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然整体作为创造性的系统

自然整体作为创造性的系统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作为创造性的自然,我们称之为作为主体的自然。“设定”的说法表明,谢林在这里给出的是有关自然理念的自然哲学公设:自然作为“无条件者本身”就是绝对创造性。相反,这个公设宣布的正是“让自然作为创造性主体起作用”[20]。谢林的自然哲学将这样的自然理念作为前提条件,它作为原始创造性是那种绝对非对象性的东西。

第四节 自然整体作为创造性的系统

谢林自然哲学所阐发的理念是一个通过其自身而存在的自然的概念,因为只有这样一个自然概念能够重新弥合近代理性所割裂的理论与实践的两个世界,也只有这样一个自然概念才能企及作为存在整体和现实性整体的那个自然——所有理性都现实地植根于其中,甚至还在我们能够进行一切思维和表象之前,我们凭借自由意志实现的所有道德行动也同时以它为基础。对这个自然,谢林在1799年的Einl.Entwurf中辨析说:

就我们将对象的整体不仅设定为创造产物,而且同时将其必然地设定为具有创造性的而言,这整体对我们来说就上升到了自然,[……]仅作为创造产物的自然(natura naturata),我们称之为作为客体的自然(所有的经验唯一关系到它)。而作为创造性的自然(natura natur‐ans),我们称之为作为主体的自然(所有的理论唯一关系到它)。[……]由于客体从来不是无条件的,因此在自然中必须设定某种无条件地非对象性的东西,这种绝对非对象性的东西正是自然的那种原初的创造性(SW.III,S.284,黑体为原文所有)。

“设定”的说法表明,谢林在这里给出的是有关自然理念的自然哲学公设:自然作为“无条件者本身”就是绝对创造性。在此有必要马上提醒读者,这一诉诸实践奠基的公设,并非如当时和现代的某些误解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臆想式的理论冒进。相反,这个公设宣布的正是“让自然作为创造性主体起作用”[20]。谢林的自然哲学要将整个自然都解码为对这个无条件的理念的建构,因此这一自然哲学重要工程始于对自然“诸原始行动”的建构(Ibid.,S.302)。哲学必须在对作为绝对创造性的“绝对非对象性的”自然那里,展开它无条件的、自主的创造活动,让建构的创造性行动生成为所要求的那种同一的原理,生成为普遍现实的总体关联,并且借这同一种的创造行动产生哲学的整体。

谢林的自然哲学将这样的自然理念作为前提条件,它作为原始创造性是那种绝对非对象性的东西。由此,自然哲学的任务就是,揭示出这个观念性的自然理念如何生成为现实的世界并成为生命乃至自我意识的事实。这样的整体性的“主体”自然理念显然不是近代自然观那种割裂的和减缩的现实性认识能够把握的,也不是仅通过数学—经验的手段能够衡量的。由于这个创造性的自然展开为一个具有差异化的现实性关联整体,自然哲学必须从自然本身的这个动态展开过程去追踪其辩证的诸构型级次,最终将所有现实存在的东西,从其现实性总体关联去规定,从物质开始直到最高的自然产物也即作为有机体的人。建构始于对物质的建构,因为“物质是宇宙最普遍的种子,那里埋藏着所有在以后的发展中将要展开的东西”(SW.IV,S.76);而建构的运作必须一直进行到最高的自然产物也即作为有机体的人那里,因为有机体在人那里甚至企及了意识,所以它是自然的最高级次,自然的巅峰。谢林后来在同一性哲学框架中的Deduktion里指出绝对创造性的这种连续性说,“自然在远方早已为这个高度造好了装置,并且自然借助理性企及了这个高度”(Ibid.)。限于课题和篇幅,我们在此不可能将谢林自然哲学建构的整个链条展开,不可能追踪其对重力、光和物质到其对磁、电和化学过程以及最终的有机体现象的全部建构;所以下面仅依据谢林的思辨物理学对他的物质建构和有机体建构结论做出两个考察,因为这两个建构分别在自然整体最深和最高的级次那里洞察到自然的本质,典范地说明了自然哲学对作为创造性系统的自然整体的揭示。

