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学院或系所设立相应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心或工作分站二级机构,其职责就是结合学院特色,协助校级服务活动中心认真做好本学院或系所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者工作。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建立志愿服务活动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是建立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化的实现需要社区、学校的合力,需要强化基地组织机构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对策和建议_角色理论视角下的世博会志愿者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体系

高校党政应把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计划之中,建立“三级联动的组织管理体系”(如图7-1)。成立类似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心的一级机构,该机构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宣传、咨询、招募、培训、管理、服务,并结合实际开展相关的工作研究,下设多个二级项目管理办公室或项目服务工作站,定期结合日常项目和专项项目开展工作,项目管理办公室下设培训部、协调部、招募部、信息部等。校级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由基地的老师或骨干给予统一指导。在学院或系所设立相应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心或工作分站二级机构,其职责就是结合学院特色,协助校级服务活动中心认真做好本学院或系所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者工作。在班级设立志愿者工作小组,确定联络员,长期与校院两级机构保持联系,发挥大学生的集体智慧,实现志愿与自愿的有效结合。

img32

图7-1 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框架设计图

2.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和19世纪的蒸汽机一样,互联网已成为改变世界的关键因素。2010年1月15日,CNNIC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达3.84亿,其中青年网民中大学生是主要群体。网络将逐渐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建立志愿服务活动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是建立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

一是建立一个具有特色的志愿服务专题网站。虽然现在很多志愿服务网站如中国志愿者网、中国志愿服务网、各省市志愿者网以及专项服务的网站功能非常健全,但在高校专门建设志愿服务网站的不多,且功能不全、维护更新慢。因此笔者认为,志愿者工作实现网络信息化管理的前提就是建立专题网站,而作为对外宣传和对志愿者服务的窗口,其功能和形象设计理念要和学校育人理念、志愿服务理念相一致。

二是开发一个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集志愿服务、管理、培训、考评为一体,真正实现志愿者与志愿者组织的快速沟通和良性互动。如图7-2所示,从志愿者注册认证到参与志愿活动结束,系统能够清晰地呈现每个志愿者的动态信息、服务状态和服务记录。

img33

图7-2 高校志愿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流程图

三是设立一个电子考评系统。大学生志愿者具有规模大、相对集中的特征,他们在进校时学校会为他们每人办理一张“学生身份证”即校园卡,校园卡记录了他们的基本信息。作为高校志愿者管理组织,应将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校园卡实现有效联接,记录和反映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每个环节,根据系统的记录给予志愿者客观的评价。该系统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避免很多实际操作中的失误和信息遗漏。

3.完善志愿服务支撑体系

从长远的角度分析,志愿服务活动要得到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经费支持和法律保障是志愿服务的两大支撑体系。

一是实现资金支持多元化。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资源的支撑,而目前高校志愿活动开展的限制也表现在资源的缺乏,寻求多方面的资金支持是高校志愿管理组织的首要任务。高校志愿服务的潜在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投入、社会慈善机构和基金会、学校行政拨款、校内外企业赞助、私人捐赠、学生义卖和捐助等。笔者认为,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应建立以学校行政拨款为基础,以政府投入、社会慈善机构和基金会为主要来源,以企业赞助为重要支柱,以私人捐赠、学生义卖和捐助为辅助的资金结构(见图7-3)。

img34

图7-3 高校志愿服务资金构成设计图

二是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确保志愿者的权益和安全,规范志愿者的行为,是志愿服务活动长效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的志愿者服务快速发展,但志愿者服务立法尚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缺乏统一的志愿者法律;志愿者权利义务规定笼统;缺乏与突发事件有关的志愿者立法等。随着志愿活动向越来越多的领域拓展,志愿服务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问题迫切需要法律的解释,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也不例外。例如滥用志愿者名义的问题、志愿服务组织工作人员待遇问题、志愿者赴境外参加志愿活动等都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很多高校可能依托《中国青年志愿者管理办法》和《青年志愿者注册登记办法》制定了本校志愿者服务章程,但很多规定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缺少法律层面的明文规定。目前,我国高校志愿服务还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无序性,尚未能实现在法律层面有效维护志愿者的合法化地位,一旦出现法律方面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势必会削弱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因此,高校应结合我国相关法律和法规,制定《高校志愿者管理条例》、《高校志愿者工作方案》等相关政策法规,从志愿者管理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日常管理、权利义务、服务期变更、保险、考核、违约和违规处理等方面要作出明确规定。

4.拓展志愿服务基地和项目建设

大力拓展志愿服务行动,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发展,需要建立一大批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和开发一系列的服务项目,以避免由于没有固定的服务阵地和项目而引起志愿服务萎缩的现象。笔者认为,志愿组织管理部门应充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需求,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分层次地建立一批布局合理、针对性强和有项目支撑的志愿服务基地。按“就近就便,服务拓展”的原则,高校应在以周边社区为重心逐渐向外围辐射的区域建立志愿服务基地,逐步实现大学生志愿者面向全球开展志愿服务的美好前景(具体站点分布设计图见图7-4)。

img35

图7-4 高校志愿服务基地分布设计图

一是加强社区服务基地建设。大学生进入社区,积极开展“服务他人、奉献社区”的志愿者活动,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和好评,并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和积极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因此是高校志愿组织部门应重点加强社区志愿服务基地的建设,不仅要保证基地的数量,还要在质量上强化内涵。目前国内有部分高校和周边社区建立了共建或合作的志愿服务工作站,定期围绕重要纪念日或重大事件开展相关主题的大学生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围绕“3·5雷锋日”学雷锋活动、“3·15消费者权益日”的法律咨询、“6·5世界环境日”环保宣传、“迎世博”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但很多活动只是流于形式,服务基地也徒有虚名。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化的实现需要社区、学校的合力,需要强化基地组织机构和志愿者队伍建设。首先,根据在基地内设若干服务站点,如红十字服务站点、科普服务站点、文艺共建服务站点、结对帮困服务站点、课程辅导服务站点等,服务站点的设立主要根据社区居民、中小学、敬老院等的实际需求和高校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共同开发、汇总和梳理志愿服务项目来确定,各站点必须有站点服务项目负责人,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其次,不要局限在学校周边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要不断拓展服务区域,建立一批具有特色的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基地。

二是巩固农村和西部地区服务基地建设。这类基地的建设是由团中央或团省(市)委为支持部分地区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招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这类基地虽然呈现出志愿者流动快、数量少的特点,但志愿服务的意义深远,志愿服务活动时间比较长,并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紧密联系。作为高校志愿组织部门,应加强与上级组织部门和服务方的沟通与协调,巩固这类服务基地建设。

三是拓展境外志愿服务渠道。志愿服务是没有国界的,国外志愿服务活动起步比较早,内容和形式都非常丰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志愿服务全球化也在不断发展。但高校大学生赴国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还比较少,高校志愿组织部门应挖掘这方面的资源,开辟渠道,争取在国外设立1—2个志愿服务基地,为高校志愿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学习、服务和实践的平台。

四是开发高层次的志愿服务项目。从壮大志愿者队伍,吸引更多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的内在要求来看,有针对性地开发不同层次,特别是高层次的志愿服务项目是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内涵的必要条件。这些高层次的志愿服务项目包括:社区健康保健、医疗咨询、药物健康项目、环境污染与防治项目、投资理财咨询服务项目、法律咨询服务项目、心理健康咨询服务项目、食品安全与健康服务咨询项目等。这也是我们通常说的志愿服务专业化,国外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比较高,我国相对落后。大学生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基础和技能的群体,这些高层次项目的开发不仅能激发他们参加志愿服务的热情,同时也能为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有效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