长600多千米,是德国最著名也是最受欢迎的旅游路线之一。森林、湖畔、红瓦房子、传统式样的木头窗棂等。在60多个城市和地区的浪漫风景中,追寻格林兄弟当年的生活足迹,感受美丽动人的格林童话世界。

啤酒和城堡之旅(图林根州—巴伐利亚州):长约500千米的这条旅游路线绝对是啤酒喜爱者的天堂。从图林根州开始,一直到巴伐利亚州的帕骚,一路上布满了自然公园、浪漫的河流和峡谷、令人难忘的古堡、宫殿等。

浪漫主义之旅(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环形路线,起点和终点均为马格德堡,全长约1 000千米。路上密布各种修道院、教堂、宫殿和城堡,也是建筑艺术的展示地区。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小城奎德林堡也在这条路线上。

5.4 荷 兰

荷兰是一个充满亲和力的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古老的水轮车房、幽静的小庄园、古朴的城堡、“欧洲门户”、“花卉大国”、“风车王国”等都是人们给它的赞美。荷兰又是著名的“低地国”,地势低洼,修筑了比海岸线长三倍的堤岸,围海排水造田扩充了疆土。

5.4.1 地理概况

1)自然地理

荷兰全称荷兰王国(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又译“尼德兰”。总面积41 528平方千米,南北长300千米,东西宽180千米。荷兰位于欧洲西部,东面与德国为邻,南接比利时。西、北濒临北海,地处莱茵河、马斯河和斯海尔德河三角洲,海岸线长1 075千米,享有“欧洲门户”之称。全境为低地,三分之一的土地海拔不到1米,四分之一的土地低于海面,沿海有1 800多千米长的海坝和岸堤。13世纪以来共围垦约7 1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相当于全国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有莱茵河、马斯河。西北濒海处有艾瑟尔湖。其西部沿海为低地,东部是波状平原,中部和东南部为高原。南部由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的三角洲连接而成。

2)人文地理

(1)人口与民族

荷兰总人口1 673万(2012年),人口密度为404.5人/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荷兰90%以上为荷兰族,此外还有弗里斯族。

(2)语言与宗教

荷兰官方语言为荷兰语,属日耳曼语系,但是在弗里兰省则讲弗里斯语(也属日耳曼语系)。荷兰宪法规定宗教信仰自由。荷兰约36%的人信仰罗马天主教,新教约占20%,加尔文教约占8%,其他宗教约占4%。近年来荷兰不信教的人数明显增多,不信教人口约占其总人口的32%。对荷兰社会影响最大的是罗马天主教和荷兰新教。

3)国旗、国徽和国歌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红、白、蓝3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见图5.36)。蓝色表示国家面临海洋,象征人民的幸福;白色象征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民纯朴的性格特征;红色代表革命胜利。

图5.36 国旗

图5.37 国徽

国徽:荷兰国徽是在1815年根据皇室法令制定的(见图5.37)。一顶红色貂皮华盖如开启的幕布,下部嵌有一条写着威廉亲王誓言“维护和捍卫纳索”的蓝色饰带,两只跨立的金狮翘着尾巴,口吐红舌护着一面蓝色盾徽。盾徽顶部是威廉一世所用的王冠;后面中央绘有一只头戴王冠的金狮,右前肢挥舞着一把出鞘的利剑,左前肢挥动一束金色箭翎,它们象征着国王权力。蓝色盾面上布满金色的小长方块,这些小块来源于草地牧区的贵族对沃尔姆斯大主教的诉讼,为了庆祝胜诉和独立,贵族们便在纹徽上增加了这些长方形小块以象征自由。

国歌:《威廉•凡•那叟》,一般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歌。这首歌创作于1568年前后。威廉•凡•那叟是当时荷兰贵族革命派领袖之一,后来成为荷兰元首,1584年被西班牙间谍刺杀。这首歌的曲调是17世纪法国一首新教徒歌曲,歌词也带有宗教色彩。

国花:郁金香。

知识卡片

郁金香

在花卉的天地里,郁金香堪称为大名鼎鼎的洋花(见图5.38)。我国称“天山上的红花”。郁金香的名字来自于拉丁文的“turban”。“turban”意指穆斯林的头巾。这么起名字是因为它们的球状花蕾看起来像是穆斯林教徒戴的头巾。郁金香最初产自地中海,1554年从土耳其引入欧洲。从此马上风行起来。而今,郁金香已普遍地在世界各个角落种植,它代表着优美和雅致。

国鸟:琵鹭。

图5.38 郁金香

图5.39 琵鹭

琵鹭

白琵鹭:别名篦鹭、琵琶嘴鹭,属于鹮科(见图5.39),高85厘米左右,全身羽毛白色,眼圈、颏、上喉的裸皮呈黄色。嘴长直、扁阔似琵琶,故而得名。胸及头部冠羽黄色。颈、腿均长,腿下部裸露呈黑色。栖息于沼泽地、河滩、苇塘等处。涉水啄食小型动物,有时也食水生植物。筑巢于近水高树上或芦苇丛中,每窝产卵3~4枚,白色无斑或钝端有稀疏斑点。雌雄轮流孵卵约25天,雏鸟留巢期约40天。

国石:钻石。

5.4.2 简史

中世纪时期,现在的荷兰这一地区由一些自治的公爵领地、伯爵辖区和教会区等组成。在查理五世统治时期,该地区与现在的比利时、卢森堡一起形成了所谓的“低洼三国”。

1568年开始创建一个独立的国家。当时在荷兰北部爆发了反抗西班牙统治者的起义,从此开始了长达80年的自由战争。

17世纪,荷兰商船在世界各地设立贸易点。贸易和航海业的大发展成为17世纪的重要标志。著名的贸易公司有经商于远东地区的东印度公司和以非洲和美洲为主的西印度公司。为了争夺和保护商业利益,荷兰同英国等殖民列强之间发生了多次战争。

1795年,荷兰首次成为大法兰西帝国的附庸国。1810年拿破仑统治时期,整个荷兰被法国吞并。1814年结束法国统治后,次年成立了荷兰王国。其领土包括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第一位国王是奥兰治纳骚王室的王子威廉一世。宪法规定:国王执政,部长对国王负责。1848年修改后的宪法规定:部长对选举出来的议会负责,而不是对国王负责。新宪法为后来的议会君主立宪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830年比利时宣告独立。1890年卢森堡也脱离了荷兰的统治,成为独立国家,由此荷兰拥有了今天的版图。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始终保持中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荷兰也一直奉行严守中立的政策。但是在1940年还是被德国入侵并且被占领达5年之久。

1940年因德国入侵,当时的威廉米娜女王被迫迁居英国。她在位50年后于1948年退位,其女儿朱丽安娜继位。朱丽安娜女王于1980年4月30日退位,其大女儿贝娅特丽克丝于当时登基继位。

5.4.3 经济

荷兰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西方十大经济体之一。荷兰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属外向型经济。基础设施齐全,有完善的中介组织,经济环境较好。目前经济运行正常,优于欧盟平均水平。服务业是荷兰经济的支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7%,占就业人数的70%;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位居第二,占28%,占就业人数的25%;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占就业人数的5%。

1)农业概况

荷兰农业高度集约化,以优质高产著称。畜牧业占其农业总产值的55%,园艺业占34.7%,种植业占10%。农产品60%以上出口,是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最重要的出口农产品有蛋、奶、肉、蔬菜、花卉、土豆等。蘑菇、鲜花、奶酪和土豆种子的出口量居世界第一。花卉是荷兰的支柱性产业。全国共有1.1亿平方米的温室用于种植鲜花和蔬菜,因而享有“欧洲花园”的美称。荷兰把美丽送到世界各个角落,花卉出口占国际花卉市场的40%~50%。荷兰拥有世界最大的鲜花拍卖市场——阿斯梅尔鲜花拍卖市场和最大的种子公司——Cebeco公司。荷兰农业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如温室技术、无土栽培技术、选种育种技术)及经营管理的经验值得借鉴。

2)工业概况

荷兰工业发达,主要工业部门有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冶金、机械制造、电子、钢铁、造船、印刷、钻石加工等,原料和销售市场主要依靠国外。近20年来重视发展空间、微电子、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传统工业主要是造船、冶金等。鹿特丹是欧洲最大的炼油中心。荷兰也是世界主要造船国家之一。拥拥有联合利华集团(Unilever)、Heineken啤酒公司、壳牌(SHELL)、阿克苏•诺贝尔、DSM、飞利浦等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

3)服务业概况

荷兰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它吸纳了荷兰70%的就业人员。荷兰的运输(港口)、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闻名于世。

荷兰处于“欧洲门户”的有利地理位置,拥有高度发达的水、陆、空运输网络、分拨能力和通信系统。鹿特丹港为欧洲第一大港,2005年吞吐量3.692亿吨。阿姆斯特丹机场为欧洲第三大空运货港。荷兰港口吞吐量占欧洲总量的40%,并承担欧盟跨界运输量的35%。荷兰已成为欧洲极其重要的分拨中心。荷兰有著名的几大银行:荷兰银行(ABN-AMRO)、国际荷兰集团(ING)、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FORTIS银行和两大保险公司(荷兰国民保险公司和AEGON公司)。

5.4.4 文化

1)教育

荷兰教育体系,总的来说,分为3部分:基础教育、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类似中国的义务制教育。基础教育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水平选择相应的中学教育,包括6年制、5年制、4年制中学。完成4年制中学学习的学生通常直接就业,完成5年制中学学习的学生将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学习,完成6年制中学学习的学生将进入荷兰研究型大学学习。

荷兰高等教育院校共分两个种类:研究型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从事科研的能力;高等职业院校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理论同实际相结合和职业性。

荷兰共有研究型大学13所,高等职业教育学院56所。13所研究型大学具有较高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多数学校办学历史长,办学质量在国际上有较好声誉。据欧洲联盟委员会2002年报告显示,欧洲22所科研论文转引率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高校中,荷兰有7所高校榜上有名。

2)音乐

音乐方面,荷兰拥有大量的管弦乐团,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最负盛名的为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荷兰的歌剧界非常繁荣,尤其是阿姆斯特丹的荷兰歌剧院蜚声国内外。荷兰歌剧院每年推出约10曲剧目,主要在阿姆斯特丹上演。现代歌剧在演出剧目中占有重要份额。荷兰音乐节名扬四海,每年的6月份开始,在阿姆斯特丹持续1个月的时间。另一个重要的音乐节是乌得勒支的荷兰早期音乐节,主要由荷兰国内外的杰出音乐家和乐团演奏中世纪音乐与巴洛克音乐。

各大城市有国际知名的音乐中心,譬如阿姆斯特丹的毕姆音乐室。北海爵士音乐节,每年在海牙举办,是欧洲规模最大和知名度最高的爵士音乐节。流行音乐也成绩显著。从年初到年末不断地有大型流行音乐演唱会,其中最有名的是:圣灵降临节流行音乐会、公园流行音乐会和地拿摩露天流行音乐会。

3)戏剧

荷兰有大量的职业剧团。他们注重追求音乐技巧、模拟表演和各种新式声光技术的融合。阿姆斯特丹和安特卫普(比利时)每年都举办喜剧艺术节。艺术节期间会将一年来的重要剧目奉献给观众。国际上闻名遐迩的剧目如《猫》《歌剧魅影》以及《悲惨世界》被翻译成荷文版,上演后座无虚席。此外荷兰改编的作品《西拉诺》也广受欢迎,并于1993年到纽约的百老汇上演。

4)电影

荷兰的电影业规模不大,年产故事片为10~15部,有时候也与他国合拍。其中有些影片在海外也已颇有知名度。1987年,瑞德梅克尔因他的影片《突袭》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9年后,霍丽丝又因她的影片《安东妮亚》获得同样的大奖。导演维胡芬,因其影片《奥兰治战士》和《第四个男人》在荷兰名声大振,又因其影片《铁甲威龙》和《本能》而蜚声国际,摄影兼导演德邦特因其影片《生死时速》和《龙卷风》而同样成功。

5.4.5 民俗

1)服饰

荷兰并没有全国性的传统服饰,但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特别的传统服饰。除了兰岛、菲洛威的东北角以及沃仑丹和马肯外,大部分的人现在已经很少穿着传统服饰。但在特别的节庆时,像是女皇诞辰、复活节和五旬节,人们仍然喜欢穿着传统服饰庆祝。荷兰的传统服饰最多姿多彩(见图5.40),呈现错综复杂的刺绣图案和鲜艳的纹理。大部分地方的裙子都长,还有蕾丝宽边大白帽,以及金黄色的胸针。

图5.40 服饰

阅读材料

荷兰木鞋

图5.41 木鞋

木鞋(见图5.41)同风车一样,是荷兰人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适应地理环境的产物。因为荷兰大部分国土海拔太低,欧洲许多大河经荷兰入海,又受全年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促使荷兰人在几百年前就发明了木鞋。据说脚穿坚硬的木鞋在淤泥地行走特别轻巧利落。制作木鞋完全是鞋匠的活儿,确切地说是雕刻匠的活儿,因为一只木鞋完全是在一块完整的木头上镂刻出来的。据介绍,制作木鞋的木料为白杨,只有4~6年生的白杨树上的某一段木料制作的木鞋才具有不易劈裂、不变形、不渗水、不沾泥、透气等特性。

