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在哪里?

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在哪里?

时间:2023-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贫困群体与其他收入户最大的差别也在于食品消费支出。最高和最低收入户相差将近20个百分点。[6]参见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4页。[15]王德文、张恺佛:《中国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与贫困发生率估计》,载《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1期。
消费分层_中国转型期城市贫困与社会政策

消费水平不仅是收入水平的表现,消费支出的差异还直接反映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消费支出的差距也必然拉大。表3-3是1985年到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各收入户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

表3-3 中国城镇居民各收入户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1985—2008)

续 表

资料来源:国研网统计数据库(Drncet Statitistical Datebase System)

改革开放后各收入等级户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不平衡状况与人均收入类似,尽管各收入等级户的人均消费支出的不平等增长的幅度要小一些(见表3-3和表3-2)。从各收入等级户自身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情况来看,困难户、最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作为城镇底层社会的主体,从1985年到2008年其人均消费支出分别增长了9.24倍、9.94倍和11.24倍,但是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的人均消费支出却增长了18.58倍和23.20倍。这表明,从人均消费支出的角度来看,相对贫困群体的状况也是相对恶化。再从不同收入等级户人均消费性支出差距来看:第一,1985年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消费性支出是最低收入户的2.55倍,而到2008年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消费性支出扩大为最低收入户的5.95倍,这说明贫困者的相对剥夺程度加深了。第二,低收入户的情况跟最低收入户类似。1985年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消费支出是低收入户的2.11倍,而2008年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消费支出是低收入户的4.36倍,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的消费性支出不平等程度明显加大了。再来看消费结构上差异,图3-2是2008年我国不同收入户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构成曲线图:

图3-2 2008年中国不同收入户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比较[21]

从消费性支出构成情况来看,首先,不管是哪个收入户,食品支出都是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最大项目,恩格尔系数偏大说明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总体偏低。而贫困群体与其他收入户最大的差别也在于食品消费支出。困难户、最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都达到45%以上,而最高收入户不到30%。最高和最低收入户相差将近20个百分点。其次,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随着收入的升高也有明显上升。这说明,富裕家庭在这些方面的开支较之贫困家庭要多一些。再次,在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几个方面的消费支出的比例上各收入户的差别不大。

【注释】

[1]Yanjie Bian,“Chinese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28,2002,pp.92-94.

[2]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距》,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9页。

[3]李实、张平、魏众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4]郑杭生、李路路:《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46页。

[5]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见李友梅:《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页。

[6]参见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4页。

[7]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63页。

[8]Yanjie Bian,“Chinese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2,Vol.28,p.97.

[9]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99页。

[10]冯虹:《收入分配与城市阶层利益分化的相关性研究》,载《管理世界》2006年第4期,第143页。

[11]Fulong Wu.“Urban Poverty and Marginalization under Market Transition:the Case of Chinese Cit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Vol.28,No.2,2004,pp.409-410.

[12]Mark Wang,“New Urban Poverty in China:Disadvantaged Retrenched Workers”,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Review,Vol.26,No.2,2004,p.125.

[13]王朝明:《转型期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与利益协调——基于社会分层的视角》,载《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1期,第123—124页。

[14]白清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治理的路径选择》,载《社科纵横》2008年第9期。

[15]王德文、张恺佛:《中国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与贫困发生率估计》,载《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1期。

[16]Carl Riskin,Zhao Renwei,Li Shi.“China's Retreat from Equality:Income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Transition”,Armonk,N.Y.:M.E.Sharpe,2001,p.26.

[17]赵人伟:《关于收入分配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载《中国经贸导刊》2003年第22期,第6页。

[18]Fulong Wu.“Urban Poverty and Marginalization Under Market Transition,the Case of Chinese Cities”,Internati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 Research,Vol.28,No.2,2004,p.404.

[19]赵人伟:《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和财产分布问题分析》,载《国民经济管理》2007年第10期,第24页。

[20]景天魁:《收入差距与利益协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21]曲线图根据国研网统计数据库(Drncet Statitistical Datebase System)相关统计数据整理制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