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这是中国传统自强不息精神的一种体现。[15]艰苦奋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现实精神写照。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_2015政策热点面对面

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之源和力量之源。《易传》中记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君子处事,就应该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止。《周易》成书于周人之手,而周人的祖先曾经在尧、舜、禹的部落联盟中担任农官。据《国语》记载,周人“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也就是说,由于长期在土地上开展的农业生活,我们的祖先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伟大精神。屈原在《楚辞·九章·怀沙》中,提出“惩连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礼记》中也讲道:“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一书中说,“天有纯刚,故有健用。今画纯阳之卦以比拟之,故谓之象。……天行健者,行者运动之称,健者强壮之名。乾是众健之训。……偏说天者,万物壮健,皆有衰怠,惟天运动日过一度,盖运转混没,未曾休息,故云天行健。”这些都是强调,自强不息是符合天道精神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著名哲学家张岱年认为,“自强即是努力向上、积极进取。”“在古代哲学中,与刚健自强有密切联系的是关于独立意志、独立人格和为坚持原则可以牺牲个人生命的思想。”[10]他在晚年接受采访时曾说,“厚德载物是一种宽容的思想,对不同意见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对思想、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自强不息是对生命的体会,人的生命就是努力前进、奋发向上。因此《易传》一方面讲厚德载物,一方面讲自强不息,就是表示人要有坚强的意志,同时又要有宽容的态度。我认为这两种思想:坚强的意志、宽容的态度在中国文化里面起了主导作用,是一种健康的正确的思想。在历史上,当中华民族受到外来侵略时,一定是反抗而绝不是屈服,它有一种坚定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中国文化的又一特点是比较宽容、博大,像基督教、伊斯兰教进入中国都被中国文化所接纳。历史上犹太人在世界上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到处受排斥,可是它到了中国就融合进了中国文化,融合到了我们的民族之中。”[1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存在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奋发图强,开展了前赴后继的积极斗争。其中,“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谭嗣同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杰出代表。他的《仁学》一书被梁启超称为“将以光大南海之宗旨,会通世界圣哲之心法,以救全世界之众生也”。[12]谭嗣同的《仁学》认为中国要破除封建等级制度,提倡平等,变法图强,实现民族振兴。这是中国传统自强不息精神的一种体现。

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们的祖祖辈辈不断创造了艰苦奋斗的伟大奇迹。在上古时代,黄帝教民养蚕,制作舟车,炎帝斫木为耒耜,课民以农桑;尧帝设官定历,率民战胜旱灾。鲧治水失败,禹继承了鲧的遗志,努力治水。在治水过程中,“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疏河决江,十年未窥其家”;“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传说,大禹为了治水,13年走遍9个州,疏通9个湖,开凿9座山,最终成功遏制了水患。大禹治水,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时表现出来的奋斗精神和坚强意志。

千百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前赴后继,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13]愚公移山的故事,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据《列子·汤问》中记载: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影响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作闭幕词中,用了这个典故。他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14]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强调:“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5]艰苦奋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现实精神写照。

(二)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重义轻利、追求大同的思想

我国早在《尚书》、《左传》等典籍中,就有“以公灭私”、“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临患不忘国”的规范性要求。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要做到“见利思义”。孔子曾经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为浮云”。孔子提出的这个“义”,就是做人的伦理道德准则

孟子继承孔子思想,特别推重“义”。他认为“义”是“人之正路”。为了“义”,孟子甚至表示愿意放弃生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在谒见梁惠王时提出“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的古典。梁惠王对孟子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里孟子特别强调了“仁义”对国家的重要性。

汉代思想家董仲在《春秋繁露》中说:“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他强调,“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汉代陆贾说:“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万世不乱,仁义之所治也。”明末清初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王夫之在其《续通鉴论》中,以“天下为公”为武器,批判封建制度,提出“公天下”的主张,认为“天下非一家之私”。王夫之强调要“贵义重利”,“义利统一”。当时另一位启蒙思想家黄宗羲也主张“天下为公、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国家”是属于一家一姓的王朝。而“天下”则是匹夫所共有。梁启超把顾炎武的这一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思想也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抗外侮的精神资源。

中华民族是有理想的民族,是一个为了实现美好社会不断奋斗的民族。“大同”这一概念的最早出现,大约是在《礼记》中。《礼记·礼运》就记载了孔子的主张。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孟子还描写过这样的理想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大同”和“小康”,虽然是一种带有空想色彩的对未来的憧憬,但是也反映了中国人对未来社会的看法。

大同理想后来被儒家表述为“天下为公”的思想,与“天下为家”之“小康”境界相对照。“天下为公”,既是个人修养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公德的最高原则。它所要求的是关心他人、扶危济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追求平等、公正,视公共利益高于一切。它提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致忠而公”,弘扬“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思想。这是我们的一种优秀文化传统。

(三)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要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绝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思想。同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不断扩大中国优秀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2014年4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指出:“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希望中国和各国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把这个课题研究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总之,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