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黑井的文庙和书院

黑井的文庙和书院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黑井文庙不设鲁壁,让人好奇。接受教育成为黑井人普遍的理念,对文化的追逐,一点也不逊色于对财富的追逐。黑井存留至今的书院是万春书院。除了文庙、书院遗址外,还有古镇锦绣坊48号的刘家进士院。黑井人对教育的执著,夯实了黑井温良的社会,构建了黑井道德的基石。
黑井的文庙和书院_永恒的黑井白盐

十一、黑井的文庙和书院

黑井文庙没有建水文庙的恢宏气派,也没有石羊孔庙中熠熠闪光的铜像,却一样沉积着岁月的馨香、对圣贤的礼拜,一样的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黑井文庙兴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到清代又一度重修。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占地5 648平方米,建筑格局与其他文庙基本相同,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建筑,自南而北依次建有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东西两侧建有多个单体建筑,东侧建有名宦祠、先贤祠,西侧建有乡贤祠。

大成殿是整个建筑的中心,为清朝康熙年间所建,宽15.4米,深17.2米,高12米。属于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式,前檐下由六层高贵的象鼻凤头斗拱加以支撑。走廊基座粗犷豪放,须弥座上的明代浮雕栩栩如生,工艺奇巧。其中东侧的一幅“九狮戏珠图”很有意思,就像一道智商测试题,上面雕刻有9只狮子,但一般人只能数出8只来,只有观察力强的人才能数出9只。

一走进大成殿,一切欲望杂念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也变得分外庄重与肃穆,一座建筑,一尊塑像,就可以寄托我们最神圣的思想,最真挚的情感,甚至我们的灵魂。一种甘于寂寞与清贫,苦读诗书的豪情壮志油然而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圣贤教导,言犹在耳,曾经的清贫苦读是那样的神圣与快乐。不论今后有怎样的岁月,一卷诗书在手,足以抚平人生风雨,过得满足而幸福。

棂星门矗立于泮池前,是全石质建筑,为四柱三间式,高5.7米,面阔9米,四个石柱前各有石雕狮子一只,坊额上用石雕斗拱加以装饰。该坊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清朝嘉庆年间又重建。

不知是黑井人自信,还是地处偏僻,抑或是其他,黑井文庙没有设鲁壁。所谓鲁壁,是文庙建造时必设的藏经机关,以防止“焚书坑儒”那样的悲剧,保护文化典籍。黑井文庙不设鲁壁,让人好奇。

黑井尽管地处边疆,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对儒家文化的崇尚、学风的炽盛一点也不亚于内地汉族地区。元朝时期,黑井籍回族政教总管马守政制定政策,兴办义学,大力支持黑井地方教育。明朝开始设立正式的教育管理机构“学政”,黑井地方教育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接受教育成为黑井人普遍的理念,对文化的追逐,一点也不逊色于对财富的追逐。正因为文化的滋养,在黑井从来就不缺少理想主义。尺寸之地,涌现许多的将相名流、志士仁人。他们有的人愿意舍弃富贵,为理想而抛洒热血;有的人愿意舍弃名利,归隐田园。这是何等的潇洒气度。

除了文庙,黑井还建有四座书院。书院之名始见于唐朝,发展兴盛于宋朝,是由有钱的富人、学者捐资筹款建立的义学,用今天的话来说,属于民办学校。后来,书院的性质有一些变化。

黑井存留至今的书院是万春书院。

明朝洪武年间,在原有观音寺、三元宫灵祖殿、玉皇阁、藏经阁的基础上扩建成“万春书院”,清朝又再次重修部分建筑。

万春书院依山而建,含观音寺山门、前殿、大殿、南北厢房、南书院苏式建筑、玉皇阁、三元宫灵祖殿、藏经阁。建筑中留存有许多元朝的建筑风格,大殿木门、斗拱的装饰图案非常精美,尤其是木雕屏风门和屋檐下的“米”字形斗拱较为罕见。而清朝重修的玉皇阁和藏经阁典雅别致。

1937年,滇东区盐场公署黑井盐场分署场长孙天霖在万春书院的旧址上创办学校,命名为云南省希贤中学(为纪念云南省盐运史李希贤对建立学校的支持),1939年更名为云南省立盐兴中学。新中国成立后,沿用“盐兴中学”之名,1958年以后改为禄丰县第四中学。

希贤中学建立后,正值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组织的淞沪会战长达3个月,掩护了大批学校、机关、企业内迁。一批名校纷纷进入云南,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迁到昆明后,合并为西南国立联合大学,旧址在今云南师范大学校内。中国最优秀的学者、教师、名流会聚在云南,使云南出现不曾有过的文化盛况,极大地推动了云南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很多地方、很多人、很多学校因此受益。

希贤中学抓住机遇,获得了一批优秀教师,他们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名校的毕业生。他们给学校带来了新思想、新文化,使刚刚成立不久的学校站在了一个非常高的起点上,奠定了今后发展的基础。

希贤中学1939年成为云南省省立中学后,吸引了楚雄地区大批学生前来就读,如牟定、武定、广通、元谋等地的学生。并从全国各地招聘教师,有上海的、辽宁的、湖南的等等。在续写书院的历史上,这所近现代学校留下了可圈可点的篇章。

为办教育,黑井人不吝财力。而且传统的人文科学并没有束缚黑井人对自然科学的探索与学习。当年黑井曾花费巨资,从上海购置了一套“德国制造”的理化实验仪器,一共装了32个大大小小的箱子。由于汽车只能开到一平浪,最后只有雇人将仪器设备背到黑井。据说这样的设备,在当时的云南只有几套,黑井的中学能够拥有,让人肃然起敬。

万春书院时期,用灶户富室的捐资购置了一批书籍,但时至现代,书籍内容已远离时代潮流,不能满足自然科学等近代学科教育的需要。希贤中学设立后,花高价买来一套“万有书库”,真是够气魄、够胆识。

深厚的积淀,保障了禄丰县第四中学不俗的业绩,其教学成绩在楚雄彝族自治州一直名列前茅,也保障了学校在大规模的撤并风潮中可以屹立不倒。

浓郁的文化气息弥漫整个黑井古镇,留下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除了文庙、书院遗址外,还有古镇锦绣坊48号的刘家进士院。刘家进士院保存着完好的家庙格局,“祖德流芳”的金匾,炫耀着刘家一门两进士的荣耀,让人羡慕不已。

今天已经恢复的黑井古盐厂路边墙上写的标语,与别处看到的也大不相同:“穷不读书,穷根难除;富不兴教,富不长久。”一个细节,就能见出教育在黑井的渗透力。据说,即使今天,黑井的男女老少都能写一手好字。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黑井能留下如此之多的碑刻、木刻文字。

黑井人对教育的执著,夯实了黑井温良的社会,构建了黑井道德的基石。于是,巨额的财富带给黑井人的是享受,是优雅,是幸福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