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学在康德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美学在康德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时间:2022-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康德的美学知识只是他解决哲学问题的一个条件。与以往的传统不同,康德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是主体的心理能力,而不是客体的结构。对于康德来说,美学不仅是他的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他的哲学体系的完成部分。康德是哲学美学的代表,虽然在美学史上他不是哲学美学的第一位代表,然而在《判断力批判》问世后,哲学美学在德国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第一节 美学在康德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康德的美学研究不是出于对艺术的兴趣,甚至也不是出于对美学理论本身的兴趣,而是出于构筑他的哲学体系的需要。

一 美学作为哲学体系的完成

康德对艺术不感兴趣。他终生居住的哥尼斯堡是东普鲁士沿海的商贸中心,那里艺术氛围薄弱,城市里没有博物馆,也没有著名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康德不懂得造型艺术,也不懂音乐。虽然巴赫、莫扎特是他的同时代人,然而他认为音乐是“不甚礼貌的”艺术,音乐的喧嚣妨碍了严肃的理性思考。康德对文学的知识也很有限。对于美学著作康德倒是非常熟悉。他不仅知道从鲍姆加登到莱辛、温克尔曼的著作,而且认真研究过英国美学家如哈奇生、夏夫兹博里、休谟和博克的理论,也了解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学说。不过,康德的美学知识只是他解决哲学问题的一个条件。

与以往的传统不同,康德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是主体的心理能力,而不是客体的结构。他把心灵的全部能力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知是认识能力,情是愉快和不愉快的能力,意是欲求能力。《纯粹理性批判》研究认识能力,是一部认识论著作。所谓纯粹理性批判,就是对不依赖任何经验的纯粹形式的理性本身的批判。康德认为大陆理性主义和欧洲经验主义各有偏颇,他想把双方的合理因素结合起来。在他看来,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但它并不局限于经验,它不是孤立的概念,而是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判断。判断有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分析判断如“一切物体都是广延的”,物体这个概念已经包含着广延这个属性,因为所谓物体就是有广延、占据空间的东西。综合判断如“昨天很冷”,昨天这个概念和天冷没有关系。分析判断不能增加新的知识,所有的知识应当是综合判断。但是,“昨天很冷”这样的综合判断没有普遍必然性。为了使综合判断有普遍必然性,康德找出第三种判断,即先天综合判断。在数学、几何学和自然科学中存在着这种判断。例如“两点间直线最短”这一命题,既是先天的,而不是经验的判断,它具有经验所无法提供的普遍必然性;又是综合的,因为“两点间直线”是质的概念,而“最短”是量的概念。那么,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呢?康德认为先天综合判断以先天原理和感性经验相结合这种方式才成为可能的。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认识能力是知性,先天原则是规律性,讨论的是人如何认识自然的必然(即规律性,如同一律,因果律等)。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是一部伦理学著作。实践指人的意志对于对象的行动。人的行动不能单凭欲望支配,必须以理性为依据,理性提供了道德行为的规律。道德律是一种无上的命令,必须绝对服从。人们的行动如果只从道德律出发,他们的意志就是自由的。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的道德从何而来的问题,对于康德来说像宇宙本身是一个不解之谜,他感叹地说:“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愈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愈来愈大的惊奇和敬畏就愈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把世界分为物自体和现象界两部分。现象界指包括人在内的自然,这是《纯粹理性批判》探讨的范围,知性只能认识现象界,而不能认识物自体。在康德看来,物自体不能从理论上来证明,只能从实践上去信仰。《实践理性批判》就要求我们在道德上信仰物自体,从而给宗教留下了地盘。在康德的前两个批判中,现象界和物自体、自然的必然和道德的自由各自是封闭的系统,它们之间仿佛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为了在这两者之间架起桥梁,康德晚年写下了《判断力批判》。该书导论明确指出“判断力批判作为使哲学的两部分成为整体的结合手段”[2]

