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双版纳原始傣族村寨导游

西双版纳原始傣族村寨导游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宣慰使早已不复存在,可是曼听村的五个傣族村寨却成了整个西双版纳州傣族传统文化保留最为完整的村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集中。由表4旅游资源分类统计可知,曼听村自然景观资源数量远低于人文景观资源,其人文景观资源中的绝大多数又以傣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为主,占资源单元总数的90%以上。相对于自然景观资源,曼听村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主的人文景观及其高度集中的文化场域才是其优势资源。
曼听村文化旅游资源_边界与利益: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研究

1.旅游资源概况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是一个有13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其中傣族占全州总人口的35%,是西双版纳的主体民族。傣族传统文化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书田野调研的项目选点曼听村社区(本书所述的曼听村社区均指曼听行政村社区)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罕镇(又称“橄榄坝”),地处勐罕镇东边距离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距离景洪市30公里,距离省会昆明市580公里。曼听村社区东邻曼搭村委会,南邻澜沧江,西邻橄榄坝农场场部,北邻橄榄坝农场一分场。辖曼听、曼乍、曼将、曼春满、曼嘎、曼广浓、曼浓岱7个自然村。国土面积12.06平方公里,海拔519米,年平均气温22.7℃,年降水量1311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南瓜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4232亩,人均耕地1.97亩,林地2963亩。现有农户476户,人口2278人,其中傣族2202人,占全村人口的99.2%,其余为汉族,是典型的傣族农村社区。曼听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其中大专8人,高中22人,初中60人,小学90人,在读学生280人,文盲(包括不能讲汉语、不识汉字)1076人。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226.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895.00元,虽然是全国知名的旅游社区,但村民收入主要以林业为主。

曼听村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辖区内有我国保存最完好的五个傣族自然村寨:曼听村、曼乍村、曼嘎村、曼春满村和曼将村,这五个自然傣族村寨共有309户1487人。其地处澜沧江畔,风景秀丽,村寨相连,是当地民族特色和自然风光保存最好的傣族村寨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其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就开始吸引中外游客的注意。后经“公司+村寨+农户”模式发展旅游业,这五个村寨统称“傣族园”,但在勐罕镇社区仍以曼听、曼乍、曼嘎、曼春满和曼将来称呼这些村寨。本书后文所指的“傣族园”、“曼听村”均指这五个傣族自然村寨。

热带、亚热带田园风光是曼听村典型的自然景观资源。而曼听村的自然景观资源则拥有《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所述的“②水体景观旅游资源、③生物景观旅游资源、④自然地带性景观旅游资源、⑤气候旅游资源”等,可谓非常丰富。澜沧江下游流经傣族园西南边,距村寨仅几十米,水域面积宽阔是傣族园主要的水体景观旅游资源。在森林和野生动植物旅游资源方面,傣族园则较为单一,这里地处坝区,适宜农耕,在1006多亩的林地中,经济果林面积316亩,橡胶林面积为690亩,而且橡胶林面积因国际橡胶价格不断上涨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除经济果林中的热带、亚热带水果如泡果、椰子、香蕉等对游客稍具吸引力外,大面积的橡胶林因缺乏多样性并无多少观赏价值,且傣族园并无西双版纳州独具的热带雨林原始森林景观资源,荒山、荒坡、草地均已开发为耕地和经济林地。曼听村的1224.00亩耕地,其中水田824亩种植作物以水稻、玉米和南瓜为主。从种植结构来看,曼听村虽然和众多的中国乡村一样,在田园种植景观方面并无特别吸引人之处,但又有别于内地,傣族世居热带、亚热带河谷,农耕业发达,喜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道路两旁种植竹子、芭蕉等林木,因而依然有浓郁的热带、亚热带乡村田园风光资源。

曼听村冬季温暖湿润,是吸引游客的黄金季节。这样的冬季气候优势不仅是傣族园,也是西双版纳州乃至整个云南省的气候旅游资源优势。

曼听村下属的五个村寨,在西双版纳傣族人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在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上,傣族的统治者宣慰使(官名,傣语称“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在逢年过节之时,经常携带家眷和王公贵族到位于橄榄坝曼听村的五个村寨游玩、赏花。久而久之,曼听村就成了宣慰使的宫廷花园。现在,宣慰使早已不复存在,可是曼听村的五个傣族村寨却成了整个西双版纳州傣族传统文化保留最为完整的村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集中。

2.文化旅游资源特点

由表4旅游资源分类统计可知,曼听村自然景观资源数量远低于人文景观资源,其人文景观资源中的绝大多数又以傣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为主,占资源单元总数的90%以上。曼听村的文化旅游资源还有以下特点:一是曼听村五个自然村均为传统傣族村落,旅游资源非常集中,在较小的地理范围内汇集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有较高的旅游资源密度;二是曼听村的文化旅游资源结合了地理景观的诸多特征,如傣族的干栏式竹楼、傣族的筒裙、庭院文化等与热带亚热带气候密切相关,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

