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带着书画去旅行

带着书画去旅行

时间:2022-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4月1日至6月25日,台北故宫推出的“行箧随行——乾隆南巡行李箱中的书画”特展,在没有《乾隆南巡图》藏品的情况下,展现其在旅行中对书画的独特赏鉴方式,同样饶有趣味。据统计,乾隆皇帝在位期间的巡行活动超过150次,其中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六次南巡。对于痴迷书画收藏与鉴赏的乾隆而言,携带大量书画藏品在路上观赏、吟咏题跋,成为乾隆南巡的一个重要特点。
带着书画去旅行_世界遗产地理第3

撰文、供图/风入松

大家所熟悉的“乾隆南巡”多半来自影视剧中,乾隆皇帝意气风发地带着几个随从南下探险、谈情说爱,或者是12卷《乾隆南巡图》中体现的动辄两三千随扈的豪华盛大场景。而4月1日至6月25日,台北故宫推出的“行箧随行——乾隆南巡行李箱中的书画”特展,在没有《乾隆南巡图》藏品的情况下,展现其在旅行中对书画的独特赏鉴方式,同样饶有趣味。而作者更是从画作细节入手,带我们了解乾隆南巡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 展出的《富春山居图》(子明卷)。此画虽为赝品,但被乾隆误当作真迹,在南巡中多次携带,并在画上题写题跋,几乎填满了所有空白。摄影/风入松

明代钱谷的《惠山茶会图轴》(局部),画面描绘了在蔚然深秀的长松巨木中,几位文士、僧人围绕八角形池饮茶闲话,有书童汲水,煮泉烹茶。惠山是乾隆南巡必游的景点,这里有被“茶圣”陆羽评定为“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

乾隆四十九年(1784),在最后一次南巡即将结束回京时,乾隆皇帝在历次南巡的目的地杭州,发布了一篇重要文章——《南巡记》,为自己前后6次,时间跨度达33年(1751~1784)的南巡做历史总结。在《南巡记》中,这位75岁的老皇帝总结自己即位50年来一共做了两件大事:一件大事是“西师”(1755~1757年两次进军西北伊犁,平定准噶尔、蒙古叛乱),另一件大事便是“南巡”。“南巡”一方面为稳定江南,安抚江南百姓、士人;另一方面是为治理好黄河、淮河、海塘工程,这是关系到保障江南粮仓、维护王朝的根本举措。

据统计,乾隆皇帝在位期间的巡行活动超过150次,其中最引以为豪的就是六次南巡。南巡一般从正月中旬出发,到当年4月左右回京,每次历时105至125天不等,这是跨越春夏两季的长途旅行。对于痴迷书画收藏与鉴赏的乾隆而言,携带大量书画藏品在路上观赏、吟咏题跋,成为乾隆南巡的一个重要特点。

了解这些,再通过台北故宫推出的“行箧随行——乾隆南巡行李箱中的书画”特展,了解其巡幸游历的艺术生活,从中引申出一些关于乾隆的新话题,也不失为一次有趣的尝试。


私人定制游览图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对江南魂牵梦萦,主宰天下的帝王也概莫能外。相对于现在的孩子14岁就可能“周游列国”的幸福生活,乾隆十五年(1750),年近40岁的乾隆皇帝还从未亲访过江南。他对江南的所有印象与知识,皆构筑在相关图籍或他人的描述上。每当想到即将到来的江南之行,自然充满兴奋和期待。展览的第一单元即是“行前准备”,主要展品是清代董邦达(1699~1769)的《西湖十景图》卷。

董邦达是浙江富阳(位于现杭州西南部)人,自然对西湖风物十分熟悉,他善用枯笔皴擦,设色淡雅,笔墨松秀,乾隆非常喜好他的画,加之又姓董,所以认为是继承书画家董源、董其昌一脉正统,以“三董”并称。乾隆十五年,已经是内阁学士、吏部右侍郎的董邦达绘制了这件《西湖十景图》卷。当年二月,作为臣工在南巡前提供的“江南旅游资讯”,这幅画勾起了乾隆的游兴。

虽名为“十景”,画上却标出54个景点,将西湖可游处扩增5倍以上,犹如一张西湖的景点导游图,实为“招游”之作。乾隆认为此图笔墨精妙,出类拔萃,特在其上题诗,诗句最后有“明年春月驻翠华,亲印证之究所以”,流露出他对游览西湖的期待之情,打算于第二年春天南巡时,印证实境与画境的异同。

