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供给的时间要素

旅游供给的时间要素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遗产旅游供给(一)怀旧供给文化与自然遗产对于当代人类而言是宝贵的财富,其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
旅游供给的时间要素_旅游地理与温泉度假

第二节 旅游供给的时间要素

由于旅游地理学的时间因素属于隐性,研究旅游供给的时间要素需要刻意整理。也即,虽然旅游地理学家在概述部分都声称旅游地理学是以时空维度研究旅游现象,但在后续的章节中,多是以空间展开为主要的把握尺度,而在时间上的把握却难成体系。

一、季节性供给

旅游季节性是指因景观的四季变化导致目的地来访者的年内变化。理论上最强的季节性是指旅游者集中于某个季节,其他三个季节都没有多少旅游者;最弱的季节性或曰没有季节性是指游客在各个月呈现平均分布(全年化)。按照这样的考虑,可以设计出旅游季节性的计算公式。对于具体的旅游地而言,一般存在着淡旺季之分,旺季多是指从春季到秋季,冬季为淡季。实际上,淡季中也会出现小旺季,比如年末年初之际的客人增多;旺季之中也会出现小的淡季,比如在酷暑的时候。

旅游景观季节性主要发生在中纬度地区,因为太阳辐射角的大小及其年内变化是导致季节性的根本原因;低纬度地区的季节性很弱,雨林地区的年内四季景观变化不明显,而副热带地区表现为雨旱两季;高纬度地区由于太阳辐射较弱,冬夏两季性较强。

在不同的季节应该提供体现相应季节性变化的旅游产品,但在传统的做法上,在有些季节里居民不愿意外出旅游,那些季节所具有的景观在饥寒交迫的年代里也不认为是诱人的事物。比如,冰雪在过去一般不被认为是旅游吸引物,因为冰雪意味着寒冷,而过去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随着我国社会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解决旅游季节性问题迎来了机遇,改变旅游淡旺季,保持旅游收入的年内稳定化,让旅游尽量实现全季节提供或曰实现旅游全年化成为可能。目前人们所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挖掘淡季旅游资源,比如冬季开发冰雪旅游;二是进行交通工具、旅游地室内环境的舒适化建设,冬季要游憩环境的温暖化,夏季要做避暑化建设;三是促成淡旺季客源地的交替,旺季迎接远方客人,淡季接待当地客人;四是做好旅游与非旅游事业的淡旺季交替工作,淡季可以从事非旅游经济建设;五是淡季进行景观养护和设施改造及学习管理建设。季节性是指以月为基本单位的变化,日变化则表现为对气象景观的旅游利用,日出日落、云雾落雨、飘雪台风、海市蜃楼等属于这一类。

img30

图4-6 沿纬度我国地域景观四季性

此前也讨论过旅游的季节性及其解决途径,那是站在目的地角度的认识,而这里重提这个问题却是站在旅游者需求角度切入的。也即,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旅游需要,沿着时间轴搜寻和研发旅游产品,让丰富的旅游产品呈现一年四季的质变化而不是数量多少的增减,确实是一个很值得固定下来的研究领域。

二、遗产旅游供给

(一)怀旧供给

文化与自然遗产对于当代人类而言是宝贵的财富,其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顾名思义,作为旅游资源的遗产系远古(自然)或历史(古代)所遗存下来的,其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遗产的规模、精细、稀缺及对当代和未来人类的文化与科学价值,是我们确定保护力度和开发利用的判断依据。遗产是旅游资源中最为直接提示时间(时代)要素的一种,其引导旅游者在时间轴上游走,从而摆脱了以自我为中心、以居住地为原点的体验立场,忘我及回归替代了彰显自我、为我感受的功利立场。

