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力促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浙江省力促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2013年底,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共有11630多家,创造的工业增加值、税收等均占工业企业的20%左右,特别是其开发的新产品对工业的贡献率超过30%。浙江省一直十分重视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出台政策措施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探索了一条符合浙江省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之路,有力促进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近10多年来,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浙江省力促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_2015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报告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拥有一定科技人员,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专有技术或先进知识,通过科技投入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最主要的特征是以创新为使命和生存手段。截至2013年底,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共有11630多家,创造的工业增加值、税收等均占工业企业的20%左右,特别是其开发的新产品对工业的贡献率超过30%。

一、浙江省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做法与成效

浙江省一直十分重视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出台政策措施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探索了一条符合浙江省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之路,有力促进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主要做法

1.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

近10多年来,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02年,省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2002〕11号),文件规定经认定的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参照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关于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工作实施意见》(浙科发高〔2002〕201号)文件规定,鼓励经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到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进行难题招标和网上签约,对其已在网上签约的项目,优先给予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的支持。2013年,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提出实施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对符合条件的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申请国家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新园区设立创新基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抓好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2.推进科技要素市场化改革

一是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建立科研经费、职称评定与科技成果转化紧密结合的“两挂钩”导向机制,包括科研经费补助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成果转让实绩相挂钩;省属科研院所经费安排以绩效为导向;改革完善教师职称分类评审评定。二是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建立科研人员、大学生创新创业“两保留”激励政策,包括支持高校教师离岗创办科技型企业,派出期间原岗位、职级、工资福利保留不变;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浙高校全日制学生休学创业,可保留学籍2年。三是建立企业融资、人才引进“两突破”激励政策。包括优化科技型企业融资环境,推动科技型企业到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制订《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团队引进培育计划实施办法》,加大创新团队和人才的培育建设力度。四是探索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科技资源、科研设施“两开放”共享机制。出台《关于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若干意见》,加快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已有162家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参加大型科学仪器的开放共享,涉及仪器1800多台。

3.开展科技专项服务行动

各级各部门开展各类科技专项服务行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2013年7月,省政府启动科技专项服务行动,把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6大专项行动之一,计划到2017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万家。积极开展科技金融服务专项活动,在全省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工作,帮助科技型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活动,省科技厅、经信委、教育厅等部门联合开展产业导师认定,打造产学研联盟,推动企业共性技术难题解决。2013年,700多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央企合办的科研机构达到562家,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000多项,产学研合作经费达19亿元。

4.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创业基地是小企业成长的摇篮,也是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载体。浙江省创办小企业创业基地始于2004年,10年来已建成小企业创业基地260家,其中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86家,冠名为智慧小企业创业园的120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孵化园25家。至今已有3836家企业得到成功孵化,跨入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行列。杭州市元谷文化创意园素有科技型小企业集聚中心之称,入驻这里的小企业坚持科研与实业有机融合,已涌现出了一批在动漫领域颇具发展潜力的隐形冠军。嘉兴市华新科技创业园的百余家毛衫小企业,经过孵化已有三成企业成了毛衫行业的领头羊。嘉善县科技孵化园创办10年来,已孵化出科技型中小企业34家,双软认定企业17家,并有6家企业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完成科技项目600余项。

5.组织咨询机构提供智力支持

浙江省咨询行业坚持把管理咨询寓于经济发展的大局之中,在服务项目、服务方式上紧贴现实需求。近3年来,全省有100多位管理咨询师、创业指导师走基层、进企业、跑园区,热心为企业支招,积极为转型献策,在参与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资深管理咨询公司积极开展融资策划业务,把上市融资融入于咨询服务之中,注重抓好有上市意向企业的培育工作。主动与小企业创业基地结对子。从2010年开始,经省中小企业局牵线搭桥,全省有28家管理咨询公司(创业辅导中心)与55个小企业创业基地结成了帮扶对子。4年多来,咨询师们深入园区,上门问诊,现场号脉,累计开展各种形式的辅导活动达360多场次,成功培育创新型示范企业300余家。

