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医如何“中国化”

西医如何“中国化”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宏翰便是第一位接受西医的医家。这表明,西医已正式进入中国,占据中国医坛的首要地位。一是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主张二者会通。这对近代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案例讲述了西医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并形成四种不同的中西医观。通过西医传入中国的途径,了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程。本案例可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部分内容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部分课程的内容考核。

案例一:西医如何“中国化”?

如今,西医成为人们日常行医看病的主要方式,早已取代了往日中医的显赫地位。然而,在它初传之时,并未引起人们太多的重视,人们更多的是对它的好奇。

西医是以古希腊、古罗马医学为基础,并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西医作为一门科学,16世纪以后大规模进入中国。

然而,西医最初走进中国的时候,不是具体医道的传播,而是以介绍西医的基础——生理学知识为主。在明末时期,关于西医生理学的知识主要零散地出现在一些传教士的著作中。入华的耶稣会士,为吸引更多的中国人入教,对16世纪西方新兴医学,特别是比利时维萨留斯《人体的构造》中的人体生理知识给予了一定介绍。1569年,主教加内罗在澳门设立医院,可谓近代西医传入中国之始。利玛窦的《西国记法》则是西方传入中国的第一部心理学著作。汤若望的《主体群征》(1629年刻印)对人体解剖学进行了介绍。更为系统全面介绍人体生理的著作是《人身图说》和《泰西人身说概》。《人身图说》主要论述脏腑、脉络、溺液、胚胎等内容,共28篇,并附有五脏躯壳图形21幅。《泰西人身说概》上卷叙述人体骨、肉、筋、皮、脉络等15部,下卷阐述总觉司、目、耳、鼻、舌、四体觉司、行动、语言等8部。此外,西方的医疗制度、医院设施、药物药房等内容也在一些著作中提到。但明末西医的传入只是一个开始,难以被接受。到了清代,西医才开始被应用。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前后,康熙因身体欠佳对西医产生兴趣。他对传教士白晋等人讲述的西医中的病因知识及相关的生理学,特别是17世纪法国解剖学家韦尔纳的著作颇感兴趣,指令他最好的一个画家,专画人体解剖图像,并将中医中的铜人模型与之进行对比,发现铜人模型也有静脉但无动脉和血管。1698年,法国传教士巴多明参考最先进的西医理论,用了近五年的时间将白晋等人的讲稿整理译成满文,编译成《按血液循环理论及戴尼新发现而编成的人体解剖学》。康熙帝对此很关注,但为维护封建礼教未令刊行。此书在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被发现,1928年以《解剖学诠释》出版。

西医入华后,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些学者对西医产生了浓厚兴趣,常与传教士研讨西医,行医也兼采西医治病。王宏翰便是第一位接受西医的医家。1688年王宏翰四卷本的《医学原始》集中反映了他所受西医的影响。乾隆时的王清任,也是笃信西医的学者,平素常以未见人体脏腑为憾。1797年,滦州瘟疫流行,小孩死者多且多无棺材。王清任趁机察看小孩死者脏腑达三十多人,才弄清中国古代医书所绘脏腑与事实不符,后著成《医林改错》记述脑髓说,颇多卓见。

19世纪以来,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西医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前,东印度公司的医生郭雷枢、李文斯等在广州、澳门一带向华人行医,将西医传入中国。1835年,伯驾在广州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教会医院。此后,教会医疗事业不断拓展。1876年,新教在华所办教会医院有16所、诊所24所,1905年分别达到166所和241所。同时,传教士还翻译、出版西医书籍,创办一系列教会医学院校和护士学校。洋务运动开始后,中国人也开始兴办近代医疗事业,但起步晚、进展慢。晚清时期,也有少数中国人因出国时受西方文化影响,或因接触通商口岸的外国私人医生而认识和接受了西医。相比之下,教会医疗事业是晚清影响最大的西医事业。

西医,由于它在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认识及医疗体制上较中医有所长,引起了人们出于猎奇心理的关注,但并未对中医引起冲击和震荡。直到1908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在数日内亡故,太医院因而获咎。太医院作为旧时代传统中医的象征从此消失。在清末至辛亥革命建立新政权时期,西医被纳入国家行政部门。这表明,西医已正式进入中国,占据中国医坛的首要地位。

——摘自中国网:《西学东渐的逸闻趣事》。

思考讨论

1.结合案例,谈谈西医为什么会传入中国?

2.结合西医传入中国的路径,谈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案例评析

在西医走进中国的过程中,晚清中国人产生了四种不同的中西医观。

第一种:信奉西医而排斥中医。晚清出身教会医学教育的西医大都持这种观点。如吴汝纶在信奉西医后对中医大加排斥,说《本草纲目》等医书都不足据;西医解剖学相当准确,药品又多由化学家所定,所以“百用百效”。

第二种:坚持中医排斥西医。在反对西医的中国人中,有的是从保存国粹出发来反对西医的,有的是出于利益考虑而反对西医的。如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东北、浙江的一些中医和官绅为了自身利益,制造谣言煽动群众来反对西医。叶德辉从生理解剖、华夷之辨、医理和医药不同等方面提出反对西医的五个理由,最后提出要振兴中医。

第三种:主张中西医会通。部分信奉西医的人也较认同中医,认为西医可补中医之不足,形成以下两种中西医会通主张。一是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主张二者会通。郑观应认为中西医各有短长,“弃短取长,中西合璧,必能打破中西界限,彼此发明,实于医学大有裨益。”此外,李经邦、陈炽、钟天纬、许克勤等人均持此种观点。朱沛文等近代名中医也持这种主张。二是认为中西医可以互补,但西医有许多不足,会通应以中医为主。这以唐宗海为代表,他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提出“集灵、素诸经,兼中西义解之,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中归于一是。”

综上所述,西医进入中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西医的冲击之下,中医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从而造成了近代中国人医药观的多元化格局。这对近代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建议

本案例讲述了西医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并形成四种不同的中西医观。通过西医传入中国的途径,了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程。本案例可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部分内容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部分课程的内容考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