若在这些景点中找寻我们熟知的西湖十景,会发现有一处异常,就是“南屏晚钟”一景。这是有关净慈寺的景点,黄昏时寺中清越悠扬的钟声响彻云霄,发人深省,故称“南屏晚钟”。但在画里却写成了“南屏晓钟”,这是偶然的错误吗?其实这处是有意改之,春天正是南巡的时机,而乾隆也只在白天游览名胜,所画景点也应该只是白天可以领略到的,所以把“晚钟”改为“晓钟”。这与张宗苍进献的《吴山十六景》图册,有关夜景的名称一律改为白天一样,因此这不愧是一件乾隆皇帝的私人定制游览图,画家在卖力地推销家乡的优美景点,天子的尊荣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收集美景的相关资讯,行前准备还包括出行的各个方面:按照清代制度,皇帝巡行,凡是经临之处,地方官员必须预先拟好行进路线,依照行程段落分段绘制,详细注明行程起止、驻跸(特指帝王、后妃出行暂住)行宫位置、州县沿革、史迹源流、山川名胜等内容,进呈御览认可后方能筹备。乾隆首次南巡共分18程,全程5800余里。特展中展出了第11程和第12程纪程图册,绘制了从扬州府江都县至镇江府金山行宫等处的地理形势。各册图文并茂,青绿设色淡雅朴素,构图简洁,每册可以说是一件小型地图。

即景印证存误差


中国绘画从本质上来讲,更多的是一种线条与笔墨的艺术,画家是用一颗经过文化陶冶的心来描绘真实的山水。明代董其昌在揭示真实山水与山水画之间的区别时,有一句经典之言:“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精妙论,则山水绝不如画。”可见,他认为自然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不可能完全等同。

但在乾隆的评判标准中,似乎画境与实境相同才是好作品,他处处“即景印证”。乾隆第一次南巡时,特意携带了明代文徵明的《金山图》。这幅作品的万顷波涛中,矗立着一座草木葱茏的岛屿,江上点缀着片片白帆。从画幅顶端文徵明的长诗来看,画的是镇江金山。此图在乾隆初年就被收藏于御书房,从未被题咏。这次乾隆终于有机会坐在金山江阁展玩《金山图》,为画题诗“不到江天寺,安知空阔奇”,可见难掩欣喜之情。景与画对照一番后,他肯定地说:“携将亲证取,当境固如斯。”看来乾隆认为文徵明的画与实景极像。

乾隆极喜欢金山,以至于后来静明园玉峰塔影、避暑山庄小金山、北海远帆阁等建筑都仿金山而建。不过稍微对金山风景有一点印象的人,都会记得这座小岛上的宝塔——金山寺(又称江天寺)的慈寿塔。寺塔与金山合为一体,造成视错觉,使人觉得这座高仅44米的小山高耸孤兀,故而成为园林寺观建筑的典范,也是景点最重要的特征。不过反观文徵明的《金山图》,岛上并没有塔,只有一座茅亭。若考察同时展出的《乾隆南巡纪程图》第12程的图像,则可知当时金山寺慈寿塔俨然在目。这真令人哑然失笑,原来天子也是“睁眼说瞎话”。可见,乾隆的“即景印证”之法名曰“印证”实景,看来尺度弹性很大。就此画而言感觉是先入为主,充满了对明代大画家文徵明的敬意而叫好,着眼于会心和精神吧。

乾隆喜好饮茶,对饮水要求极高。据《内务府来文》记载,乾隆南巡途中在直隶境内用香山静宜园泉水,在山东境内用济南珍珠泉水,过红花埠入江苏境内用镇江金山泉水,到浙江境内用杭州虎跑泉水,都是专门安排专人输送。

惠山是乾隆南巡必游的景点,到此自然要来品尝“茶圣”陆羽评定的天下第二泉——惠山泉。第六次南巡时,专门带来了明代钱谷的《惠山煮泉图》,画面描绘了在蔚然深秀的长松巨木中,几位文士、僧人围绕八角形池饮茶闲话,有书童汲水,煮泉烹茶。

唐代开凿的惠山泉有上下两池,上池圆,有八边形围栏,水色澄碧,适宜饮用。下池方,虽一脉相通,但水质不如上池清澈。钱谷以秀雅的笔墨表现了在上池茶聚的场景,自题“惠山煮泉图”。乾隆在此展卷欣赏,然后在画上题“此地诚远俗,无尘便是仙。当前一印证,似与共周旋”。看来乾隆皇帝秉持了一贯“以境证画”的习惯,更通过画作,想象自己也加入了那场200多年前天下第二泉边的优雅聚会。