6.积极搭建服务平台

一是创建网络服务平台。这一平台自2012年9月在全国正式开通运行,是我国首家网络服务平台,目前已完成145个功能模块、1135个功能点、3562个功能项的开发。通过服务大厅、服务热线(96871)、互联网、多媒体终端、移动终端等5种服务载体,为全省中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人力资源、技术支持、知识产权、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管理咨询、融资服务、法律维权、质量标准10大类服务,仅2013年就帮助2102家企业获得了信贷、仓储质押等贷款58.86亿元。二是创建融资担保平台。目前,全省已建立科技型担保公司7家,注册资本5.47亿元,截至2013年底,这些担保机构累计为1万家次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提供担保贷款92.31亿元。近2年累计吸引了2800多家创新型、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和1200多个技术创新项目,与140多家投资机构和银行进行对接。三是创建校企合作平台。由省经信委、省中小企业局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合作开办的EMBA研修班,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训了200多名高管。杭州、宁波、绍兴、嘉兴等市,已有40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协作关系,在产学研结合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7.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各地把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来抓,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如湖州市从2008年起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贷款基金,推出了“成长之星”和“隐形冠军”培育计划,现已育成“成长之星”52家,其中有8家已完成股改,进入了上市公司预备队。杭州市每年用于“登羚计划”即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专项资金达5000万元,至今已有近千家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分享了这块“蛋糕”。乐清市近年来提供工业用地2760亩,总投资106亿元,建设了11个具有产业特色的科创园,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二)主要成效

通过长期不懈努力,浙江省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取得显著成效,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潜力股”,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发明专利,取得新成效

统计显示,科技型中小企业用于研发的资金投入占据销售收入10%以上,每年经国家知识产权部门认定的发明专利和实用专利技术在2000项以上,专利拥有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宁波金氏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年销售额刚过亿元的科技型企业,自主开发的ERP模块却有700多个,特别是成功开发的具有“X光机”功能的注塑机,随时随地可以通过计算机对生产现场的压力、速度、温度、时间4项最为关键的制造参数进行设定、追踪和查看,不仅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显著提升,还赢得了法国采购商的青睐。浙江中科兴环能设备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船用皮带卸料机》《垃圾破碎机》两项发明专利,价值达1332万元,并凭借2张专利证书,从商业银行获得融资400万元。

2.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

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实施“四换三名”工程,取得明显成效。鄞州区福士公司近年来投入1220万元,将300台数控车床进行了自动化升级改造,如今一个员工同时可操控10台车床,日产量增加到1万个,效率比原来提高了10倍,成为“宁波制造”中单体设备实现“机器换人”的典范。近3年来,各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有3000多人次参加电商专题培训,已有65%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起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电商化率接近26%。湖州市南浔区一批科技型企业走出了一条“无土栽培”的转型升级新路子,总投资8200万元的3000吨风力发电系统专用特种电磁线项目,给“先登电工”带来了2.1亿元的销售收入。全省有26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厂房进行了改造,自觉拆除了一批违规建筑,进一步美化了厂容厂貌,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一批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发展。

3.两化融合,取得新进展

加大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力度,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赢得发展先机。调查显示,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装备数控化率已达到35%,机器设备联网率已达到28%,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普及率已提高到57%,MES(制造执行系统)应用率已扩大到25%以上。例如,以生产数字电视为主导产品的宁波市博一格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近10年来从制造到智造,平均每半年推出一款新品投放国内外市场,款款达到预期目标,RFHD技术产品已稳居全国前三名,并取得了40多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又如湖州市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借助两化融合创新这一“魔方”,2015年前4个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7.55亿元,利税36.78亿元,利润24.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4%、12.2%、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35.12%。

4.创新基金,取得新成果

近年来,浙江省着力抓好创新基金项目实施工作,有力促进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一是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化。据浙江省科技厅对525项省级创新资金项目(其中国家创新基金项目308项)的绩效调查,创新基金项目平均每项实现销售收入4153万元,创汇94万美元,利税782万元,资产达到1.14亿元。二是助推企业上市发展。一批企业逐渐成长为行业领导者,一批企业成长为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企业,新和成股份和精工科技等40多家企业成功上市。三是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浙江省获国家创新基金资助的项目中,超过40%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企业通过创新基金项目的实施,提高了自身的研发能力,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四是提升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通过实施一大批国家和省级创新基金资助项目,有效提升了区域块状经济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的市场竞争力。如东阳市磁性材料产业20多个项目、台州市医药产业40多个项目、绍兴市纺织行业50多个项目获创新基金资助,大大提高了块状经济的发展质量。

