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应该指出,是竞争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强制的规律,使资本家不得不进行积累。在这个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结构,也使资本家不能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因为钢铁、蒸汽机、肥料等生产资料,是不能供资本家用于个人挥霍的。

第五节 资本积累表明可变资本与劳动力相交换,形式是平等的,内容是不平等的

资本家按照价值购买了劳动力,便开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人既生产了归资本家所有的剩余价值,又生产了资本家用以购买他的劳动的可变资本,后者是他以工资形式流回到工人手里之前就生产出来的。当然,资本家是用货币支付给工人,但这些货币不过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工人今天的劳动或下半年的劳动是用他上星期的劳动或上半年的劳动来支付的。只要我们不是考察单个资本家和单个工人,而是考察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货币形式所造成的错觉就会立即消失”。img207

工资其所以取得了是资本家对工人实行支付这种歪曲内容的形式,只是由于工人自己的产品不断以资本的形式离开工人,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问题。缴纳劳役地租的农民,每周三天用自己的生产资料在自己的耕地上劳动,为自己生产生活资料,其余三天在地主的田庄服劳役,这个农民不断为自己生产生活资料即工资,而这生活资料从来没有采取是别人支付给他的这样的形式,当然他为地主提供的劳役,也从来没有采取有酬劳动的形式。但是,一旦这个地主变成经营地主,农民由于地主收回耕地,无以为生,便只好向地主出卖劳动力,成为雇工。假如其他条件不变,这位雇工还得每周为自己生产生活资料,三天为现在的雇主生产剩余价值。但是,既然劳役劳动采取了雇佣劳动的形式,劳役农民变成了自由雇工,他的生活资料就由自己生产的生活资料变成由雇主支付的工资了。

从再生产过程看,不仅工资是工人自己生产的,而且一切资本也是工人生产的。即使资本家是靠某种与别人的无酬劳动无关的原始积累而取得的。但是,“经过若干年或者说经过若干个再生产期间,原预付资本就会被资本家消费掉,因而消失了”。因为“经过若干年以后,资本家占有的资本价值就等于他在这若干年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剩余价值额,而他所消费的价值额就等于原有资本价值”。img208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从物质观点看,“要积累,就必须把一部分剩余产品转化为资本。但是,如果不是出现了奇迹,能够转化为资本的,只是在劳动过程中可使用的物品,即生产资料,以及工人用以维持自身的物品,即生活资料。所以,一部分剩余劳动必须用来制造追加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它们要超过补偿预付资本所需要的数量。总之,剩余价值所以能转化为资本,只是因为剩余产品(它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已经包含了新资本的物质组成部分”。img209此外,还要有追加的劳动。如果从外延方面或内涵方面都不能增加对就业工人的剥削,那就必须雇用追加的劳动力。

西尼耳宣扬资本积累是资本家的“节欲”因而应有利润对其行为进行报酬的谬论。应该指出,是竞争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强制的规律,使资本家不得不进行积累。在这个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结构,也使资本家不能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因为钢铁、蒸汽机、肥料等生产资料,是不能供资本家用于个人挥霍的。

资本积累就是资本生资本的不断过程。例如,一个工厂主预付了10000镑的资本,其中五分之四用于购买生产资料,五分之一用于购买劳动力,假设剩余价值率为100%,产品价值便为12000镑,其中剩余价值2000镑。工厂主要进行积累。为了使问题简单,假设这2000镑剩余价值全部用于积累。在条件不变时,新的2000镑资本又带来400镑剩余价值;这个400镑又用于积累,又带来80镑新的剩余价值,依此类推。

原预付资本10000镑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由其所有者创造的,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因为前面已经指出,只要经过若干年,它即便是从所有者的劳动积累而来的,也变成是剩余价值的积累了。“2000镑追加资本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它的产生过程我们是一清二楚的。这是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它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无酬的他人劳动产生的”,资本家再用它的“一部分从工人阶级那里购买追加的劳动力,甚至以十足的价格来购买,就是说,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那还是征服者的老把戏,用从被征服者那里掠夺的货币去购买被征服者的商品”。img210

这个追加的资本,如果雇用的就是把它生产出来的人,那么他首先必须使原有资本即10000镑继续增殖,其次要对自己过去劳动的产品用比它所费劳动更多的劳动买回来;如果雇用的是新的追加的劳动力,即把这过程看成是两大阶级之间的交易,那么,这就是用从前的雇佣工人的无酬劳动,来雇用追加的工人,这追加工人以更多的劳动买回从前雇佣工人提供的、被资本家占有的无酬劳动。“不管怎样,工人阶级总是用他们这一年的剩余劳动创造了下一年雇用追加劳动的资本。这就是所谓‘资本生资本’”。img211

这样,对于过去无酬劳动的所有权,成为今日以日益扩大规模占有活的无酬劳动的唯一条件。资本家积累得越多,就越能有更多的积累。

我们可以看到,构成第一个追加资本的剩余价值,是用一部分原资本购买劳动力的结果,而这种购买完全符合商品交换的规律,从法律上看,这种购买的前提不外是工人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能力,而货币或商品的所有者自由地支配属于他的价值;构成第二个追加资本的,不过是第一个追加资本的结果,因而是前一种关系的结果。既然每一次交易都始终符合商品交换的规律,资本家总是购买劳动力,工人总是出卖劳动力,甚至可以假定这种交易是按劳动力实际价值进行的,那么很明显:“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为基础的占有规律或私有权规律。通过它本身内在的、不可避免的辩证法转变为自己的直接对立物。”img212也就是:“商品生产按自己本身内在的规律越是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就越是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img213