如在所有的自然哲学那里一样,思辨物理学的中心题目也首先是物质。因为如谢林在1798年的Weltseele中所说,物质不仅是“所有事物中最神秘的东西,[……]它也正是那个不可错认的根源,自然中所有的构成和活生生的现象都从它生发。没有对这个根源的认识,物理学就没有科学根据,理性科学本身就缺少将理念与现实性结合起来的纽带”(SW.II,S.359)。不过,思辨物理学所谓物质并不是经验论所理解的物质——某种基质。对这种自然哲学来说,物质是从创造性诸活动建构中出现的基本创造产物,是自然动态过程的原始效应,是创造过程最初还完全未确定的创造产物,它本身不具备实在性,而仅仅标志诸观念要素的构成。因此,按照Deduktion中的思考,对物质的建构不能孤立地进行,相反“必须将对动态过程的一种演绎与对物质的一种完整的建构”同时看作“整个自然科学的最高任务”(SW.IV,S.4)并同时执行。自然哲学的物质建构因此始于对原理的先验生发的阐述:(1)作为“无条件者”的自然正是存在本身,作为存在本身无非是原始创造性。但原始的创造性既非混沌亦非绝对静止,而是“一个在其(贯穿于全部现象中的)二重性中复达到同一的整体”(SW.III,S.284)。绝对的创造性之过渡为一种“经验的自然”即现实存在,是通过其无限生成活动本身;也即,原始的创造性的无限正体现于其活动的“绝对连续性”,并且自然因原初存在于自身中的一种分裂,必然“从纯主体走向一种自—客体”(Ibid.,S.286,288,黑体为原文所有);(2)正是在思辨物理学的这一“动态原子论”模式里,创造性原理本身给出了物质建构的论证,这表现为绝对创造性因自身的阻滞倾向而指向创造产物:它的无限进化趋势恰恰同时给出了“自然的普遍阻力点”,使得创造产物沉落,“从普遍的统一性中显露出来”(Ibid.,S.290)。但绝对创造性的这些最初产物是这样一些“点”,它们只是自然的诸种力相互间对立的简单活动,作为“诸原始行动”完全是观念性的。这些“隐得来希”并无现实的存在,但引起现实的存在,是“创造产物的纯粹开端”;所以,(3)物质不同于创造性,物质并不是自然原始的状态,而是一种次级的派生的状态:要通过创造性本身逐渐的物质化,不断地变成固定的创造产物,通过“存在于自然中的一种动态的发展阶段”去把握(Ibid.,S.302),因为物质作为创造性的一种分离,虽不具有任何经验实在性,却作为诸种力量的一种收缩与扩张的交互变换,构成为此种动态发展阶段的条件。对思辨物理学来说,创造性的“诸原始行动”就是物质建构的诸原始要素。作为动态地单一的诸原理,它们先行于物质的空间绵延,因为物质只是被充实的空间本身。

也就是说,这种思辨物理学反对着机械论的物质观而要求,必须从一开始就从自然创造性的潜能出发去理解物质,这样才能理解这种创造性如何自主连续地向着有机体和艺术迈进。物质建构为自然总体现实性的最深级次提供了一种直观的实例,而同一种现实性在最高级次上的呈现则是有机体。因为无论个别的有机体还是整体上的有机自然,都决不是偶然和支离破碎的自然现象,相反它们都是“通过其自身而存在的”有机的统一体。还在其1798年的Einl.Ideen中,谢林就说得很清楚,如果说,无论康德意义上的理论哲学还是实践哲学都无法企及这个“通过其自身而存在的”自然概念,那么理性却在有机体那里有机会直面“活生生的自然”这个概念,因为:

每一有机体都以一个概念为其根据。而这个概念就寓于这有机体自身内,与之根本无法分割不能分离。有机体组织着自身,因此决不只是个艺术作品,后者的概念外在于自己而存在于艺术家的知性那里。不独它的形式,而且它的此在都是合乎目的的(SW.II,S.136,黑体为原文所有)。