“行箧随行——乾隆南巡行李箱中的书画”特展展厅。摄影/风入松

● 图1《乾隆南巡纪程图》第12程。由图可知当时金山寺慈寿塔俨然在目。

● 图2 明代文徵明的《金山图》(局部)。图中并无慈寿塔,山顶只有一座凉亭。可与《乾隆南巡纪程图》形成对比。

● 图3 范仲淹的后人范瑶进贡的《圣驾南巡欢迎曲》。

“路贡”书画显微妙关系

乾隆南巡,耗费甚巨,一路上各地官员士绅望风迎接,争先恐后、千方百计表现忠心。如在第三、第五、第六次南巡时,两淮盐商每次都进献100万两银子供他沿途“赏赉”(赐予、给予),乾隆倒也照单全收。对于乾隆收藏书画的嗜好,自然也有投其所好者。沿途进贡的书画,也是此次展览“行李箱中书画的来源”单元的重要部分。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送礼,除了皇亲国戚、一二品大员之外,其他官员士绅送礼只能通过一二品官员转呈。此次展出的《圣驾南巡欢迎曲》册页就是这样一件作品——由身份特殊的范瑶进贡,他在册页末尾的署款是“原任山西太原府革职知府”,颇为耐人寻味。

范瑶是范仲淹的后代,范仲淹曾在苏州购地1000多亩建立义庄,每年供给族人粮食、衣料、补助婚姻、丧葬、科举费用、借助义庄房屋和贷款等7项。雍正七年(1729),范瑶也捐助了千亩土地,延续了范仲淹周济族人的“义田制度”,被雍正旌奖。乾隆首次南巡抵达苏州之时,范瑶率领族人集唐、宋、元、明四朝的诗中颂圣、歌咏太平盛世的句子,组合成100首七言绝句,并注明原诗之朝代、作者,以工整小楷抄录在金笺纸上,装裱成32开册页进贡。这件贡品虽然在艺术性上难属上乘,但范氏的良苦用心想必给乾隆留下了极好的印象。首次南巡游览苏州天平山时,乾隆便给范氏的“高义园”赐额并屡屡题咏,此园也成为后来乾隆南巡的必游之地。这套册页也被收入乾隆的行李箱,带回宫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句诗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这是北宋隐士“梅妻鹤子”的林逋咏梅的诗句。林逋诗文书法都很好,目前存世只有三件墨迹,这次展览里的两件都是信札,属国宝级文物。这两件信札是乾隆的词臣,曾奉命治河的重臣——裘曰修进献的,乾隆非常喜欢,第五、第六次南巡均带在行李箱中,与林逋的《松扇五诗卷》(今藏于故宫博物院)一起,每次来到西湖孤山,都要在西湖上对景吟诵欣赏。

林逋早年事迹不详,为何隐居,也无记载。根据《梦溪笔谈》《墨客挥犀》等宋人记载,林逋虽然隐居在西湖孤山,但非常好客。自己喜欢乘船出游,便训练了两只仙鹤,有客人来访时家童就开笼放鹤,仙鹤盘旋许久又飞回来,犹如发出信号,林逋看到后就会回家会客。同时代的人也有曾指出林逋未必符合隐士的标准,但他得到宋真宗的赏识,可谓愈隐愈显,去世后宋仁宗还赐谥号“和靖先生”。

大诗人陆游的评价最夸张,他在《放翁题跋》中说每当看到林逋的书法,“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这样灵妙的墨宝,下属进献上来,乾隆皇帝怎能不高兴?裘曰修最后还总结道,若人能自立于世,即使现在籍籍无名,以后也有可能与天子成为异代知己,所以“斯世而尚有隐君子如林逋其人者,亦可以闻风兴起也哉”。不过这种吹捧虽然卖力,反过来看也就是说还有贤才隐居,未必人尽其才,不过好在乾隆似乎没有想到这一点。若与唐代奸相李林甫向玄宗汇报的“野无遗贤”的标准而论,裘曰修还不算拍马屁的顶尖高手。

“十全老人”乾隆认错

乾隆皇帝勤于政务,文治武功卓有成效,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号“十全老人”,还郑重其事地写了《御制十全记》。这样颇为自负的皇帝,焉能“认错”?这就得从本次展览的另一件国宝级书画——北宋黄庭坚的《寒山子庞居士诗卷》谈起。开头的几句诗,内容贴切,语言简洁:

