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植被带划分理论与实证

植被带划分理论与实证

时间:2022-01-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 植被带划分理论与实证由于人类改造利用的历史十分悠久,黄土高原大部分天然植被在历史上已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了强烈的土壤侵蚀,植被的恢复成为这一地区土壤侵蚀治理中的重中之重。综合已有的研究结果,根据年降水量分区,大致可以判断黄土高原生态修复潜力。该区不适宜于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图1 黄土高原植被自然带划分图对于一定的地区来说,所规划的目标植被类型,不能超越该地区在天然条件下的优势植被类型。
植被带划分理论与实证_黄土高原生态建设

1 植被带划分理论与实证

由于人类改造利用的历史十分悠久,黄土高原大部分天然植被在历史上已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了强烈的土壤侵蚀,植被的恢复成为这一地区土壤侵蚀治理中的重中之重。为了给这一地区的植被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前人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很多成果,包括本区天然植被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历史上植被的变迁过程、不同地区植被恢复的水分承载条件与生态条件。黄土高原显域生境下的地带性植被从东南部向西北部呈带状变化,四个植被带基本上在全新世早中期已经形成,特别是在距今3000至2200年的西周至战国时期已与现代植被带基本相似,其间伴随着气候的变化,植被带界线虽有南北移动,但植被带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1]实践证明,修复生态环境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不能持久延续,而且可能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比如,如果不能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不了解地下墒情,在短时期内可能表现出较好的生态建设和治理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由于水的极度耗损而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研究表明,黄土土壤水活跃层深度一般在2m左右,2m以下土层的土壤水一旦耗用,就很难补充,既使补充也需要很长时间。这就意味着2m以下的土壤水分是不可动用的净储量。高生长量的人工牧草和木本植物,根系发达,耗水量大,浅层土壤水分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时,通过根系耗用深层土壤水,一旦根系分布深度内的土壤水被大量耗用,就会形成土壤干层,植物势必衰亡。专家认为,不顾立地水分条件,一味追求高生长量的人工林草建设,会导致掠夺性地利用土壤水资源,不可能营造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秀美山川,只能给子孙后代留下干涸的土壤水库。

研究证明,黄土高原由于缺乏足够的降水资源与光热资源匹配,降低了绿色植物对光温的转化利用率,从而限制了光热资源潜力的发挥。综合已有的研究结果,根据年降水量分区,大致可以判断黄土高原生态修复潜力。黄土高原东南部半湿润森林地带,降水量大于550mm,封育10~15年,即可达到恢复植被、实现林灌草3个层片结构目标,如辅以人工造林,10年即可成林,并能自然更新。此带西北为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带,降水量下限为500mm,封育10~15年,阴坡的林被也能恢复林灌草3个层片结构,阳坡通常可以恢复到灌草2个层片结构。此带西北属黄土高原的中北部半干旱草原地带,降水量300mm~500mm,属无天然林地带,封育5年即可恢复草本植被,盖度可达60%~70%,人工造林需补充灌溉,且林被结构不稳定,是人工造林小老头树集中分布区。小老头树改善生态环境功能差,并且由于耗水量较草本植被高而使土壤出现干层,加重生境条件恶化,因而不宜在草原地带种植乔木林。黄土高原最西北为干旱荒漠草原地带,年降水量小于300mm,只能生长旱生草本和小半灌木,属植被结构1个层片地带,封育3年盖度可达30%,接近天然植被覆盖值,是不宜种植乔木林地带。[2]年降水量<200mm的干旱区,分布于青海共和、甘肃景泰、宁夏上宁、内蒙古乌海以及宁蒙河套灌区,面积约4.1万km2。该区不适宜于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西部和西北部的宁夏、内蒙古黄河沿岸地带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甘肃靖远—景泰—永登一线,年降水量为150mm~250mm,是区内降水最少的地区,只能生长旱生草本和小半灌木,封育3年盖度可达30%。[3]如图1。

img3

图1 黄土高原植被自然带划分图

对于一定的地区来说,所规划的目标植被类型,不能超越该地区在天然条件下的优势植被类型。从图2(见下页)可以看出,尽管植被带、林分种类和地形地貌不同,但人工林地与人工草地或天然草地相比,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则是人工林地土壤水分含量远低于草地。特别是阳坡160cm以下土层,人工林地土壤含水量尚不到荒坡的1/2,仅略高于土壤调萎湿度[A、B、C]。而且,即使在降水条件比较好的半湿润地区,雨季过后这种状况也未得到改善[A、D]。在干旱季节,阳坡人工林地土壤水分从上到下处于调萎湿度边缘。由此进一步说明,自然状况下单纯依靠天然降水,人工林地土壤水分亏缺状况将难以恢复。[4]

img4

图2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人工林地和草地土壤水分状况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