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第四纪地层

区域第四纪地层

时间:2022-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珠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地层主要分布于中山、顺德、东莞、鹤山、高明、珠海及开平等地。从图6-21可见,该时期海侵范围扩大,沿西江可达三水、白坭;北部可达广州以西地带。此时,三角洲内部发生大面积沉降,横栏组堆积厚度大于5m的区域较大。以上可见,该时期地壳活动总体趋于下降,而三角洲内部由于断块作用,下降速率呈现不均一的特点。
区域第四纪地层_珠江三角洲北西向

珠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地层主要分布于中山、顺德、东莞鹤山、高明、珠海及开平等地。自下而上划分为2个组、6个段及2个层,即礼乐组(含石排段、西南镇段、三角层)、桂州组(杏坛段、横栏段、东升层、万顷沙段、灯笼沙段)(庄文明等,2000)。

1.石排段(Qpsp

区内石排组(Qpsp)多埋藏于凹凸不平的古老基底或洼地谷中,不整合于基岩风化壳之上。其岩性主要为褐黄色、灰白色卵石、砂砾、黏土质砂砾、含砾粗砂、中或粗砂、含砾粉砂,局部夹泥炭土层或含腐木等。厚1.5~14m不等,埋深多从14~63m不等。其砾石成分复杂,主要为脉石英,少许粉砂岩、砂岩、变质岩等,泥、砂质充填。砾径一般(0.2×0.3)~(2×3)cm,个别大于5cm,分选性、磨圆度均较好,多为次棱角—次圆状。本段三角洲边缘地区埋藏较浅,一般为十多米,厚几米至十余米,而在三角洲中心地区埋藏较深,最深超过60m,厚达二十几米。在顺德黄连、大洲、九江、中山东凤、新会小冈、江门丰盛等地,形成多个沉积中心,反映了古西江、古北江及古潭江河道的变迁(图6-20)。

图6-20 石排段等厚趋势线(庄文明等,2000,有改动)

2.西南镇段(Qpx

西南镇段区内分布广泛。其下部主要由深灰色—灰黑色黏土、淤泥、黏土质粉砂、灰黄色粉质黏土等组成,局部地方夹耗壳层或腐木等,上部为一套富含铁质氧化物的花斑状黏土,称作“三角层”。该组厚2.0~21.0m不等,埋深多为6~40余米,厚2~28m不等(图6-21),含较丰富的海相生物化石,如介形虫、有孔虫、腹足类、双壳类、蔓足类、掘足类及多毛类等。

图6-21 西南镇段等厚趋势线(庄文明等,2000,有改动)

区域上,在灯笼沙—大鳌—横栏—双水、民众—浪网—南头、万顷沙—灵山—北教一带,其岩性多为海积相的黏土、淤泥等,并含有较丰富的海相生物化石;而在中山沙朗—曹步、小榄及南海杏坛—龙江一带,则岩性多为冲积—海积的粉细砂及少量的中粗砂等。

从图6-21可见,该时期海侵范围扩大,沿西江可达三水、白坭;北部可达广州以西地带。在北西、北东向断裂的作用下,沉积盆地形成了多个沉降中心,诸如小榄、黄圃、古劳、白坭等,以上沉降中心基本呈北西走向,最大沉积厚度大于20m,反应该时期地壳差异升降极为显著,而北西向活动断裂的张性扩张,为该区域第四系沉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三角层(Qpsj

该层为西南镇组或其下的风化产物,岩性为一套浅灰色、灰白色、黄白色、红黄色花斑状黏土、粉砂质黏土或砂质黏土层,分布较广。

调查区为一套浅灰色、灰白色、黄白色、红黄色花斑状黏土、粉砂质黏土或砂质黏土层,富含铁质氧化物,其厚1.8~7.0m不等,埋深多为6~28m。含较丰富的化石,如介形虫、有孔虫、腹足类、双壳类、蔓足类、掘足类及多毛类等。

4.杏坛段(Qhxt

杏坛段为浅黄色—灰白色砂砾层、含砾粗砂、中或细砂层、浅灰色淤泥质粗、中、细砂层。砾石成分以石英质为主,少量砂岩砾,砾石大小一般4~10mm,个别达15mm,次棱角状—次圆状,分选较差,含少量有机质。一般埋深12~26m,厚度一般5~12m,与下伏三角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5.横栏段(Qhhl

区内横栏段岩性为一套海进期沉积的深灰色—灰黑色淤泥、粉砂质淤泥夹粉砂及粉砂质黏土薄层,富含贝壳(或耗壳层),底部含有机质、腐木等。埋深6~30.0m,厚3~20.0m不等(图6-22)。

图6-22 横栏段等厚趋势线(庄文明等,2000,有改动)

