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哲学方法论

哲学方法论

时间:2022-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来建构中国当代美学源自于我们在内心深处一直把美学认定为是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所谓哲学方法论是指从哲学的高度把哲学的基本命题和基本原理不加置换地直接带入到美学研究之中,从而把美学的理论建构在哲学的基础上。美学的第一、二次论争就奠定了美学的哲学依附性,从哲学方法论出发研究美学命题就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金科玉律。

一、方法论误区之一:哲学方法论

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来建构中国当代美学源自于我们在内心深处一直把美学认定为是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所谓哲学方法论是指从哲学的高度把哲学的基本命题和基本原理不加置换地直接带入到美学研究之中,从而把美学的理论建构在哲学的基础上。从美学发展历史来看,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学科这应该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道理。既然美学是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我们采取哲学的方法来建构美学理论就应该不存在什么问题。但问题在于:美学是不是无条件的附属于哲学?也就是说,美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美学与哲学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对这一美学最基本问题的解答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美学理论建构。由于某些中国当代美学家忽视了对这一美学基本问题的探讨,直接将美学认定为哲学的分支学科,因而他们在美学理论建构上就直接采用了哲学的方法:即从哲学命题出发来推演美学命题,将哲学的主题直接嫁接到美学理论之中;将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演化为美的本质问题,认为在美的事物中有一个美的本质的东西在支撑着美之为美;就哲学认识论问题演化为美感的发生机制问题;将哲学的主要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演化为美感与美的关系的问题,美感就是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认识所产生的心理效果。这种在哲学方法论支配下的美学理论建构忽视了美学与哲学的根本区别,它完全使用哲学的话语来建构美学体系,从根本上遮蔽了美学的学科本性。由于中国当代美学在建构自己的理论时总是和哲学的话语纠缠在一起,因而使得美学的感性意蕴被哲学的理性话语消解得荡然无存。用哲学的方法论来建构中国当代美学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构的话语方式根植于哲学的话语方式。从哲学本体论演化而来的美的本质问题在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构之初就显现了出来,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的第一次美学论争中诞生了四大派美学,他们论争的焦点是美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在美基本问题上纠缠于唯心与唯物之分。这四大派在第二次美学论争中的焦点就是美的本质问题,自然客观派美学认为美的本质是客观的自然事物,社会客观派认为美的本质是历史形成的具有社会性的客观事物,主客统一派认为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意识中意识到的客观的事物,而主观派美学就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观念,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美的事物。美学的第一、二次论争就奠定了美学的哲学依附性,从哲学方法论出发研究美学命题就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金科玉律。另外,美学的认识论倾向在中国的当代美学理论建构中显得更加突出。这首先有美学历史方面的原因,美学的认识论倾向在德国美学家、“美学之父”鲍姆加通这里第一次得到了明确的证明,他从美学学科建制的高度提出美学是一种感性认识的学科,相对于逻辑学的高级的理性认识,美学只能是一种“低级的认识论”,是一种感性的认识,研究的是人的情感。美学的这一定义决定了它的认识论基础。康德虽然不赞同鲍姆加通的观点,但他最终还是把美学作为沟通逻辑学和伦理学的中介,以达到他追求实践理性本体的目的。由于他悬搁了“美的本质”,从追问“审美如何可能”入手,从而扭转了传统的美学研究形而上的方法,但康德美学认识论倾向还是明显的,他美学中的诸多观点都是从知识学派生出来的,因而不理解康德的知识论就很难把握康德美学的基本精神。把美学归之为哲学认识论,这是西方近代认识论成为哲学主流的产物,受到他们的影响,20世纪初,中国美学学人在接受西方美学的时候,就把美学作为一种认识论来处理。建国后,受到当时中国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当代的美学家基本上都把美作为物的一种客观的属性而接受下来,美感就是对美的认识,美与美感的关系演化为一种认识论的原则,这种认识论的原则一直支配着中国当代美学研究,无论是四大派的美学还是实践美学都没有能够摆脱这种认识论误区。一直占据优势的美学体系是基于“美是客观存在的”这一观点上,在这一美学体系中,审美活动就是对美的反映或认识,人类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美感和审美意识等观点。这种认识论的方法暗含着对美学的这样一种理解:有一种外在于人的美存在,审美活动就是去“审察”这种美的认识活动。但是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毕竟是不同的:第一,认识的本质是认识客观世界规律,掌握客观世界真理。在认识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关心的是对象的存在状态,本质内容及与外界的联系;而认识的对象则对人显示出它的存在实质与状态,即它“是什么”与它是“怎样的”,在认识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理论关系。第二,审美活动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才能成为审美主体,客体才能成为审美客体。所谓的美与美感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形成,审美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轻松的享受,一种感性的、情感的活动。因而审美活动和认识活动是有着本质不同的,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不是预成的,而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而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都是预先生成的。哲学认识论和审美活动是两种不同的人类活动,哲学认识论是一种理论活动,而审美活动更多的则是一种生命情感活动。用哲学的话语方式(本体论和认识论)来建构美学理论是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构的普遍做法,这种做法掩盖了美学自身的学科特性,使美学成为“有学无美”的学科,遮蔽了美学的感性特质,掩饰了美学与人类美好生活之间的关系。