从前制作木鞋,手艺最好的鞋匠也要两三天才能做一双,现在由于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制作一双木鞋仅需十几分钟。虽然,如今木鞋的原始功能几乎消失殆尽,在生活中已很少见到荷兰人穿木鞋了,但在农村、家庭和旅游纪念品商店里依然可见,木鞋完全衍变成一种抽象概念和精神寄托,作为一种民族风俗文化保留至今。在荷兰,婴儿出生后,父母要为小宝宝准备一双小木鞋,以表示作为荷兰人一生都要与木鞋为伴。荷兰男青年谈恋爱时,要设法悄悄量好女友的脚形与尺寸,亲手送她一双木鞋,刻上女友的姓名。结婚时,丈夫把木鞋作为爱情的信物送给妻子,并亲手为她穿上。木鞋还是荷兰人日常生活中馈赠亲朋好友的礼物,如果有人送你一双你刚好能穿的木鞋,那就意味着你是他最尊贵的朋友。

今天的荷兰木鞋也早已超出了木头的范围,仅从材料上分就有黄金、白银、青铜、铝合金、钻石、水晶、玉石、翡翠、玛瑙、塑料、橡胶、玻璃、石头等几十种之多。从用途上分又有旅游鞋、钉子鞋、冰鞋、旱冰鞋、高跷鞋、登山鞋等。那些由各种材料制成,由世界各国元首、总统、王室成员在近百年来赠送给荷兰的“木鞋”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2)饮食

荷兰的美食文化实在是多彩多姿。荷兰人的菜口味都较淡。通常荷兰料理都标榜有“妈妈的味道”。用青豆熬成的爱尔登汤,犹如一篇冬天的抒情诗。一般人都可在餐厅中以合理的价位,享用简单的荷兰式烤饼甚至高品质的法式佳肴,如各式啤酒及酿毡酒、荷式炖牛肉、洋葱鲱鱼生吃、肉酱三文治、浓豆蓉汤、烟鳗鱼、椰菜茨蓉香肠等,荷兰凭“艾登”和“高达”两大奶酪品牌成为世界最大的奶酪出口国。

荷兰的小吃也很特别,如沾蛋黄沙拉酱或花生酱吃的法式薯条、熏鳗鱼,以及配上碎洋葱整条吞食的生鲱鱼等,在观光景点或闹区等的摊贩都有贩售。除了自己的乡土料理外,荷兰人对于美食同样具有国际性的观点,到处都有中国餐厅、印尼餐厅、意大利餐厅、法国餐厅等。对于出国想吃中国菜的人,荷兰的中国餐馆绝对不会让您失望,不但味道地道,而且服务周到。

图5.42 鲱鱼

荷兰人吃鲱鱼的方式相当特殊,不是用煎或烘焙的,而是直接搭配洋葱生吃(见图5.42)。这些鲱鱼都是先用盐腌过一段时间,吃的时候,用手指拿着鱼尾,鱼头向着嘴巴,大口整条吞食。由于鲱鱼的骨头很软,不必担心鱼刺会刺伤您,反而含有丰富的钙质与维生素D。

煎饼是荷兰最普遍也最受欢迎的餐点。荷兰的煎饼有点类似中国台湾的葱油饼,尺寸稍微小一点,可是它的口味众多,有咸的、甜的,还有巧克力口味等。荷兰人吃煎饼会先在煎饼上加枫糖浆、蜂蜜、糖浆、巧克力酱或细糖粉,然后以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指撕来吃。

3)礼貌、礼节

荷兰商人喜爱相互招待宴请,往往早餐丰富,上午10时休息吃茶点,中午大吃一顿,下午4时又休息吃茶点,晚上7时正式吃晚餐,睡前还有一次消夜。如果荷兰人邀请你到他家坐坐,大多只请你喝几杯酒,然后出去上饭馆吃饭,记得带花送给他太太,但务必是单数,5朵或7朵最好。荷兰人在饮食上习惯吃西餐,但对中餐也颇兴趣。荷兰人倒咖啡有特别的讲究,只能倒到杯子的三分之二处。倒满是失礼的行为,被视为缺乏教养。

上楼梯时,男士在前。一般而言,男女爬楼梯的时候,女性在前,男性在后,而荷兰却与此相反。

与荷兰人交谈时避免谈论美国政治、钱和物价,也不要提起纳粹。荷兰人的家具、室内装饰闻名于世,所以荷兰人喜欢别人恭维他们的家具、艺术品、地毯和家中摆设。他们忌讳交叉式握手和交叉式谈话,认为这些都是不礼貌的举止。荷兰知识分子中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颇深,因此中国人与之交往不妨谈谈中国孔孟哲学。

荷兰人忌讳“13”和“星期五”。他们认为“13”象征着厄运,“星期五”象征着灾难。

4)节日

荷兰节日众多,主要有:新年(1月1日)、耶稣受难日(4月14日)、复活节(4月17日)、女王日(4月30日)、耶稣升天节(5月25日)、民族解放日(5月5日)、圣神降临节(6月5日)。

荷兰女王节:每年的4月30日荷兰人将以嘉年华会的方式欢庆女王日。这是荷兰人相当重要的节庆之一。届时大大小小的街道上将充满着红白蓝相间的荷兰国旗,代表着皇室的橙色旗帜,游行的队伍与热闹的音乐会,欢欣鼓舞地庆祝这个重要的日子。在当天,居民观光客也会应景地穿一身橙色,融入这一盛大的节日(见图5.43)。

图5.43 荷兰女王节

在女王节这天,每一个荷兰人都可以在自家门口、热闹的市区等任何地方,不受任何税务限制地摆起地摊,出售各式各样的私人物品和收藏。一般跳蚤市场从上午9点开始,所有的交易品价格由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决定,相当有乐趣。这天也成了当地人聚会喝酒的好日子。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喝酒唱歌狂欢一番。

5.4.6 旅游业

1)旅游资源与著名景点

荷兰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国度。它被称之为风车王国、花卉之国,由风车、木屐、郁金香所串起的如织美景,带给人们无数的梦幻与想象。

荷兰还是一个大博物馆,它是世界博物馆密度最大的国家,全国有600多座博物馆可供对历史或文化感兴趣的旅游者参观。这些博物馆内汇集了古代的绘画、玩具、铜、钱盒、陶器、冰鞋等文物。

(1)宽容随性的阿姆斯特丹

随性、自由、宽容,个性开放、毒品合法、善于容忍异己。几世纪来,阿姆斯特丹一直都像个磁铁,不断吸引欧洲各国的受压迫者前来寻求庇护,特别是从法国或其他天主教国家而来的犹太人或异教徒(见图5.44)。今日外来移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图5.44 阿姆斯特丹

放眼望去,阿姆斯特丹由于没有高楼大厦的阻挡,其天际显得格外清澈辽阔,而就在这片蓝色天空下,一个个当地居民骑着自行车,从石板路上穿越而过。在这个到处是沿河小路和狭窄巷道的城市,关注环境的阿姆斯特丹人把骑自行车当作降低污染、健身的好办法。阿姆斯特丹素有“北方威尼斯”的美称。全市有90个小岛、160条运河和令人惊叹的1 281座桥梁。市区道路多而不乱,层次井然,船只可以自由航行到市区任何地方。市中心达姆广场是该市的心脏。

(2)梵高美术馆博物馆

梵高博物馆建于1973年,其原设计是由建筑师里尔维德(1888—1964)规划(见图5.45),收藏包括梵高和知交土鲁斯、高更、马奈的多幅作品。“戴草帽的自画像”“朱尔夫”和“一双靴子”都在二楼展出。其中,最知名的应属“群鸽”与“向日葵”。

图5.45 梵高美术馆博物馆

亲身站在他的画作前,才能感受他每一个摁捺的笔触所透露出的力道与美感,看着看着,一种由心底生出的感动会让你久久难以忘怀。

(3)荷兰皇家昔日避暑山庄

位于荷兰心脏地带的阿培尔顿,拥有一片广大的森林,而皇室昔日的避暑山庄“罗宫”就在这片森林之中(见图5.46)。阿培尔顿建城已经有1 200多年历史,想要寻找它过去的面貌,就得往拉德休斯广场周围去。

图5.46 荷兰皇家昔日避暑山庄

罗宫坐落于阿培尔顿附近,从1686—1975年,它一直是荷兰统治者和皇家最爱的夏宫。走入罗宫,可以看到富丽堂皇的内部装饰,而室外庭园有绿草如茵的雕塑环绕。罗宫曾是荷兰皇家最爱的别墅,现在则成了博物馆。

在经过荷兰政府的重整之后,无论是皇宫本身,或是周围的庭园几乎都恢复了17世纪时的旧观。在进入罗宫之后,记得一定要仔细欣赏每个房间,因为它真实生动地展现出从威廉和玛丽到威廉明娜女王在位时,皇室300年来的家居生活。在这些房间内,有展出的皇家物品,包括文件、绘画、瓷器、银器,以及皇家和宫廷服饰,都呈现出以橙色的拿骚家族与荷兰的渊源。而马厩内所展出的,则是皇家御用马车、猎车、雪橇和老爷车等收藏品。

被森林、湖泊所包裹的避暑山庄“罗宫”,褪去它属于皇家的神秘之后,让它原本的美丽和浪漫,也有机会让平民参观,享受属于皇家级的美景。

(4)海牙

海牙位于荷兰西南部北海岸边,人口50多万,是全国第三大城市,有“欧洲最大最美丽的村庄”之称。13世纪以来海牙一直是荷兰的政治中心,19世纪初首都迁往阿姆斯特丹,但是,议会、首相府和中央政府各部仍设在这里。海牙的著名建筑和平宫坐落在市郊,它建于1907—1913年,有各国政府出资捐资建造,象征协力缔造和平之意,现在为联合国国际法院所在地(见图5.47)。

图5.47 海牙国际法院

2)旅游产品和管理

荷兰有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条件。在荷兰各地普遍建有供游人娱乐和旅游的设施,有设备齐全为国际会议提供的会议场馆和食宿设施,还有各种档次的旅馆、青年旅社、修养所等。不同档次的旅馆遍及全国各地,可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荷兰除拥有大量的旅馆、客栈外,不少家庭还将多余的住宅、公寓和房间出租给游客居住,收费较低。如果在荷兰一个地方停留时间较长,不妨考虑租住带有厨房的公寓及住宅,或住进荷兰人家中,不失为一种新的生活体验。

在苏黎世、马德里等地设有旅游办事处分支机构,负责宣传和介绍荷兰的旅游胜地。在荷兰的所有城市都设有导游问讯处,向旅客提供咨询服务。荷兰旅游主管部门为国家旅游局,属经济部管理。

3)旅游线路

(1)荷兰风情之旅:阿姆斯特丹—鹿特丹

游览荷兰最负盛名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和最闻名于世的海港鹿特丹,呼吸荷兰带有郁金香香味的空气。

(2)荷兰细节感受之旅:海牙—乌得勒支—马斯垂克

3个城市各具风情,如要比名气比不上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但讲到旅游价值可是不相上下,在这里可以更细致地品味荷兰。

5.5 俄罗斯

俄罗斯幅员辽阔,国土面积是世界之最。文化教育历史悠久,文学艺术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科学技术也是世界一流水平。这里资源丰富、风光优美,是一片著名的旅游胜地。

5.5.1 地理概况

1)地理概况

俄罗斯全称俄罗斯联邦(the Russian Federation),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东欧北亚的大部分土地。北临北冰洋的巴伦支海、白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东濒太平洋的白令海、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西滨大西洋的波罗的海、黑海和亚速海。与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国、朝鲜等国家相邻,隔海与日本和美国阿拉斯加相望。面积1 707.54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地域最辽阔、面积最广大的国家,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11.4%。海岸线长3.4万千米。

2)人文地理

(1)人口与民族

俄罗斯总人口1.43亿,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但结合其广阔的领土来看,俄罗斯又是地广人稀的国家,平均人口密度不到9人/平方千米,仅相当于世界平均人口密度(44人/平方千米)的1/5。

在世界2 000多个民族中,俄罗斯人数仅次于汉人、印度斯坦、美利坚人、孟加拉人和巴西人而居第六位。俄罗斯人主要聚居在俄罗斯联邦,占该国总人口的79.8%,西起欧洲的波罗的海之滨,东至太平洋中的萨哈林岛和千岛群岛,北起北冰洋,南抵高加索山脉。

除俄罗斯联邦外,在苏联其他各加盟共和国共有2 600多万俄罗斯人,此外俄罗斯人还有100多万在美洲各国(主要在美国),20万人在西欧各国、澳大利亚等地,他们大多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俄国去的移民后裔。中国也有俄罗斯人1.5万多,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

俄罗斯联邦是多民族国家,这里生活着135个民族,其中主体民族是俄罗斯族,占全国人口的4/5。较大的少数民族有鞑靼人(550万)、乌克兰人(440万)、楚瓦什人(180万)、白俄罗斯人(120万)、车臣人(90万)和德意志人(80万)等。

