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五次中医存废之争

五次中医存废之争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历史上出现过五次中医存废之争。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清朝末年的中医存废之争完全不涉及国家利益。当时的中国政府没有设立卫生部,医生的开业和执业享有充分的自由。1923年,国民政府通过了“取缔中医实施细则”。出席全国卫生会议的委员一致认为,医生需要一定的医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知识。因此,中医生不够医生资格。国家应该逐步废止中医,而不应该盲目地认同中医生行医。第四次中医存废的争论。

案例一:五次中医存废之争

这是人们最热衷于中医的时代,这也是中医最受批判的时代。一边是中医保健类书籍在民间热销,一边却是学界对中医是否科学、是存是废的激烈争论。在历史上出现过五次中医存废之争。

第一次中医存废的争论。从《黄帝内经》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医与中华民族一起成长。但是到近代,这个曾经自信也曾经自大、曾经开放也曾经封闭的民族开始怀疑自己,包括自己的医学。到了清朝,外国人开始来华兴办医疗机构。或医人庙,或诊所,或学校,迅速地在中华大地蔓延开来。这对于那些不肯学习,不愿学习,或没有能力学习外来医术的中医生来说,无异于“抢饭碗的强盗”来了。然而,尽管中医生那样恶毒地骂别人强盗,但“强盗”开的医院却总是门庭若市。先是中国的达官贵人优先选择“穿白大褂的洋医生”看病。后来,就连普通老百姓也优先选择洋医生看病了。中医的无能和西医的强势是有目共睹的。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学者们便开始起来探讨中国的医学向何处去的问题。这就引爆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医存废之争。这场争论从19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灭亡。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清朝末年的中医存废之争完全不涉及国家利益。中国本土的医生是私人性质的,外来的医疗机构也是私人性质的。从皇亲国戚到平民百姓,都有选择自己所喜欢和信任的医术的自由。你觉得西医好,你可以选择看西医;你觉得中医好,你也可以选择看中医。在政府官员中,李鸿章既看西医,也看中医。曾国藩则“决意不看中医”。尽管他们都是政府的股肱人物,但是,他们的偏好并不影响国家的医疗政策。当时的中国政府没有设立卫生部,医生的开业和执业享有充分的自由。所以,医生的“饭碗问题”完全不需要李鸿章和曾国藩们去操心。由之,当时的中医存废之争,既不影响政府的中医政策,也不妨碍中医生们的开业,当然也不存在患者看病是不是可以报销,报销额度有多大的问题。

第二次中医存废的争论。1912年,中国成立了中国科学社。从那以后,中国人开始探索自己的科学教育问题。于是,大学该不该开中医课,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中医存废之争的基本内容。1914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理直气壮而且果断明确地拒绝了在大学开设中医课。1923年,国民政府通过了“取缔中医实施细则”。1925年,国民政府又颁布了“禁止中医进大学”的法令。由此可见,中医药不许进大学是当时的中央政府一贯坚持的政策。

不过,在那个时候,中医教育的主流是师徒传承模式。全社会也不存在“学生就业”“教师评职称”“医生考行医执照”等问题。由之,中医界对大学该不该开中医课也很想得通。大学不开中医药课程,想学医的照样可以学医,想行医的照样可以行医。

此次争论出现在1912年,也就是近代史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当时,梁启超和鲁迅等都站在了质疑的阵容中。“五四运动”后期,“骂中医”也成了西化知识分子的“饭后运动”;其中,最有名的是鲁迅那句话:“中医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有意思的是,梁启超在1926年被西医误诊而错摘肾脏,成为中医反击西医的有利“武器”。徐志摩为此在《我们病了怎么办》的文章中调侃西医所谓的“科学精神”原来是“拿病人当标本看”。鲁迅则立即发表言辞尖锐的《马上日记》反击徐志摩等人:“自从西医割掉了梁启超的一个腰子以后,责难之声就风起云涌了,连对于腰子不很有研究的文学家也都‘仗义执言’。同时,‘中医了不得论’也就应运而生;腰子有病,何不服黄蓍欤?”

从历史事实中不难看出,这两次中医存废之争都没有形成太大的利害冲突。是故,也就没有导致任何社会振荡。

第三次中医存废的争论。到了1928年,国联(联合国的前身)的官员来中国考察,发现偌大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居然还没有卫生部。于是,强烈要求中

国政府成立一个负责全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机构。就这样,中国才首次有了卫生部(当时叫全国卫生委员会)。

这个机构一成立,首先碰到的问题是“谁是医生”。给那些开中医单子的,推拿按摩的,拔火罐的,放血的,刮痧的,烧香划水的“中医生”颁发行医执照行不行?有人估算过,如果给这些人发行医执照,中国人口的70%都将是医生!

