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儒家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是与马克思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并称的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思想代表。与海外学者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不同的是,国内学者的讨论,引发了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次高度关注。其实,在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上,是不可能越过西方文明这座山的,正确对待西方现代文明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重要议题。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_现代化之路太仓实践与探索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反映,经济和政治的性质决定着文化的性质,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地位: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也顺理成章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处于核心地位。这意味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即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融入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即我们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上,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深入大众、并内化为自觉意识的过程;二是文化思维模式的奠基作用,即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思维方法,观察问题、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三是文化格局的优化作用,即用马克思主义来整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史与近代史的分界点,其对中国现代历史上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影响体现在文化上,是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分水岭,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割裂。有一个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在主流思想中,被视为中国社会停滞不前的罪魁祸首、阻碍中国现代化的顽石而被抛弃。当然,在声讨传统文化的罪恶的浪潮中,也不乏传统文化的保护者,其中以新儒家最有影响。新儒家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是与马克思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并称的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思想代表。尽管新儒学被称为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之一,但其声音在时代的浪潮中显得微弱、无助,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影响甚微。1999年是五四运动80周年,围绕五四运动的意义,学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立场被再次审视、反思,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这一话题引起学界的重视。刘再复、陈思和、李慎之、王元化等知名学者都撰文探讨这一问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问题。与海外学者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不同的是,国内学者的讨论,引发了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次高度关注。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也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正如决定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华文化是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是在世界文化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也应该是经过了现代性转换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支撑传统文化中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转换。众所周知,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体系主要有道、儒、佛三家,其中又以儒家为最,因此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首先体现为将道、儒、佛三家,特别是对儒家思想中合理因子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界研究最多的是儒家思想的现代性转换,新儒家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新儒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研究主要内容有:在传统文化中开发现代科学与民主事业的根据,以促进中国现代民主社会的建立;弘扬传统美德,将其作为新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如诚信、仁爱之心等,新儒家的努力也可以说代表了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现代化转换的主要方向。

其次是传统文化中文化形式的现代化转换。任何事物都由内容和形式构成,文化也不例外,文化内容的核心是价值体系,是思想观念,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可以存在于艺术作品中、宗教仪式中、民俗风情中。因此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也包括传统文化形式的转换,例如昆曲、京剧、年画、过年、中秋节、端午节的各种习俗,这些艺术形式、民俗风情包含着一些思想糟粕、落后观念,但它们同时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其形式,对其内容进行改造,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同时又延续着民族记忆。毛泽东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曾提出“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指的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形式的改造利用,这对我们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3.西方文化精髓的中国化

西方是现代化的发源之地,近三个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仅领导了工业技术革命的浪潮,也创造了灿烂的现代工业文明,为世界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自1840年被英国以武力撞开国门后,就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进程。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拉开了中国现代化的序幕,其现代化主要表现在物质文明的创造上,即学习西方科技文明、发展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实现强国富民的梦想,这也是经济落后国家现代化最直接的动力。维新变法开启了现代制度文明建设之路,其主要表现为通过社会改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辛亥革命则希望以暴力革命建立新的制度。新文化运动将现代化的重心转向观念文明建设或者说思想文化建设。在其后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和追赶西方科学技术的脚步是中国现代化不变的主题,但在人的现代化方面,却几经波折。“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典型的向西看的运动,来自于西方科学、民主两面大旗成为其最耀眼的精神标记,然而,它在吸收西方现代文明成果时,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和传承,最终不仅使西方文明大打折扣,同时还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割裂。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形势和价值选择,使中国的观念文明建设走向“五四”新文化的对立面——将西方现代文明当作明日黄花抛弃了。其实,在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上,是不可能越过西方文明这座山的,正确对待西方现代文明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重要议题。西方现代文明,至少有四个方面是值得我国文化现代化借鉴的。

(1)科学精神,即理性的精神。科学是五四运动的两大旗帜之一,它不仅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理性精神。古代中国是一个重人伦的“道德主体”“和谐意识”的国家,科学理性则不够发达。吸纳西方现代文明的理性精神,可以弥补中国传统文化工具理性薄弱的不足,改变重道德而轻法律、重人治而轻法治的偏颇,有利于现代法治社会的建设。

(2)自由、民主、平等精神。自由、民主、平等是西方社会核心思想观念,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现代社会是建立在自由、民主、平等基础上的契约社会,国家的根本任务在于在人民按契约给予的权力范围内管理社会事务,保障人民的自由、民主、平等权利。西方契约社会建设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理论主要有两个:一是英国经验主义社会论,洛克的《政府论》是代表;一是大陆理性主义社会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代表。中国经历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等级思想根深蒂固,民主思想资源单薄,虽然中国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其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资源是可以批判吸收的。

(3)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是西方社会文艺复兴以来与神的搏斗中产生的一种思想观念,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平等、博爱是其核心思想。中国虽然没有经历欧洲中世纪那样把人作为神的奴隶的时代,但忽视个人价值、强调家族、集团价值同样是非人道的。因此源自西方的人文主义也是我国文化现代化批判吸收的重要精神资源。

(4)丰硕的艺术成果。西方社会自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来,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艺术,无论是文学、音乐、美术、戏剧,还是舞蹈、雕塑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莎士比亚、米开朗琪罗、巴尔扎克、莫扎特、贝多芬、梵高等艺术巨匠已成为一种精神象征,闪耀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尽管有的艺术作品也包含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的东西,但它们作为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创造社会主义文化的可用素材,也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精神资源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