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目的论作为自然科学批判

目的论作为自然科学批判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康德在§79中,首先确定了目的论在“一切科学的百科知识”中的地位:它既不在理论部门,也不在实践部门,既不是一门自然科学,也不属于神学,它只属于批判,即对判断力的批判;它对自然科学所要达到的体系性要求具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对于神学也起着一种入门引导的作用。由此足见目的论虽不能脱离机械论,但也不能混同于机械论;它不能直接去构成自然,而只是对自然的反思和对某些自然知识的批判。

第一节 目的论作为自然科学批判

康德在§79中,首先确定了目的论在“一切科学的百科知识(Encyklop-die)”中的地位:它既不在理论部门,也不在实践部门,既不是一门自然科学,也不属于神学,它只属于批判,即对判断力的批判;它对自然科学所要达到的体系性要求具有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对于神学也起着一种入门引导的作用。在§80、§81、§82三小节中,康德主要是讨论了前一方面的指导意义,而在以后直到该书的结束,康德着重探讨的是后一方面的作用。

康德在§80中重申了前面§78中所提出的原则:我们应尽可能用机械论来解释一切自然产物,但也要意识到它的局限性,在对有目的的自然物的研究中将它从属于目的论原理,把机械作用看做自然目的自组织的手段。康德以比较解剖学为例,说明对于有机体本性的洞见决不能停留于机械的量的增减,而必须从中看出物种的共同图型,并由此猜测到它们的亲缘关系和渐进的过渡关系。康德在这里接触到了自然科学中刚刚有所萌芽的进化论倾向,即所谓“自然考古学”(如居维叶所做的研究),指出他们虽然企图把生命的起源最终从机械作用中引出来,但实际上已经预先假定了起源上的目的性,不然的话就会陷入“异名生殖”的谬论。在这方面,康德是比较倾向于“预成论”的。休谟曾反对预成论说,构成一种同时具有执行能力的知性之可能性,需要有各种能力与属性合目的地共存于一个存在物中,那么又是谁将它们放进去的呢?这不是会导致对目的因的无穷追溯吗?康德认为这种反驳是无效的,因为知性并不是什么复合物,而是被视为单纯的实体。至于泛神论者和斯宾诺莎主义者,他们虽然把自然目的性归结到无所不包的单纯实体,但他们既不承认这个实体是按目的论原则发生因果作用的,又不承认这种因果作用必须设想为出自知性的安排,这就丢掉了自然目的论所必须的另外两个形式条件,使之还原成了机械论(参见§73)。

上一节讲的是机械论不能脱离目的论,在§81中所强调的则是目的论也不能脱离机械论,否则它就是空的,不能说明任何自然产物。所以有必要把机械作用看做一个自然目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至于它如何能被用做这种工具,即某种意图(目的)如何能现实地由它启动起来,这对于我们是不可知的,永远属于自在之物的秘密。在这里,康德讨论和比较了当时流行的一些对目的论的有机体原理的观点。首先是“偶因论”和“预定论”的对立。偶因论认为有机物的目的是每次都由上帝来制定的,这就会否认自然本身有可能达到任何和谐,也没有理性运用的余地,因而一开始就不予考虑。预定论中则分为个体预成论和种属预成论两种,前者(如莱布尼茨)把有机体视为另一有机体自身分裂的产物,又称“先成论”,但实际上不如称为“退行论”或“套入论”(又译为“原形先蕴论”);后者是沃尔夫提出的“新生论”,它克服了前者尚未摆脱机械论残余的缺点,不把有机体目的视为一种具体的结构方式,而是诉之于一种物理学不可解释的、按照目的概念而发生的知性的创造性。新生论在布鲁门巴赫那里的表述显然最适合康德的观点,“先成论”则由于使目的论纠缠进机械作用之中而显出许多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由此足见目的论虽不能脱离机械论,但也不能混同于机械论;它不能直接去构成自然,而只是对自然的反思和对某些自然知识的批判。

上面所讲的主要是从有机物种的原始来源及其延续(繁殖)来看有机体的目的性质,即自然的内在目的性质;但这同时也已经包含着某种外在目的关系了。康德在§82中指出,外在目的性关系有两个层次:一是有机体为了自己的内在目的而利用机械的自然来作为自己的手段,对这些手段(如土、空气、水等)而言,合目的性是从外部加给它们的,所以无机物的外在合目的性总是依赖于有机物的内在合目的性的。二是一个有机体也可以把另一个有机体作为手段,甚至二者互为手段,这首先是例如通过两性交合使有机体的内在目的得以延续(繁殖)的条件,其次它形成了生物界不同有机种类之间的稳定的生物链(生态平衡)。这就在种族方面、乃至在生物界方面产生出“最后目的”(ein letzter Zweck)这一概念(但还不是“终极目的”ein Endzweck),[2]即生物个体为了种族、为了整个生物圈都成了手段,可以被牺牲而不违背最后的目的性。但最后目的属于外在目的性,它总是相对的,例如我们总还是可以继续追问:这个种族又是为了什么呢?整个生物界又是为了什么呢?甚至即使我们把作为生物的人类放在整个生物界的顶端当做其最后目的,我们仍然不能避免从其他物种的立场上把人视为它们的手段(如跳蚤把人视为生存的手段)。这样一来,有机体的内在目的最后还是要依赖于外在目的,从而陷入盲目的弱肉强食的机械原则。自然的内在合目的性由此就在逻辑上需要设定某个绝对的“终极目的”(Endzweck)。否则,相对的最后目的在被放在人身上时将导致经验和理性的矛盾,因为我们明明看到大自然并不对人特别恩惠,而是造成了无数的灾祸和破坏。整个大地的构造、变迁和气象的变化既可适合于生物的形成,也造成了大批生物乃至人群的灭亡,这一切都是遵循机械作用,似乎人类只不过是盲目机械的自然力之下的幸存物而已。要使自然界在人眼里不被还原为一个完全机械的自然界,就必须将目的论原理从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以及有机物相互之间的互相利用的手段关系中再提升出来,使之上升到反思性的超感性原理,而不是依照弱肉强食的机械性来规定谁是自然界、有机界的统治者,这就要继续追溯自然界的终极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