1929年,首届全国卫生委员会的委员们齐聚南京开会,特别涉及了这个“医生资格问题”。出席全国卫生会议的委员一致认为,医生需要一定的医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知识。中医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此,中医生不够医生资格。国家应该逐步废止中医,而不应该盲目地认同中医生行医。

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当时的西医生人数太少,中医生遍地都是,单靠西医生承担不了全国的医疗卫生职责。鉴于此,余云岫先生提出一个方案,建议只给当年已经年满20岁的中医生颁发行医资格证书,今后不再发。以这种方式,花40年左右的时间,在中国彻底废除中医。这个方案不但涉及中医生的自尊心和饭碗问题,而且还涉及中医生们的“传宗接代”问题。所以,它遭遇了全国中医界的严重抗议。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中医存废之争”。

此后的中国多灾多难。中原大战爆发以后,国民政府根本无心过问医生的行医资格问题。不久,日本侵略者窥视我国,并且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从那以后,国民政府内忧外患,相应地,“医生资格问题”也不了了之。

第四次中医存废的争论。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了。国民政府没有解决的中医问题,历史性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头上。于是,在1950年8月全国第一次卫生工作会议上,新中国的医生们继续讨论了“中医存废问题”。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第四次中医存废之争。争论的结果,形成了一个共识,叫做“西医中国化,中医科学化”。与之相配套的措施,包括引导中医生自我进步,和对长期累积起来的医疗陋习进行整顿。应该说,这些共识和措施是正确的。可是,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实行还不到3年,就实行不下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毛泽东曾经提出过“两个合作”的设想。朝鲜战争一爆发,首先使“两个合作”当中的“与爱好和平的资本主义国家合作”进行不下去了。中苏关系恶化之后,“与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合作”也进行不下去了。

事实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一直在封闭状态下苟延。无论是医,还是药,都没有得到半点国际援助。更要命的还在于,国内政治环境也极度恶化了。从旧社会过来的医生,不是“具有帝国主义背景”,就是地主资产阶级出生。由之,“西医中国化”和“中医科学化”的基本力量都丧失殆尽了。

在国际上孤立无援,国内极端缺医少药的背景下,毛泽东违背他1949年关于“中医是旧医,西医是新医,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讲话精神,以其个人专断,彻底中断了“西医中国化”和“中医科学化”的进程,并为此撤销了两位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老资格的卫生部副部长(王斌和贺诚)的职务。不仅如此,在“三大改造”运动中,毛泽东还以“解放中医”的名义,把中医全面纳入了国家医疗体制。从此,中医也同全国人民一道,跑步进入了共产主义。

自从中医“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之后,中医问题演变成了政治问题。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医问题一直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讨论,更不可能得到任何形式的批判。由之,中医当中固有的思想和方法上的陋习,被当成“传统”而延续下来了。原来已经被批得体无完肤的中医理论和方法,被全面地掩盖下去了。

第五次中医存废的争论。中医还在新形势下滋生了一些新的不良习气。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无所顾忌地蔑视科学,蔑视进步,热衷于自吹自擂,从而严重败坏了我国医学界的学风和医德。

更有甚者,在中央政府的倡导下,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创办中医药高等教育。它使中医当中许多不正确的东西被粉饰成了科学进入了科学的殿堂。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创办,为我国累积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后,这些累积起来的社会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了。于是便有人起来重新反思中医问题。2006年4月,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在《医学与哲学》杂志发表《告别中医中药》的檄文;同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和生物化学博士、自由撰稿人方舟子等不断抨击“中医是伪科学”,提议“废除中医”,在学界掀起狂澜,自发地将一个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医问题再次提出来了。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五次中医存废之争。

回溯以往不难发现,中医存废之争所涉及的利益关系是逐步加强的。毫无疑问,目前还在进行的第五次中医存废之争,所涉及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最为尖锐,也最为复杂,牵涉面也最广。

——摘编自:张功耀——我国历史上的五次中医存废之争。

思考讨论

1.结合案例,谈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2.谈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中医发展的助推作用。

案例评析

历史上五次中医存废之争,有两次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中医也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在五次中医存废之争下,中医勉强保住了“性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中医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五四运动”后,自由和科学的思想兴起,很快掩盖了中国的旧思想,西医同这股潮流涌进了中国,并动摇了中医在中国的地位,同时新民主主义理论也逐步形成和发展。虽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医多次受到挫伤,但也越走越成熟,使我们明白中医的悠久历史,以及她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性,并不能轻易废除。最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推动了中医的发展,要求剔除封建文化中的糟粕,吸收精华,发展民族的优秀文化,服务人民。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讲述了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形成时期的艰辛历程,通过本案例可以看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强大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本案例可用于“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部分内容的辅助教学,或该部分课程的内容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同中医存废之争一样,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对中国革命的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她经过了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