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在安徽省泾县城郊到云岭路边的一座小山上。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企图消灭中共抗日武装力量、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以邓小平同志亲手题词“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为中心,结合地形山势,把山上原有的纪念碑、新建的碑廊以及林木青翠的山岗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墓池后方是祭坛,祭坛墙上刻着“皖南事变无名烈士墓”字碑。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_永恒的华夏史诗——纪念陵园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在安徽省泾县城郊到云岭路边的一座小山上。面临澄碧的青弋江,背靠葱郁的水西山,依山傍水,环境优美。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及在皖南新四军部队共9000余人,为维护抗日统一战线,顾全大局,根据中共中央将皖南新四军转移到长江以北的决定,到达泾县茂林地区,遭到预先埋伏的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所部上官云相部8万余军队的包围和袭击。新四军英勇作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而失利。除2000余人在黄火星、傅秋涛率领下突围以外,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战死,副军长项英和副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杀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企图消灭中共抗日武装力量、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皖南事变”。为纪念皖南事变新四军将士殉难50周年,缅怀先烈,激励后人,教育青年更好地发扬光荣革命传统,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奋斗教育,1990年春,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并报请中央批准,兴建皖南事变烈士陵园。1991年1月6日落成。烈士陵园以邓小平同志亲手题词“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为中心,结合地形山势,把山上原有的纪念碑、新建的碑廊以及林木青翠的山岗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陵园大门竖有4根雕琢精美的花岗岩石柱,石柱顶上玻璃瓦贴面,7米高,四方形,是新四军“四”的数字和突围时激战7昼夜“七”的数字象征。进门是甬道,两边的高岗形成了相对的两个“土阙”,成为进入陵园甬道的天然墙壁。它给人们增添了庄严肃穆气氛,与一般陵园有不同特色。沿台阶约行30米,是一个不规则的小型广场,正对面的档土墙上镶刻着叶飞题写的“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字碑。自广场右转,是一条50米长的神道,沿神道拾级而上,通过“神门”便进入主碑纪念广场。纪念广场为一个50米内径,四面有开口的纪念廊和主碑围合的圆形空间,由纪念碑、纪念廊和无名烈士墓组成。从山顶俯视,纪念广场和外围花圃组成一个献给烈士的巨型花圈。纪念碑位于纪念广场和神道的中轴线终点,高12.36米,宽27米,黑色磨光花岗岩碑面镶刻着邓小平同志的“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贴金面题词。纪念广场四周有7个纪念廊,它象征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了7天7夜,也象征新四军后来发展壮大到7个师。其中一个纪念廊为“神门”,另外6个纪念廊内各有一块白色大理石碑,分别镌刻周恩来同志1941年春在重庆手书挽联“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碑记”、“新四军成立前后”和“新四军军歌”。纪念廊的里圈,排列着9根具有皖南传统建筑风格的圆形石柱,其中两根是完整的,余下的都是高低不同的半截残柱,寓意新四军9000健儿东进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围歼,2000余人突围,大部遇难。石柱的里圈,是就坡斜置的花坛,6块长形花坛又连成环形,上面种植着苍翠的常青灌木和鲜花。花坛之下,是圆形广场。无名烈士墓与烈士纪念碑组合在一起,墓室四壁为钢筋混凝土浇注,瞻仰、凭吊者可从两旁大门进入那高大宽广的室内,顶穹上留有一个直径3米的圆孔,阳光从上洒下,更添肃穆气氛。地上中间是一个圆形磨光花岗岩墓地,池中是洁白的大理石石棺。石棺四周,铺设天然碎鹅卵石。墓池后方是祭坛,祭坛墙上刻着“皖南事变无名烈士墓”字碑。祭台上燃烧着常年不熄的长明灯,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永不熄灭。在无名烈士墓的背后,是一弧形走廊,那白色大理石贴面的高墙,直耸天空,给人增添一种圣洁、崇高、宁静之感。走廊的外墙上,还留有一块块整齐的框架,留待镶嵌著名书画家的书画碑刻,逐步形成书画碑廊。纪念廊之外的陵园边,还有一大片花圃,种植各种花草。中间留有空地,周边曲径相通。陵园设计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调,采用象征、隐喻的手法,以铭记皖南事变这一千古奇冤的悲壮事件,体现了静穆、庄严、凝重的风格。烈士陵园及纪念碑,由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院院长张文起主持设计,花环由安徽省建筑设计院工程师徐兰坪设计。整个陵园由安徽省省建三公司负责现场施工。花环及碑文由安徽地质大队装饰材料厂负责镌刻制作。碑文由安徽省内几位著名书法家书写。陵园用地1.3公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