这个规律的转变表明,作为最初行为的等价物交换,已经变得仅仅在表面上是交换,这是因为:第一,用来交换劳动的那部分资本本身只是不付给等价物而占有的别人劳动产品的一部分;第二,这部分资本不仅必须由它的生产者即工人来补偿,而且在补偿时还要加上新的剩余额。“这样一来,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关系,仅仅成为属于流通过程的一种表面现象,成为一种与内容本身无关的并使它神秘化的形式。劳动力的不断买卖是形式。其内容则是,资本家用他总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他人的已经对象化的劳动的一部分,来不断再换取更大量的别人的活劳动”。img214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看,斯密从主张生产商品投下的劳动量决定价值量,到主张交换商品支配的劳动决定价值,原因何在。应当说,作为资本存在的一种形态的商品,它的价值是会增殖的,这个增殖的价值是由资本所支配的活劳动创造的,并与活劳动成正比。在斯密看来,这里的活劳动是由工资交换来的,所谓交换商品支配的劳动量,也就是以工资购买的活劳动。这样,他就认为是交换商品支配的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从这点说,他的错误是混淆了作为资本的商品的价值增殖和商品本身价值的形成。这种错误的根源,还是由于他不了解劳动力是商品,而认为活劳动是商品,这就必然把劳动力在生产中支出的活劳动创造的价值,看成是由工资在交换中支配的活劳动形成的价值。

然而,斯密的伟大功绩也在这里。他明显地察觉到,从简单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即工资与雇佣劳动交换,从价值全部归于劳动者过渡到价值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这当中有一个空隙,在越过这一空隙时,他发现价值规律从发挥自己的作用到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因为价值既然要分出利润和地租,那么工人的工资就必然小于其劳动创造的价值,而这是以多量活劳动交换少量物化劳动的不等价交换,这是违反价值规律的要求的。这是古典派不能跨越的第一个难关。

古典学派强调指出:“积累过程的特点是,剩余产品由生产工人消费,而不由不生产工人消费,这一点是对的。但它的错误也正是从这里开始。亚当·斯密使人们形成一种流行的看法,把积累仅仅看成剩余产品由生产工人消费,或者说,把剩余价值的资本化仅仅看成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劳动力。”img215

例如,李嘉图就是这样。他认为,用于积累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只由生产工人消费。根据这种看法,所有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都成为可变资本。其实,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有一部分是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即变成不变资本的。这个错误的根源是斯密教条,它直接导致这样荒谬的结论:“虽然每单个资本分成不变组成部分和可变组成部分,但社会资本只分解为可变资本,或者说,只用来支付工资。”img216

斯密为了证明这一点,“在所举的例子中承认,谷物的价格不仅由V(即可变资本)+M(即剩余价值)构成,而且也由生产谷物时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格……构成。但是,他说,这一切生产资料本身的价格,和谷物的价格一样,也分为V+M……他引导我们由一个生产部门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又由另一个生产部门到第三个生产部门”。img217这样,商品的全部价格最终分解为V+M云云,不过是一个空洞的遁词,否则,他就得证明,价格直接分解为C即不变资本+V+M的商品,最后会由这样的商品来补偿,即它们的生产只耗费活劳动,没有耗费物化劳动,只有这样,这种商品的价格才只分解为V+M。斯密举的例子,是苏格兰的玛瑙采集者,认为他们只耗费活劳动。其实,他们采集和运装玛瑙,也要使用篮子和口袋这些物化劳动的产物。所以,如果要论证得彻底,斯密就只好将其分析上溯到人类赤手空拳地进行生产的时代。这样的分析,对政治经济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

斯密的这种错误,使他不可能正确地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因为它混淆了社会总产品(C+V+M)和国民收入(V+M)。由他的错误导致的李嘉图的错误,即认为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全部由工人消费,又导致生产等于消费的错误理论,这又使他必然否认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应该说,斯密本人并不认为生产等于消费,因为他虽然认为从价值看,产品价值全部分解为收入,而收入是用于消费的,但他还从物质形态上看问题,他看到有些物质资料不能进入个人消费。李嘉图不是这样,他仅从逻辑上发展斯密的错误论点,因而得出生产等于消费的结论。但他没有把它用于辩护。将这些错误用于辩护,那是庸俗经济学的事。

注释

①《资本论》第1卷,第171页。

②同上书,第183页。

③同上书,第187页。

④同上书,第188页。

⑤同上书,第189页。

⑥同上书,第190页。

⑦同上书,第192—193页。

⑧同上书,第193页。

⑨同上书,第194—195页。

img218同上书,第197页。

img219同上书,第878页。

img220同上注。

img221同上书,第590页。

img222同上书,第675页。

img223同上书,第620页。

img224同上书,第272页。

img225同上注。

img226同上书,第273页。

img228同上书,第271页。

img229同上书,第270页。

img230同上书,第271页。

img231同上书,第272页。

img233同上书,第277页。

img234同上书,第613页。

img235同上书,第615页。

img236同上书,第114页。

img237同上书,第616页。

img238同上书,第618页。

img239同上书,第620页。

img240同上书,第621页。

img241同上书,第619页。

img242同上注。

img243同上书,第617页。

img244同上书,第622页。

img245同上书,第655页。

img246同上书,第657页。

img247同上书,第670页。

img248同上书,第672页。

img249同上注。

img251同上书,第677—678页。

img252同上书,第673页。

img253同上注。

img254同上书,第467页。

img255《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1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