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00年9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至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已经走过十个年头。郑保卫教授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荣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此书是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80年新闻思想研究”的最终成果。杨保军教授的著作《新闻活动论》,荣获第五届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自2000年9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至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已经走过十个年头。在新世纪头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该基地根据教育部和中国人民大学的规划及要求,坚持服务学科建设、服务传媒改革、服务社会发展的方向,在机构设置、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咨询服务、对外交流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均取得很大进展,较好地完成了各个时期制定的目标,并顺利地通过了教育部的评估,获得了在教育部所属四个新闻与传播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中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十年来,此中心为契合十年间新闻学界和业界的变化,更好地服务国家建设,不断完善机构设置,下属研究所从2001年的3个增加到现在的7个,即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舆论研究所、传媒经济研究所、公共传播研究所、新媒体研究所、视听传播研究所和新闻伦理与法规研究所,这使得基地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主题也更加突出。

十年来,基地科研力量不断增强,科研水平日益提升,科研成果更加丰硕。此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全部为教授)15人,其中,大多为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的知名学者;一些青年学者的教学和科研在新闻界已崭露头角。此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合办国内新闻传播学核心刊物《国际新闻界》已具备较大学术影响力;此外,2007年还与新闻学院共同复办的《新闻学论集》,现已成为展示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科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

可以说,在这十年间,此中心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已逐渐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学术研究中心、决策服务中心和新闻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发挥了智囊库和人才库的双重作用。

二、主要成绩

十年来,此中心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决策咨询、对外交流、制度创新等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如成功举办了约30次国际与国内学术研讨会,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反响;专、兼职研究人员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00余项,总经费约为1500万元;共出版学术著作149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各种学术论文532篇;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各类奖项计57项/次;为各级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及企事业单位撰写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咨询报告。

此中心多位研究人员入选“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并获得各类教学奖励;多次访学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外知名新闻传播院校,仅“十一五”五年间,出国访学次数20余人次;积极培养博士、硕士、本科各层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仅“十一五”期间,招收硕士研究生635人,招收博士研究生132人,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三、基本经验

1.力求创新

此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力求以创新的精神和机制推动各项工作。如为扩大研究领域,增设了公共传播研究所、新媒体研究所、视听传播研究所和新闻伦理与法规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所,并配备年轻教师任副所长,以利于提供更多的科研平台,更好地调动青年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对原有的管理工作条例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一些有利于制度创新和激励研究人员开展科研的内容,如对科研成果突出的研究人员、对取得横向课题的本校科研人员、对带省部级课题进入基地的校外研究人员给予奖励等。

2.狠抓质量

注重质量是基地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科研建设方面,始终狠抓质量,坚持打造新闻学术精品,从而更好地服务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

3.推进开放

“开放办基地”是基地取得快速发展的一大经验。此中心在十年发展中,不仅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同时注重加强与国内一些兄弟院校、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的合作,以践行“请进来”共办基地的理念。这不仅体现在合办会议、开展学术交流的层面上,更体现在进行课题研究合作、聘任校外学术委员等方面。只有越来越多地聚合更多力量来办基地,基地才会真正驶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郑保卫教授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荣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此书是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80年新闻思想研究”的最终成果。它全面梳理了中国共产党80年来新闻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论述了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新闻思想的基本内容,并且对党的新闻思想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做了总体的概括和评述,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2)彭兰教授的著作《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该著作对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第一个十年进行了全景式、全程式的历史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作者对这一个历史时期进行了具有科学依据的阶段划分,并对这几个阶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同时挖掘了不少新的史实,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基础。

(3)杨保军教授的著作《新闻活动论》,荣获第五届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该著作系统建构了以“新闻活动”为主线的新的新闻理论体系,这在国内新闻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原创性。该著作最主要的学术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了新的建构新闻理论体系的路径;二是在不少问题上,如新闻的形态、新闻活动主体的构成与关系、后新闻业时代的开启、新闻符号世界与事实世界的关系等提出了新的思考方法和学术见解。

(4)陈力丹教授的著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荣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该著作主要在以下两方面做了扩展:第一,把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扩展为对与他们共同创建革命政党和从事革命活动的领导集体的思想的研究,包括战争的话题;第二,不仅局限于研究领导人的思想,也要研究党的各种会议各文件中关于新闻、宣传、文化的观点,这些会议和文件是时代集体智慧的结晶。

(5)喻国明教授的著作《“拐点”中的传媒抉择》,荣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5年对于中国的传媒产业而言,不是一个轻松的年份,太多的压力和变数堆积在这个年纪尚轻的产业上,重重叠叠的问题和迷茫挤压着它,让它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困惑。突破困惑的智慧感悟和突破困境的自由发展,缘于我们对于现实困惑和困境的深刻认识。面对拐点,媒介应当何去何从,喻国明教授的这本书为大家指点迷津。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此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努力提升研究能力、科研质量,积极向国际化水平迈进,力求把基地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科重点研究基地。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此中心将重点开展以下三个领域(共十个课题)的研究:

1.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理论及方法创新研究

此项目将继续开展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创新研究、不同文化语境下新闻理论核心理念研究和“后转型期”中国传媒业体制改革研究。

2.公共传播与国家软实力研究

此项目将在公共外交、危机管理、民族传播、气候传播、健康传播等领域开展有关公共传播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研究。

3.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实践课题研究

此项目将围绕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实践开展全方位的深入研究,重点关注媒介融合时代的意见传播与整合、“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媒体发展、“三网融合”下的传媒经济发展、媒介融合形态下广告受众的媒介行为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教育改革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