5.出口创汇,取得新进步

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一直处于出口创汇第一方阵中,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出口仍保持了年10%左右的增幅。出口市场已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品种既有传统的五金、丝绸、汽模配等产品,又有芯片、光学仪器、3D打印等高科技产品,种类已超过2300多种。由嘉兴市景焱智能装备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四工位芯片测试机”,不仅列入了浙江省首台(套)项目,而且产品成功打入美国泰科电子、法国施耐德电气等知名企业,同时还吸引了风投机构投资1500万元在嘉善县归谷园区建造生产线,实现规模化生产。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调查显示,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定标准不统一

目前,什么样的企业可以认定为科技型企业的认定标准,没有统一标准。有的地方认定随意性大,有的市县把生产与电器相关的企业(如电缆生产厂家、空调零部件制造商等)一概列入了科技型企业,有的光伏企业既无研发团队,又无专利技术,也被贴上了科技型企业标签。

(二)企业人才引留难

据对百家企业问卷调查显示:有近42%的企业,一线工人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员工几乎为零,拥有职高学历的员工也不足10%。企业普遍反映,现在人才引进的成本过高,尤其在引进海外人才方面,竞争非常激烈,一般的中小型企业在省里面很难争取到相关名额。如,金华市某公司2012年从日本引进了4名退休的技术高工担任企业顾问,2013年日本顾问对企业有个指导项目,为此企业从德国引进4000多万元的设备,在产品调适、操作方面碰到很多困难,而日本顾问一个月才过来指导一次,解决困难的力度也有限,在此期间设备无法投入生产,损失较大。再就是一些技术人员心态浮躁,在一家企业里安心干满3年的技术人员不足20%。同时,与吸引人才入驻相配套的住房问题、子女入学问题、生活环境问题等没有很好地解决,引进人才难以留住。

(三)技改资金到位慢

从这几年的实际情况看,企业为创新的付出与政府给予的补助不对称。补助金额偏小,全省20个工业强县,去年用于扶持中小企业的专项资金多的也就1000万元,少的只有几百万元,企业完成一个技改项目或获得科技型示范企业称号,能得到的补贴也就5万—10万元。资金到位滞缓。嘉善县有几家企业一致反映,财政给予专项补助资金一年半载到不了企业账户,去年市级财政戴帽下拨的补助资金至今没有兑现,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搞技改的积极性。中小微企业科技项目评定门槛较高,科技评选项目只要跟钱挂钩、有资金奖励的,地方财政部门都会介入开展联合评定,对中小微的科技项目卡得比较严,不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四)产学研结合“两张皮”

科研与实业“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如,金华市某公司在省政府组织的一次拍卖会上,花了120万元,拍买下浙江大学的一个科研项目,投入产业化以后,发现该项目还不成熟,导致经费超出预算,效果不佳。在企业和高校的合作研发过程中,由于老师对企业缺乏共同的荣誉感,再加上企业和高校的管理体制不同,往往导致研发时限、研发成果达不到企业预期效果。临安市有1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名义上都与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有的还挂着博士后工作站、大学生实践基地的牌子,但至今一个科研项目都未成形。

(五)知识产权难保护

专利技术被仿冒和盗用的案例呈上升趋势。据统计,2008—2012年,浙江法院受理知识产权民事、刑事和行政一审案件35703件,审结34005件,同比前5年增长5倍多。侵权案件增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企业重专利技术开发、轻知识产权保护,研发成功后没有及时申请专利,有的被同行企业窃取甚至抢注;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引导不够、查处不力,有些跨省域案件还受到地方保护主义侵扰。调研中,很多企业反映目前因仿冒问题带来的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不断增大,特别是在原始创新和发明专利方面,企业为此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与时间,一旦被仿冒,要么为侵权纠纷耗尽精力,要么任人仿冒,创新成果可能前功尽弃,严重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热情与动力的提升。

(六)公共服务不完善

现有的公共服务平台偏少,而且布局不够合理,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离得太远、贴得不紧。企业为检测一个新产品往往得往返几百里,等待几个月,严重影响生产,乃至失去商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存在“重建轻管”问题。目前,浙江已建立60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基础条件、行业专业、区域创新等平台类型。在调研中,企业反映这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没有真正发挥出作用,平台没有真正对企业开放,也没有相关部门明确其服务指南,包括平台服务职能和收费标准等。据省工商联今年一项调查显示,在“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方面,只有三成多受访企业共享过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说明企业从全社会共享科技资源的覆盖面还不广。有些服务平台开设的服务产品与企业的现实需求不对称,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