曼听村的自然景观资源虽然也很丰富,但它并不构成曼听村的主体旅游资源,在整个西双版纳州,热带、亚热带自然风光在农村社区随处可见,傣族农村社区的田园风光在云南省临沧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均有分布,在云南省区域内尚不是一种稀缺的旅游资源,因而曼听村的自然景观资源并无比较优势。相对于自然景观资源,曼听村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主的人文景观及其高度集中的文化场域才是其优势资源。

曼将、曼春满、曼乍、曼嘎、曼听五个傣族自然村保留了傣族传统、淳朴的民风民俗,整个西双版纳州傣族的传统习俗在这里可以得到完整的体现,作为旅游园区,它集中展示了傣民族文化和傣乡风情、风光。

表4 曼听村旅游资源单元分类统计

曼听村的文化旅游资源主要由以下内容构成:①传统生活习俗,包括傣族传统饮食、服饰、婚俗、生产活动、接人待物等;②传统干栏式建筑及庭院风光。曼听村保留了西双版纳最为完整的傣族干栏式建筑群落,加之傣族喜在房前屋后种植水果花卉等,因此整个傣族村落具有典型的热带、亚热带乡村田园风光。如今庞大的干栏式建筑群落已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旅游资源之一;③傣族传统节日,包括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等;④传统宗教习俗及寺庙风光。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佛教,村寨内宗教氛围浓厚,神秘的佛寺活动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此外,曼听村的五个村寨村村有佛寺,菩提树、贝叶树、缅桂花等奇花异草簇拥着佛寺古塔,因而寺庙风光也是曼听村典型的人文景观资源之一;⑤传统手工艺包括织锦、首饰加工、制陶、榨糖等;⑥民族传统歌舞及体育活动,包括傣歌、傣舞、丢包、斗鸡等。

随着这五个傣族村寨作为旅游景区的开发,旅游企业在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观光体验旅游的特点,又加工推出了很多带有地方特点、民俗特点、宗教特点等方面的衍生旅游资源,如“天天泼水节”、“傣家乐”、“佛寺参观”、“傣王招新”等。其中观赏热带亚热带田园风光,观察并体验傣族群众生产劳动(插秧、打鱼、割胶、赶摆等),体验傣族生活(吃傣饭、穿傣衣、住傣楼、过傣节、看傣戏等),感受民族宗教文化(看傣寺、识傣文等)已成为曼听村系统性旅游资源。在“公司+村寨+农户”模式运作下,对旅游资源的系统性整合已经使自然景观观赏、文化体验、生态保护、生态改善融为一体。

近年来,借助傣族传统节日“泼水节”的商业效应,旅游开发企业相继推出了与“泼水节”相关的旅游衍生资源、如投资建设泼水广场,把一年一度的传统民族活动打造为“天天欢度泼水节”;“千人赛龙舟”、“千人放高升”、“千人赶摆”等为每日到来的游客展演活动过程,吸引游客参与。其他一些文化资源,如傣族的贝叶经、织锦、象脚鼓、制陶、民间传说、民俗等,则通过投资建设文化遗产展示区向游客展示。[16]

旅游开发企业的上述运作及推出的旅游衍生品显然带有很强的商业目的,通过最大化利用曼听村的文化资源来实现旅游收益最大化目标。因此,一些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也因过度利用和过度营销被扭曲,如傣族一年一度(公立每年4月,傣历年6月)的泼水节,被包装成“天天泼水节”。传统的傣族大众化节日活动,尤其是年轻人热衷参与的泼水节,因表演泼水节商演劳务报酬低,参与“天天泼水节”项目的大多为本村或其他村的中老年妇女,使之丧失了广泛的参与性,原有的南传佛教所赋予的宗教内涵也被淡化。而有些旅游项目则与傣族传统文化毫无关系,如“万人宴”、“长街宴”等项目,由旅游开发企业根据曼听村民农供应能力,分配每户2~4桌饭菜的任务,以200元/桌的价格购买下,再通过游客的参与实现收益。这些本属云南哈尼族、彝族等民族的传统习俗,也被照搬到曼听村。但这些项目满足了部分游客的猎奇心理,加之游客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对初次接触、不甚了解傣族传统文化的游客有一定吸引力,也使部分村民从中增加了收入,因此,这些项目也逐渐成为曼听村的固定旅游项目,并为傣族园带来了可观的经营利润。

在旅游资源开发前,曼听村拥有集典型的热带、亚热带为主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原始、质朴、神秘的傣族少数民族文化为一体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但与所有的文化类旅游资源开发相似,“公地悲剧”也在曼听村上演,旅游开发后,其傣族传统文化泛市场化已成趋势,也面临变异、消失的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