由图6-22可见,该时期海侵主要集中在顺德以北区域,海侵范围较前一时期有增大区域。此时,三角洲内部发生大面积沉降,横栏组堆积厚度大于5m的区域较大。沉降较显著的南部表现在磨刀门一带,沉积厚度达10m;在西北杏坛、高明一带,最大沉积厚度可达15m以上。以上可见,该时期地壳活动总体趋于下降,而三角洲内部由于断块作用,下降速率呈现不均一的特点。在十八罗汉山一带,至少在5m以上。

6.东升层(Qhd

该层为中全新世后期海退后陆相风化的产物。指位于横栏段顶部、上为万顷沙段所不整合覆盖的一套浅风化的灰黄色、浅黄色、褐黄色黏土、粉砂质或砂质黏土,富含铁质氧化物。该层主要在中山市古镇、横栏、坦背、东升、小榄、万顷沙、斗门平沙一带。该层厚一般0.5~10.6m,埋深1.5~25.8m不等。

7.万顷沙段(Qhw

该段由灰黄色中细砂、砂砾、含砾砂质淤泥及浅风化黏土组成。现该段指位于横栏段与灯笼沙段之间的一套以灰黄色中细砂、砂砾为主的地层,局部夹深灰色淤泥、淤泥质粉细砂,而把其下部含铁钙质结核、具红黄色铁锈斑纹浅风化黏土层归为横栏段顶部的“东升层”。万顷沙段时代属中全新世。该段为一套以陆相与海相沉积并存的地层,岩性变化大,在中山民众、新会礼乐、双水、斗门白蕉、小霖、顺德北教、容奇等地为海积—冲积的淤泥、黏土,而其他地方则为冲积的中细砂、砂砾为主,局部含腐木(或腐木层),厚1~10m,埋深1~12m(图6-23)。

图6-23 万顷沙段等厚趋势线(庄文明等,2000,有改动)

由图6-23可见,该时期海侵范围再次扩张,三角洲在中山以北、高明以东、广州以南等地大范围均遭受海侵影响。此时,沉积盆地发生了多次改造,表现为沉降中心的多元化及沉降速率的相对减缓。从沉降盆地分析,该时期较为明显的沉降发生在斗门以南地区,该沉降区面积约110km2,呈北东向展布,最大沉降中心面积约10km2,其长轴方向为北东向。该沉降说明三角洲边部在中全新世时期,发生过短暂的向南扩张的运动,在此运动的响应下,在睦洲镇、高明以北、佛山等地出现小范围的呈北东走向的沉陷。除此之外,区内该时期主要以北西向拉张形成的沉降为特征,但沉降幅度较前期大大减缓,沉积厚度一般在2.3~5m。

8.灯笼沙段(Qhdl

灯笼沙段系源自黄镇国等(1982)命名于斗门县灯笼沙D6孔,代表全新世晚期最新的一套深灰色粉砂质淤泥及粉砂质黏土沉积,整合覆于万顷沙段之上。该段岩性为一套海陆过渡相沉积的深灰色、灰黄色淤泥、粉砂质淤泥、粉砂质黏土、砂质黏土及细砂层组成,富含贝壳(或耗壳层)。富含轮藻、介形虫、腹足类化石,厚0.5~12m,埋深0.5~12m(图6-24)。14C年龄为1390±70~2350±90a之间,时代属于晚全新世。

图6-24 灯笼沙段等厚趋势线(庄文明等,2000,有改动)

图6-24表明,此时期海侵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三角洲的中部及北部一带。海侵范围较前期面积有所减少。沉积盆地接受了最后一次的海相沉积,其中在南部磨刀门一带、万顷沙一带形成2处最为显著的沉降中心,沉积物最大厚度可达20m,其延伸方向为北西向。磨刀门及其水道则形成狭长的北西向沉降区域,向北至小榄、三水白坭等,形成一个个北西向沉降带,说明在2350~1390a之间,三角洲南部发生强烈的沉降,北部沉降速率相对南部较缓。新构造活动主要为北东向拉张形成的裂陷,而此拉张在盆地内部各个断块之间则表现差异较大。

综上所述,在盆地的第四纪沉积等厚线上,早期(320~40ka)的第四纪沉积主要沿盆地边缘分布,沉积等厚线呈北东或北西向展布;随着盆地的演化,盆地的沉积中心逐渐向南或南西方向迁移,反映盆地在向北西-南东两侧伸展的同时还发生北东方向的右旋走滑。另一个特点是,在盆地的后期演化过程中,北西向断裂的影响趋于明显,古河道的变迁及现代水系的展布也受到了北西向断裂的控制,如西江断裂、沙湾断裂控制了西江及珠江主干的展布,沿着这些北西向断裂叠加了一级沉积中心,尤其是在北西向与北东向断裂交会处,第四系的沉积厚度最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