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水流如激箭,人世若浮萍。痴属根本业,爱为烦恼坑。轮回几许劫,不解了无明。

这是唐代僧人寒山子的诗句。人生在世,世事无常。佛教把“贪、嗔、痴”视为“三毒”,愚痴而不明事理,爱欲而不能自拔,都让人五蕴炽盛,烦恼无穷。即使经过几次轮回,若不用智慧使人开悟,内心仍然是混沌一片。句子简洁明了,很容易引起观者共鸣。

根据《南巡盛典》记载,乾隆在第二次南巡时得到此卷,非常高兴,因为他自言20年前就爱临摹黄庭坚书法,所以在南下的龙船宝应舟中乘兴临摹了一次,还把临本赐给了属于盐商的扬州倚虹园,之后被刻石留于园中。由此推断,也可能此卷是由盐商进献的。在带回京重裱之际,乾隆还为书卷题写了“超脱尘根”四字引首。

此后过了38年,乾隆85岁退位,当了3年太上皇,在3年中某一天,他重新展玩审视此卷,越看越觉得不对劲,诗文与寒山子的原诗(第一首第三、四句原诗为“痴属根本业,无明烦恼坑。轮回几许劫,只为造迷盲”)有出入,大概认为黄庭坚不可能抄错抄漏这么多句子。然后再看书法,也断定不是真迹。想到自己被“赝品”欺骗了多年,还把这卷定为上等,编入了《石渠宝笈》,乾隆立刻提笔在卷首黄绫隔水上写下了“双钩既伪诗更误,向谓上等,实错”一行字,并盖上了“太上皇帝”“十全老人”两方印章。

乾隆能够认错,非常罕见,那么他对这个错的判断准确吗?其实黄庭坚只是顺手改了寒山子的诗,而且黄庭坚的题识中“任运堂试张通笔”字样也提供了重要线索。它不仅留下了很少能够记载的古代制笔人的名字,而且明确知道黄庭坚是在任运堂所书。

据考证,任运堂是黄庭坚在元符元年(1098)十月至元符三年(1100)之间,在戎州的居所。“任运”一词是由唐代洛阳福先寺仁俭禅师的偈语而来,体现的是其任运随缘的心态。

黄庭坚因被认为是苏轼一党,曾屡遭贬谪。元符元年三月,黄庭坚从黔州(四川彭水)出发,由长江行船于六月间抵达戎州。受3个多月的船上生活启发,他自称在戎州时,观船夫荡桨,而悟用笔提顿之法,深刻体悟到古人沉着痛快之理,故而书艺又有大进。因此戎州时期是为黄庭坚书风重要转折时期,力与意的完美结合,加上黄庭坚受参禅影响,书法自然无拘无束,在笔画之间表现出以韵胜之、旷达自由的风神。《寒山子庞居士诗卷》正是这一时期的精品。

从点画细节分析,也绝非双钩填墨之作。黄庭坚行笔较从容,墨色饱满丰腴,干了以后在笔画边缘厚积,甚至可能有墨渍痕迹,可能因此让乾隆误认为是双钩填墨法造的赝品。但乾隆早年为什么毫无疑问呢?推测很有可能与他老年的视力有关。

台北故宫藏有一件乾隆时期的显微镜,木盒上有乾隆丙子(1756)的题诗,大意是这个显微镜能照小为大,明察秋毫,但是“我思水清喻,置而弗用之”,因为信奉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乾隆当年虽然已经46岁,眼睛已进入老花之时,但观念上仍不能接受显微镜。这种把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套用到实用需求颇为削足适履,毫无逻辑可言。由此可知,在85岁高龄当太上皇之后,老眼昏花的乾隆难得认一回错,却适得其反,成了一桩笑谈。

不得不说,这次特展,有别于过去的按朝代、流派或个人作品的展览,特展从巡游旅行的角度切入,通过梳理,让人进一步了解乾隆皇帝的鉴藏活动。当“南巡”与“书画”碰撞,或许能够让观众跳脱现代旅行既有框架,启发我们对于旅行方式和意义的思考,激发出更多元、更活泼的想象与追求。

● 图1 乾隆在《寒山子庞居士诗卷》上写题跋“双钩既伪诗更误,向谓上等,实错”。

● 图2 乾隆像(御制诗集第二集)。

● 图3 宋代黄庭坚的《寒山子庞居士诗卷》,书写的是黄庭坚修改过的唐代僧人寒山子的诗句。句子简洁明了,易引起观者共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