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地质公园规划的理论基础

地质公园规划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2-10-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区位理论是地质公园建设和旅游规划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在西方国家,研究生产空间布局的理论被称为区位理论。区位理论研究的实质是生产的最佳布局问题,即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使得生产能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然而旅游活动是在空间上的活动,必定有空间布局和空间组织优化问题,必定要用区位理论来指导。区位理论对区域旅游和旅游地发展战略的指导意义比较显著。
地质公园规划的理论基础_地质遗产保护与开

§4.3 地质公园规划的理论基础

4.3.1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地质公园建设和旅游规划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旅游规划和开发的目标之一就是确定旅游业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布局。在西方国家,研究生产空间布局的理论被称为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研究的实质是生产的最佳布局问题,即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使得生产能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由于旅游业与其他物质生产行业不同,旅游也就有其独有的区位理论,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学者作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如对于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就有许多学者将它引入到了旅游地的分析中。

尽管区位理论在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也在实践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区位理论在旅游中的研究和应用却做得不够。这是由于旅游所涉及的因素很多,许多因素又是不确定的,因此传统的区位理论在旅游中应用遇到很大的困难。然而旅游活动是在空间上的活动,必定有空间布局和空间组织优化问题,必定要用区位理论来指导。

区位理论对地质公园建设和旅游开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指导作用。

1.确定旅游空间组织层次与规划层次

区位理论研究事物的空间组织问题,这种空间组织有3个层次:①广域角度的某一作用体系的空间格局;②作用体系集聚单元的区位选择;③组成集聚单元的基本要素的场所选择。在旅游活动中,这种空间组织相应地也有3个层次:区域、旅游地、旅游要素的场所。区位理论始终如一地应用在旅游规划上,但在3个规划层次上的具体指导内容各有侧重。

2.制定旅游发展战略

区位理论对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区位条件好坏反映了人们进行旅游的方便程度的高低,从而也影响到旅游市场的大小和可进入程度,决定来访游客的多少和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力度,最终决定旅游经济效益的大小。区位理论对区域旅游和旅游地发展战略的指导意义比较显著。

在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研究上,保继刚等在陈传康的发展战略理论基础上,参考了旅游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区域经济背景3个因素,得出4种类型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具体如表4.1所示。

表4.1 区域旅游发展战略

img35

(1)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好、区域经济背景好:为旅游开发的理想地区,应该优先开发。开发时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协调好旅游业同其他产业的关系,调整区域内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2)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好、区域经济背景差:是理想的旅游开发区,开发后能较快地取得经济效益。开发的障碍是缺乏资金,需要国家扶持,提供开发资金,以此振兴当地经济。

(3)资源价值高、区位条件差、区域经济背景差:发展旅游业比较困难,主要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待时机成熟时再开发。对一些区位稍强的地区,可以搞一些较低层次的观光旅游活动以及一些专门旅游,注重的是社会和环境效益。

(4)资源价值低、区位条件好、区域经济背景好:充分利用区位和地区经济优势,建造人造景观或恢复历史上有名但已被毁的名胜古迹,创造特色,吸引游客,并向四周扩散,开发新的旅游资源。

3.寻求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对旅游开发和布局来说至关重要。区位优势的探求与寻求旅游资源优势有相联系之处,前者除了包含旅游资源因子外,还包含有许多其他的因子,实际上是它们空间组织的综合优势。这些区位因子有自然、资源、交通、市场、人力、集聚、经济、社会等。寻求区位优势,首先要分析各个区位的因子,然后分析整体优势。

4.旅游线路设计

这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问题。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区域旅游线路的设计和旅游地游览线路的设计。区域旅游有周游型和逗留型两种,其线路设计各有不同。周游型线路一般是环线模式,由于其旅游的目的是观赏,是走马观花式的,因此旅游线路应尽可能路过更多的旅游地和旅游点;逗留型的旅游目的是观光、度假和娱乐,快速便捷的线路使游客“快进慢游”十分重要。对于开发者来说,线路设计与建设旨在增强可进入性;对于经营者来说,是希望设计的线路容易销售出去;而对于旅游者来说,则要求旅游线路方便、快捷。在旅游线路设计中,安全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旅游地的线路规划(即游览线路规划)也是如此,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安全、便捷、路过更多的观赏景点等。旅游地的线路类型包括步行小径、缆车、汽车道甚至火车道,但以步行小径最为普遍。

