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理学哲学与心智哲学

心理学哲学与心智哲学

时间:2023-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学哲学问题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除语言哲学外,心智哲学或者更确切地说,心理学哲学,是他最关注的一个领域。詹姆斯是机能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他的《心理学原理》一书是维特根斯坦手边经常查阅的重要著作之一,多次引用。克勒是完形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完形心理学》一书在当时颇有影响,维特根斯坦在《心理学哲学评论》中对克勒的观点提出不少批评。

第一节 心理学哲学与心智哲学

心理学哲学问题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除语言哲学外,心智哲学或者更确切地说,心理学哲学,是他最关注的一个领域。他在论著中没有使用“心智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ind,或译为“心灵哲学”)一词,在其前期著作中使用过“心理学的哲学”(die Philosophie der Psychologie)一词。例如,在《逻辑笔记》中,他说:“哲学是由逻辑和形而上学构成的:逻辑是其基础。认识论是心理学的哲学。”(v.1,p.23)其后,在《逻辑哲学论》中,他重述了这个观点:“心理学并不比任何其他自然科学与哲学有更相近的关系。知识论是心理学的哲学。”(v.1,p.210,§4.1121)他后来较少使用这个术语,尽管他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在他逝世后,他的友人和门生在编辑他在这个领域内的著作时,使用“心理学哲学”这个术语,如《心理学哲学评论》、《关于心理学哲学的最后著作》。

在西方哲学界,有些人把“心智哲学”与“心理学哲学”这两个术语当做同义词使用,不作严格区分。例如,1984年出版的《第九届国际维特根斯坦专题讨论会记录汇编》一书,就以“心智哲学、心理学哲学”为副标题。不过,也有些哲学家强调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例如马哥利斯(J.Margolis)在《心理学哲学》一书中认为,与心智哲学不同,心理学哲学更加注意对心理学成果进行哲学探讨。

本书作者没有把“心智哲学”和“心理学哲学”这两个概念截然区分开来,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它们都以“mind”(“心”,或译为“心灵”、“心智”、“精神”等等,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意识活动或心理现象等等)为研究对象,而且还因为心理学曾经是哲学的一个分支,19世纪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过,也要承认,心智哲学和心理学哲学作为两门学科或者两个研究领域,它们的含义有一些区别,因为它们的研究角度有所不同,各自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粗略说来,心理学哲学侧重于对心理学概念的分析,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相异之处,而心智哲学则侧重于研究感觉和理智在认识中的地位、意志自由、心身关系或心脑关系、私人感觉与私人语言等等传统的哲学问题。维特根斯坦在其论著中不仅研究上述这些传统的哲学问题,而且十分重视对心理学概念的分析,因此,就他在这方面的论著而言,使用这两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都是适当的。

“心智哲学”或“心理学哲学”这两个概念都出现得较晚,可是对“心”的问题的研究却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古希腊,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在公元前5世纪已开始研究感官的特性;其后苏格拉底提出一个与“下意识”有些相似的概念;柏拉图研究过观念的联想问题;亚里士多德提出功能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着重讨论“灵”、“魂”和“体”的相互关系问题。到近代,笛卡儿提出的身心二元论,对以后心智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引起众多争论。拉美特利用机器的功能解释人的心理活动,斯宾诺莎提出身心平行论,霍布斯涉及联想问题,洛克提出“心灵白板论”,休谟提出联想原子论,布伦塔诺提出意向性理论,如此等等。19世纪末,冯特把实验方法引入心理学,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后形成了冯特等人的构造心理学、华生等人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詹姆斯等人的机能心理学、韦特海默尔等人的完形心理学等等。他们在心理学中研究的问题与哲学家们在心智哲学中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是相同的或者相似的。

到现代,心智哲学和心理学哲学的研究都取得巨大进展,心身问题或心脑问题成为它们研究的重点。与传统的身心二元论相对立,先后出现了各种强调身心同一或心脑同一的理论,如物理主义、行为主义、功能主义等等。石里克、卡尔纳普、费格尔(H.Feigl)等逻辑实证主义者持物理主义观点,认为可以用物理语言来说明包括心理现象在内的一切现象,不仅可以把心理过程还原为脑过程,而且可以把脑过程还原为物理过程。后来他们对这种物理主义观点作了一些修正,不仅强调心理过程和脑过程是同一的,而且认为这两个过程是相互对应、相互作用的。华生等人持行为主义观点,认为行为是对刺激的反应,应当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行为,而不应用内省方法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詹姆斯、杜威等实用主义者持功能主义观点,主张把人的意识活动解释为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一种功能。后来,普特南(H.Putnam)又提出“功能同构”论等等。这三种观点都受到维特根斯坦的重视,但他并不完全赞同其中任何一种观点。他不赞同用生理学理论来说明心理现象,也不赞同用实验方法来研究心脑问题。他重视心理现象与外部行为的关系,认为对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有助于说明心理现象,但他的观点也不同于华生等人的行为主义。他对功能主义的部分观点表示赞同,对另一部分观点提出异议。后面在论述维特根斯坦关于心身问题的观点时,将较详细地阐述他对这三种观点的看法。

维特根斯坦很早就对心理学哲学问题怀有浓厚兴趣。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在剑桥大学求学时曾一度对当时刚刚兴起的实验心理学感兴趣,经常在实验室里从事一些关于音律的实验,还在1912年在当地召开的英国心理学会议上发表一篇关于音律的论文。不过,他后来转而对实验心理学持批判态度。他还一度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感兴趣,尽管他对弗洛伊德的某些观点持不同的看法。此外,在这方面对他影响甚大的还有威廉·詹姆斯和克勒(W.K9hler)。詹姆斯是机能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他的《心理学原理》一书是维特根斯坦手边经常查阅的重要著作之一,多次引用。他在著作中多次提到詹姆斯的观点,表示赞同或者提出异议,例如在《哲学研究》中对詹姆斯关于“意愿”、“运动感”、“意识流”等观念的看法提出一些简略的评论,在《心理学哲学评论》中,对詹姆斯的内省心理学提出许多相当细致的评论。克勒是完形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完形心理学》一书在当时颇有影响,维特根斯坦在《心理学哲学评论》中对克勒的观点提出不少批评。

维特根斯坦一生中都关注心理学哲学问题,但他集中精力研究这个问题的时期是20世纪40年代,他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都反映在这个时期所写的《心理学哲学评论》、《关于心理学哲学的最后著作》以及《哲学研究》、《关于颜色的评论》等著作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