(2)语言与宗教

官方语言为俄语。

俄罗斯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天主教是基督教世界中规模最大和流传最广的一种宗教。然而,在俄罗斯,它的教徒数量并不可观。近年来,俄罗斯主教组织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伊斯兰教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宗教。佛教是俄罗斯的第三大宗教。犹太教也是俄罗斯一个古老的宗教派别,它是俄罗斯犹太人的民族宗教。1993年,俄罗斯犹太教会获得了从事宗教活动的自由。

除了上述宗教,俄罗斯还存在着历史上从东正教会中分离出去的旧礼仪派以及从国外传来的新兴宗教等。仅旧礼仪派就包括27个分支派别,拥有教徒200万人,较大的派别有教堂派、反教堂派、北方沿海派、费多希耶夫派和云游派等。

3)国旗、国徽和国歌

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3∶2。旗面由3个平行且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自上而下分别为白、蓝、红三色(见图5.48)。

知识卡片

国旗

图5.48 国旗

俄罗斯幅员辽阔,国土跨寒带、亚寒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用三色横长方形平行相连,表示了俄罗斯地理位置上的这一特点。白色代表寒带一年四季白雪茫茫的自然景观;蓝色既代表亚寒带气候区,又象征俄罗斯丰富的地下矿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红色是温带的标志,也象征俄罗斯历史的悠久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图5.49 国徽

国徽:为盾徽。1993年11月30日,俄决定采用十月革命前伊凡雷帝时代的、以双头鹰为图案的国徽(见图5.49):红色盾面上有一只金色的双头鹰,鹰头上是彼得大帝的三顶皇冠,鹰爪抓着象征皇权的权杖和金球。鹰胸前是一个小盾形,上面是一名骑士和一匹白马。双头鹰由来可追溯到公元15世纪。双头鹰原是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一世的徽记。拜占庭帝国曾横跨欧亚两个大陆,它一头望着西方,另一头望着东方,象征着两块大陆间的统一以及各民族的联合。1497年,双头鹰作为国家徽记首次出现在俄罗斯的国玺上,直至1918年。1993年11 月30日,这只象征俄罗斯国家团结和统一的双头鹰又“飞”回到俄罗斯的国徽上。20世纪末,国家杜马从法律上确定了双头鹰是俄罗斯的国家象征。

国花:向日葵。

5.5.2 简史

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的国家组织是基辅公国,其建国地区在今日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基辅公国是靠一支外来的北方民族建立,称为“瓦伦吉安人”或“瓦伦吉安罗斯人”。瓦伦吉安人在9世纪中叶由北方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下之后,随即攻占了诺夫哥罗德、斯摩棱斯克和基辅等地,并以基辅为中心,建立基辅公国,这就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罗瑞克王朝的开始。

公元1240年蒙古人攻陷基辅,到公元1480年为蒙古对俄罗斯的统治时期,为期240年。1547年,莫斯科公国17岁的伊凡四世(伊凡大帝)改大公称号为沙皇。莫斯科公国自此之后便改称为“俄罗斯沙皇国”。

1721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1917年2月,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专制制度。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发表《国家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联邦在其境内拥有“绝对主权”。

1991年8月,苏联发生“8.19”事件。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3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别洛韦日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并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1993年12月12日,经过全民投票通过了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国家名称为“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意义相同。

知识卡片

图5.50 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1672—1725年):俄罗斯帝国的皇帝(见图5.50)。1682年被立为沙皇,但实权掌握在他姐姐索菲亚手里。1689年平定索菲亚发动的宫廷政变,亲自执政,称彼得一世。1697年随“高级使团”出国到西欧考察,回国后进行全面改革,力图改变俄国落后状况。同时,为了打通波罗的海出海口,同瑞典进行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于1721年击败瑞典。同年为俄罗斯帝国皇帝,是俄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帝王。

5.5.3 经济

俄罗斯是世界经济大国。苏联时期它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苏联解体后其经济一度严重衰退。2000年之后俄罗斯的经济在大量出售资源的情况下得以迅速发展。2006年俄罗斯的经济总量超过1990年解体前。2007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 35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十位。重新回到世界十大经济体。2011年,俄罗斯GDP总量已经达到1.85万亿美元,人均GDP已经达到13 235美元。2012年8月22日,俄罗斯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第156个成员。

1)工业

已经形成以九大工业部门(能源、黑色冶金、化学和石油工业、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木材加工和造纸、建筑和材料、轻工食品和微生物)为中心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俄罗斯工业发达,核工业和航空航天业占世界重要地位。2004年工业产值为112 090亿卢布,同比增长6.1%。工业从业人口2 055.4万人,占总就业人口(6 732.2万)的30.5%。工业基础雄厚,部门全,以机械、钢铁、冶金、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工业及化工等为主,木材和木材加工业也较发达。俄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发展缓慢,民用工业落后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俄罗斯IT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是在软件开发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涌现出了Yandex,卡巴斯基等世界著名的软件制造商。

2)农业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实行集约化经营,逐步改变以前的粗放型经营方式,使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高。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4%。

知识卡片

卢布

图5.51 卢布

卢布最早为沙皇俄国的货币单位。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卢布成为俄罗斯的本位货币单位。苏联的其他加盟共和国独立后,有的发行了本国货币,有的仍采用卢布。1993年7月,俄罗斯政府宣布,1961—1992年发行的卢布纸币停止流通,同时发行新版卢布。1998年元旦开始使用升值1 000倍的新版卢布。卢布是俄罗斯的本位货币单位。辅币是戈比。1卢布= 100戈比。纸币面额有5,10,50,100,500卢布5种纸币,另有1,5,10,50戈比和1,2,5卢布7种硬币。图5.51为卢布票样。

5.5.4 文化

1)教育

俄罗斯国民受教育程度居世界前列。10岁以上的文盲从1989年的1.9%下降到2005年的0.5%。教育体制是前苏联时期形成的,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各类学校均实行日校、夜校和函授并举的方针。

2)文学

从17世纪中叶开始,由于全俄市场的形成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开展,俄罗斯文学渐渐丰富起来。司祭长阿瓦库姆的《行传》和宫廷诗人西密翁•波洛茨基的创作,显示了宗教文学的新发展。还出现了《戈列•兹洛恰斯基传奇》《萨瓦•格鲁岑传奇》和《弗罗尔•斯科别耶夫传奇》,及《谢米亚克法庭的故事》和《棘鲈的故事》等反映社会生活、具有民主倾向的世俗传奇故事作品。

18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以沙皇彼得一世的社会改革为契机,反对守旧和愚昧、宣传开明君主和启蒙思想的古典主义占了主导地位。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科学家兼诗人罗蒙诺索夫、悲剧作家苏马罗科夫、讽刺杂志的编辑出版家诺维科夫、在颂诗中包含讽喻的宫廷诗人杰尔查文,以及著名讽刺剧《纨礌少年》的作者冯维辛等。

1917年十月革命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俄国实行社会主义的苏维埃制度,苏维埃俄国初期,文学界存在许多作家团体。除高尔基和绥拉菲莫维奇等老作家及富尔曼诺夫、法捷耶夫和肖洛霍夫等文坛新秀外,马雅可夫斯基、阿•托尔斯泰、爱伦堡、费定和列昂诺夫等原起步于各现代主义流派的作家,都很快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其诗歌、小说、戏剧曾盛极一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活跃于文坛的诗人特瓦尔多夫斯,诗人兼戏剧、小说作家西蒙诺夫以及小说家柯切托夫、邦达列夫和拉斯普京等的创作,增强了对苏维埃现实中缺点错误的暴露批判,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具有新的特色。

知识卡片

图5.52 高尔基

高尔基(1868—1936年)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见图5.52)。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早年丧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1892年,以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1901年,高尔基因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而被捕。著名散文诗《海燕》就是他参加这次示威游行后写的,他以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1906年,高尔基最优秀的代表作《母亲》发表了。在世界文学史上,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的历史时期。1913年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1916年,发表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间》;1922年发表第三部《我的大学》。十月革命胜利后,1925年发表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1936年写的长篇史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的最后一部巨著,这部史诗是高尔基最杰出的艺术成就之一。1934年,在高尔基主持下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高尔基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1936年6月18日卒于莫斯科。

3)戏剧

18世纪时,俄国最大的古典主义戏剧家苏玛罗科夫按古典主义规则写过9部悲剧和12部喜剧,他当时代表官方领导俄国戏剧革新。冯维辛在他的支持下,结合俄国实际,把丹麦作家霍尔堡的喜剧《法兰西的约翰》改编成讽刺喜剧《旅长》,之后他又创作出模仿痕迹很少的讽刺喜剧《纨绔子弟》,成为俄国民族讽刺喜剧的创始人。

175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命令在彼得堡建立了俄罗斯悲剧喜剧院,这是俄国第一个职业性的公共剧院,也就是后来的列宁格勒普希金模范话剧院,200多年来在俄国戏剧发展中起了重大作用,沃尔科夫在俄国被称之为“俄国第一位导演兼演员”“俄罗斯戏剧表演之父”,彼得堡成为俄国戏剧的中心。

18世纪后半期,在民间歌曲作品的基础上形成了生活滑稽剧,并为俄罗斯古典芭蕾舞奠定了基础。

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的民族戏剧趋于成熟。格里鲍耶陀夫的《智慧的痛苦》部分地摆脱了古典主义的羁绊,比以前的作品更具民族色彩。普希金在19世纪20年代深入研究莎士比亚的作品,创作了俄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历史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

19世纪50年代以后,被誉为“俄罗斯戏剧之父”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俄国文坛为数众多的作家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奥斯特洛夫斯基一生写了50多个剧本,是俄国最多产的剧作家。

知识卡片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年)是苏联俄罗斯作家(见图5.53),出生在乌克兰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11岁便开始当童工。1919年加入共青团,随即参加国内战争。1923年到1924年担任乌克兰边境地区共青团的领导工作,1924年加入共产党。由于他长期参加艰苦斗争,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到1927年,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但他毫不屈服,以惊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同年底,他着手创作一篇关于科托夫斯基师团的“历史抒情英雄故事”(即《暴风雨所诞生的》)。不幸的是,唯一一份手稿在寄给朋友们审读时被邮局弄丢了。这一残酷的打击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反而使他更加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

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1930年,他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同时代人的真诚而热烈的称赞。193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935年底,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的贡献。1936年12月22日,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图5.53 奥斯特洛夫斯基

4)舞蹈

俄罗斯的芭蕾舞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超。芭蕾舞团在20世纪初居世界领先地位。目前,俄罗斯居领导地位的舞团是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但其舞蹈形式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

俄国芭蕾舞自成一个学派,形成于18世纪。20世纪早期俄国名芭蕾舞演员是安•帕•巴甫洛娃。她主演过《天鹅之死》《埃及之夜》《阿尔米达宫》等传统剧目,1913年离开俄国旅居欧美各地演出,使俄罗斯芭蕾舞在欧洲得到传播。20世纪中期以来驰名世界的苏联芭蕾舞演员是加•谢•乌兰诺娃,稍后是玛•米•普莉谢茨卡娅。年青一代的苏联著名芭蕾舞女演员是乌兰诺娃的学生叶•谢•马克西莫娃,她们为俄罗斯的舞蹈作出了一生的贡献。

图5.54 安娜•巴甫洛娃

知识卡片

“芭蕾女皇”——巴甫洛娃

安娜•巴甫洛娃1881年1月31日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农民出身的士兵,母亲给别人洗衣服,生活十分贫苦。巴甫洛娃10岁时考进圣彼得堡舞蹈学校,经过9年的艰苦训练进入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并迅速升为该团首席女演员(见图5.54)。巴甫洛娃表演过众多剧目:《天鹅湖》《睡美人》《吉赛尔》《仙女》《埃及之夜》等。她的表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她的艺术作风严谨认真,一丝不苟。1909年巴甫洛娃首次在巴黎的“俄罗斯演出季”中亮相便轰动了巴黎,轰动了世界。1910年她组织了自己的小型芭蕾舞团开始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在长达20年之久的旅行演出中,她到过中国、埃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等44个国家,行程80.45万千米,演出数千场,观众不计其数。

巴甫洛娃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芭蕾舞艺术,最后因辛劳过度于1931 年1月在荷兰海牙准备演出时溘然逝去。巴甫洛娃是20世纪初芭蕾舞坛的一颗巨星,她为芭蕾作出了无法估价的贡献。

5.5.5 民俗

1)服饰

图5.55 妇女服饰

俄罗斯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而它服饰的历史同样绚烂多彩、源远流长。从18世纪起,俄罗斯贵族服饰受法国文化的影响较大,男人穿衬衣裤、燕尾服,女人则穿袒胸露背、束腰、下摆敞开的大圆裙(见图5.55)。俄罗斯人穿衣服较有品位,始终遵循着整洁、端庄、高雅、和谐的准则。在较正式的场合,男人通常穿西装,而女人则以裙装为主。俄罗斯人一直认为,裙子是最能体现出女人味的服饰。冬季,个头高挑的俄罗斯姑娘脚蹬着高筒皮靴,腿穿着单丝薄袜,身着迷你短裙,外套一件裘皮大衣,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春秋季节,薄呢子大衣和风衣是服装的主旋律,而妇女所戴的帽子和围巾,款式各样、色彩缤纷,尤为别致。到了夏天,人们的服饰以轻松、简洁为主,男人大多穿T恤和衬衣,而连衣裙则是俄罗斯女人的最爱。