其次,中国当代美学三次论争都是围绕着哲学命题展开的。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一次美学论争的主题是美在物还是美在心的问题,即美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一问题,这次论争所形成的四大派美学就是根据美在物还是在心来划分的,而事实上,唯物和唯心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用哲学的基本问题代入美学研究就会使美学研究的理论前提和思维方式陷入困境之中。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是第一次美学大讨论的延续,四大派的美学在这一阶段都得到了发展并且树立了实践美学的核心地位,各大学派都提出了美学理论体系建设的设想,促进了美学学科的发展,但是透过论争的表面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这次美学论争的主题是美的本质问题,也就是如何对美下定义的问题,虽然参与美学论争的各派都提出了自己的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是这种论争由于与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相互缠绕而使得美学论争远离了美学而具有哲学的意味,最终要看哪一位美学家的哲学修养和逻辑修养更高他就有可能取得美学理论建构的话语权,因为任何一个美学体系的建构都是从美的本质来推演的,在“美的本质”的统帅下进行哲学逻辑推延就可以形成自己的美学观念,只要看一下李泽厚的美学体系就可以看出这时美学理论的哲学意味有多么的浓厚。我们也可以把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看成是中国当代美学的第三次论争,在这场论争中,后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声称自己所建构的美学体系超越了实践美学,他们强调感性、个体性和超越性来反对实践美学的理性、群体性和现实性,而实际上,两者的主要区别只是在于其哲学的逻辑起点不同,两者的论争是西方古典哲学和西方现代哲学的一场论争,实践美学依靠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康德的主体性哲学,而后实践美学依靠的是西方现代的生命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在这场论争中,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都是在哲学的范围内进行的,因而双方都不能说服对方。但两者在美学研究的体系化建构上可谓是殊途同归,实践美学以“实践”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来建构自己的体系,而后实践美学则是以“生命”、“生存”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来建构自己的逻辑体系。从这三次规模较大的美学论争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学的理论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哲学方法论的控制,在哲学方法论控制下,美学成为了哲学的训练场,哲学的理性面孔从根本上蒙蔽了美学的“美”之感性意蕴。

