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区别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区别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有些本身是错误的理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也可以起某种进步作用。就哲学和科学的范围内而言,不论经验派和理性派都是反对盲目的信仰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往往是同一观点既有正确的方面又同时有错误的方面。

虽然有些本身是错误的理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也可以起某种进步作用。但一般说来,理论之所以能起进步的历史作用,总还是因为它的正确。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所以在近代起过巨大的历史进步作用,也就因为其理论本身有其正确的方面;而其在历史作用上的局限性,也是由于其理论本身有其错误和缺点的方面。

从总的方面来看,两派哲学家中尽管都有承认“两重真理”之类与封建宗教神学妥协的表现,但这主要只是在封建势力还很强大的条件下,为避免迫害、为新的思想学说求生存争地盘的一种策略,也是为了使哲学、科学从神学的奴婢地位解放出来的一种手段。就哲学和科学的范围内而言,不论经验派和理性派都是反对盲目的信仰主义和蒙昧主义的。诚然,就这个时期的哲学家而言,不但都并不根本否定宗教信仰,即使在哲学范围内也大都承认神的存在,而且神或上帝往往是他们哲学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这种作为哲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的上帝观念,虽然也受传统宗教的影响,究竟不是传统宗教上作为盲目信仰对象的人格神的观念。这上帝通常是被作为世界万物存在的“始因”,运动变化的“第一推动者”,或人类认识的真理性的最终保证之类而提出来的,不是靠教会或政府的权威强加的,也不是单靠信仰盲目接受的。总之,就两派强调人应当依靠自身的感觉和理性能力来认识事物,求得知识,而不是依靠对教会所宣布的宗教教义的盲目信仰,依靠引证《圣经》或从教会认可的权威著作中寻章摘句来寻求知识这一点而言,不仅在历史作用上是进步的,在理论上也是正确的。

再就两派分别地来看,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在理论上也都各有其正确的方面。

经验主义的正确方面,在于其根本原则即“凡是在理智中的没有不先在感觉中”这一古老原则,也就是认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原则,从人类认识的总体,从宏观方面来看,是符合实际的。特别是就唯物的经验主义来说,这一原则意味着肯定人类的一切知识,首先总是由于客观存在的事物,通过感官影响人的意识而产生的。这就是把认识看作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并把感觉看作联系主观与客观的纽带或桥梁。这种反映论的根本观点是正确的。从人类认识过程的总体来看,不是通过感官接受外物的影响而先获得一些感觉印象和观念,整个认识过程就无从发生。这种唯物的经验主义也都明自地或暗含地把认识对象看作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及其中的万事万物,把认识主体看作是有物质性的身体又有心灵或意识作用的人,这些也都是原则上正确的。从唯物的经验主义原则出发,他们在认识方法上都强调经验的归纳法,在真理观上都强调正确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摹写的“摹本说”,这些都有正确的方面。至于唯心主义的经验主义,由于阉割了经验的客观内容,否定了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自然就不具备上述许多唯物经验主义观点的正确性。但就其仍坚持经验主义原则,强调认识须起源于感觉经验,并从这种立场出发,既反对了不从经验而从盲目信仰出发和以抽象空洞的思辨为能事的经院哲学,又反对了认为可以不依靠感觉经验而直接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主义等方面而言,也应该承认有其正确的方面。特别是这种唯心经验主义发展到了休谟的不可知论,虽然其理论从根本上来说是错误的,是把整个认识论引进了死胡同,但就其系统地揭露或客观上暴露了片面的理性主义和片面的经验主义的错误而言,实际上也有其正确的方面。因为这种不可知论实质上无非是指出像理性主义者所讲的那样不从感觉经验得来的理性认识,不可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而经验主义者单纯依靠感觉经验否定理性的作用则连感觉印象或观念间的联系也无法把握,就更无法把握客观事物间的联系及其本质和规律。这些主张是正确的,因为离开实践,不用辩证法的观点把经验和理性结合起来,像那种片面的理性主义和片面的经验主义,的确是无法把握客观存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