2)饮食

俄罗斯民族饮食有几大特点:

酸:面包、牛奶是酸的,菜汤也是酸的。

冷:午餐时多数是冷盘,红黑鱼子、各种香肠、火腿、红鱼、咸鱼、酸蘑菇、酸黄瓜、凉拌菜等,都凉吃,冷饮吃得很多。

汤:午餐、晚餐必喝汤。有各种肉汤、鱼汤、酸菜汤、白菜汤等。

酒:烈性酒,而且一般酒量都大,如伏特加酒。

图5.56 黑面包

茶:喝红茶,加柠檬片和糖。

主食:以黑麦、小麦面粉制成的面包。黑面包是俄罗斯人爱吃之物,并常以此为待客的食品(见图5.56)。粥是各种麦子煮的,或者用荞麦煮。荞麦粥里往往放有鸡蛋、洋葱、蘑菇、原汁汤、鸡肉或别的肉类。副食主要爱吃鱼、虾、羊肉、青菜和水果,如羊肉串、羊肉汤、烤羊肉、炸羊肉、炸羊肠等,蔬菜是黄瓜、西红柿、土豆、萝卜、生菜和洋葱。但俄罗斯人不吃某些海物(乌贼、海蜇、海参)和木耳。

俄罗斯最有特色的是黑面包,黑面包既顶饱又有营养,还易于消化,对肠胃极有益,尤其适于配鱼肉等荤菜。这是因为,黑面包发酵用的酒母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生物酶。数百年前的俄罗斯人是凭经验悟得这一道理的。

伏特加酒是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又一写照。伏特加的直接词义是“可爱的水”,俄罗斯人对它情有独钟。儿童妇女也统计在内,这里人均每天消费100克。伏特加一般是40度,与白兰地和威士忌一起,同为世界三大烈酒。俄罗斯人喝伏特加要豪放得多,哪怕是满满一大杯也“一口闷”。伏特加在冰镇后口味更佳,就着咸鲱鱼或黑鱼子酱喝当然好,但贪杯者无需任何下酒菜,喝一杯酒闻一下黑面包足矣。

3)礼貌、礼节

俄罗斯人以讲究文明、礼貌而闻名世界。熟悉的人见面时要问好,分别时要告别。言谈中“对不起”“请”“谢谢”时常挂在嘴边。在待客时,常以“您”表示尊敬和客气;见面时除问好外,有的行鞠躬礼或握手礼,有的拥抱、亲吻。遇到上级、长辈或妇女时,不宜先伸手。初次见面的妇女不握手,而行鞠躬礼。妇女之间的好友相见时常拥抱,有时亲吻。

俄罗斯人多喜欢在自己家里设宴款待客人,从而增进友谊和感情。当你接到邀请去拜访俄罗斯人时,不要到得太早或过迟,进门时要先敲门,在得到允许后才能进屋。宴席上,入座时要先请女客,然后自己再入座,抽烟要征得女主人的同意后再点火。客人不要贪杯,要适量而饮。家宴结束后,告辞时千万别忘了感谢主人,特别要感谢女主人的盛情款待。

与俄罗斯人初次谈话时不要过问生活细节,如工资、年龄等。尤其是对女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当面问其年龄。

俄罗斯人对马怀有特殊的感情,认为马能驱邪,会给人带来好的运气。他们普遍喜爱红色,人们都把红色视为美丽和吉祥的象征。他们一般都偏爱“7”,认为“7”预兆办事能成功,“7”还会给人们带来美满和幸福。

俄罗斯人忌讳“13”,请客从不请13个人,结婚避开13日。俄罗斯人称“13”为“鬼数”,或叫“鬼的一打”。如果一个月中13日碰巧又是星期五,则被看成是最不吉利之日。

4)节日

当今俄罗斯,人们乐于庆祝所有的节日,无论是旧的还是新的,世俗的还是宗教的。

新年:“新年”是一年中第一个也是最隆重的节日。俄罗斯每年过两次新年:12月31日至1月1日的夜晚和1月13日至14日的夜晚。从2005年起,1 月1日至9日放假,这也是独具特色的圣诞假期。

胜利日:每年5月9日这一天举国欢庆俄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胜利之一:1945年击溃了法西斯德国。对俄罗斯人来说,5月9日是一个“流泪的”节日,在这一天全国都要祭奠在战争中牺牲的几千万同胞,给烈士墓敬献鲜花和花圈。

谢肉节:又名“狂欢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时间在复活节的第8周,过7天,每一天都有不同名称,第1天为迎节日,第2天为始欢日,第3天为大宴狂欢日,第4天为拳赛日,第5天为岳母晚会日,第6天为小姑子聚会日,第7天为送别日。节后第7周内是斋期,不杀生,不吃荤。人们在谢肉节期间举行各种欢宴娱乐,跳假面舞,做群众游戏等。

5.5.6 旅游业

1)旅游资源与著名景点

(1)莫斯科古都风情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齐集了除圣彼得堡以外整个俄罗斯的所有精华。人们说:认识了莫斯科,便了解了俄罗斯(见图5.57)。

图5.57 莫斯科红场

莫斯科位于俄罗斯平原中部、莫斯科河畔,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亚乌扎河两岸。面积900平方千米,包括外围绿化带共为1 725平方千米。地势平坦,仅西南部有捷普洛斯坦斯卡亚高地(最高点253米)。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582毫米,降雪量大,平均年积雪期长达146天(11月初至4月中),冬季长而天气阴暗。1月平均气温-10℃(最低-42℃),7月平均气温18.1℃(最高37℃)。全市绿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

知识卡片

莫斯科地铁

莫斯科地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铁之一,它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享有“地下的艺术殿堂”之美称(见图5.58)。1935年,苏联政府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正式开通莫斯科地铁。如今,莫斯科地铁全长300多千米,其布局与地面的布局一致,呈辐射及环行线路。地铁总共有9条线,包括8条辐射线和1条环行线,有150个站台,4 000列地铁列车在地铁线上运行,有5 000多节车厢。地铁每天平均开8 500多次列车,担负全市客运量的45%,每天运送的乘客达900多万人次。地铁运行速度很快,时速最高达90千米。地铁站的建筑造型各异、华丽典雅。每个车站都由国内著名建筑师设计,铺设的大理石就有几十种,并广泛采用大理石、马赛克、花岗岩、陶瓷和五彩玻璃,装饰出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大型壁画及各种浮雕、雕刻,再配以各种别致的灯饰,像富丽堂皇的宫殿,让人完全没有置身地下的感觉,其中一些作品美妙绝伦,令人流连忘返。地铁车厢除顶灯外,还设计了便于读书看报的局部光源,在车厢门口安装了报站名用的电子显示屏。

图5.58 莫斯科地铁

图5.59 大彼得罗夫大剧院

(2)莫斯科大彼得罗夫大剧院

莫斯科大彼得罗夫大剧院,始建于1776年,是俄罗斯历史最悠久的剧院,坐落在莫斯科斯维尔德洛夫广场上(见图5.59)。1780年剧院改址到彼得罗夫大街上一所新建的石造剧院里,称彼得罗夫剧院,1805年剧院被焚毁。1824年,天才建筑师博韦在石造剧院的原址修建了新剧院,称大彼得罗夫剧院,简称大剧院,翌年1月28日举行落成典礼。1853年,大剧院又遭受火灾,1855—1856年重新修复,略加改建,成为19世纪中叶俄罗斯建筑艺术的典范,也是欧洲最大的剧院之一,并于1919年起成为国立示范大剧院。它的建筑既雄伟壮丽,又朴素典雅,内部设备完善,具有极佳的音响效果。剧场呈椭圆形,正面是大舞台,高达18米,台前是深深的乐池,中间是一排排的观众席。其他三面是贴墙的包厢,总共五层,高21米。总统包厢在二层正中央,还有两个贵宾包厢设在舞台的左右两侧。包厢里放着几把鎏金包缎椅子,平时只供观赏。剧场可容纳2 200名观众,整个内部装饰完全是宫廷式的,仅房顶的那个大吊灯就把1.3万块水晶和无数小烛台照得闪闪发光。

图5.60 普希金广场

(3)普希金广场

普希金广场位于莫斯科市中心,旧称苦行广场,因旧时广场上建有苦行修道院而得此名。1937年,为纪念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逝世100周年,当时的苏联政府把苦行广场改名为普希金广场。广场上耸立着4米多高的普希金青铜纪念像(见图5.60)。纪念像采用了后来获“超等艺术家”称号的雕刻师奥佩库申的设计。1880年7月18日,纪念像举行揭幕仪式。纪念像基座上刻有普希金的一首诗,诗曰:“在这残酷的世纪,我歌颂过自由,并且还为那些蹇滞的人们,祈求过怜悯和同情。”广场上有个小花园,园中有花岗石台阶、红色大理石喷泉、饰灯等,景色优美。

(4)冬宫

冬宫坐落在圣彼得堡宫殿广场上,原为俄国沙皇的皇宫,十月革命后辟为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奇博物馆的一部分(见图5.61)。它是18世纪中叶俄国巴洛克式建筑的杰出典范,与美国的大都会、法国的卢浮宫并称为世界三大博物馆。冬宫初建于1755年,1762年完工,1837年一场大火将其焚毁,1838—1839年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冬宫再次遭到严重破坏,战后修复,由著名建筑师拉斯特列里设计。

冬宫是一座蔚蓝色与白色相间的建筑,高三层,长约230米,宽140米,高22米,呈封闭式长方形。整座建筑占地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逾4.6万平方米。宫内有厅室1 057间,门1 886座,窗1 945个。

冬宫内珍玩收藏极其丰富且价值连城。18世纪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时,创建了“奇珍楼”,并专门从德国购进225幅名画,藏于楼内,并将奇珍楼称之为“艾尔米塔奇”。如今,在冬宫宽敞明亮的展厅里,共有各类文物170万件,其中绘画约1.5万幅,雕塑约1.2万件,版画和素描约62万幅,出土文物约60万件,实用艺术品26万件,钱币和纪念章约100万枚。

图5.61 冬宫

藏品分为原始文化史、古希腊罗马文化与艺术、东方民族文化与艺术、俄罗斯文化、西欧艺术史、钱币、工艺7个部分,并按地域、年代顺序陈列在350多间展厅里,展览线路加起来有30千米长,因而有世界最长艺廊之称。曾有人统计,游人如果对冬宫里的每件藏品都看上一分钟,则需要8年的时间才能欣赏完整个冬宫。

(5)伏尔加河

伏尔加河是欧洲最大的河流,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河(见图5.62),俄罗斯内河航运干道。它发源于东欧平原西部的瓦尔代丘陵中的湖沼间,流经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注入里海。全长3 690千米,流域面积达138万平方千米,占俄罗斯平原的1/3强。结冰期11月末至次年4月。通航期7—9个月。重要河港还有特维尔、雅罗斯拉夫尔、喀山、萨马拉和阿斯特拉罕等。伏尔加河河源处海拔仅有228米,而河口处低于海平面28米,总落差仅有256米,因此河水流速缓慢,沙洲、浅滩、牛轭湖、废河道广为分布,是一条典型的平原河流。

伏尔加河汇集了约200条支流,在俄罗斯辽阔的欧洲平原上流过,流域面积达1.38亿公顷,约占俄罗斯欧洲地区面积的1/3,相当于是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3个国家面积的总和。伏尔加河上建有4座大型水库:雷宾斯克、高尔基、古比雪夫和伏尔加格勒水库。伏尔加河岸水力发电站的发电总量约占全国各类动力发电问题的10%左右,虽然在俄罗斯所占比例不大,但对于其他国家来说,那可是个不小的电量。伏尔加河流域居住着6 000万居民,占俄罗斯人口的2/5,农业、工业、渔业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1/4,航运货物量是全国水运的70%。伏尔加河在俄罗斯的国民经济中,在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人们亲切地将它称为“母亲河”。

图5.62 伏尔加河

2)旅游线路

①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之旅。

②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莫斯科—圣彼得堡之旅。

③伏尔加河沿途自然风光之旅。

5.6 西班牙

西班牙是一个集浪漫与激情于一身的国度。英勇的斗牛士,热情奔放的舞蹈,浪漫的堂吉诃德,都令人赞叹不已。西班牙是世界上著名的“旅游王国”,与法国、美国并称世界三大旅游国家,世界旅游组织总部就设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

5.6.1 地理概况

1)自然地理

西班牙(Spain,Espana)位于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北濒比斯开湾,西邻葡萄牙,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的摩洛哥相望,东北与法国、安道尔接壤,东和东南临地中海。面积约为50.6万平方千米,欧洲排名第4位(仅次于俄罗斯、乌克兰、法国)。海岸线长约7 800千米。境内多山,是欧洲高山国家之一。全国35%的地区海拔1 000米以上,平原仅占11%。主要山脉有坎塔布连、比利牛斯等。南部的穆拉森峰海拔3 478米,为全国最高峰。中部高原属大陆性气候,北部和西北部沿海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和东南部属地中海式气候。