从哲学的形而上命题出发来演绎美学理论会遮蔽美学的感性意蕴,这是由于哲学方法论注重的是方法论上的高空运作,忽视对美的现实基础的观察分析,这是美学研究中哲学方法论的死穴。当代美学研究在理论建设方面的困境就是源于对这种哲学方法的简单套用。美学表面现象的三次争论其实与美学理论本身无关,大家都在说一个非美学问题,一个超出美学本体范围因而无法进行讨论的假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美学的研究必须回到美学自身:即从哲学话语回到美学话语,从哲学问题回到美学问题,从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回到审美活动,从人的现实世界回到人的审美世界。这就意味着必须对美学的基本问题——美学是什么进行重新定位,分清美学与哲学的区别和联系,从而确立属于美学自己的研究范围和对象。

应该肯定,美学仍是哲学的分支。虽然文艺美学是研究文学的美学问题,但是它毕竟不是对具体作品的学理阐释,而是从美学的层面对文学形成新的解释,这是文学服从于美学,而一门具体的学科还是作为部门美学哲学根本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研上有多少分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是包括最高意义上的真、善、美在在这个体系中,包含着逻辑学,即对的思考;美学,即对审美功能的思考总体与分属的关系。对于哲学来说不可想象的,因为存在就体现在这体认。而对于逻辑学、伦理学和美不可想象的,因为真、善、美这样的身的定性。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认识论,就像哲学不等于认识论,美是知识的对象,更重要的是一种价不是相反。这就是说,美学无论是作为它都是哲学范围内的一门学科,但又与究对象和方法。哲学是什么?不管界定,即它是研究存在本身的一门学问,而存内的。哲学包括一个严整的观念体系。理智功能的思考;伦理学,即对道德功能。哲学与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的关系是,没有对理智、道德、审美活动的思考是些活动之中,并只有通过这些活动才能被学来说,没有哲学作为基础和灵魂,也是观念只有在存在这个总体中才能获得自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美学不等于对于美学就如同存在对于哲学,不仅仅值的对象。对美的本质的追问形成了所谓的“美的哲学”,但美的本质并不等同于哲学本体论,美的本质有着自己的意义范围,它并不是研究关于美的哲学,而是要在形而上的层面上给人的关怀。而哲学则是对整个自然、社会及人类思维进行总体研究的学问,其他科学可以把哲学作为自己的方法论,但并不能单独构成一门特殊的哲学。美学只有在形而上关怀这一维度上才具有哲学的本性从而成为哲学的分支。但美学也不是如后实践美学所标榜的那样是“哲学的哲学”、“哲学的前卫”,因为作为哲学的二级学科,他除了具有形而上的哲学品性之外,还包含有属于自己的特殊的形而下的领域,正是这些形而下的领域才构成美学真正的研究对象,获得自己独立存在的理由。美学既是形而上的,这是它本质的方面;又是形而下的,这是它非本质的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学可以分为形而上的美学与形而下的美学,美学是一个整体,而美学的意义就在于它的整体性。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间,对于美学来说,并不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美学归根到底还是对审美活动的反思,而审美体验就可以融合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美学的意蕴就在于如何通过个体的审美体验来领悟形而上的意义。(5)这正是康德美学的合理内核。

美学是什么这一美学本原问题经过上述梳理之后,我们可以看到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但并不等于哲学。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哲学的研究对象——存在,而是审美活动;美学的基本问题也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及其关系问题(认识论范畴),而是在审美活动中人的自由与自然的和谐问题。用简单的哲学方法论去套用美学研究,一方面会使大量非美学内容挤入美学领域,另一方面又会使大量的美学问题被束之高阁,最终会使美学湮没于嘈杂的哲学话语之中。

美学不是哲学本体论,也不是认识论,它探讨的不是整个宇宙世界的本体,而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一个领域或一个方面,即审美活动问题。美的本质,美的本体问题虽然与哲学本体问题有密切的联系,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美学研究应该以哲学的方法作为指导,这是由美学的形而上品性所决定的,但决不能用哲学原理直接“代入”美学,因为美学有自己形而下的层面,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在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美学研究时,要直接面对美学事实本身,回到现实的审美现象中去,用感性美学话语而不是理性哲学话语,这样才能把握美学的精髓和意蕴。(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