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几个主要环节

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几个主要环节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并在授课中加以强调,才能突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要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就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等同于一般的经济学课程。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一定要注意下工夫研究这一问题,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和方法论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需要的素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2.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几个主要环节

如何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这里涉及许多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至少应把握好四个关键环节。

(1)重塑教学内容

实现体系转化的最重要环节,就是在坚持教材理论体系、基本观点和逻辑框架的前提下,重新梳理和整合教学内容。重塑教学内容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确定教学重点。具体而言,就是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和要求,梳理每一章、每一节乃至每一堂课的讲授重点,明确哪些内容是必须讲的,是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哪些部分可以略讲,或者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自学了解的。突出教学重点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且也是缓解课时少与内容多之间矛盾的需要。

梳理和确定教学重点通常考虑三方面因素: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其次是某一原理或观点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所占有的地位;再次是某一原理或观点具有的方法论意义,即从中可以引申出的具有理论或实践指导意义的重要结论。这三大要素的交汇点即可确定为教学重点。

例如,本书第三部分谈到,就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个世界的看法而言,应着重阐述三个基本观点,即唯物论观点、社会实践的观点和辩证发展的观点。这些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但相比较而言,在教学中更应突出唯物论观点和辩证发展的观点。理由是,这一部分的教学主旨是向学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即它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而马克思主义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首先是肯定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其次是强调它处于相互联系和辩证发展的状态之中。在这一部分之所以提出社会实践范畴,是为了说明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对人而言,它构成其生活于其中的一个意义世界;但社会有自身的特殊性,它是由有思想、有意志的人构成的,它的变化发展会受到人的主观意志或观念的影响,因而有关社会的本质属性一直成为哲学纷争的一个话题。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整个世界的看法,之所以要提及实践,乃是要用实践这一物质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来证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物质系统。无可否认,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构成马克思主义与旧哲学的一个本质差别。但是从教学角度看,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之所以提出实践的观点、进而讨论社会生活的本质,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确立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观点。所以,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并在授课中加以强调,才能突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要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是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落脚点。具体来说,就是在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明确在结束某一章、某一节或某一堂课讲授时,最终要学生弄懂哪些道理,从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引申出哪些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结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某一原理或观点方法论意义何在。这是教学中的点睛之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性课程,它具有价值引导和思维方式培育的功能,要教会学生思考和分析的方法。所以,落脚点把握得准确、恰当,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标,否则很可能是不知所云,甚至南辕北辙。

例如,马克思主义在论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时,谈到了时间和空间,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但以往有的哲学教材、有的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关于时间和空间之基本属性的观点时,从时间一维性的特征出发,引申出这样的结论:生命苦短,珍惜时间!还常常引用古人的话作呼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样的归结不仅是非常表面的,而且发生了方向性的错位,偏离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分析时间和空间的诸般特性,其主旨是为了进一步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说明整个世界除了物质和物质的属性以外,不存在其他东西。由此逻辑推得的结论应为:既如此,故而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世界观最根本的方法论原则。这才触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本质意义!

又如,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以劳动价值论为起点,进而揭露资本家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奥秘,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隐藏的深刻矛盾,以说明资本主义为另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必然性。但以往有的教材、有的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时,最后给学生的结论竟然是:要学会理财。这就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等同于一般的经济学课程。

可见,把握课程教学内容的落脚点非常重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一定要注意下工夫研究这一问题,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和方法论引导。

三是丰富和优化讲课素材。素材是我们证明观点、阐述问题的重要依托。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出于教材编写的特定要求,主要提供了两个方面素材,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二是一些重要历史时期或事件的描述材料及统计数据。教材提供的上述素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可以选用,有些则更适合让学生课后自己阅读。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特别是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学习兴趣,补充适量的其他素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需要的素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用于导入课程内容的素材,如为了引入某一问题,或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某一思想观点,可以先从对一两个经典案例的分析入手进行教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案例教学的素材;一类是用于证明某一理论观点的素材,如某些统计数据或名家论述等;还有一类是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素材,如某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人们就此提出的各种见解等等。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教师准备的素材越丰富生动、越切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学习兴趣,就越有利于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这决不能仅仅依赖于教材,必须靠教师个人的努力,靠各教学单位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2)提升话语系统

上面已经谈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编写有其特定的时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它对话语系统的选择,较多地运用一定时期的学术语言和文件语言,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课堂教学则直接面对青年学生,青年学生有自己的表达和接受方式,我们应当更多地运用他们所熟悉和习惯的、为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所谓话语系统的提升问题。