2)人文地理

(1)人口与民族

人口4 719万人(2011年12月),主要是卡斯蒂利亚人(即西班牙人),少数民族有加泰罗尼亚人(681万)、加里西亚人(275万)和巴斯克人(212万),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拉美梅斯蒂索人后裔、非洲黑人后裔等。

(2)语言与宗教

西班牙语(或称卡斯蒂利亚语)是所有西班牙人共通的语言,同时也是正式的官方语言。此外在加泰罗尼亚自治大区和巴利阿里群岛使用的加泰罗尼亚语、在加利西亚大区使用的加利西亚语以及在巴斯克和纳瓦拉地区使用的巴斯克语是当地通用语言,同时被列为当地官方语言。

西班牙自从罗马人统治时期开始就确立了天主教国家的地位。目前仍有94%的西班牙人信奉天主教,其余也有新教徒、犹太教徒和伊斯兰教徒。

3)国旗、国徽和国歌

图5.63 国旗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三个平行的横长方形组成,上下均为红色,各占旗面的四分之一;中间为黄色(见图5.63)。黄色部分偏左侧绘有西班牙国徽。红、黄两色是西班牙人民喜爱的传统颜色,并分别代表组成西班牙的4个古老王国。

国徽: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上有六组图案:左上角是红地上黄色城堡;右上角为白地上头戴王冠的红狮,城堡和狮子是古老西班牙的标志,分别象征卡斯蒂利亚和莱昂;左下角为黄、红相间的竖条,象征东北部的阿拉贡;右下角为红地上金色链网,象征位于北部的纳瓦拉;底部是白地上绿叶红石榴,象征南部的格拉纳达;盾面中心的蓝色椭圆形中有三朵百合花,象征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团结。盾徽上端有一顶大王冠,这是国家权力的象征。盾徽两旁各有一根海格立斯柱子,亦称大力神银柱,左、右柱顶端分别是王冠和帝国冠冕,缠绕着立柱的饰带上写着“海外还有大陆”(见图5.64)。

国歌:《皇家进行曲》。西班牙国歌最早源于18世纪卡洛斯三世时期的格拉纳达军队进行曲,皇家名称为《西班牙荣誉进行曲》,民间则称为《步兵进行曲》。

国花:石榴花。象征富贵吉祥,繁荣昌盛。

国石:绿宝石。

图5.64 国徽

5.6.2 简史

公元前9世纪凯尔特人从中欧迁入。公元前8世纪起,伊比利亚半岛先后遭外族入侵,长期受罗马人、西哥特人和摩尔人的统治。西班牙人为反对外族侵略进行了长期斗争,1492年取得“光复运动”的胜利,建立了欧洲最早的统一中央王权国家。

1492年10月,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此后,西班牙逐渐成为海上强国,在欧、美、非、亚均有殖民地。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击溃,开始衰落。

1873年,西班牙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第一共和国。1874年12月王朝复辟。在1898年的西美战争中,失去在美洲和亚太的最后几块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1931年4月王朝被推翻,第二共和国建立。1936年2月成立由社会党和共产党参加的联合政府。同年7月佛朗哥发动叛乱,经3年内战,于1939年4月夺取政权,实行独裁统治达36年之久。

1943年2月西班牙与德国缔结军事同盟,参加侵苏战争。1947年7月佛朗哥宣布西班牙为君主国,自任终身国家元首。1966年7月立末代国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孙胡安•卡洛斯为继承人。1975年11月佛朗哥病死,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恢复君主制。1976年7月,国王任命原国民运动秘书长阿•苏亚雷斯为首相,开始向西方议会民主政治过渡。

5.6.3 经济

西班牙是中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8位。

1)农业概况

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农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10%。在20世纪60年代飞跃性的工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村人口急剧流出,濒于危机的农业面临着进行彻底改善的需要,对灌溉、耕地进行了整顿,实现了机械化。主要农产品是葡萄、橘子、西红柿、橄榄、橄榄油和葡萄酒等,占农产品出口的80%。西班牙森林几乎都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所有,国家的植树造林计划的目的在于增加木材产量和阻止土壤侵蚀。西班牙的水产业约占GDP的0.5%,拥有的渔船数量为1.7万只,居西欧第一,其中远洋渔船2 000只。

2)工业概况

工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30%。西班牙的主要产业是汽车、造船、化工、钢铁、食品、纺织、服装、皮革制品等,这些行业同欧盟其他成员国相比较也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竞争力,造船、钢铁、纺织等部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进行了合理化改革。西班牙经济发展顺利,办公自动化设备、计算机、电子、电气机械、金属制品等部门增长迅速。

汽车部门是西班牙的重要出口产业,但进行生产的主要汽车制造厂家都是外资企业,在促进工业化过程中,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班牙政府一方面通过高关税限制汽车进口,同时对汽车产业进行积极的投资奖励。

3)服务业概况

近年来西班牙的服务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约达60%,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实现金融自由化后的金融、保险部门。此外运输、通信部门也取得了持续发展,但是商业部门因国内产业结构变化而进展不大。

5.6.4 文化

1)教育

西班牙学制与中国学制有很大的不同,各级学校采取学年分段制,其高中毕业即获有学士学位。中小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6—16岁),小学为6年,中学为4年,大学4~5年。1998年教育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其中大部为公共部门的投资。高等学府主要有:马德里康普鲁腾塞大学、萨拉曼卡大学、巴塞罗那中央大学等。

2)文学

西班牙最早的文学作品,是10世纪时出现的史诗。其中流传至今比较完整的是《熙德之歌》。13世纪,寺院在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加强,内容多为歌颂圣母显圣和圣徒事迹。其代表作品有《亚历山大之歌》和《阿波罗尼奥斯之歌》,其代表作家为贡萨洛•德•贝尔塞奥。14世纪初,出现了一部教士诗的杰作,即伊塔大主教胡安•鲁伊斯的著名的《真爱诗集》,它包括抒情诗、寓言诗、讽刺诗、叙事诗,别具风格。

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的西班牙文学,人才辈出,文学史上称之为“黄金世纪”。西班牙伟大作家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的创作,达到“黄金世纪”的高峰。他以著名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一块瑰宝。

17世纪以后的西班牙文学,反映了西班牙王国的衰败和没落,作品中表现出浓重的悲观失望情绪,艺术上追求感性的享受。代表作家是路易斯•德•贡戈拉•伊•阿尔戈特,他创造出一种辞藻华丽而冷僻的风格,被称为“贡戈拉主义”或“夸饰主义”。

18世纪西班牙作家的另一个特点是追求理性,热衷于说教,所以哲理著作和文学评论很多。散文作家费伊霍•蒙特内格罗神父著有论文集《总评之场地》《学术与猎奇书简》,鼓吹革新,维护理性,对宗教迷信、教育腐败等社会问题提出批评。

19世纪后半叶西班牙现实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作家是贝尼托•佩雷斯•加尔多斯,他的46卷的巨著《民族轶事》,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开始以来70年的西班牙历史。作品充满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突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作用。他的其他小说《悲翡达夫人》和《格罗利娅》,反映出作者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思想。

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文学正欣欣向荣,但是由于内战爆发,许多作家流亡国外,文学事业受到摧残。从50年代开始,卡米洛•何塞•塞拉和卡门•拉福雷特以其小说使西班牙文学复苏,并与其他小说作家米格尔•德利维斯、安娜•马里亚•马图特和胡安•戈伊蒂索洛等人的创作,形成西班牙“战后小说”的新潮流。

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是20世纪以来在散文、哲学与评论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著作丰富了西班牙人民的思想。同时代的格雷戈里奥•马拉尼翁、欧亨尼奥•多尔斯和萨尔瓦多•马达里亚加,是重要的文学评论家。

知识卡片

塞万提斯

图5.65 塞万提斯

塞万提斯是西班牙作家、戏剧家、诗人(见图5.65),生于马德里附近的一个小镇。父亲是外科医生,浪游各地。由于家贫,塞万提斯只读过几年中学。1569年塞万提斯作为红衣主教的随从去意大利,接触意大利的文学和艺术,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1570年从军,次年参加抗击土耳其的勒邦德海战,作战英勇,身负重伤,左臂残废。此后数年,转战各地,颇有战功。1575年,携统帅的举荐信从意大利乘船回国,行至马赛海面,为土耳其战舰袭击,被俘至阿尔及尔服苦役。在此期间,塞万提斯几次组织逃跑,都未成功。直到1580年,才被父母赎出回国。塞万提斯回国后生活贫困,依靠卖文维持生计。1587—1603年先后担任军需员、收税员差事。在执行公务中,由于他秉性正直,不善圆滑,常常被人诬陷而几次入狱。1605年因抢救一让别人打伤的贵族青年而被怀疑为杀人犯,再次入狱。塞万提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创作,写了大量的小说、戏剧和诗歌,以长篇小说《堂吉诃徳》最为重要。这部作品真实全面地反映了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西班牙封建社会的状况,塑造了堂吉诃徳、桑丘•潘沙两个世界文学中著名的人物形象,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广泛流传,成为读者普遍喜爱的世界文学名著之一。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3)绘画

图5.66 毕加索

西班牙现代艺术中成就最大的还属绘画。在世界先锋派绘画中,多位西班牙画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毕加索(见图5.66)最初受印象派影响,极强的感受和抽象能力,使他能从客观中提炼出最简练的线条,从而创造出抽象派绘画。1909年他创立了立体派,对现代绘画进行了一次革命,“翻开了20世纪现代绘画的第一页”。他最珍贵的作品“古埃尔尼加”是他经受战争恐怖后的一幅力作,现收藏于马德里的索菲亚王后现代艺术博物馆。毕加索以其对现代绘画的贡献,无疑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达利早期受到最严格的学院派绘画的训练,对此达利从未完全抛弃。但他的兴趣在先锋派绘画。在巴黎,他为超现实主义所吸引而投入该派的行列。但由于他经常“离经叛道”,不久为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勃列东所开除。从此,达利开始创立自己的“妄想—批判”画派,在绘画技巧上不断追求精细和完美。

在这批画家中应该提到的还有格里斯和若安•米罗。格里斯与毕加索等一起为立体派绘画的主要代表。若安•米罗的作品以幻觉为特征,用各种色彩明快的符号、线条、斑块构成画面,对世界现代艺术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4)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音乐的成就在当时欧洲来说也是比较高的。此时的西班牙音乐既吸收了文艺复兴时期精湛的复调技法,又保留了西班牙独特的风格;既借鉴了许多音乐体裁,又创作了大量的西班牙特有的音乐形式,这一时期是西班牙音乐的第一个高峰。

19世纪初,西班牙被法国占领,国内民族革命运动兴起,同时,西班牙音乐也获得了发展。1856年在马德里建立了“萨苏埃拉”剧院,专门演出西班牙民族歌剧。19世纪中叶,先后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创办了音乐学院。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作曲家、音乐学家佩德雷尔被视为西班牙民族音乐之父,他领导了西班牙民族音乐的复兴运动,还编辑了《西班牙民间音乐歌曲集》,并编配了一定数量的民歌。

佩德雷尔对近代西班牙音乐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培养了三位著名的学生,阿尔贝尼兹、格拉纳多斯、法雅。这三位作曲家是西班牙民族音乐的新开拓者。阿尔贝尼兹最重要的作品是钢琴曲集《伊比利亚》;格拉纳多斯创作的钢琴曲《戈雅之画》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格拉纳多斯的作品内涵丰富、优美典雅;法雅在佩德雷尔、阿尔贝尼兹和格拉纳多斯的基础上,将20世纪西班牙民族音乐推到了西班牙音乐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在法雅之后,盲人作曲家罗德里戈继承了西班牙民族乐派的传统,创作了大量具有西班牙民族特色的音乐,尤其是吉他协奏曲《阿兰胡埃斯》最为著名。同时,西班牙音乐界还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演奏家。19世纪末最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萨拉萨特(作有《西班牙舞曲》《吉卜赛之歌》等作品),20世纪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卡萨尔斯,以及有古典吉他之父之称的吉他演奏家塞哥维亚在当时都极负盛名。

5.6.5 民俗

1)服饰

图5.67 服饰

披风是西班牙女性的传统服饰,至今仍流行,西班牙妇女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否则会被视为没有穿衣服一般被人嘲笑。斗牛裤子是西班牙男士的传统服饰。他们大多穿靴子戴帽子(见图5.67)。