4.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直到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了著名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后,才在世界各国掀起了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使我们取得的经济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或者说,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与环境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问题。失控的、过热的经济增长可能带来暂时的和表面的繁荣,随之而来的往往是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出现难以承受的通货膨胀,引起社会不安定,这样的发展就不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涵义深刻、内容丰富,是对人类与环境系统关系变化的一种规范。它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点:一是强调人类追求健康而富有生态成果的生活权力,应当是和坚持与自然相和谐发展方式的统一,而不应当是凭借着人类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力的实现;二是强调当代人在创造与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和后代人的机会平等,不能剥夺后代人发展和消费的机会。因而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演变过程中,有4条基本原则要贯彻始终:①总体规划和决策思想;②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③强调保护人类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④在发展的同时要保证目前的生产率能持续到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几个或几十个时代,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立足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在理解环境承载力和优先发展之间的关系方面产生了观念上的根本变化。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发展的主题。

旅游业的发展对人类和自然遗产的依赖,对生态的影响,对环境的破坏,表明旅游业也是倡导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之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可以被认为是在保持和增强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目前游客和当代居民的需求;可以认为是对各种资源的管理和指导,以使人们在保持文化的整体性、基本的生态过程、生物的多样性和生命维持系统的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和美学的需要。比较全面反映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内容的是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旅游行动策划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①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生态意识;②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③改善旅游接待地的生活质量;④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⑤保护未来旅游开发依赖于生态的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旅游开发和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要求旅游业发展在满足当代人旅游需求的同时,还要保证能满足未来人们的旅游需求,要求旅游发展要重视生态、环境、资源和文化的保护,以维持旅游长久的生命力。

旅游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旅游的开发模式是典型的粗放型模式,将旅游业的发展看成是一种数量型的增长和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因而导致了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全面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旅游区的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所以,在旅游规划和开发中,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工作的依据之一,保持人类享受资源的公平性,严格控制出现急功近利、重开发轻保护,甚至只开发不保护的现象。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进行科学的论证,只有在技术和资金到位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否则,应继续等待开发时机。旅游开发中还要注重旅游区的环境问题,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旅游规划开发人员应树立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观念,切实保证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实现旅游的有序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3.3 旅游人类学理论

旅游人类学是将人类学与旅游学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兴学科,其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经成为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一个创新性基础理论。

从国内外现有的各种研究成果来看,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是从旅游地的居民和游客之间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研究旅游地的文化现象和演变,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旅游人类学就是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地居民、社会团体、旅游开发者与旅游者之间关系的科学。

世界旅游组织在1980年发表的《马尼拉宣言》中明确指出:旅游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实践活动。可见,在旅游活动中,“人”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而旅游活动中的人包括两大类型:一是旅游者,即旅游中的活动主体;二是旅游地的居民、社会团体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者。旅游人类学作为研究旅游地各种人的活动的学科,上述的两类人就构成了其研究的主要领域。

具体而言,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地居民、旅游开发者、旅游者和旅游地社会团体在旅游开发或旅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临时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表现在上述人或团体之间的经济相互影响和文化相互协调上。

旅游人类学对于区域旅游规划来讲,其意义在于为旅游规划师提供了一种“以人为本”的规划哲学。人本主义首先在旅游规划的基础理论源泉之一的地理学中得到了重视,人本主义地理学是要研究个人以及他们对现象和环境的创造(和在其中的行为),或者是分析储存着包含人类活动的景观,主张将人理解成为活生生的、行动着的、思想着的存在者,而防止一些研究中过于客观的、抽象的倾向。

以人为本的规划,着重研究和解决3个问题:区域和城市空间活动的主体是一群什么样的群体——人群的结构和特性;人怎么活动,从事什么样的活动;人活动的场所和载体,即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那种只重视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的传统工科教育,实际上仅仅注意到了人活动的场所和载体,而且仅仅是其中的物理环境载体,对于其前的人群特性、人群的活动,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未加注意或注意不够。而以人为本的旅游规划哲学,要求首先研究人,即旅游者、当地居民和开发商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然后才能对景区景点、基础设施等物质规划进行考虑。