提升话语系统首先是要善于吸纳新思想、新理念及新的理论术语。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理论术语,用以概括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对现实生活中涌现的新概念、新术语保持足够的敏感,注意将它们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近年来,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理念,在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社会主义社会的论述中,虽然也有类似的思想,但并未明确提出这些概念,至少没有把它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我们在教学中将这样的新提法、新术语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堂,既能反映人们对问题认识的进步和深化,也能使我们的理论教育富有时代特色,对学生有吸引力。

提升话语系统的另一途径是对某些传统概念或术语以新的解读。语言或概念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现实生活一旦发生变化,作为其反映的语言或概念的含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阶级”一词是马克思主义用以分析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概念,但现在,不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和马克思主义所分析的阶级关系都有一些重要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用“阶层”、“利益集团”、“实践共同体”等这样的术语来解读马克思所说的“阶级”。又如,对于“资本”一词,在马克思当年的理论中,主要是指用以生产经营、能带来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料和货币。但现在,“资本”一词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知识、人力资源都可以视作资本。我们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某些传统术语做出新的解读,才能说明发展变化了的现实生活,说服青年学生。

提升话语系统的第三个方面是选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形式,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用语和表达习惯,包括流行语、网络用语等等。日常生活用语有时不那么规范,但它们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引起他们的共鸣。当然,在这方面应注意把握好尺度,剔除其中可能有的庸俗、不健康成分,防止陷入“媚俗”的窠臼。

形式与内容从来就不是相互外在或彼此分离的,它们具有内在统一性。话语系统的提升绝不仅仅是一个表达方式的问题,它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念和实际效果。努力提升话语系统,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急速变化的社会生活有一份清醒的认识,表明它对学术思想发展最新动态的关注,表明它对青年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而这一切本来就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有的特征!

(3)探索教学互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依靠单向“灌输”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它需要激发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他们的自主思考以及师生之间、彼此之间的平等交流等方式,来实现教育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已注意到这一点,在每章的结尾都设计了一些思考题,用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但教材的物理特征决定了它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只能局限于书面的、单向的形式,如何使这种交流转换成在场的、双向的,这只有通过具体教学实践过程来实现。所以,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中,探索教学互动的内容和方式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

课堂教学互动的关键是问题的设计和教师的现场引导。一个设计巧妙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讨论交流的热情,因此值得教师在这一环节上下工夫。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其特定的要求,师生互动和课堂讨论不是“自由论坛”,在教学实践中既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要做积极、正面的引导分析。

教学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课堂提问,可以是学生间的论辩,可以是课堂专题讨论,也可以是默默的“心灵沟通”。现代互联网技术使教学互动的空间大大拓展,不再仅限于课堂内,也可以延伸到课堂外。例如,通过教师建立个人“博客”、通过互联网上的MSN平台、通过师生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都能帮助实现师生互动。近年来,已经有许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利用这些方式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互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借鉴、参考和学习的经验。

(4)调动技术手段

这里所谓“调动技术手段”,主要是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目前对多媒体课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运用及其价值,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全面、深入地了解多媒体课件所具有的功能。如果仅仅把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局限于将教师的讲课提纲平移到屏幕上,进而节省上课板书的时间;或者仅仅把多媒体课件的作用理解为能够使课程中涉及的一些抽象概念、命题、论证素材转化为生动、直观的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那么,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价值确实值得质疑。但实际上多媒体课件的功能绝不仅限于这些方面。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是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载体。为了制作多媒体课件,我们就需要去深入钻研教材,梳理和确定每一章、每一节的主要观点;就需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教学的要求确定授课重点,考虑运用什么素材导入教学内容、用什么素材给某一观点提供论证等等。所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实际上是制作者对教材体系合理“再造”的过程,必须建立在对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深入钻研和理解的基础上,其最终版本则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物质载体。多媒体课件只有完成了对教材的合理再造,才算是合格、有质量的课件。

多媒体课件的第二个功能是将抽象的概念、命题和素材等形象化,对这一点人们有高度一致的共识。此外,多媒体课件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它可以作为教学互动的重要媒介。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现场测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直观反映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这就为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提供了信息。这种技术离我们并不遥远,完全可以将它运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之中。

以上论述了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四个主要环节。从中可以看出,实现这一转化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但又是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取得理想教学效果而必须努力完成的。因此,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撰完成之后的一个重大后继课题,需要进行系统研究,付出不懈的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