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时间:2022-09-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步走”战略涉及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又对“三步走”的第三步战略的实施作了具体规划,将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又分为三个小阶段。这就使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更加具体化和规范化。孔子把“六君子”所治理的社会状态称之为“小康”。

4.2.2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战略涉及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构想。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提出了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

“现代化”的定义: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指落后国家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家水平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作为人类近期历史发展的特定过程,把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的实现作为现代化完成的一个主要标志也许是合适的。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

1987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阐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作了总结,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的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87年,中国提前三年实现第一步翻一番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到1995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 600亿元,提前五年完成了翻两番的任务,实现了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1997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了74 772亿元,正朝着第三步发展目标前进。

1978~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51%,其中,20世纪90年代的10年年均增速超过10%。2000年,中国GDP达到89 404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长6.38倍,

(二)“三步走”战略的具体内容

从1980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三)“三个阶段”的提出及内容

在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又对“三步走”的第三步战略的实施作了具体规划,将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又分为三个小阶段。

江泽民同志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社会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使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更加具体化和规范化。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最早见于史册的《诗经·大雅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后在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有对小康社会的较细致描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为小康”。孔子的小康社会状态是和大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主要反映了当时儒家批判现实和崇尚先古的政治观点。孔子把上古时代的黄帝、尧、舜所治理的以“天下为公”的社会称为“大同”,是最为理想的社会。禹、汤、文、武、成王、周公都很重视礼,以礼为标准决定是非,成就信用,惩罚过失,倡导仁义,讲究谦让,其社会也能达到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逸。孔子把“六君子”所治理的社会状态称之为“小康”。在孔子眼里,小康社会比不上“大同”,但要比孔子所处的混乱时代要好多了。

由于孔子的“大同—小康”说是建立在批判和否定现实的基础上的,所以,在西汉至晚清的大多数朝代里占据思想统治地位的儒家后学,很少有提及。真正使这一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的,是在我国近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康有为和孙中山。

康有为受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于1902年利用住在印度的机会,系统地写了一部《大同书》(20万言),描绘了一个由小康再而大同的理想王国。在《大同书》中,小康是一种低级的社会,大同才是趋于完美和谐的世界。康有为认为,过去年代里许多人追求的小康,是以国家、家庭、财产私有为前提的,总是伴随着战争、贫富不均、贵贱不等和自私的人性。只有消灭了国家,取消了家庭和私有,天下为公,人们共同拥有财富,世界由小康过渡到大同,人类才能过上没有战争、没有贫穷和人人平等、永远富裕的幸福生活。康有为的书一出版,“大同—小康”思想就在海内外华人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孙中山在1894年向李鸿章上书,建议学习西方列强,建设一个“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畅”的理想社会。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这一思想成为指导孙中山一生的纲领。他在《三民主义》中指出:“我们要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至于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我的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孙中山还说:“这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

在20世纪前50年,“小康”在一般民众的观念里,是和农民的“温饱”联系在一起,是“十亩耕地一头牛,老婆娃子热炕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