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环境保护宣言还是人类环境宣言

环境保护宣言还是人类环境宣言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当前,环境保护的任务是调控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现在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_环境保护与可持续

第四节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保护

(一)环境保护的概念和任务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国家及地区,有各种不同的环境问题。因而,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内容、任务和重点,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是有区别的。当前,环境保护的任务是调控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在促使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运用各种措施(包括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教育的、科学技术的)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高环境质量,创造生态健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二)环境保护的方法和内容

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其内容主要有:

(1)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废液、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三)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

在1996年7月份召开的第四次环境保护会议上明确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具体如下:

1.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现在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何地方经济发展都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注重优化结构,都要坚持以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基础,这样的发展才是健康和可持续的。

我国经济的发展基本上仍然沿用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不仅造成对环境的极大损害,而且使发展难以持续。国家领导对解决中国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其基本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它与我国经济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经济体制的转变有利于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和生产力合理布局,减轻和消除结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结构优化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科技进步效益,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益,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经济改革中的两个转变,为我国在发展经济中保护好生态环境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到:

(1)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三同步方针。

(2)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在制定区域开发、城市发展、行业发展规划或调整生产力布局及产品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中,必须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力,加快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逐步使之规范化和法制化。

(3)加强宏观调控增加环保投入,要遏制我国环境状况继续恶化的趋势,归根到底还得增加环保投入。

污染治理投入/国民生产总值=A,我国“八五”期间A= 0.7%。根据国际实践经验表明:A=1%~1.5%可以控制污染;A=2%~3%可以逐步改善环境状况。建议A值每年增加0.1个百分点,1995年至2000年A值可达1~1.5%;2000年至2010年可达到1.5%~2.5%,我国要经过20~30年的努力,才能逐步改善环境面貌,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成效。

2.遏制环境恶化趋势

应该看到,认识与现实有相当大的反差,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近十多年来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而环境保护的投入徘徊在0.7%左右,致使全国环境形势日趋严峻。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正在加剧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重,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为了遏制环境恶化的趋势:

(1)国务院通过并发表的《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到2000年全国所有的工业产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

(2)经过人大批准的“纲要”提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是确保实现“九五”环保目标的有力举措,“九五”期间先对那些环境危害大,经采取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的重点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即在达标条件下,所增加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在本地企业或本地区等量削减,从而控制住本地区污染负荷的增加。

(3)拓宽环保资金渠道。在“九五”期间各省市要按照国务院《决定》的要求,切实增加环保投入,逐步提高A值,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检查制度。其中基础设施由城市政府组织建设,设施运行费由污染者合理负担;工业污染防治资金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主要由企业负担;按照“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原则,生态破坏的恢复应由开发者和破坏者负担。要继续坚持并完善排污收费制度,切实做到依法、足额、全面征收排污费。要按照“高于污染治理成本”的原则,逐步提高现行排污收费标准。在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地区,要按照排污总量征收排污费。在部分地区开征二氧化硫排污费和生态环境补偿费。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城市,向排污者合理收取污水处理费。

(4)实行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国务院《决定》中的第一条就是实行环境行政领导负责制。要根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2000年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等要求制定本辖区切实控制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并报上级备案。要将辖区环境质量作为考核政府主要领导人工作的重要内容。

(5)实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在“九五”期间和21世纪初10年内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工程对3000多个项目筛选后确定重点治理“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滇池、太湖、巢湖)的水污染及酸雨、二氧化硫控制区的大气污染,同时还包括各地区和有关行业确定的污染治理项目。要把上述项目纳入本地区“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资金上优先安排。

二、可持续发展

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古来有之,但现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则是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的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1.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产生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点是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典型代表。其中道家儒家及佛家思想影响较大。

道家是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天人关系,提出“天”与“人”合而为一,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这对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儒家也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自己,爱惜其他事物的生命,也是爱惜人自身的生命。在佛学中,人与自然之间是没有明显界限的,生命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所谓“依正不二”,“依”是指“依报”(环境),“正”是指“正报”(生命主体),在佛的面前,人与其他所有生物都是平等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除此之外,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荀子对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证其永续利用等朴素可持续发展思想也有过精辟论述。西方早期的一些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李嘉图等,也较早认识到人类消费的物质限制,即人类经济活动存在着生态边界。这些都是人类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2.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人类经过了对自然顶礼膜拜、唯唯诺诺的漫长历史阶段之后,通过工业革命,铸就了驾驭和征服自然的现代科学技术之剑,从而一跃成为大自然的主宰。可就在人类为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累累硕果津津乐道之时,却不知不觉地步人了自身挖掘的陷阱。种种始料不及的环境问题击破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美好神话,固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受到强大冲击,传统的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历史把人类推到了必须从工业文明走向现代新文明的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与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中逐步形成。