理性主义的正确方面,主要就在于强调只有依靠理性才能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强调只有这种理性知识才有普遍必然性,才是可靠的科学知识。从这一基本立场出发,他们在认识方法上强调理性的演绎法,在真理观上强调认识必须自身一贯,不包含逻辑矛盾,这些也都有正确的方面。他们从理性主义的立场出发,批驳经验主义的观点时,往往也能击中经验派消极被动反映论的形而上学弱点的要害,表现出有辩证法意义的某些正确思想。即使就他们那向来为人所诟病的“天赋观念说”而言,诚然就人类全体的认识的总过程来看,原则上不能承认有天赋观念,因此就这个角度来看,经验派的“白板说”是正确的,而理性派的“天赋观念说”是错误的。而就个人来看,诚然也不能承认有现成的,清楚明晰的天赋观念,但人类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其认识能力的确已形成各自不同的某种禀赋或倾向,而不能是完全一色的“白板”。因此,若把”天赋观念”看成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认识能力,通过种的遗传而积淀下来,并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个人心中,则也未尝没有正确的成分,毋宁说比经验派那种把一切人的心灵都看成完全平整一色的“白板”的形而上学观点还多一点辩证法因素,因而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与此相联系,理性派一般也比经验派较多地注意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不把认识看成完全是消极被动地受对象决定的,这也有其正确的方面。

两派的观点,诚然各有其正确的方面,但各自的错误方面也是很明显的。而且其正确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也不是如珍珠与沙粒那样虽混合在一起但可以容易地把它们清楚地分开,它们往往是纠缠在一起或毋宁说化合在一起而难以机械地分离的。往往是同一观点既有正确的方面又同时有错误的方面。就两派对立的观点而言,往往甲派的观点,就其可以纠正乙派相应观点的偏颇而言,是正确的,但它本身又有另一方向的偏颇,陷入了另一种片面性;而乙方的观点又恰恰可以补救甲方观点的这种片面性。因此情况就显得错综复杂。

两派观点的共同错误,首先在于脱离社会实践来探讨认识问题;其次在于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既没有把认识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又各执片面,因而都不能正确地解决认识问题。而两派不同的各自的错误,则主要也就在于各自所偏执的方面不同。

说到脱离社会实践来探讨认识问题,也不是说两派的哲学家全都完全不管实践,情况并不是这样。就作为科学实验的实践而言,有些哲学家,特别像培根就相当重视。但也仅此而已。广大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在他们的视野之外的。而把社会实践作为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作为整个认识活动的基础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这样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是任何哲学家都不曾有过的。而历史已经证明,除非把社会实践的观点引进来,认识论中的许多问题是无法获得正确解决的。如何证明我们的感觉印象和观念是外物的反映?如何证明我们的理性认识的确符合外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像这样一些问题,如果离开社会实践的观点,就将很难解决。一句话,离开社会实践,将很难回答休谟的挑战。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按其原来的脱离社会实践的路线发展,达到休谟的不可知论可以说是合逻辑的必然结果。而这样的结果宣告世界万物的本质和规律不可知,实无异于宣告认识论本身的破产。这就说明了两派脱离社会实践的共同特征的根本缺陷。

再就两派共同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局限性来看,首先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就是缺乏发展的观点。他们都把认识看成是一次完成的,不了解一项复杂事物的认识,须经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逐渐深化,逐渐接近对本质和规律的较正确、较完全的认识。而由于客观事物本身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的认识也须随之不断发展,这一过程在一定意义下是永无终结的。不仅就宏观来看,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永无终结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且就微观来看,个人对一件具体事物的认识,也不是像当时经验派和理性派哲学家所理解的那样可以一次完成,而是需要经过一个发展和逐步深化的过程的。由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感性认识,到对事物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即使获得这样的理性认识之后,也还需要经过由对事物的初级本质到更深一层的本质的认识这样的深化过程,以及随着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过程。这样一种认识发展过程的观点,是当时的哲学家所不可企及的。而由于缺乏发展变化的辩证观点,从静止的、乃至僵死的观点来看待认识问题,把本来处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一片断绝对化,就必然难以说明认识活动的真相,而陷入这样那样的错误。