2)饮食

西班牙人的饮食结构和时间与我们差异较大,口味偏重酸、辣,忌食油腻过重、味道过咸的食品。西班牙人习惯于夜生活,故早餐时间较晚,一般在8点左右,以简单快捷为主,大致有牛奶、面包、黄油、奶酪、果汁、咖啡等,午餐约在下午两点,不大讲究,常常是份饭,外加一杯饮料或啤酒。晚餐通常在晚上10点,比较丰盛,也比较讲究,有开胃汤、主菜和主食,还必备酒类。主菜主要有牛排、猪排、烤牛肉、烤羊肉、炸鸡腿、烤鱼、焖火鸡、焖兔肉、火腿及炸虾、炸土豆等。爱喝葡萄酒、雪利酒、苹果酒和啤酒。西班牙最有特色的餐馆第一是海鲜馆,西班牙海鲜很多,特别是巴斯克风味的“盐包烤鱼”,让人回味无穷。第二是牛肉馆,西班牙是斗牛之乡,是盛产牛肉的国家,尤其是烤牛肉四海闻名,其特点是嫩、鲜。第三是“塔巴”小吃店,西班牙有三大特色小吃,这就是“哈蒙”(生火腿)、“托尔大”(鸡蛋土豆煎饼)、“巧里索”(肉肠),其中“哈蒙”最为出名。

西班牙人喜爱中国的川菜、粤菜,尤喜中国的糖醋浇汁菜肴。欣赏中国菜中的烤乳猪、炸雏鸡、干煎大虾、松鼠鱼、香酥鸭等风味菜肴。喝中国绿茶、菊花茶常要求加糖。

3)礼貌礼节

西班牙人通常在正式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行握手礼。与熟人相见时,男朋友之间常紧紧地拥抱。

西班牙人很重视信誉,总是尽可能地履行签订的合同,即便后来发现合同中有对他们不利的地方,他们也不愿公开承认自己的过失。如在这种情况下,对方能够善意地帮助他们,则会赢得西班牙人的尊重与友谊。西班牙人只有在参加斗牛比赛活动时才严守时间,但客人应当守时,即便对方晚到,也不要加以责怪。

去别人家做客应带些小礼物,如送花最好是石榴花。这里的人们从不排队,轮到你时上前说明即可。参加不太正式的聚会应晚到10~15分钟。

4)节日

西班牙每年有200多个节日。著名的有元旦、狂欢节、圣诞节、奔牛节等。

元旦:1月1日。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夕,所有家庭成员都团聚在一起,以音乐和游戏相庆贺。午夜来临,12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响,大家便争着吃葡萄。如果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一切如意。元旦这天,最忌孩子们骂人、打架和哭啼,认为这些现象是不祥之兆。所以,元旦之日大人总是尽量满足孩子们的一切要求。同时,这天人们身上必携一枚金币或铜币以示吉祥。

狂欢节:西班牙每年的第一个节日是每年2月举行的狂欢节,戴面具的男女老少、小丑、巨人和鬼怪成了这一节日的主角。

圣诞节:圣诞节是一年之中举行的最后一个全国性节日,各地的圣诞节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展示耶稣降生模型和显圣节游行均具有浓郁的西班牙特色。

奔牛节:7月7日开始,为期一周,在潘普洛纳市举行(见图5.68)。节日期间每天早晨将一群围在栅栏中的公牛释放出来,数百名身着白衣、脖系红领巾的男子开始在牛群前奔跑,引逗公牛狂奔。奔牛要穿过几条规定的街道,直至斗牛场。每年均有奔牛踩踏事件发生。

图5.68 奔牛节

知识卡片

西班牙斗牛

图5.69 斗牛

“西班牙斗牛”(见图5.69),起源于西班牙古代宗教活动(杀牛供神祭品)。

13世纪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世开始将这种祭神活动演变为赛牛表演。现在西班牙有300多座斗牛场(最大的是马德里的文塔斯斗牛场,可容纳2.5万人),每年举行800多场斗牛表演。

斗牛的主要流程:一场斗牛由3个斗牛士出场,角斗6条公牛,每人两个回合。在西班牙,所有的斗牛表演都安排在下午举行。斗牛时必须阳光普照,鉴于西班牙多数地方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部分地区的地中海式气候条件,所以只能在每年的3月至11月之间进行。这3位斗牛士各有一套助手班子,包括3个花镖手和两个骑马的长矛手。

整个表演以斗牛士入场拉开序幕,两位前导一律16世纪装束,骑着马首先上场。他们径直向主席就座看台跑去,请求他赐给牛栏的钥匙。然后,乐队奏起了嘹亮的斗牛士进行曲,乐曲声中3位斗牛士各自率自己的一班人马分3列同时上场。主席反手一挥,号角吹响,告示牛栏大门敞开,牛飞奔而出,即斗牛开始。

整个斗牛过程包括引逗、长矛穿刺、上花镖及正式斗杀4个部分。引逗是整个表演的开锣戏。由于此时牛野性始发,所以由3个斗牛士助手负责引逗其全场飞奔,消耗其最初的锐气。几个回合过去,骑马带甲的长矛手出场,他们用长矛头刺扎牛背颈部,使其血管刺破,进行放血,同时为主斗牛士开一个下剑的通道。所骑之马都用护甲裹住,双眼蒙上以防胆怯。

长矛手完成任务后,由花镖手徒步上场,手执一对木杆制、饰以花色羽毛或纸、前端带有金属利钩的花镖,孤身一人站立场中,并引逗公牛向自己发起冲击。待公牛冲上来,便迅捷将花镖刺入背颈部,如果刺中,利钩会扎在牛颈背上,也起放血作用。由于作出瞄准、前冲、刺入的时间很短,且需判断牛的冲势,因此需要其动作干净利落。

最后手持利剑和红布的主斗牛士上场,开始表演一些显示功力的引逗及闪躲动作,如胸部闪躲,即让牛直线冲向自身时,腿一侧滑,牛贴身冲过,另外还有如“贝罗尼卡”,即是以红布甩向牛的面部,以激怒引逗公牛。

在最后阶段,也即最后刺杀阶段,是斗牛的高潮。斗牛士以一把带弯头利剑瞄准牛的颈部,然后既引逗牛向其冲来,自己也迎牛而上,冲上前把剑刺向牛的心脏。牛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应声倒地。这时装束花饰的骡子车即会出场将牛拖走,斗牛士会接受观众的欢呼致意,也可将帽子抛向观众,也接受观众的欢呼、掌声和投来的鲜花,斗牛士按刺杀水平的由低至高分别享有保留牛耳,保留牛尾,被从正门抬出的荣誉。如果一旦失手,则会名誉扫地,终生被逐出斗牛场。

5.6.6 旅游业

1)旅游资源与著名景点

(1)马德里

西班牙首都,第一大城市,全国经济、交通中心,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中心,地处梅塞塔高原,海拔670米,为欧洲地势最高的首都。人们在这里可欣赏到从古代到当代的各种风格的艺术。这里有众多博物馆、美术馆和展览馆,有极尽奢华的皇宫,300多个纪念广场,广场中央大都有雕塑或喷泉,因此又名喷泉之都,还有著名的艺术金三角区,和闻名于世的西班牙斗牛。

马德里市内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风格迥异的古建筑摩肩并立、相映生辉。树林、草坪和各种造型别致的喷泉引人入胜。宏伟的阿尔卡拉门坐落在独立广场上,共有5道拱门,是马德里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巍峨的塞万提斯纪念碑矗立在西班牙广场上,有“马德里塔”之称的西班牙摩天大厦位于广场一侧。著名的马约尔广场位于市区西南,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三世骑马的塑像耸立在广场中央。不远处是太阳门广场,这里有历史上著名的太阳门遗址。市内还有建于18世纪中叶的皇宫和西班牙国王接见外国贵宾和使节的东方宫等宫殿建筑。

西班牙皇宫建在曼萨莱斯河左岸的山冈上,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而且最精美的宫殿之一,也是仅次于凡尔赛宫及维也纳皇宫的欧洲第三大皇宫。建于1738年,26年后才完工,是波尔梦王朝代表性的文化遗迹。它呈正方形结构,每边长180米,外观具有卢浮宫的建筑美,内部装潢是意大利式的,整个宫殿豪华绝伦,在欧洲各国皇宫中堪称数一数二。其内藏有无数的金银器皿和珍宝级的绘画、瓷器、皮货、壁毯、乐器及其他皇室用品。现在西班牙皇宫已被辟为博物院,专供游人参观(见图5.70)。

(2)巴塞罗那

巴塞罗那市区人口约170万,仅次于首都马德里,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它位于东北部地中海沿岸,依山傍海,地势雄伟,是伊比利亚半岛的门户。加泰罗尼亚的港口城市,是享誉世界的地中海风光旅游目的地和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西班牙最重要的贸易、工业和金融基地。

图5.70 西班牙皇宫

巴塞罗那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市内罗马城墙遗址、中世纪的古老宫殿和房屋与现代化建筑交相辉映,不少街道仍保留着石块铺砌的古老路面。建于14世纪的哥特式天主教大教堂位于老城中央,神圣家族教堂是西班牙最大教堂(见图5.71),连接和平门广场和市中心加泰罗尼亚广场的兰布拉斯大街是著名的“花市大街”。西班牙广场上的光明泉巧夺天工、色彩斑斓,西乌达德拉公园的喷泉、动物园、植物园及蒙特惠奇公园的层层瀑布闻名遐迩。巴塞罗那市内有现代艺术博物馆、弗雷德里克•马塞斯陈列馆、毕加索博物馆、海洋博物馆等20多所博物馆。每年10月举行的国际音乐节是世界乐坛盛会,当地的萨尔达那园舞、吉他歌曲是世界著名的民间歌舞。

巴塞罗那是典型的地中海型气候,温和宜人,全年阳光明媚,鲜花盛开。冬季和初春几个月雨量大,但很少下雪,气温很少降至零度以下。宜人的气候、著名的金色海岸和充满浪漫色彩的人文环境,每年吸引数千万国外游客到此旅游休假。

巴塞罗那市曾经承办过1888年和1929年两届世博会,为城市的腾飞奠定了基础。1992年,巴塞罗那市又成功主办了第25届奥运会,更使巴塞罗那市名扬四海,使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了巴塞罗那。

(3)马略卡岛

马略卡岛上(见图5.72),到处是砂质的海滩、陡峭的悬崖、种植橄榄或是杏树的田野等富于变化的自然风光。这里每年有300天以上是日照充足的晴朗天气,受到这种气候和美丽的自然风景的恩惠,很久以来,这里一直被称为“地中海的乐园”。总是有许多游客为要享受这里的阳光和海水,从欧洲各国蜂拥而至。

图5.71 神圣家族教堂

在马略卡岛的中心,位于帕尔马湾后面的是帕尔马—德马略卡。而再走远点会看到很多美丽的小山村散落在岛屿各处。肖邦和焦尔洁•桑德所生活过的巴尔德莫萨,以及像风景一般美丽的迪亚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2)旅游产业和企业

西班牙素有“旅游王国”之称,其旅游业久居世界前列,入境人数和旅游收入位居法国之后,世界第二。最大的旅行社有:英国宫廷旅行社、巴塞罗那饭店集团、哈尔孔旅行社、卡尔松•瓦逢•利兹旅行社、海外捷运旅行社。最大的饭店集团有:饭店不动产投资公司、里乌饭店集团、SERHS集团、西班牙旅游驿站公司、独立饭店协会。

图5.72 马略卡岛

3)旅游线路

(1)西班牙皇城之旅:马德里

马德里是西班牙传统的国家中心,文化气息浓郁,让你在游玩时感受颇深。

(2)西班牙自治区之旅:巴塞罗那

巴塞罗那位于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这里的人们充满反叛、激情,与西班牙其他地区的文化相比比较另类。

(3)西班牙阳光海滩之旅:马略卡

马略卡拥有世界级的阳光和海滩,是世界顶级富豪的享乐胜地。

5.7 意大利

意大利山清水秀、风光宜人,有“欧洲的天堂和花园”之称。北部阿尔卑斯山是登山者、滑雪和度假者的乐园。亚平宁山脉东侧平缓,海边多沙滩,是理想的海滨度假地,西侧多港湾,沿海风光秀丽。意大利的宜人气候和美丽的风光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最令人向往的还有人文旅游资源,尤其是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吸引了千百万国内外旅游者。

5.7.1 地理概况

1)自然地理

意大利全称意大利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taly),是个半岛国家,国土面积为30.13万平方千米,约等于欧洲的1/34;从北到南长达1 100多千米,从东到西最宽处560千米,国境线长9 054千米,其中海岸线长7 200多千米,占其疆界线的80%。意大利位于地中海沿岸,东、西、南三面被地中海包围,由北部的阿尔卑斯山把它与欧洲大陆分开。由于地形狭窄,宛如一只长靴子插入地中海,故又被称为“靴国”。意大利承欧、亚、非三大洲交汇处,其领土最南端几乎接近非洲大陆海岸,北部与法国、瑞士、奥地利、斯洛文尼亚接壤。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像一个弧形的屏障,横亘在整个意大利的北部,与上述国家隔开。意大利的东、西、南三面临海,东面隔亚得里亚海与克罗地亚相望,东南长靴形角处外面是伊奥尼亚海,西面从北至南是利古里亚海和第勒尼安海,这些内海都是地中海的组成部分,亚平宁半岛和西西里岛一起,几乎把浩瀚的地中海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这两个相等部分把大约150千米宽的突尼斯海峡连接起来。西西里岛南面是马耳他海峡,濒临地中海中的岛国马耳他。意大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不仅是欧洲的南大门、欧亚非三大洲的桥头堡和跳板,还是意大利境内两个主权袖珍国——圣马力诺共和国和梵蒂冈教皇国的栖歇地,这两个国家的面积为61平方千米和0.44平方千米。

