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动力因应机理

动力因应机理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动力因应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最主要力量。当然,根据压力变动力的原理,外在的压力也有一部分变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接受的动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活动,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个人的需要。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如果缺乏一定的目的性,这种接受就根本不能实现。这就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处于一种不断被接受的状态,开始是可能是局

(一) 动力因应机理

动力因应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最主要力量。动力是指引发、激发和驱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力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者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之间的思想联结,是由主导思想和受导思想之间的互动而实现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要是由内在驱动力所驱动。当然,根据压力变动力的原理,外在的压力也有一部分变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接受的动力。我们在此所研究的动力,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发自内心、自觉自愿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种动力,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内在超越的需要、自主选择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作为具有主体性的现实的人的本质体现。我们认为,促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接受的最基本的动力因素应该是需要。

1.需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原动力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内在动力主要来自其生存、发展和完善自己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的需要作为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一般目的和动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就个体来说,不为满足自身需要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是无法忍受的活动,一个人离开其需要去从事活动也是不可思议的。就社会来说,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社会需要都是一个绝对前提,这个前提制约着该社会形态的一切活动。人的需要是一个客观范畴,这种客观性表现在:它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础,是不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需要的满足和新的需要的形成离不开客观存在和实践过程。概括地说,需要主要包括物质需要、政治需要和精神需要三个方面。

物质需要是自我存在的首要的基本需要,人们的生存一刻也不能离开物质的需要。物质需要一方面是自我存在和自我选择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使政治需要和精神需要成为可能。离开了物质需要,人们不仅无法生存,而且其他方面的需要也无法实现。物质需要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衣、食、住、行,在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它是接受活动的重要依据。政治需要是实现自我存在的重要需要,同时也是实现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政治需要使得接受活动形成了统一的、共同的阶级利益。人类接受活动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选择,最主要的就在于人类接受不仅仅是为满足感官的需要,主要的是在于除了感官的需要外,还有精神上的需要。“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26]所以,精神的需要才是自我选择与动物适应的最主要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作为一种合目的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也必然与一定的需要相联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活动,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个人的需要。所以,我们不仅要研究作为社会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需要,更要研究作为个体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需要。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内在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自我需要。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可以概括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发展和成就的需要。在这些层级的需要中,一般是由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开始,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但是,由于人生活的环境不同、受教育不同,社会化的方向、性质和程度不同,人的需要层级结构也不同。有的人生理需要发展突出,有的人归属和爱的需要发展突出,有的人尊重的需要发展突出,有的人成就的需要发展突出,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需要层次结构。

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个人需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第一动力源

就物质需要、政治需要和精神需要三者来说,政治需要、精神需要是更高层次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之所以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精神需要。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需要,才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内在的个人需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第一动力源:第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自我需要的广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多样性。自我需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首先是作为一个物质即身体而存在,要保持这种存在,就必须满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其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又不同于一般生物的存在,他还需满足各种自我意识、精神的需求,简单地说,就是满足政治的、精神的需要。由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所处的条件不同,就出现了不同的需要、欲望、愿望,因此也就导致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多样性。这种选择的多样性同时也促进了被接受的多样件。第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自我需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实现手段和实现途径。由于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所以人的需求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这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接受的实现手段和实现途径的多样性。“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27]由此构成了复杂的接受活动。第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的需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目的性。任何一种接受,无论运用什么手段,采取什么途径,总是力求并达到一定的目的,接受活动的这种合目的性是由需要决定的。我们说,需要意味着通过一定的手段和途径,经过一定的时间获得满足,否则它就总是在不停的需要着,这种无法满足的需要不能成为自我现实的接受,也不能使自我存在更加完善和实存,它只能是作为一种幻想存在于接受活动之中,并且最终也会成为接受活动的条件。所以说,需要本身就预示着它的目标性的实现,从而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如果缺乏一定的目的性,这种接受就根本不能实现。第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层次性。当一定需要得到满足后,便会产生新的需要。但是,需要的这种不断更新并不是在原来基础上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就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处于一种不断被接受的状态,开始是可能是局部的被接受,后来逐渐上升到整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体系都得到认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