如果说现实的自然是从自身中把自己创造出来的自然,那么有机体也正是那种“创造出它自己,从自身中产生自己”的东西(Ibid.),所以有机体对揭示作为整个现实性整体本身的自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因此自然哲学要把有机体作为自然的现实性形态建构为从自然本身中创造出来的,像揭示物质一样,把有机体揭示为自然现实地拥有的创造性级次,并且是最高的级次。

以Weltseele中的有机体建构为例,可以发现谢林在此:

(1)坚持有机组织的先在性,强调建构不可能取传统机械论的立场,前有机体的思考根本无法接近有机自然,因为“有机体的起源作为起源,正如物质本身的起源一样,本身恰恰无法机械地去解释”(Ibid.,S.137)。建构抛开对有机自然和无机自然的区分,直接引进两种异质力量的对抗这个原理去论证作为同一性与二重性辩证中介的自然原理,让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差别化从自然的同一性原理中出现,以便动态地展开自然的整体性。由于“生命的根据是包含在对立而设的原理中”(Ibid.,S.503),在两种力量的对抗中存在着一种支持超个体的原理的肯定性力量,其包含着自然中生命最终的根据;否定性力量相反,它具有个体化功能,能够把普遍的生命原理差别化为多样和特殊的有机创造产物,因为它的作用是与有机物质的特殊性耦合的。

(2)在这个总体解释中,谢林进一步揭示出,有机的创造产物的出现都是偶然而非必然的,“因为自然并不应当必然创造这些有机组织;在这些有机组织产生的地方,自然应当已经在自由地行动;仅就有机体是在其自由中(一种自由的自然游戏中)的自然之创造产物而言,它才能激起合目的性的诸理念,并且只是就它激起这些理念而言,它才是有机体”(Ibid.,S.567)。有机自然源于偶然,因为这个起源必然不能严格地从两种基础力量的二元论中推得。起源在于组织起来的物质本身那里,它的特殊性和偶然性都与必然的两种力量及否定与肯定有关。正是这种逃避建构的否定性,使有机体成了一个自由、自动地行动的自然创造产物。自由与有机体的交互规定与有机体的合目的性共同揭示出,自然是个出于自由而行动的主体,自己组织着自己的整体性:它不但“包含无机自然和有机自然的连续性,而且把整个自然联结为一个普遍的有机体”(Ibid.,S.569)。

(3)如果说自然哲学要通过将实践优先树立为公设,提供自然法则与自由法则的统一性,那么有机体建构的任务是传达有机体的自我组织的诸级次,使得通过有机生命的总体过程所推动的全部种类及个体的生成活动也得到理解。有机体具有这个优势地位,因为它能够形成一个本身封闭的体系,体现整体这个理念,又能标志一种涵盖诸环节的多样性的秩序。所以在谢林的自然哲学思想那里,有机组织的概念比生命概念更大更包容,其不限于有生命的自然,相反可用于包括无机自然在内的不同领域的秩序原理。当多样性的部分构成为一个基于一种手段—目的关系的整体时,一个有机组织即已存在。不同于一种集合,有机组织以一种组织着的理念为存在基础,这理念自己把秩序创造出来:不是从外部,而是从内部创造出各个部分的秩序。有机组织这个原理不是别的,正是自然的理念,它正如谢林的实践优先举措所敦促的那样,是自动地、创造性地将其整体性生发出来。

谢林的自然哲学在自然的初始阶段和最后终点上都发现自然已站在对它自身的一种反思的关系中,这个发现与这一哲学的公设即作为理念的自然是一个创造性的系统是符合的。自然正是一个自己产生自己、自己组织自己的活生生的“主体的自然”。它在自身内承载自己的持存,并能够为一切显现在、出现在它之内的事物,借助于某种能够将整个自然结合在一起的原理提供一种必然的相互关联。就以上例证来看,在物质构造那里,可以说自然在对创造活动的创造中走向对自身的一种实在的自我关系,而它在自己最高的动态层面上即对有机体的建构那里,走向人与自然的关系。后一个关系已经使人的意识的生发成为可能。也就是说,考察证实,哲学在谢林的自然哲学那里走上了从现实的客观性东西到自我的道路,正如反过来,在这条通往自我的道路上总是同时能够发现自我的先验过去。

【注释】

[1]Cf.M.Rudolphi,Produktion und Konstruktion.Zur Genese der Naturphilosophie in Schellings Frühwerk,Schellingiana Bd.7.