人类对遗产的认识开始于身边的居住社会,也即从物质性文化遗产开始,然后扩展到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接下来人们再拾起耦合的思维意识,将此前的遗产类型打包归类为物质文化遗产,因而在非物质性之后郑重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至此,就有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双重遗产、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大基本类型的确定。

img31

图4-7 遗产资源认识路径

不仅遗产资源在逻辑上提示着时间要素,关于遗产资源的分类认识路径也提示着这方面的内容,只是我们不以为然地没有意识而已。文化遗产为人类祖先所建设,作为同种生物且是后代的当代人类,最易换位理解之当初的创造心理,因而对这类遗产的认知也最为先行。自然遗产的发生年代一般十分遥远且是自然力所为,人类对其存在多是理所当然的不意识,这也决定了自然遗产是在文化遗产之后于第二位被认识的,其由耦合思维方式被捕捉到。文化景观本体实际上就是文化遗产,当我们首先将其定为文化遗产时也就忽视了其景观性质,将那些视觉效果远远超过年代性的存在单独提取出来定义为文化景观,实则为从既有范畴中萃取出一个新的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人群所承载或保持,同代性也抑制了此类遗产形成之初年代性的充分外显,但当我们将目光从物上挪开时必然要与我等之外的人类遭遇,那些与我们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少数民族自然引起我们的好奇,后来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毕竟人类认知对象以感觉、感知为先后阶段,故而本书认为,当代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代意识要强于文化景观。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知识普及水平将得到不断的提高,基于理性的感知会逐步替代感性认识,假如这样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未来人类对遗产类型代表年代的意识将会依照距今年代进行排列。

img32

图4-8 关于遗产时间要素的感性与理性认识秩序

(二)遗产发现

在常规视角下,遗产首先是需要保护的,在保护的前提下可以做旅游的开发利用。先有发现才有保护,发现得越多则保护的压力越小。等待发现的遗产对象本身是古老的,但那种古老及与古老相关的性质经常可能处于不被明确关注的状态,追求发现的过程为面向今后努力,新发现不仅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漫山遍野地远足寻宝,对身边的存在以新的视角审视也是一种新发现。

1.非物质自然遗产

遗产多被分成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大类,文化遗产又可以分为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那么是否可以将自然遗产也分成物质和非物质两类,或者干脆以物质与非物质作为一级分类,文化与非文化作为二级分类。如此质疑,让我们发现目前非物质遗产下没有自然遗产,那么是否可以提出非物质自然遗产概念,而自然景象就可以被单独列在遗产概念体系下。那么,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非物质遗产该如何保护?

2.地方归属感

突出的普遍价值让我们将逻辑指向世界遗产,那么地方遗产怎么办?属于全人类的遗产也意味着谁都不拥有,那只是一种用于宣传的口号。地方遗产虽然级别不高,但地方遗产关系到所在地千家万户的地域拥有感,其与自豪感不一样,这让我们感觉到世界遗产标准是顾大不顾众。

img33

图4-9 世界遗产与地方拥有感的平衡[2]

3.工业遗产具有物质与非物质双重性

开始我们以文化与自然二分遗产领域,渐渐又增加了双重遗产、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来产业遗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那么工业遗产到底属于五种遗产中的哪一类?其主体上还是属于文化遗产,其实也就主要是指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归类其实发现意义并不大,虽属于文化遗产但却有自己的名称,那一定就有其独有的性质。具有发现意义的是工业遗产同时具有物质和非物质性,非物质性意识更具有开拓性质,其物让我们着手关注,而其人其景象及生产工艺则让我们由关注厂房设备保护而转向重现当时的生产情景。

img34

图4-10 工业遗产的构成

4.遗产景观

按照既有的习惯,我们似乎还只能以人文和自然的二分法认识遗产,虽然有双重遗产的说法,但双重遗产并不独立于文化与自然遗产概念。若以物质与非物质划分遗产,介乎于两者之间的便可以转化为景观、景象,这样便可做到真正意义上三足鼎立般的三分法。

三、建设年代与大事记

不仅是季节性和遗产资源提示着旅游地理现象的时间性,异地社会中很多并非一定以遗产冠名的旅游对象物(目的地)存在,经常以树立标牌、口头解说、立著成文等方式展示其建设年代和建设原委,一些建筑和改造也可以提示当时的决策情景与年代,可以将这些能形成年代系列的事物以大事记的形式表现出来。