两派哲学的各执片面的显著特征,在一定意义下也就正是由于如上所述缺乏发展的观点,把原本处在一个统一发展过程中的感觉和理性两个环节看成绝对的、静止不变的、独立的认识活动的结果。这样就形成了两种各执一个片面的理论。经验派正确地看到了认识必须起源于感觉经验这一点,但忽视了感觉经验必须发展成与感觉经验有质的不同的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他们虽然实际上也谈到理性认识,但由于不了解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本质区别,往往把理性认识也看作和感性认识属于同一层次,至多只有某种程度上的差别的东西。例如洛克把“复杂观念”看成只是“简单观念”机械地“结合”或“并列”而成的结果,休谟把“观念”和“印象”看作只有“强烈程度和生动程度”的不同,就都是抹杀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本质区别的表现。也正是由于不了解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本质区别,就以为可以用感觉经验一样的方式来把握理性认识的对象,而当事实证明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时,就根本否认理性认识的可能性,如巴克莱和休谟否认抽象观念的可能性,就正是这种情况。这样,他们就从根本上破坏了理性认识,又怎么还能正确解决整个认识论的问题呢?反之,理性派正确地看到了理性认识与感觉经验有本质的区别,看到只有理性才能把握普遍必然的本质和规律,但由此就又错误地认为这种理性认识可以根本不从感觉经验得来,不了解理性认识必须由感性认识发展而来,只有以感觉经验为基础的理性认识才有可能是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知识,否则这种理性认识就会成为与外物无关的心灵之内自生的东西,即使正确也难以用来说明世界自身。因为感觉是连接心灵与外界存在的唯一通道。理性派由于片面强调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否认理性认识须从感性认识发展而来的结果,也就从根本上割断了思维与存在的联系,破坏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其逻辑的结论也就只能是休谟的不可知论。他们之所以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甚至有意识地要避免这样的结论,只是因为他们的社会阶级地位决定了他们不能接受这种结论的社会效果,于是他们就又提出了“身心交感说”、“身心平行论”、“前定和谐说”之类的学说来企图说明认识与对象的符合一致,但这些学说本身部只有一些缺乏根据的独断,并且是与其理性主义的前提所必然导致的割裂思维与存在的结论相矛盾的。这样也就暴露了理性主义的难以自圆其说和无法说明理性认识何以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及其万物的本质和规律这种根本缺陷。

由于在认识的起源和途径问题上的各执片面,也导致两派在认识方法和真理观上的各执片面:经验派强调归纳法就忽视或贬低演绎法,理性派强调演绎法就忽视或贬低归纳法;经验派主张“摹本说”就忽视真理自身的逻辑一贯性的重要性。而理性派主张“一贯说”就否定了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摹写,否定了客观对象对人的认识的决定作用。由于人类认识过程中既要运用归纳法又要运用演绎法,两者必须互相结合;也由于真理既要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又要自身一贯而不包含逻辑矛盾,因此两派在认识方法和真理观上的观点,都各有片面的真埋性,但也都因其片面性而在方法论和真理观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至于在认识对象和认识主体的问题上,两派中的唯物主义者以客观自然界及其中物质性事物为认识对象,以有血肉之躯的人为认识主体,原则上是正确的;而两派中的唯心主义者否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或物质性,把认识主体看成某种脱离物质性的身体或不受物质身体决定或影响的精神实体,当然是错误的。

以上所说,都是就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本身的基本观点而言,至于各个哲学家的具体观点,往往有与其基本观点不一致甚至相违背之处,其正确与错误当就其观点本身作具体分析,这里就不能一一论列了。

一般说来,凡是正确的观点,都在人类认识发展的长河中,增加了真理的颗粒,有其积极的贡献;而错误的观点,则对人类认识的发展有消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应看到,有些错误的思想,尤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普遍地难以避免的一些错误思想,往往能充分暴露认识本身的矛盾,从反面促进正确认识的发展,或者提供了认识上深刻的经验教训,使后人有所借鉴,得以避免重犯这样的错误。因此对人类认识的发展,也同样有其贡献,有时甚至是更大的贡献。当然这种贡献和正确观点的贡献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就经验派和理性派的观点来说,诚然它们中的正确成分是对人类认识发展的宝贵贡献,但由于两派的观点各执片面,就全体来说都是错误的,因此其从反面促进人类认识发展和提供认识上的经验教训的贡献,甚至比其正确观点的正面贡献更大。至于这些贡献如何具体表现在对后世的影响上以及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我们以下就来分别加以考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