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主要构造事件

主要构造事件

时间:2022-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整体反映了构造变形的强度从造山带内侧向盆地区由强变弱的宏观特征。两期挤压冲断构造事件活动的结果,使得中扬子地区总体构造面貌,呈现南北相向对冲的构造格局。南侧的中扬子地区主要表现为两幕构造运动。第1幕发生于晚/早白垩世之间的伸展构造事件,鄂城上白垩统东湖群与下白垩统大寺组呈不整合接触。
主要构造事件_东秦岭-大别造山

1.3.1.1 印支期挤压抬升构造事件

印支期构造事件,在造山带及两侧地区,总体表现为强烈挤压褶皱冲断与区域抬升两种活动并存的构造特征,造山带内与盆缘,表现为强烈的褶皱冲断,而远离造山带内的(类)前陆盆地区,则以区域地壳抬升活动为主。整体反映了构造变形的强度从造山带内侧向盆地区由强变弱的宏观特征。

在中扬子地区,随着北侧古秦岭洋的关闭与南侧华南地区板内裂谷盆地关闭,南北两侧相继形成挤压褶皱逆冲带。在中扬子两侧地区,可见中、上三叠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如襄樊、黄石—大冶一带。但这种现象在中扬子地区分布并不广泛,整体趋势为从盆地边缘到盆内,由微角度不整合(如秭归九孔岩)→平行不整合(如荆门海慧沟、香龙沟)→整合;下侏罗统与三叠系之间的接触关系为微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整合(图1-3-1、图1-3-2)。江汉平原内钻井、地震资料显示在麻洋潭、通海口等地区均存在印支运动形成的平行不整合面,如岳参1、夏4、天1、天9井等。

图1-3-1 秭归县九孔岩J/T3/T2之间呈现微角度不整合关系示意图

在南华北地区,三叠系、侏罗系较少残留,东段缺失三叠系,西段除周口坳陷的谭庄-沈丘凹陷外,缺失侏罗系。因此,印支期的构造界面具有一定的穿时性。在研究区不同段表现为不同地层的接触关系:东段,由于变形期早,侏罗系与古生界均为高角度的角度不整合,合肥盆地侏罗系作为该盆地盖层的最底层,与前中生界以明显的高角度不整合接触;西段,侏罗系基本不发育,仅在谭庄-沈丘凹陷中发现侏罗系沉积。该凹陷的地震剖面亦显示,下侏罗统与三叠系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图1-3-3)。

图1-3-2 石门三叠系与侏罗系接触关系图

图1-3-3 周口坳陷谭庄-沈丘凹陷连10—19测线地震地质剖面图

1.3.1.2 燕山早、中期挤压/走滑冲断构造事件

燕山早期挤压构造事件是印支晚期构造事件的继承和发展。

南侧的中扬子地区,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时期,由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的持续强化,早期层系发生两次幕式挤压活动。第1幕发生于晚/中侏罗世之间,鄂城黄山湖、大冶灵乡上侏罗统马架山组不整合于中侏罗统或灵乡岩体上;第2幕发生于白垩纪/侏罗纪之间,宜昌大溪口等地见下白垩统石门组角度不整合于前白垩系地层上,早期的挤压隆升剥蚀使白垩系超覆在不同地层之上。两期挤压冲断构造事件活动的结果,使得中扬子地区总体构造面貌,呈现南北相向对冲的构造格局。

北侧的南华北地区,从地层接触关系主要表现为3次幕式挤压活动。第1幕为早、中侏罗世之间,合肥盆地HF99—716地震剖面下侏罗统与上覆中侏罗统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图1-3-4)。第2幕构造活动表现为中侏罗统与上侏罗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中、上侏罗统接触关系在合肥盆地及周缘地区有较多显示,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而且多为低角度甚至微角度不整合(图1-3-5、图1-3-6)。第3幕构造活动表现为上侏罗统与下白垩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如光山县槐店王岗西下白垩统陈棚组角度不整合于上侏罗统段集组之上(图1-3-7、图1-3-8)。

图1-3-4 合肥盆地HF99—716测线地震剖面图(部分)

图1-3-5 商城县三里坪乡上侏罗统黑石渡组与中侏罗统周公山组接触关系

图1-3-6 固始县武庙东石坎子段集组与朱集组接触关系

(据1∶20万区调报告,1989)

图1-3-7 光山县槐店王岗西陈棚组与段集组接触关系(据1∶20万区调报告,1989)

1.3.1.3 燕山晚期拉伸构造事件

燕山晚期构造运动是区内重要构造变革事件,即由早期的压缩变形转变为伸展变形,地层接触上表现为系列角度不整合接触。

南侧的中扬子地区主要表现为两幕构造运动。第1幕发生于晚/早白垩世之间的伸展构造事件,鄂城上白垩统东湖群与下白垩统大寺组呈不整合接触。该运动导致箕状盆地的形成和断坳盆地的发展(图1-3-9)。第2幕发生于古近纪/白垩纪之间,荆门宝塔山见古近系龚家冲组平行不整合于上白垩统跑马岗组上;房县盆地内古近系羊峪组与前白垩系接触。

图1-3-8 固始县段集西陈棚组与段集组接触关系

(据1∶20万区调报告,1989)

图1-3-9 监利—应山地震剖面北段解释图

北侧的南华北地区东段为上、下白垩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而在西段,由于侏罗系和下白垩统的缺失,表现为上白垩统与三叠系和前中生界的角度不整合。晚燕山期构造事件亦存在多幕构造运动,其在地层接触上表现为上白垩统和下白垩统之间、上白垩统和古近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第1幕发生在早/晚白垩世之间,主要表现为上、下白垩统之间呈明显的高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图1-3-10、图1-3-11)。第2幕表现为古近系与上白垩统之间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盆内地震资料显示呈基本连续沉积。

图1-3-10 桐城县十五里坊上白垩统与下白垩统接触关系

(据1∶20万区调报告,1989)

图1-3-11 信阳刘家冲周家湾组与陈棚组接触关系

(据1∶20万区调报告,1989)

1.3.1.4 喜马拉雅早期整体拉张构造事件

研究区内,喜马拉雅早期主要发生的构造事件,是完成燕山晚期的伸展,区内盆地演化,表现为由断陷向坳陷的转化。在区域构造上,表现为新近系呈微角度或高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古近系及更老地层之上。中扬子地区南襄、宝丰、房县盆地的新近系凤凰镇组、沙坪组与古近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江汉盆地内部新近系与古近系之间存在明显的地震反射界面。南华北地区以形成华北南部和造山带内新生代伸展断陷盆地群为特征,其内部以新近系与古近系角度不整合接触最为重要;其次为中始新统与下始新统地层平行或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以及第四系与新近系平行或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