(1)《寂静的春天》——对人类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通过对污染物富集、迁移、转化的描写,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她告诉人们:“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一直是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只有人类出现后,生命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围大自然的异常能力。在人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各种致命化学物质的污染。这种污染是难以清除的,因为它们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进入了生物组织内。”她还向世人呼吁,我们长期以来行驶的道路,容易被人误认为是一条可以高速前进的平坦、舒适的超级公路,但实际上,这条路的终点却潜伏着灾难,而另外的道路则为我们提供了保护地球的最后惟一的机会。这“另外的道路”究竟是什么样的,卡逊没能确切告诉我们,但作为环境保护的先行者,卡逊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较早地引发了人类对自身的传统行为和观念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地反思。

(2)《增长的极限》——引起全世界反响的“严肃思考”。成立于1968年的罗马俱乐部是由来自世界各国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等学者组成的非正式国际协会。其工作目标是关注、探讨与研究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在现有全部知识的基础上推动采取能扭转不利局面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

1972年该俱乐部提交了第一份报告——《增长的极限》。报告认为:由于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全球的增长将会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于21世纪某个时段内达到极限。就是说,地球的支撑力将会达到极限,经济增长将发生不可控制的衰退。因此,要避免因超越地球资源极限而导致世界崩溃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虽然由于种种因素的局限,《增长的极限》的结论和观点,存在十分明显的缺陷。但是,报告所表现出的对人类前途的“严肃的忧虑”以及唤起人类自身的觉醒,其积极意义却是毋庸置疑的。它所阐述的“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为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提供了土壤。

(3)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讨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这是人类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事务议程。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宣布了3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它向全球呼吁:现在已经到达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由于无知或不关心,我们可能给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环境造成巨大的无法换回的损失。因此,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也是人类的紧迫目标。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为着全体人民和自身后代的利益而做出共同的努力。

大会的意义在于唤起了各国政府共同对环境问题,特别是对环境污染的觉醒和关注,正式吹响了人类共同向环境问题挑战的进军号。各国政府和公众的环境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4)《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1983年3月联合国成立了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并要求其负责制订长期的环境对策,研究能使国际社会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该委员会于1987年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报告分为“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和“共同的努力”三大部分。将注意力集中于人口、粮食、物种和遗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等方面。在系统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之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报告深刻指出,在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我们正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有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不是一条仅能在若干年内、在若干地方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球人类进步的道路。这实际上就是卡逊在《寂静的春天》没能提供答案的、所谓的“另外的道路”,即“可持续发展道路”。布伦特兰鲜明、创新的科学观点,把人们从单纯考虑环境保护引导到把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切实结合起来,实现了人类有关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5)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的里程碑。从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到1992年的20年间,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已由单纯注重环境问题逐步转移到环境与发展二者的关系上来,而这一主题必须由国际社会广泛参与。在这一背景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共有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讲话。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名地球宪章)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前者是开展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框架性文件,是为了保护地球永恒的活力和整体性,建立一种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的:“关于国家和公众行为基本准则”的宣言。它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27条基本原则;后者则是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它旨在建立21世纪世界各国在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的行动规则,为保障人类共同的未来提供一个全球性措施的战略框架。此外,各国政府代表还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文件及有关国际公约。可持续发展得到世界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以这次大会为标志,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大会为人类高举可持续发展旗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出了总动员,使人类迈出了跨向新的文明时代的关键性一步,为人类的环境与发展矗立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6)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责任与义务的体现。根据2000年12月第55届联大第55/199号决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WSSD)于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举行,这是人类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盛会。

虽然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达成共识,也认识到人类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是由于国际环境发展领域中的矛盾错综复杂,利益相互交错,以全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的执行情况并不良好,全球的环境危机没有得到扭转。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由于自身经济不发达而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并没有履行公约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资金支持的义务。

本次大会涉及政治、经济、环境与社会等广泛的问题,全面审议1992年来环境发展大会所通过的《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和其他一些主要环境公约的执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就今后的工作形成面向行动的战略与措施,积极推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大会发表了《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这次大会标志着人类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到落实的转变。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其内涵与特征也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各个学科从各自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不同的阐述,至今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定义和公认的理论模式。尽管如此,其基本含义和思想内涵却是相一致的。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它是一种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而是特别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鼓励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通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但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数量的增长是有限的,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和质量,采取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是可持续的。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要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审计使用能源和原料的方式,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从而减少每单位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环境退化的原因产生于经济活动,其解决的办法也必须依靠于经济过程。