旅游规划的侧重点一直以来都是放在旅游的硬件设施建设、软件服务质量和环境的改善上。旅游人类学则向旅游规划者展示了更为广阔的旅游规划思路,即旅游规划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人才是旅游活动的真正主体。旅游规划者要从关心旅游地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入手,对旅游地的相关者的特性、活动以及社会环境加以关注。在规划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和协调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开发商以及旅游地相关社会团体的相互关系和利益,然后才着手提升旅游地的硬件质量。

4.3.4 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是在生态学和地理学结合下应运而生的,并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欧洲大陆迅速发展,到80年代为北美所接受。王仰麟(1998)认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一系列Ecotypes(生态环境)组成的、数平方公里广阔地域内的异质土地单元之间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以及生态镶嵌随时间的变化。对时空尺度和人文因素的综合考虑,使景观生态学得以成为规划和管理中富有潜力的理论框架。景观生态学包含了生态学的思想和原则,同时重视考虑时空上的特色,这与规划是在具体区域上进行、同时又考虑生态平衡不谋而合,因此,有人认为景观生态学是土地景观设计、管理、保护、发展和改进的科学基础(季玲,1991)。

景观生态学将景观空间结构抽象成3种基本单元,葩嵌(patch,又称斑块)、廓道(corridor,又称廊道)、基质(matrix,又称基底),简称斑廊基结构(转引自肖笃宁,1991)。最近,一些学者还在斑廊基之外,增加了新的要素——“缘”。

葩嵌(斑块)是空间的点结构或块结构,代表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它具有活化空间结构的性质,如由景点及其周围环境形成的旅游斑。

廓道(廊道)通常指不同于两侧相邻土地的一种特殊带状要素类型,它起着分割或连通空间单元的作用,旅游地内主要的廊道类型是交通廊道,分旅游地与客源地及四周邻区的各种交通方式和路线及通道形成的区外廊道;旅游地内部之间的通道体系形成的区内廊道;以及由斑块之内的联络线如景点的参观路线形成的斑内廊道3个层次。另外还有动物迁徙廊道、防火道等。

基质是指斑块镶嵌内的背景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是背景结构。它一般是面状,也可以是点状单元随机分布形成的宏观背景,对于旅游区而言,一般是指旅游地地理环境类型及人文社会特征,分为具象、非具象两种。对基质的研究有利于认清旅游地的环境背景,有助于对生态斑(核心保护区)的选择和布局的指导,也有利于分析确定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系统特色。

缘主要是指整个旅游地的外围保护带,或是旅游斑的外围环境。在旅游研究中,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概念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视角。客源地城市、目的地景区(点)可以视为具有活化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葩嵌,而交通线路则成为输送旅游者往返的廓道。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原理,可以归纳为结构原理、功能原理和时间原理(王仰麟,1998)。表4.2概括了其中的主要理论假设。

表4.2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原理及其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img36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沙润、吴江(1997)和祁黄雄、林伟立(1999)提出旅游景观设计的异质性原则、边缘效应原则、尺度适宜性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多样性原则、综合效益原则、个性与特殊性保护原则等。

(1)整体优化原则:即把旅游景观作为系统来思考和管理,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规划者从整体的高度上,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然规律。

(2)多样性原则:多样性既是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又是景观管理的结果。多样性的存在对确保景观的稳定性,缓冲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干扰,提高观赏性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旅游地规划的重点之一就是景观多样性的维持及游憩空间多样性的创造。

(3)综合效益原则:即综合考虑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环境、美学等各方面的效益。一般情况下,规划行动可能使景观发生改变并带来副作用。了解景观组成要素之间的能量和物质流的联系,注重生态平衡,结合自然,协调人地关系,体现自然的生态美、生态和谐、艺术与环境融合,这在旅游地人文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尤为重要。如将观赏、游憩与林业、养殖等生产相结合,集约管理,减少废物压力,取得经济效益。

(4)个性与特殊性保护原则:景观具有各自物色和个性,规划设计不能以简单套用、沿袭旧式来掩盖、剥离景观原有的特殊性。景观的特殊性是指旅游地内有特殊意义的景观资源,如历史遗迹或对保持旅游地生态系统具有决定意义的斑块。旅游规划中应充分注意旅游地个性及特殊性的保护,这实际上也就是对目的地吸引力的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