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扬子南秦岭区的分化

扬子南秦岭区的分化

时间:2022-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南侧的商丹洋尚未完全关闭。值得注意的是,兰家畈组的岩石组合具有类似远洋盆地沉积组合特点,可能代表扬子北缘早古生代的裂解已达到初始洋壳的程度,保留了洋岛-海山、枕状玄武岩、硅泥质建造组合。中晚志留世构造背景由伸展转为挤压,扬子北缘裂谷逐渐关闭,在两竹地区接受竹溪组粉砂质泥岩、生物屑灰岩、泥灰岩夹细砂岩、粉砂岩沉积,而在随南则接受金桥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细砂岩夹泥灰岩沉积。
扬子北缘_中南地区大地构造

南华纪初(在Rodinia大陆裂解背景下),扬子板块裂解。 北秦岭区,未见南华纪—震旦纪记录,但龟山组中,部分火山岩可能是同期裂解的产物。 古生代时期南北秦岭的显著差异,可能暗示商丹洋的开启:早古生代,在秦岭群北侧,形成碎屑浊积岩和火山碎屑岩组合,为弧后盆地沉积,同时出现了古生代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组合(弧后扩张形成的SSZ型蛇绿岩组合)和稍晚与俯冲相关的TTG组合。 表明商丹洋在晚古生代末向北消减俯冲,并导致北秦岭与华北完成弧-陆对接,形成了北秦岭早古生代造山带。

南侧的商丹洋尚未完全关闭。 襄樊-广济断裂以北的南秦岭区,在南华纪—早古生代处于以伸展为主的环境,大致经历了两次裂谷裂解-关闭过程。 南华纪时期,形成扬子北缘北西向(武当—随县)陆缘裂谷,初期形成一套近源快速堆积的陆源碎屑岩组合并夹少量火山岩喷发沉积,随着裂解作用进一步发展,火山活动加剧,形成大套基性-酸性双峰式火山喷发沉积组合。 该套基性火山岩主要为拉斑玄武岩,有少量碱性玄武岩,构造环境投影点同时跨及造山带与非造山带,岛弧火山岩区和大陆火山岩区,且以前者为主。 此后经历短暂宁静期,接受了细粒陆屑复理石-冰碛泥、砾岩-砂泥岩沉积。 其后裂解作用再次发生、加剧,形成一套以基性为主夹少量酸性的双峰式火山喷发沉积和陆缘碎屑岩沉积。 该火山岩中碱性玄武岩明显增多,投影点主要落于大陆(裂谷)火山岩区。晚期,裂谷扩张停止,转入震旦纪稳定碳酸盐岩台地沉积。

中寒武世始,新的裂解活动开始,扬子、南秦岭区的分化逐渐明显,以曾家坝断裂、两郧断裂夹持的武当山地区、新城断裂和襄广断裂夹持的随南柳林—三里岗地区,代表了同期裂谷中央带,形成寒武纪—奥陶纪外陆棚-盆地相竹山组碳泥质碎屑岩夹泥碳质灰岩、夹基性火山喷发沉积,双尖山组含碳质灰岩、含泥质硅质灰岩、硅质泥岩、粉砂岩,夹玄武岩沉积,古城畈群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夹玄武岩、辉斑玄武岩沉积;裂谷南侧裂谷边缘坳陷区,形成巨厚的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堆积,并发育重力流沉积,随着海侵进一步扩大,奥陶纪接受了高桥组泥岩、钙质泥岩夹硅质泥岩、泥灰岩沉积和权河口组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细砂岩沉积;裂谷北侧沉积演化与南侧基本一致,自下而上沉积了以碳酸盐岩为主夹少量碎屑岩的陆棚相沉积。

早志留世裂解活动达到最大化,且裂谷中心不断向南东迁移,志留纪的沉积顶界由北向南抬升,显示早古生代裂谷盆地由北向南依次抬升关闭。 早志留世早期,两郧一带接受上津组浅海陆棚碎屑岩沉积;两竹一带沉积大贵坪组硅质、碳泥质岩系和梅子垭组陆屑浊积岩夹基性火山碎屑岩沉积;随枣一带则接受兰家畈组以基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为主,夹少量碳质泥岩、碳硅质岩、生屑灰岩和粉砂质泥岩沉积。 值得注意的是,兰家畈组的岩石组合具有类似远洋盆地沉积组合特点,可能代表扬子北缘早古生代的裂解已达到初始洋壳的程度,保留了洋岛-海山、枕状玄武岩、硅泥质建造组合。 中晚志留世构造背景由伸展转为挤压,扬子北缘裂谷逐渐关闭(对商丹洋盆消减的构造响应),在两竹地区接受竹溪组粉砂质泥岩、生物屑灰岩、泥灰岩夹细砂岩、粉砂岩沉积,而在随南则接受金桥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细砂岩夹泥灰岩沉积。 同期活动断裂向南迁移至两竹—随南一带,活动区域缩小至两竹断裂与曾家坝断裂夹持的区域,以早志留世的基性火山喷发沉积为代表,同时发育碱性超浅成侵入体就位,其岩石化学特征显示具造陆抬升岩浆活动的部分特点,可能代表了裂谷的关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