三、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对策建议

(一)要从战略高度加快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

从国际工业发展趋势看,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都会打科技创新这张牌,将人才、能源、土地等资源要素向科技型企业集聚。浙江省有108万家中小微企业,如果其中能培育出20%的科技型企业,将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就是培植经济增长点,就是调结构、促转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各级各部门要把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工业转型升级重点来抓,纳入“十三五”规划,突出重点,分层扶持,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

(二)要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政策

一是要提高财政资金用于技术创新的支出比重。2011、2012和2013年省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分别为3.75%、3.99%和4.06%,虽是逐年增加,但与浙江省委《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的要求,到2015年浙江省政府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达到8%还有较大差距,要切实加大财政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大幅提高科技经费支出比重。二是扩大政府采购和补贴支出。扩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支出,在每年的财政支出中,专门划出一块针对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产品进行政府采购。切实发挥财政补贴“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对用自有资金创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增加技术创新投资进行补贴;对有成果的科研开发项目支出进行适当补助。三是调整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大幅度降低税收负担,实现“放水养鱼、涵养税源”,提高中小企业年缴纳所得额门槛标准,扩大中小企业享受低税率优惠政策的范围。向国家有关部委建议,将中小企业所得税起征点上调至20万元。

(三)要切实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力度

一要继续推进科技孵化园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孵化基地档次和规模,推进同行业集中入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入园,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衍生空间,推动企业集聚发展。二要拓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政策,着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进银企合作,探索创新“年审制循环贷款”“企业简易承保模式”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小升规”企业中开展信用评级试点。利用三板市场开放和浙江股权交易中心平台,推进一批“规改股”科技型中小企业到场外交易市场融资;利用国家鼓励发展私募市场的机遇,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公司债。三要组织和引导社会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实行企业辅导员和联系人制度,选择一批公益意识强、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咨询师、创业指导师组成智囊团,每年开展百场公益性辅导活动,“一对一”“一对多”地与孵化企业结对,面对面解答企业在创新中遇到的难疑问题。四要畅通企业获取先进技术渠道。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小微企业加强合作,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企业组建新技术研究开发战略联盟,形成技术研究开发、应用、共享机制。

(四)要建立健全覆盖科技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

一要强化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功能。着力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省平台和10个综合“窗口”平台功能,加快实行42个产业集群“窗口”平台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切实抓好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关的工业设计供需对接信息网、融资中介服务网、企业上市信息网,真正形成服务网络化。二要完善创新融资担保平台。借鉴德国、日本等国经验,建立省、市、县分级出资的再担保制度,完善担保与再担保体系,切断企业之间的互保链风险,开设更多面向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担保产品,促使“融资通”“集合债”“零质押”“一站式”等优质担保产品落地生根。三要抓好技术服务平台增量扩容。要按照面向企业、集约利用、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思路,整合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在重点科技孵化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新建10—20个设施配套、功能完备的技术研发平台、产品检测平台,切实改变共性技术服务供不应求的状况,力求实现“零距离”服务。

(五)要建立健全与科技企业发展相配套的人才支撑体系

一是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根据社会就业需求来确定大学的专业设置,推行“企业+大专院校”的订单培养、“企业+实验室”的合作培养模式,贴近市场需求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统筹职业教育资源,依托大型企业、重点院校建设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通过财政补助的形式,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大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集聚的环境。探索完善专业人才的柔性流动机制,促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性人才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双向流动。参照“大学生村官”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工科类人才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工作。引进区域性专业紧缺人才,在住房、子女入学、户籍等多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切实引导人才向技术创新一线集聚。三是建立健全技术人才流动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劳动关系登记制度,建立完善社会各类就业人员的劳动档案并建立数据库,实行网上共享,便于用人单位及时查询了解就业人员的工作履历及诚信情况。

(六)要进一步健全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

重点抓好四项机制建设:一是目标导向机制。以开展“五帮一化”活动为契机,着重推进以管理咨询为基础的创业辅导体系建设,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的环保节能体系建设,以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为核心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机制。二是培训育成机制。积极试行和推广“创业导师+对口教学+专业孵化”的育成模式,依托经信系统的培训场所,借助大专院校的师资力量,继续开办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员工专业技能培训班,着力帮助企业培养一批技术骨干,缓解科技创新与人才紧缺的矛盾。三是考评督导机制。由政府、社会中介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组成三位一体的考评小组,对列入年度科技型示范企业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督促科技创新各项标准落到实处。四是表彰激励机制。凡是荣获科技型示范企业荣誉称号的企业,由企业主管部门予以通报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此激发企业抓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