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孙髯翁与《盘龙江水利图说》
孙髯一生虽然坎坷、凄苦,但却从未停止过创作,写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著有《滇南诗略》26首、《永言堂诗文集》和《金沙诗草》一卷。他还主持编纂过《云南通志》,“书中《志》、《表》皆出其手”,成书后志稿曾藏于大理雷氏家中,遗憾的是由于没有妥善保存,书稿早已散失。另外还着手编过滇诗总集,虽收了不少资料,但因为当时他自己已经食不果腹了,实在没有能力整理成书。也许人们只知道大观楼长联的作者孙髯擅长诗文,却不太清楚孙髯留给世人的还有一大贡献,那就是撰写《盘龙江水利图说》。
盘龙江是昆明市内唯一贯穿南北市区的河流,长久以来与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息息相关,被誉为春城的“母亲河”。元朝以后,昆明城已初具规模,生活在城中的百姓仍然被每年盘龙江的水患所困扰,一到洪涝季节,河水常常冲决堤岸,肆虐横行,给两岸居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元初虽然经过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对水利进行过规划,修筑了昆明松华坝水闸,分昆明盘龙江水入金汁河,但滇池水汇多河,系脉复杂,闸坝失修,因此仅仅治标而未能治本,水患并未杜绝。从元泰定元年(1324年)至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这段时间中,仍多次发生大水。据《新纂云南通志·地理考》记载:河水往往“冒城垣,荡民居。”清朝初年,由于六河年久失修,不仅在降雨量过多的年份“洪涝为患”,即使在干旱年份,也因当时的人们各自为政,纷纷筑坝抢水,一旦坝倒,泥沙石块淤塞填河,稍遇大雨,上游河水无所宣泄,就泛滥成灾。
孙髯虽然只是一介布衣,但亲眼目睹受灾地区人们生活的凄惨景象,本来已难以维持生计的他,“穷岁月之跋涉”,多次沿盘龙江岸徒步考察,掌握了大量水患的第一手资料,为以后拟定治理方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学习借鉴前人治理水患的经验,他老老实实地坐下来,反反复复地“闲披禹贡、桑经、郦注之书”,从中总结成败得失,然后根据自己实地调查所掌握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著成《盘龙江水利图说》一书。
《昆明盘龙江水利图说》成书以后,并没有刊刻出版,现存的只有一部道光年间的抄本,而且只有“说”而无“图”。从内容上看,该书不仅比较详细地弄清了昆明盘龙江江流的源流情况,叙述这条江发源于昆明嵩明州之邵甸,“纡曲迂逦,经松花,渡云津,经双龙,过南坝,遂南注而入昆明滇池”。昆明城内还有金汁、明通、马料、白沙、宝象、海源六条河注入滇池,而盘龙江“领六河重地,灌畎亩、通舟楫,固西南诸村落要津也”。他对盘龙江的这东、西两大支流,也作了翔实的考察,指出昆明水患频发的原因,是由于盘龙江以前“一源十尾(分流),故势分而患少,今废其二,唯存八尾,迷失二尾,河渐浅而尾又差,此水患渐急之源也,又况诸支河将达昆(滇)池二三里处悉皆浅隘,咸至水锁为患”。即盘龙江江势北高南下,每骤雨而水便发,若遇积雨,立见沸腾,甚至水淹人家,坏垣破壁,使昆明街头出现“老少男女,失所飘零,婴童处子,负携巷哭,涉水蹇裳,泥涂襟肘,竟至釜甑无存,寄栖萧寺”的悲惨景象。鉴于这种情况,孙髯翁提出了根治盘龙江的五条措施:一是“疏壅畅流”。应当组织发动当地百姓分段包干整修江道,规定必须“深凿三尺”,如果不能按照施工标准完成任务的,应责令其返工,必要时给予处罚,同时要建立岁修制度。二是“分势防溢”。建议在要害地段修建泄水闸及涵洞,使“环城一水,七脉分流”,有节制地泄入滇池,以减杀水势。三是“闭引水为害”。坚决制止盲目堵坝蓄水,并注意防止堤坝倾倒淤塞,着力挖通龙须河及兰花沟等河道,使其免遇积雨而酿成大患。针对某些地方当地百姓为一己私利而擅自堵坝蓄水的现象,他提出必须制定有关法规。四是“改一水,锁群流”。力主查明昆明六河(明通河、金汁河、白沙河、宝象河、马料河、海源河)形势,通过彻底根治昆明盘龙江,而对六河河水流量加以人工控制。五是“因时得所”。认为兴修水利,根治水患,还要考虑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兴工宜水涸,民力宜农隙”,施工要抓紧水涸和农闲时进行,工程要讲求实效和质量,因此必须引导得宜,部署有方,这样既不伤农,又易见成效。
令人遗憾的是,孙髯翁苦心孤诣写成的《盘龙江水利图说》,本可以为昆明城解决水患问题,让老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却因为无力将其刊刻印行,只能以手抄本的形式出现,孙髯的主意再好,官府仍置若罔闻,盘龙江依然年年发大水,百姓流离失所,历史重复上演着同样的悲剧。直到孙髯翁死后的55年(道光戊子年,公元1828年),昆明乡绅筹划整治盘龙江,其中一位热心此事的士子林松无意间从朋友处见到祖上流传下来的《盘龙江水利图说》,他如获至宝,经认真阅读后发出如下评语:“(《盘龙江水利图说》)自源至委,凡利之所在,害之所积,言之最详。及疏之何方,导之何术,亦靡不筹之最当!”他不由感叹道:“既得其书,又必得其人,而河之患乃可除、利可兴!”当然,孙髯翁是不可能死而复生参与治河了,但更加可悲的是治河方案只是空议论了半天,最后依然不了了之,无疾而终。虽然《盘龙江水利图说》没能被当时的当权者所采用,但它却为后人治理盘龙江水患提供了宝贵的实证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孙髯翁委实功不可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