2)人文地理

(1)人口与民族

意大利全国人口为6 087万(2012年)。94%的居民为意大利人,少数民族有法兰西人、撒丁人、罗马人等。希腊人、日耳曼人和后来的凯尔特人、诺曼人都对意大利人产生过重要影响,这些影响如今早已融入意大利民族性之中。在意大利的外来移民已经接近至240万,占人口的4%强。

(2)语言和与宗教

意大利语属于印欧语系的罗曼语族。现在约有7 000万人使用意大利语,大多数是意大利居民。另有5个国家立它为官方语言,他们是:圣马力诺、瑞士、斯洛文尼亚、梵蒂冈、克罗地亚。

意大利人90%以上信仰天主教,其余信仰新教、东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各种宗教组织达440多个,成员60多万。天主教在意大利的势力和影响巨大,全国有281个教区,大小城市村镇均有教堂,各地还有不少修道院。

3)国旗、国徽和国歌

图5.73 国旗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3个平行相等的竖长方形相连构成,从左至右依次为绿、白、红三色(见图5.73)。意大利原来国旗的颜色与法国国旗相同,1796年才把蓝色改为绿色。据记载,1796年拿破仑的意大利军团在征战中曾使用由拿破仑本人设计的绿、白、红三色旗。1946年意大利共和国建立,正式规定绿、白、红三色旗为共和国国旗。

国徽:呈圆形,中心图案是一个带红边的五角星,象征意大利共和国;五角星背后是一个大齿轮,象征劳动者;齿轮周围由橄榄枝叶和橡树叶环绕,象征和平与强盛。底部的红色绶带上用意大利文写着“意大利共和国”(见图5.74)。

国歌:意大利国歌《马梅利之歌》,是1847年爱国诗人马梅利(1827—1849)所作的一首战歌。两年以后,他在保卫罗马共和国、抵抗路易•波拿巴的法国军队的战斗中英勇牺牲。这首歌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罗马的奴隶们”身上,也就是寄托在受奴役的意大利人民大众,而不是寄托在个别英雄的身上,这种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国花:雏菊。

图5.74 国徽

图5.75 雏菊

知识卡片

雏菊

雏菊又名延命菊(见图5.75),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欧洲。它的叶为匙形丛生呈莲座状,密集矮生,颜色碧翠。从叶间抽出花葶,错落排列,外观古朴,花朵娇小玲珑,色彩和谐。早春开花,生机盎然,具有君子的风度和天真烂漫的风采,深得意大利人的喜爱,因而推举为国花。

5.7.2 简史

公元前2000至前公元1000年,不断有印欧民族迁入。公元前27年至476年为罗马帝国时期。11世纪诺曼人入侵意南部并建立王国。12—13世纪分裂成许多王国、公国、自治城市和小封建领地。

从16世纪起,意大利先后被法国、西班牙、奥地利占领。1861年3月建立意大利王国。1870年9月王国军队攻克罗马,最终完成统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意大利先中立,后站在英、法、俄协约国一边对德奥宣战,并取得胜利。1922年10月31日,墨索里尼组成新政府,开始推行法西斯统治。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意大利起初中立,及至德国在法国取胜,乃于1940年6月加入德国一方向英、法宣战。1743年7月墨索里尼被推翻。同年9月3日,由国王任命的巴多利奥内阁同协约国签订停战协定,意大利无条件投降,10月对德宣战。1946年6月举行公民投票,正式宣告废除君主制,成立意大利共和国。

5.7.3 经济

意大利与德国、法国和英国属于西欧四大强国和世界资本主义七大强国之一,但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资源贫乏,工业起步较晚。

1)农业

由于多山和缺乏肥沃土壤,意大利农业可耕地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0%,年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5%。意大利农业出口产品主要由葡萄酒,橄榄油,硬小麦加工的面和面粉以及蔬菜肉类加工制成品四大部分组成。2008年意大利首次超过法国成为世界首席葡萄酒生产国,2011年意大利葡萄酒出口接近50亿欧元,其中对中国出口为5 000万欧元,涨幅最高达到108%。意大利橄榄油出口目前位居世界第一。

2)工业

意大利工业主要以加工工业为主,所需能源和原料依赖外国进口,工业产品的1/3以上供出口。国家参与制企业比较发达,意大利的原油年加工能力为1亿吨左右,有“欧洲炼油厂”之称;钢产量居欧洲第三;塑料工业、拖拉机制造业、电力工业等也位居世界前列。中小企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70%的国内生产总值由这些企业创造,因此被世人称为“中小企业王国”。在制革、制鞋、纺织、首饰、酿酒、机械、大理石开采及电子工业等部门均占优势,具有专业化程度高、适应能力强的特点。以家庭式微型企业为主的“地下经济”十分繁荣,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

5.7.4 文化

1)教育

意大利全国文盲率不到3%。国家用于公共教育经费占政府公共开支的10%左右。全国实行八年义务教育。教育体制主要分为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五个阶段。

全国有综合大学和高等专业学院64所(其中私立大学7所),设专业近300个,在校大学生约140万人。国立大学的教学质量不如私立大学,前者学生毕业率只有40%,后者则高达90%。

著名大学有比萨师范学校、博洛尼亚大学、罗马大学、帕维亚大学、帕多瓦大学、比萨大学、米兰国立大学等。

2)文学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曙光最先在意大利出现。第一个代表人物但丁,以其代表作《神曲》成为意大利和欧洲文学史上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另外两位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分别以《歌集》和《十日谈》,掀开欧洲近代抒情诗和短篇小说的先河。

8世纪下半叶,意大利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和启蒙思想广泛传播,出现了启蒙主义文学。最有成就的启蒙主义作家哥尔多尼革新长期流行的“假面喜剧”创建了“风俗喜剧”,体现出鲜明的民主思想,为意大利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争取民族独立、统一和自由的民族复兴运动在19世纪蓬勃兴起,浪漫主义文学便是这一运动在文化领域的反映,推出了白尔谢、波尔塔、曼佐尼、莱奥帕尔迪等一批优秀作家、诗人,他们运用抒情诗、历史小说、历史剧的体裁,抒发意大利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复兴祖国的热切愿望。

19世纪末,儿童文学也获得丰硕成果。科洛迪(1826—1890)的《木偶奇遇记》、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产生广泛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批杰出的作家都有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维多里尼把写实同抽象的观念结合起来,从道德的角度去揭示现实的本质。卡尔维诺一生致力于艺术形式的创新,对现代人的被异化进行沉思。莫拉维亚以敏锐的目光,娴熟的技巧,刻画了当代资产者无可解脱的精神危机。

知识卡片

但丁:《神曲》

但丁•亚利基利(1265—1321),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以长诗《神曲》留名后世。但丁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5岁时生母去世,父亲续弦,后母为他生了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神曲》(1307—1321)是但丁于流放期间历时14年完成的长篇诗作,原名为“喜剧”。中世纪时,人们对“喜剧”的解释为结局令人喜悦的故事。1555年后,人们在原书名前加上修饰语“神圣的”,既表示对诗人的崇敬,亦暗指此诗主题之庄严深奥,意境之巍峨崇高。在我国,则将书名译为“神曲”。《神曲》全诗长14 233行,由《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构成。诗歌通过对但丁幻游三界的神奇描述,借以表达作者的政治、道德和宗教观念,鞭挞专横的教会统治和腐败的僧侣阶级,深刻反映了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社会生活,对后世影响极大,曾被译成多种文字。

3)绘画

早在罗马时代,意大利已承袭了希腊文化的精华,并有着相当卓越的绘画水准。可惜后来受到民族大迁移所带来的战乱以及基督教的偶像破坏运动的影响,艺术上呈现出长期的空白。公元800年,意大利绘画成就仍旧十分有限,包括罗马化教堂里的彩绘玻璃,王侯贵族宅院、教堂里的壁画。这些作品或是因受限而显得粗糙,或因当时的画家都是由农人或工人所兼职的画匠,故作品中的人物脸部既无表情,体姿又十分僵硬且不合比例。

由于社会所产生的新活力,民众厌倦了中世纪以来抹杀人性的僵硬文化,以及民众对古希腊、罗马艺术的重新肯定,终于促成了文艺复兴运动。绘画上的革新是逐步演进而成的。先以乔托和契马布埃为开端,他们作品里的人物已打破了僵直的姿态,脸部也出现了表情,乔托设计的钟楼目前仍矗立在佛罗伦萨的市中心,是观光客必游的景点之一。

在文艺复兴盛期,贴近自然的写实主义发展成了一个理想的现象世界。通过匀称、温暖的色彩,通过有一个对称轴的角锥形构图,通过景色与人物的紧密结合,拉斐尔首创了那种充分和谐的图画结构,使主题和形式的要素从属于一个美的永恒法则。达•芬奇也在他画的《圣安娜与圣母子》里采用了三角形构图,一种从脸上也从四肢产生的神秘运动把他的人物形象结合在一起。

从16世纪中叶起,意大利的样式主义以一种令人激动的、有时是吓人的戏剧性来对待这种理想主义,以适应宗教改革后变化了的思想政治形势。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是丁托列托画的《劫持圣马可尸体》。

到丢勒生活的时代,欧洲北部的造型艺术才摆脱了哥特式传统的束缚,他的《自画像》里那种批判的目光,是在对自身进行分析。

知识卡片

达•芬奇与《蒙娜丽莎》

图5.76 蒙娜丽莎

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公证人,家庭富有。达•芬奇是非婚生子,他的童年是在祖父的田庄里度过的。孩提时代的达•芬奇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兴趣广泛。他歌唱得很好,很早就学会弹琵琶,他的即兴演唱,不论歌词还是曲调,都让人惊叹。他尤其喜爱绘画,常为邻里们作画,有“绘画神童”的美称。成年后绘画成就更是斐然,给世人留下了《蒙娜丽莎》(见图5.76)《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惊世之作。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在1503年创作的一幅肖像画。这幅画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无论你从何方向欣赏她,总会觉得画中人在向你微笑。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4)音乐

18世纪的意大利音乐进入古典主义转变的时期。作曲家在器乐创作中废除了数字低音,探索新的体裁。斯卡拉蒂受法国风格的影响,写了许多富于个性的奏鸣曲。1709年克里斯托弗里发明了用小槌击弦的近代钢琴。克莱门蒂奠定了近代钢琴演奏技术的基础。以萨马蒂尼为代表的米兰音乐家们写作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曲,开古典主义音乐之先河。

19世纪的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时思想进步的歌剧作曲家都倾向于民族解放运动。罗西尼的许多歌剧,尤其是1829年在巴黎上演的他的最重要的英雄历史歌剧《威廉•退尔》发出了解放祖国的热情号召。威尔迪的爱国历史剧《纳布科》《第一次十字军远征中的伦巴第人》《阿蒂拉》中的咏叹调与合唱,鼓舞了意大利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这时意大利的著名歌唱家辈出,形成了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传统。意大利歌剧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音乐正剧在威尔迪的《弄臣》《茶花女》中得到发展和深化。威尔迪在他的最后三部歌剧《阿依达》《奥赛罗》《福斯塔夫》中把情节、台词和音乐熔于一炉,将歌剧的现实主义推向更高阶段。

5.7.5 民俗

1)服饰

传统的意大利人不分男女贵贱,都穿宽大的围裹式长衣长袍,衣长至踝骨上或直拖至地,他们的围裹式长衣,就成了意大利文明的象征。

在古罗马,贵族的服色多为深红、鲜红或乳白,平民的服色多为深灰、浅灰或褐色。特别是贵族妇女的围裹式长衣,多用丝绸制成,色彩绚丽,图纹精美,当时玫瑰花饰已广泛应用于妇女服装上,更在俏丽之余又多了几分优美、雅致。尤其是当一只圆润的玉臂袒露在外时,其服装立体的皱褶仿佛愈加活跃,使围裹式长衣的整体服饰形象显现出雕塑感。

现代意大利人服饰比较多样化,喜欢皮革制品。今日意大利以服装设计制造、皮鞋生产和首饰加工等闻名于世。意大利服装在世界上久负盛名(见图5.77)。米兰是与巴黎、纽约、东京等齐名的世界七大服装中心之一,其服装特色是注重实用性和商业性。意大利服装大致可以分为民族服装、普通服装、正式服装和流行服装四类。民族服装代表着各民族的传统习惯一直保留至今,但只是重大节日、喜庆活动或表演传统节目时,才穿上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以增添欢乐的情趣。意大利人平时都穿普通服装,男士穿各种衬衫、T恤衫、便装夹克、牛仔裤及各种长裤,妇女穿绣花衬衣、棉麻丝绸上衣、连衣裙、短裙等。在参加重要会议、宴会或观看演出以及在政府机关或重要公共场所工作,男士才穿西服、系领带,女士穿西服套裙。

