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时间:2022-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西南地区具有世界上分布最广、类型最齐全、发育最完整的喀斯特地貌。(课前热身,期望学生从中感受到喀斯特地貌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世界上研究喀斯特地貌的最早记录,比最早进行喀斯特分类的欧洲人诺曼早200多年。徐霞客为我国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教学片段二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_学“地”明理树人

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 凌 敏

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劳动技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思想道德素质更被列为各种素质之首。作为地理教师,也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应该在课堂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学科德育,促进其道德素养的提高。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好学科德育?本人以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喀斯特地貌”内容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研究: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挖掘课外德育资源、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多样的教学手段,通过让学生合作学习、介绍我国历史名人、引导学生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辩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养成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树立文化自信;提高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增强表达能力和合作、竞争意识等。现将这节课的主要教学设计呈现如下:

“喀斯特地貌”为高一地理第一册第二篇“岩石与地貌”中的“专题7 地貌”中的一部分,学习这一篇章的重要性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各种地貌为人类提供了多种资源和经济活动场所,人类活动又对陆地环境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因此,喀斯特地貌的学习对于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西南地区具有世界上分布最广、类型最齐全、发育最完整的喀斯特地貌。教师通过大量的实例素材及探究活动,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地理的角度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这节课的设计采用小组讨论、分组发言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深化并解决问题,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片段一:

引入:展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地理美景以及古代著名文人志士对此景所作的诗句。(课前热身,期望学生从中感受到喀斯特地貌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视频:简介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概括分析:

1.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必备条件。

2.比较我国的南方与北方,哪个区域较易出现喀斯特地貌?

(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提高读图能力。)

归纳:我国的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泛、发育最完整、类型最齐全的区域之一。

强调: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作用以及相关方程式。

流水的作用:(1)侵蚀作用

视频:桂林山水,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代表(主要展示峰林与峰丛)。

讲解峰林、峰丛以及孤峰的区别,引导学生了解喀斯特地貌类型丰富多样。

师:请每位同学伸出一只手,像我这样把手鞠起来,这就是峰丛,手指就是一个个山峰,它们在同一个底座上,彼此相对比较接近。然后再把手掌平展开,像我这样,把手指末节竖起,并尽量拉伸开距离,这就是峰林了。每个手指代表锥形的山体,它们相对是独立的,而手掌代表相对平坦的溶蚀盆地,如果一大片平地上只有一座孤立的山峰,它就叫孤峰。

教学片段二:

学生活动:“猜猜它是谁”

将班级里的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到16张照片。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把照片后的编号分别填入任务单的表格中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名称旁。

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分类——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

强调: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再造作用以及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流水的作用:(2)堆积作用

活动意义:学生在课堂中的有效参与主要体现在活动中的动手、动脑以及小组的合作交流方面。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的知识往往会让他们印象深刻,这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学片段三:

中国有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也有我们自己的“喀斯特之父”。

介绍:徐霞客,名弘祖,是我国明末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他22岁开始外出游历,一生考察了祖国大部分河山,并且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都详细记录下来,后人将其整理出来,称为《徐霞客游记》,这是我国古代地理学的宝贵文献。徐霞客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是喀斯特现象。他在广西、云南、贵州一带考察时,亲自探查了100多个地下溶洞,详细记录和分析了石灰岩地貌的特征、分布和成因等。这是世界上研究喀斯特地貌的最早记录,比最早进行喀斯特分类的欧洲人诺曼早200多年。徐霞客为我国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开展探究活动。

教学片段四:

学生活动:“喀斯特地貌之我见”

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贵州的第一产业(即农业)占全国最大比例,但农业发展速度缓慢,跟其他农业规划较好的省份无法相比,“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充分展露了如今贵州一些农村的发展现状。在贫穷落后的贵州农村,经济滞后,农民增收难,农业欠发达。

问题:“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请从喀斯特地貌的角度分析为何贵州地区发展农业较为困难。

基于上述案例,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关于学科育人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是落实德育的基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爱国之情人皆有之。因此,在“喀斯特地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注重展现我国喀斯特地貌之美、之新奇、之独一无二,努力让学生从“视、听、感”三方面深刻了解喀斯特地貌的魅力,使学生爱上喀斯特地貌进而上升到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学生深切地热爱祖国,自然会萌发建设祖国的强烈愿望,进而升华为热爱和建设伟大祖国的崇高理想,至此,本课堂的德育价值也就实现了。

第二,适当利用课外德育资源,为落实德育添砖加瓦

要使学科德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利用课外德育资源,为德育添砖加瓦。在“喀斯特地貌”这个教学案例中,对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的介绍,就利用了课外的德育资源,如引用了《明朝那些事儿》中的内容介绍徐霞客生平,比较生动、有趣,更贴近现代人的视角;引用《徐霞客游记》中的内容来介绍徐霞客对喀斯特地貌研究所作出的贡献,凸显其为追求科学知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通过教学激励学生珍惜眼前美好的学习环境,利用青春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勇于探索,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德育保驾护航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科德育的落实保驾护航。

教学片段二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喀斯特地貌的各种类型,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猜猜它是谁”的小组活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观察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能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分工、学会协调,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

对“喀斯特不同地貌类型”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独立探索精神与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在教学中除运用常规教学手段外,如果教师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落实学科德育也有很大的帮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使教学达到更好的德育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