四、时空转换

时空可以相互转换,通过空间移动可以实现这一点。当然,还可以在其他维度上做研发,比如夜间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制造时空错位。一个地区展现的是当代情境,居民最为熟悉的环境可谓是聚落环境。要想知道过去和未来,一种值得肯定的途径是访问经济落后地区和先进国家。不仅旅行社可以考虑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目的地串联起来以组成时空线路,时代差异性很大的地区间也可以形成互动联盟,相互间交换客源,通过互惠来提高各自属地的居民福祉。

一般而言,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区位有很大的关系,借助于线状的自然或人工的存在(比如垂直于海岸带或沿着铁路),我们可以找到显示时代差异的空间演变方向。现代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时空转换的难度,这其中高速交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移动速度越快使得路上的风景变化迅速。在现行的旅游开发中,出现了情景再现类旅游产品,例如仿古的皇帝登基大典类的节事活动,虽然不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现象,但却可以将旅游者的情绪带到远古。

五、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点是为将来留有余地的考虑,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时间元素在其中。可持续发展以资源为核心考虑,只要是可持续的资源利用方式都可以作为产品提供给旅游者,比如每日限时限量供应,因为在资源利用方面我们不能预支未来,这样便可以有禁渔后的首次垂钓和封渔前的终回垂钓等说法。大自然(也包括自然而然的人文存在)、小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利用方式,背包游、替代旅游(小组式非规模旅游)、民宿旅游等都属于这一类,此类旅游的特点是基本没有改变现状,而这个现状是历史传承下来且变化很慢的,对这样旅游方式的推崇也必将保持稳定地走向未来。除资源有限度利用外,还存在着分割资源保留一部分的做法,以保证目的地在未来仍有资源可以利用。湖南汝城温泉的开发活动始终没有触及当地居民温泉洗涤空间,其保证了自古就有的温泉文化向未来传递。

六、旅游地生命周期

(一)巴特勒6阶段论

根据旅游地随时间的兴衰变化,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其中巴特勒(Butler R.W)的6阶段论被学术界广为认同。巴特勒认为:旅游地演化经历了探察、参与、发展、巩固、停滞、衰落或复苏6个阶段。

探察阶段里,旅游地只有零散的游客,没有特别的专门设施。参与阶段是指当地居民开始为旅游者提供一些简便的设施,本地居民为季节性旅游的到来调整生活方式。发展阶段最明显的特征是有外来资本的进入,简单住宿设施为现代化酒店所替代。巩固阶段的旅游者增长率开始下降,但游客总量继续增加并超过居民总数。停滞阶段的旅游者总量达到最大,各种负面问题表现显著。衰落或复苏阶段的现象是部分店铺歇业、倒闭,商业街出现类比于豁牙掉齿的现象,旅游地面临着再振兴或退出旅游的选择。

(二)阶段对策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并不是简单地诠释了一个规律,判断旅游地所处阶段并决定对策非常重要。探察阶段要鼓励先行者,参与阶段要着手组织居民以对旅游者自然友好的态度开始建设,防止对资源的低效利用。发展阶段要注意居民权益保护和制定相关条例,巩固阶段要防止重复性建设,停滞阶段要想方设法研发产品的升级换代或做好转型工作准备,衰落或复苏阶段要做战略研究。

(三)依资源属性的周期性差异

国家乃至于世界级别的旅游目的地虽有探索、参与阶段,但那多是十分遥远的事情,对于当代及今后而言,更多的是发展、巩固、停滞三阶段的小循环,也即不存在衰亡期。对于缺少悠久历史的自然类旅游目的地而言,如果已经存在着著名的同质类景区,其生命周期各阶段发展或者非常缓慢,或者很快地遍历6个阶段而表现速生速灭(大规模开发的前提下),同质竞争非常激烈和残酷。也即,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有周期底线保障,自然资源的旅游周期取决于稀缺性,后者要挂靠文化资源才可延长生命周期。

(四)传统与时尚旅游产品

为了尽量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将旅游产品划分为传统版和时尚版两类是可取的做法。传统旅游产品也可以包括新创的品牌产品,其要不断地完善以实现精益求精。时尚旅游产品即为即时应对市场变化,分季节和依流行趋势提供不断变化着的应对性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