美学怎样联合认识论和伦理学、现象界和道德界、感性和超感性呢?康德用语言中的例子对此作了浅显的说明:美的对象属于现象界,然而我们对它们的称谓往往含有道德评价。“我们称呼自然的或艺术的美的事物常常用名称,这些名称好像是把道德的评判放在根基上的。我们称建筑物或树木为壮大豪华,或田野为欢笑愉快,甚至色彩为清洁,谦逊,温柔,因为它们所引起的感觉和道德判断所引起的心情状况有类似之处。”[3]在这些情况下,审美趣味能够从感性的现象界过渡到超感性的道德界。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知性(Verstand)的立法,自然的概念以这种立法为依据,它包括一切理论认识的先验基础。《实践理性批判》研究理性(Vernunft)的立法,自由的概念以这种立法为依据,它包括一切实践(伦理)命令的基础。《判断力批判》研究判断力(Urteilskraft),判断力是知性和理性之间的过渡环节。对于康德来说,美学不仅是他的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他的哲学体系的完成部分。康德是哲学美学的代表,虽然在美学史上他不是哲学美学的第一位代表,然而在《判断力批判》问世后,哲学美学在德国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不仅哲学家如谢林、黑格尔对美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哲学论证,而且艺术家也对自己的创作经验进行哲学思考。

二 审美判断力

除了《判断力批判》外,康德涉及美学问题的著作还有1764年出版的《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以及《判断力批判》出版后、于1798年出版的《实用观点的人类学》。后者有一章讨论了快感和不快感,论述到美感和崇高感。但是这两部著作都不像《判断力批判》那样把美学作为哲学体系的结合点来看待。我们主要依据《判断力批判》来阐述康德的美学思想。

《判断力批判》除序言和导论外,分为两部分:审美判断力的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我们马上遇到的问题是,康德为什么把这两部分放在一本书里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还得从判断力谈起。

《判断力批判》的任务是阐明判断力所依据的先验原则。康德把判断力分为两种:规定判断力和反省判断力。判断力理解一般(普遍规律)和个别(特殊事物)的联系。对这种联系的思考有两种方式:一是先有一般,然后找个别,这是规定判断,即用一般规则说明个别事物,规定它的性质。另一种是先有个别,为了个别找一般,这是反省判断。反省判断包括审美判断和目的论判断,因为这两种判断都是对个别对象所产生的感觉。康德所理解的“目的”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事物的形式符合我们的认识功能,这是形式的或主观的合目的性。根据快感或不快感判断主观的合目的性的能力叫做审美判断力。另一种是自然界有机物的结构符合自身的本质和功能,这是现实的或客观的合目的性。根据知性和理性判断客观的合目的性的能力是目的论判断力。这样,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发生了联系,“在一个判断力的批判里,包含审美判断的部分是本质地隶属于它的,因为只有它包含着判断力完全先验地作为它对自然反省的基础的一个原理”[4],这就是自然对象形式上符合我们的认识活动的原理。不研究审美判断力,就不可能研究目的论判断力。

值得指出的是,只有弄清审美判断力的涵义,才能懂得康德对美学的理解。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美学的理解与《纯粹理性批判》中的不同。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把美学理解为认识论的一部分,即关于感性的先验形式———空间和时间的学说。在该书中,“先验美学”(亦译“先验感性论”)处在“先验要素论”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则是“先验逻辑”。平行地考察美学和逻辑学的做法来自鲍姆加登。鲍姆加登把美学理解为感性认识,是对逻辑学的补充。在《判断力批判》中,美学获得完全不同的意义,它研究美、崇高、艺术活动和艺术分类。这样理解的美学已经不是认识论的一部分。它不与知性、而只与审美判断力相联系。审美判断力不以对象的概念为基础,也不产生任何概念。这样,美学研究我们特殊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由快感或不快感所决定。美学不是关于特殊的对象领域的科学,不是关于客观上属于对象的那些特殊属性的科学。美学只研究我们对那些对象的主观反省的原则,这些对象的表象引起我们的快感或不快感。这种理解决定了康德美学的若干特点:康德否定审美属性的客观意义,把审美属性归结为我们对自然对象和艺术作品的反省领域;使审美判断独立于认识和概念,把审美判断看作为由感情所决定的判断;强调对象的形式是审美快感的根源。康德认识论的基本原则是:不是客体决定人对它们的知觉的形式,而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本质决定客体对人的作用的方式。因此,康德力图揭示主体能动性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的头等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