(2)提倡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生态环境相协调。它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建设、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使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低于资源的再生速率,必须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3)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单纯追求产值的经济增长不能体现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可以不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当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基础,自然生态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才是目的。而这三者又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只要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这个社会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显然,在新的世纪里,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公平性内涵。①本代人的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

环境专栏——环境剥削和污染转移

1986年9月,美国“培利卡诺”号货轮满载着1.4万t有毒垃圾的焚化炉灰,从费城港启航,但没有港口让其停泊和倾卸,在海上漂泊了两年多。1988年10月,它在海地的一片浅滩上偷偷卸下一部分垃圾灰,立即被新闻界揭露,只好又溜回大海,一个月后,船长宣称:垃圾已倾卸在一个不愿透露名字的国家了。据最新资料(1997年):美国处理一吨有毒垃圾的费用为250美元,而卖给非洲国家的费用仅为2.5美元。

使用一次性木筷子的想法最早是日本人提出来的,而且,制作一次性木筷的机器也是日本人发明出来的。然而,森林覆盖率高达65%的日本,政府却明令禁止砍伐本国树木制作一次性木筷。日本的一次性木筷主要是从森林资源丰富的印尼和森林资源贫乏的中国采购的。据估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已有生产木筷子的工厂1000多家。仅我国东北和华北,就有数百个生产厂。我国出口到日本的一次性木筷达200亿万双,相当于40亿m3木材。内销量恐怕也不会低于这个数字。林业专家们警告说,长此下去,必将祸及我们的子孙万代。

②代际间的公平。这一代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环境卡片

曾有一位环境学家这样说到:“我们没有从祖辈那里继承地球,而是占用了子孙的地球。”

环境专栏——埃塞俄比亚的森林与饥荒

在一本有关世界重大问题的摄影集的封面上有一个黑人小男孩,蹲在地上,骨瘦如柴,身上爬满了苍蝇。旁边有一段文字:“这是一个埃塞俄比亚的小孩,他因饥饿而面临死亡,已没有力量驱赶身上的苍蝇。”据报导,在20世纪初,埃塞俄比亚的森林覆盖率在65%左右,但人们为了眼前的利益,大量砍伐并出口木材,加之毁林开荒,使森林覆盖率下降到了目前的不足3%。随之而来的则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恶化,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致使每隔几年就要出现一次大的饥荒。

③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目前的现实是,占全球人口26%的发达国家,消耗的能源、钢铁和纸张等都占全球的80%。相反,发展中国家则仅消耗地球很少的资源。所以发达国家在全球环境状况的改善方面应当负起更多的责任。

(2)持续性内涵。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人类发展必须以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为前提,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临界性,必须适应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换言之,人类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需要根据持续性原则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确定自身的消耗标准,而不是盲目地、过度地生产、消费。

环境专栏——黄土高原与水土流失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受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世界上最严重的。黄河每年流出三门峡的泥沙量为16亿t,个别年份最大输沙量达26.5亿t,在世界上占第一位。每年大约有4亿t泥沙淤积在下游400km河床上,使河床每年抬高约10cm。这样年复一年,致使黄河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6m,有的地方甚至高出12m以上,形成了高出地面的“悬河”。建国以来,随着河床的抬高,堤防也不断增高,形成了加高堤防与河床上升赛跑的极端被动局面,防洪能力不断降低。万一遇到大洪峰,黄河决口改道的可能性始终存在。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一旦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非人力能挽回。难怪美国《公元2000年的地球》的主编巴尼干博士在两次考察了黄河流域之后感慨地说:“黄河里流动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16亿t泥沙的流动,这已不是微血管破裂,而是动脉大出血了”。

(3)共同性内涵。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前言中写到:“今天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也许是要说服各国认识回到多边主义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这是这个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这就是说,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要共同促进自身之间、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协调,这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从目前国际社会所做的努力来看,其实施途径大致有四条:

(1)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如何将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人们能够更加直接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包括经济在内的各种活动进行评价。

(2)制定条约或宣言,使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有关措施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为准则,并形成明确的行动计划和纲领。

(3)建立、健全环境管理系统,促进企业的生产活动和居民的消费活动向减轻环境负荷的方向转变。

(4)有关国际组织和开发援助机构都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作为提供开发援助的重点。

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与身体力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政府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在各种场合、以各种形式表达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信心,并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一并确定为中国的两大基本发展战略,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决策到具体实施过程都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法制建设、行政管理、经济措施、科学研究、环境教育、公众参与等多种途径推进跨世纪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复习思考题

1.怎样理解环境的概念?环境的类型有哪些?

2.环境的特性是什么?根据这些特性,你对环境保护有什么认识?

3.什么是环境问题?为什么说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怎样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4.当今世界主要有哪些环境问题?

5.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