[2]以下缩略语1.Entwurf。

[3]对此,首先要提到H.巴克纳(H.Buchner)在1994年的重要研究成果:F.W.J.Schelling”Timaeus“1794,Schellingiana Bd.4,这是对已知谢林最早的哲学文献《第迈欧研究手稿》的第一项遗稿研究,它雄辩地证明:谢林还在接受费希特的知识学的概念之前,已开始就自然的统一性的产生这个根本问题致力于与柏拉图商榷;也就是说,自然哲学切入并非如大多数研究意见所认定的那样是谢林摆脱费希特影响时期的一个举措,而是标志着谢林哲学思考开端的东西;谢林研究大家W.施米德科瓦齐克(W.Schmied‐Kowarzik)撰文”Das mssing link aus Schellings philosophischen img69 ist gefunden!“,Wiener Jahr‐buch für Philosohie XXVII(1995)认为,这证明谢林的体系哲学思考从一开始即是以其自然哲学的提问与费希特处于理论交锋中;同一作者还在1996年的谢林自然哲学研究专著中,第一个高扬了谢林自然哲学的实践动机,指出对自然的现实性总体关联的思考,在谢林那里根本上处于实践理性的优先地位之下,这个洞察对我们理解谢林对自然与自由的贯通切入点提供了关键的启示,见Schellingiana,Bd.8;此外M.鲁道菲(M.Rudolphi)2001年的谢林研究Produktion und Konstruktion.Zur Genese der Naturphilosophie in Schellings Frühwerk,Schellingiana Bd.7以Schmied‐Kowarzik关于谢林自然哲学的实践优先的观点为契机,系统地重构了谢林自然哲学的生发史,提供了谢林思想连续性的可靠证据;T.Bach 2005年主编的Naturphilosophie nach Schelling,Schellingiana Bd.17则重点梳理了谢林的自然哲学影响史。上述文献均属德语学界近年谢林自然哲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4]参见该作者著作,第18页,斯图加特2001年。

[5]参看该作者1994年著作第117、155页内容。《第迈欧研究手稿》解读工程的第一批成果已能使我们将谢林全部哲学思考的最初起点标定在自然哲学那里,而这与谢林思考的一般整体性指向是吻合的。

[6]引文参见Frank,Manfred/Kurz,Gerhard(hg.),Materialien zu Schellings philosophischen img70,Frankfurt 1975,S.110。

[7]以下缩略语Ideen。

[8]以下缩略语Weltseele。

[9]以下缩略语Einl.Entwurf。

[10]以下缩略语Deduktion。

[11]以下缩略语Wahrer Begriff。

[12]以下缩略语Aphorismen 2。

[13]W.施米德科瓦齐克认为,学界长期以来对谢林的自然哲学的误解,大部分都出于对其实践动机的视而不见;Cf.Schellingiana,Bd.8 S.23。

[14]Cf.M.Rudolphi,Produktion und Konstruktion.Zur Genese der Naturphilosophie in Schellings Frühwerk,Schellingiana Bd.7,S.11—20.

[15]参看W.施米德科瓦齐克1996年著作(Schellingiana,Bd.8),第15页以下内容。

[16]Kant‐W,Bd.X,S.323,参看W.施米德科瓦齐克1996年著作中关于康德不同的自然概念的研究,第15—22页。

[17]Kant‐W,Bd.III,S.152.

[18]谢林在这里使用的wissen(知识)是动词用法,其确切意义是“知”。为了提示先验哲学这种反思性的“知”不同于认识论意义上的“认识”,笔者在相关语境中将“知识”译为动词性的。

[19]以下缩略语Gd P。

[20]参看,M.鲁道菲的提示,Schellingiana Bd.7,S.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