图5.77 妇女服饰

2)饮食

意大利式菜肴的特点是:原汁原味,以味浓著称;调料擅长使用番茄酱、酒类、柠檬等。意大利菜对火候的要求很考究,该熟透的一定要熟透,该煮烂的一定要煮烂,很多的菜肴要求烹制成六七成熟,牛排要鲜嫩带血,做米饭和面条、通心粉也都要硬心。烹调的方法以炒、煎、炸、红烩、焖等著称。

意式西餐是世界上最流行的西餐烹饪术之一,意式菜汤、烩小牛骨、火腿小牛肉和冰淇淋及甜品风行世界五大洲,肉类菜很丰富,如小牛肉配银鱼汁、炸火腿卷等。比萨饼与意式面食更是不可缺少的主食。

意大利人喜爱面食,做法吃法甚多。其制作面条有独到之处,各种形状、颜色、味道的面条至少有几十种,如字母形、贝壳形、实心面条、通心面条等。

3)礼貌礼节

意大利人性格豪放,感情丰富,待人热情,彬彬有礼。意大利人见到外来客人,总是热情打招呼,握手致意,寒暄问候,有时也行举手礼。亲朋好友相见,除握手外,还要拥抱并相互贴对方的面颊。异性之间可以握手问好,也可以男性吻女性的手背。意大利人喜欢以头衔相称,并同名字或先生、女士、小姐连称。

在意大利,如果要送朋友一件礼物,千万不能送手帕,因为那象征着情人的离别,在传统习惯中,手帕是亲友离别时擦眼泪的不祥之物。如果将小小的手帕改为丝制头巾,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你如果想送件衣料给对方,也不能送带菊花图案的料子,因为意大利人习惯于把菊花送给死人。

4)节日

狂欢节:亦称谢肉节,在大斋前一天举行(见图5.78)。因基督教有规定,复活节前40天为大斋期,而复活节定为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故复活节无固定日子,一般在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间。确定了复活节再往前推41天即为狂欢节。

图5.78 狂欢节

大斋期间基督教徒不应食肉,亦不应该举行婚配和其他娱乐活动,所以在大斋开始前举行一次狂欢活动,称狂欢节或谢肉节。现在人们不大注意大斋的规定,但狂欢节却成为一种习俗,狂欢活动也不止一天。意大利许多地方都举行规模宏大的娱乐活动,尤以威尼斯和维亚雷焦的狂欢节为最。

圣诞节:圣诞节是意大利最隆重的节日。

5.7.6 旅游业

1)旅游资源和著名景点

意大利是著名的旅游国家。它有独特的城市风貌,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有可资炫耀的历史和文化,一直以来就是全世界最热的旅游地之一。

(1)罗马

意大利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它位于亚平宁半岛的中南部西侧,台伯河下游的丘陵平原上,西距第勒尼安海25千米,城市面积200余平方千米。古城居北,新城在南。新城在20世纪20—50年代建成,是拥有摩天大楼的现代花园式城市。罗马教廷所在地梵蒂冈位于古城区西北角。罗马虽然没能进入世界十大城市之列,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对罗马倍感熟悉和亲切,不少人总是对它怀有神秘之感和景仰之情,因为它曾是“世界帝国首都”,是一座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古城(见图5.79)。

图5.79 罗马

罗马还是一座艺术宝库、文化名城,“古城酷似一座巨型的露天历史博物馆”。在罗马古都遗址上,矗立着帝国元老院、凯旋门、纪功柱、万神殿和大竞技场等世界闻名的古迹;这里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精美建筑和艺术精品。此外,市政厅前台阶旁自古以来就安放在那里的兽笼,罗马城徽上的母狼形象,以及这座城市名称的由来等,都是一些神奇的谜。

知识卡片

关于罗马的来历,有着一段美丽的传说,这就是著名的“母狼乳婴”的故事。很久以前亚平宁半岛的阿尔巴隆加国王努米托尔的公主西尔维娅,与希腊战神马尔斯相爱,婚后生下一对孪生兄弟。其叔阿穆里乌斯得知这一情况后,怒不可遏,处死了西尔维娅,并下令将孪生兄弟放入篮筐扔进台伯河里淹死。谁知篮筐不但没有沉没,而且漂到河边,一只母狼将两个孩子衔走,并用狼奶喂养他们,后来被一位猎人拾去抚养。两兄弟长大成人后,智勇双全,力大无穷,终于杀死了阿穆里乌斯,为母报仇雪恨。

兄弟俩在众人帮助下,在母狼喂养他们的台伯河畔大兴土木,建起一座城市,并以他们的名字“罗慕洛”命名,后来慢慢演化成“罗马”这个名称。今天罗马的城徽图案就是一只母狼伴看着两个男孩(见图5.80)。在罗马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只母狼陪伴着两个男孩的铜雕。

图5.80 母狼乳婴

图5.81 斗兽场

(2)科洛塞竞技场

科洛塞竞技场(又译罗马斗兽场)是罗马时代最伟大的建筑之一,也是保存最好的一座圆形竞技场(见图5.81),位于威尼斯广场的东南面。斗兽场是世界八大名胜之一,也是罗马帝国的象征。这座巨大的露天剧场叫作弗拉维奥剧场,因为它是由弗拉维奥家族的几位皇帝建造的。通常,人们称之为科洛塞。

斗兽场的外观像一座庞大的碉堡,占地20 000平方米,围墙周长527米,直径188米,墙高57米,相当于一座19层现代楼房的高度,场内可容纳10.7万观众。像所有罗马的建筑一样,其基本结构是拱券结构,一系列的拱、券和恰当安排的椭圆形建筑构件使整座建筑极为坚固。这是当年用来斗兽、赛马、戏剧和歌舞表演的场地。这座雄伟的建筑堪称建筑的楷模。

(3)威尼斯

意大利东北部城市,亚得里亚海威尼斯湾西北岸重要港口。人口34.3万。主建于离岸4千米的海边浅水滩上,只有一条长堤与大陆相通,其余都被海洋所环绕。全市由118个小岛组成,并以180条水道、400多座桥梁联成一体,开门见水,出门乘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水城”。

威尼斯又因桥多而有“桥城”之称。全城有400多座造型各异的桥梁。最著名的当推里阿尔托桥和叹息桥。里阿尔托桥是座横跨大运河的乳白色单孔拱桥,桥上中央有亭,两侧是24家商店。叹息桥架在大公宫与监狱之间,是死刑犯一去不复返之桥。拳头桥是古时两族人殴斗之地。稻草桥则为古代拴马处。典故极多,妙趣横生。

船多也是威尼斯的特色。除轮船、汽艇之外,最富趣味的是“贡多拉”——一种黑色平底、两头上翘的单桨狭长木船(见图5.82)。一只只造型优美的贡多拉穿梭于“大街小巷”,给这座城市增添无限诗意。

图5.82 威尼斯

威尼斯还是一座古迹遍布的历史名城。全城有120座各种风格的教堂,120座形状各异的钟楼,64座修道院,40多座宫殿。拿破仑称之为“举世罕见的奇城”。位于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及圣马可教堂,分别以“世界最美的广场”和“世界最美的教堂”而闻名。

威尼斯是一个美丽的水上城市,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她就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诗情画意久久挥之不去。

(4)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中部城市,托斯卡纳区首府,位于亚平宁山脉中段西麓盆地中。阿尔诺河横贯市内,两岸跨有7座桥梁。人口45万。15—16世纪时是欧洲最著名的艺术中心,以美术工艺品和纺织品驰名全欧。1865—1871年曾为意大利统一后的临时首都。

佛罗伦萨是世界闻名的文化名城,它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被称为“文艺复兴摇篮”,也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人们称它是意大利的文化首都。它养育了大批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师、文学家和诗人,如达•芬奇、拉斐尔、提香、米开朗琪罗、布鲁内莱斯基、乔托等。它还是文艺复兴伟大先驱、诗人但丁的故乡。它古色古香,其街巷、桥梁、教堂、广场、花园都保留着文艺复兴时的风貌(见图5.83),整个城市弥漫着文艺复兴的气氛,它堪称是那个伟大时代留给今天独一无二的标本。全市共有40所博物馆和美术馆,60多所宫殿及许许多多的大小教堂,收藏着大量的优秀艺术品和珍贵文物,因而又有“西方雅典”之称。它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保存地之一。主要景点有:乌菲奇博物馆、主教堂广场、花之圣母教堂、大教堂、乔托钟楼、老桥、老宫、米开朗琪罗广场。其中乌菲奇博物馆堪与法国卢浮宫相媲美,所陈列的都是13—16世纪意大利艺术家的传世之作。老宫广场上曾立有米开朗琪罗的杰作《大卫》雕像。老桥是但丁邂逅终生热恋的女子贝雅特丽切的地方,在她的引导下,但丁神游了“地狱”和“炼狱”。

图5.83 佛罗伦萨

(5)米兰

米兰是意大利的第二大城市,伦巴第大区的首府,米兰省的省会,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有“经济首都”之称,也是艺术的摇篮和许多天才人物的故乡,更是一种意大利特有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故乡,因此被认为是意大利最重要的城市。

市区面积180多平方千米,人口约200万,海拔122米。米兰位于北伦巴第平原西北部,阿尔卑斯山脉的南麓,东邻威尼斯,西靠都灵,南部是热那亚,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米兰是意大利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是通往欧洲各国的交通中心。米兰的铁路四通八达,乘坐国际列车可到达法国、瑞士、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从北到南纵贯意大利全境的交通大动脉,“太阳高速公路”,以米兰为起点。从米兰向外延伸有许多条公路,贯通意大利半岛米兰的国际机场,可通往世界一些主要城市。这里也是全国的重要文化中心,有圣心天主教大学、国立米兰大学、博科尼商业大学、米兰工学院、音乐学院等,有很多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影剧院、体育馆和体育赛场的文化体育设施,很多大公司的总部也设在米兰。米兰的名胜古迹众多,最有名的是三大古迹——杜奥莫大教堂(见图5.84)。斯福尔扎古城堡和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此外,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是世界六大歌剧院之一,也是世界上层次最多、音响效果最好的剧院。它是世界名演员心驰神往之地,能站上斯卡拉的舞台,是许多演员一生的梦想,故有“歌剧的麦加”之称。

图5.84 米兰杜奥莫大教堂

(6)庞贝古城

庞贝古城位于那不勒斯市东南、维苏威火山南麓。原建于公元前8世纪,是一座既有农耕又有海上贸易的繁荣小城,人口约2万。公元1979年8月,维苏威火山爆发的一瞬间被6米多厚的火山灰埋在了地下,却因此保留了大量古罗马帝国的建筑遗迹和艺术文物,成为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古城遗址(见图5.85)。古城挖掘始于1748年,至1960年接近完成。古城筑在面积约63公顷的五边形台地上,由长3千米的城墙所围绕,城内的街道、古罗马的各种建筑物、工艺品及其他生活遗迹保存完好,不仅向人们提供了那次火山爆发灾难的真相,也为研究古罗马社会和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图5.85 庞贝古城

(7)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中部古城比萨市,是比萨教堂的一座钟楼,为8层圆柱形建筑,南高54.5米,北高55.22米,全部用大理石砌成,建于1174年,1350年完工。斜塔为罗马式建筑的范本,由下而上,底层15根圆柱,中间6层各31根圆柱,顶层12根圆柱,共建成213个拱形券门。

当塔建到第三层时,因地基不慎,塔身倾斜,工程被迫停工一个世纪之久,直到1350年才竣工。建成后,塔顶中心线偏离垂直中心线2.1米,此后继续倾斜,现塔顶中心点已偏离垂直中心线4.4米。虽摇摇欲坠,但斜而不倒,由此成为世界的奇迹(见图5.86)。

图5.86 比萨斜塔

比萨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的故乡,传说1590年他在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不同重量的物体落地速度不同的理论,比萨斜塔因此更加扬名,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2)旅游产业和企业

意大利旅游业发达,旅游收入是弥补国家收支逆差的重要来源。2004年入境旅游人数约3 7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57亿美元。

旅游业发展迅速,2011年意大利旅游收入达到2 700亿美元左右,位居世界第四,接待外国游客达4 400万。其中意大利外国游客中中国入境旅游人数环比暴涨一倍以上。旅游接待设施数量在意大利前几位的地区为特伦托(14.7%)、托斯卡纳(13.5%)和艾米利亚(10.6%)。

3)旅游线路

(1)意大利时尚动感之旅:罗马—米兰

罗马与米兰都是意大利的大城市,这两个城市都在欧洲享有盛名,全欧洲最时尚、最动感的事物都在这里可以找到。

(2)意大利古典气息之旅:威尼斯—佛罗伦萨—那不勒斯—比萨—维罗纳

意大利的文化城市充满着世界上所有艺术家的梦想,这里就是艺术的天堂。

教学实践

1.如果你是一个导游人员,在接待英国客人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2.在与法国客人交往时应注意些什么?

本章自测

1.试列举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俄罗斯各有哪些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并熟悉各自的代表作。

2.试比较法国、西班牙两国的旅游资源各有何特色?

3.英国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

4.法国人的一般风俗有哪些?

5.英国的全称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