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各大恒星大小比较

各大恒星大小比较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巨分子云环绕星系旋转时,一些事件可能造成它的重力坍缩。同时,有人认为,恒星演化过程中的剧烈爆发,是形成微小暗星云的基础。这就是星坯演化的主要物理机制。恒星质量不足以产生氦聚变的,会释放热能,逐渐冷却,成为红矮星。恒星的下一步演化,再一次由恒星的质量决定。总之,对于我们来说,恒星的行为和演化是非常复杂的,但观察和发现,它们从来没有同人类分离过。
恒星的演化_无法摆脱的境遇

1.恒星的演化

我们知道,恒星的演化,开始于巨分子云。一个星系中大多数虚空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大约0.1到1个原子,但是巨分子云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数百万个原子。一个巨分子云包含数十万到数千万个太阳质量,直径为50到300光年。

在巨分子云环绕星系旋转时,一些事件可能造成它的重力坍缩。巨分子云可能互相冲撞,或者穿越旋臂的稠密部分。邻近的超新星爆发抛出的高速物质,有可能是触发因素之一。最后,星系碰撞造成的星云压缩和扰动,也可能形成大量恒星。

坍缩过程中的角动量守恒,会造成巨分子云碎片不断分解成更小的片断。质量少于约50太阳质量的碎片,会形成恒星。在这个过程中,气体被释放的势能所加热,而角动量守恒也会造成星云开始产生自转之后,形成原恒星。

恒星形成的初始阶段,几乎完全被密集的星云气体和灰尘所掩盖。通常,正在产生恒星的星源,会通过在四周光亮的气体云上造成阴影,而被观测到,这被称为博克球状体。

img117

恒星

质量非常小(小于一个太阳质量)的原恒星温度,不能达到足够开始氢的核融合反应,它们会成为棕矮星在数亿年的时光中慢慢变凉。大部分的质量更高的原始星的中心温度会达到1000万开氏度,这时氢会开始聚变成氦,恒星开始自行发光。核心的核聚变,会产生足够的能量,停止引力坍缩,达到一个静态平衡。恒星从此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如果恒星附近仍有残留巨分子云碎片,那么这些碎片可能会在一个更小的尺度上继续坍缩,成为行星、小行星和彗星等行星际天体。如果巨分子云碎片形成的恒星足够接近,那么可能形成双星和多星系统。

img118

原恒星

恒星和棕矮星确切的质量界限,取决于化学成分,金属成分(相较之下比氦更重的元素)越多的,界限越低。金属成分和太阳相似的原恒星,其界限大约是0.075太阳质量。质量大于13个木星质量的棕矮星,会进行氘的融合反应,而有些天文学家认为,这样的恒星才能称为棕矮星,比行星大但比棕矮星小的天体,则被分类为次恒星天体。这两种类型,无论是否能燃烧氘,它的光度都是暗淡的,并在数亿年的岁月中逐渐冷却,慢慢地走向死亡

质量更高的原恒星,核心的温度可以达到1000万K,可以开始质子—质子链反应,将氢先融合成氘,再融合成氦。在质量略大于太阳质量的恒星,碳-氮-氧循环在能量的产生上贡献了可观的数量。核融合的开始,会导致流体静力平衡短暂的失去,这是核心向外的“辐射压”和恒星质量引起的“重力压”之间的平衡,以防止恒星进一步的“重力坍缩”,但恒星迅速的演变至稳定状态。

img119

太阳系

img120

棕矮星

一些恒星的形成,可能并不是两星云相撞形成的,而是巨大的两星云相撞,先催生出星系后,再逐步形成各种恒星。因为星云的粒子能量有时可能很低,而密度也相对较稀薄,尤其是那些两相撞的星云因运动方向的差异,而动量差别不足够大,这样它们的相撞,只能成长为更为巨大的星云,而不能启动热核聚变,而形成为许多恒星。只有条件成熟的碰撞,才能演变出各种恒星,而这时的复合星云,可能已经大到形成千上万恒星的程度了。有的复杂星云像大小麦哲伦星云,可能是宇宙云和恒星系相撞形成的,且正处于碰撞结束的初期阶段。宇宙之大,无奇不有,什么事情都会发生,只是我们还不能够知道得那么多。同时,有人认为,恒星演化过程中的剧烈爆发,是形成微小暗星云的基础。在宇宙中,这些微小暗星云,应该广范围地存在,并参与宇宙的演化。它们也是不能被忽视的。不过,具有恒星的宇宙系统,同样是处于运动之中的,不会停止下来,只要机会存在,它们也会发生各种宇宙碰撞,形成更加复杂的宇宙体系。

img121

星云孕育原恒星

在宇宙发展到一定时期,宇宙中充满均匀的中性原子气体云,大体积气体云由于自身引力而不稳定,造成坍缩。这样,恒星便进入形成阶段。在坍缩开始阶段,气体云内部压力很微小,物质在自引力作用下,加速向中心坠落。当物质的线度,收缩了几个数量级后,情况就不同了,一方面,气体的密度,有了剧烈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失去的引力位能部分的转化成热能,气体温度也有了很大的增加,气体的压力,正比于它的密度与温度的乘积,因而在坍缩过程中,压力增长更快,这样,在气体内部,很快形成一个足以与自引力相抗衡的压力场,这压力场最后制止引力坍缩,从而建立起一个新的力学平衡位形,称之为星坯。

星坯的力学平衡,是靠内部压力梯度与自引力相抗衡造成的,而压力梯度的存在,却依赖于内部温度的不均匀性(即星坯中心的温度要高于外围的温度),因此在热学上,这是一个不平衡的系统,热量将从中心逐渐地向外流出。这一热学上趋向平衡的自然倾向,对力学起着削弱的作用。于是星坯必须缓慢地收缩,以其引力位能的降低,来升高温度,从而来恢复力学平衡;同时也是以引力位能的降低,来提供星坯辐射所需的能量。这就是星坯演化的主要物理机制。

img122

星云

在形成几百万到几千亿年之后,恒星会消耗完核心中的氢。大质量的恒星,会比小质量的恒星,更快消耗完核心的氢。在消耗完核心中的氢之后,核心部分的核反应会停止,而留下一个氦核。失去了抵抗重力的核反应能量之后,恒星的外壳开始引力坍缩。核心的温度和压力,像恒星形成过程中一样升高,但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一旦核心的温度达到了1亿K,核心就开始进行氦聚变,重新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来抵抗引力。恒星质量不足以产生氦聚变的,会释放热能,逐渐冷却,成为红矮星。积热的核心,会造成恒星大幅膨胀,达到在其主星序阶段的数百倍大小,成为红巨星。红巨星阶段,会持续数百万年,但是大部分红巨星,都是变星,不如主序星稳定。恒星的下一步演化,再一次由恒星的质量决定。

总之,对于我们来说,恒星的行为和演化是非常复杂的,但观察和发现,它们从来没有同人类分离过。而今,我们研究恒星行为的技能,变得比过去更加有力。当然,一旦我们真正搞懂了恒星的起源和演化,对于我们研究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包括银河系的起源,都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img123

月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