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图式的语义学分析

图式的语义学分析

时间:2022-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先验图式起的这一作用正是语义学的作用。具体说来,先验图式是对范畴这些语形概念做出语义上的解释。这样,量的图式的先验规定使形式规定质料的建构方法进一步具体化了,这就是,时间系列的条件使数的现象成为可能。“质”的图式规定了质的范畴的可能论域在于时间的内容,即时间中所包容的感觉或知觉。康德通过对质的范畴在图式上所作的上述说明,使这类范畴有了明确的语义规定。

康德既然把范畴视为用来拼写经验的“先验语法”,视为一种语形学意义上的概念,并且认为它们仅当运用于现象之上,与感觉质料结合起来时才具有意义,他就面临着一个问题:这些经验的语形规定的范畴如何能与感性直观结合起来?用他的话来说,“直观如何被包含于纯粹知性概念之下,使得范畴能运用于现象之上?”(9)

在康德看来,这个问题的难处在于,范畴与要被包含于它之下的现象是不同性质的。因为,我们谁能在哪个现象中直接看到“实体”、“因果性”这样的东西呢?他以经验概念“盘”和纯粹几何学概念“圆”二者之间的同质性,与范畴和现象之间的异质性作了对比。他认为,“盘”与“圆”这两个概念之所以是同质的,是因为前者中所思维的东西能够在后者中得到直观。(10)不过康德用这一对比来论证范畴与现象的异质性,从而引出二者之间需要一个中介的东西——图式,却没有什么说服力。因为他所举的“盘”与“圆”之间的关系是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而非概念与对象间的关系。所以,以这个例子来说明范畴与对象间的异质性,在逻辑证明上犯了“推不出”的错误。

按照康德的思路,既然范畴与现象不同质,并且它作为经验的形式条件,又只能运用于现象之上才有意义,所以在范畴与直观之间必定存在沟通二者的东西,这就是他所称的“先验图式”。而“先验图式”之所以能够作为范畴与现象之间的“第三者”,其奥秘在于它的特殊规定性。一方面,它是纯粹的,即排除了一切经验内容的,另一方面,它又得既是理智的,同时又是感性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沟通起范畴(知性的)与现象(感性的)。

康德指出,这种“先验图式”就是时间的先验规定。因为时间无疑符合于上述的要求。首先,时间是直观的形式条件,是先天的,因而不掺杂有任何经验的规定。其次,时间一方面由于是形式的东西,而形式的东西自然是一种普遍的东西,因而依据于先天的规律,所以与构成时间统一的范畴是同质的。另一方面,由于时间包含于杂多的一切经验表象中,或换句话说,一切现象皆处于时间关系中,所以时间又与现象同质。正由于时间的上述特殊性质,因而在对它作出先验的规定时,它能成为沟通范畴与现象二者之间的中介。因此,康德提出:“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式,是这些概念能够与对象发生关系并具有意义的真正唯一的条件”。(11)

这样,我们看到,康德确认了作为“先验语法”的范畴能够与现象相联系的唯一条件就是范畴的图式。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先验图式起的这一作用正是语义学的作用。这里我们所说的语义学是在G.莫里斯所规定的意义上使用的。莫里斯把符号学划分为三个部分,其中语形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它所应用于其上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使用者的关系。用符号学的概念框架来分析康德的学说,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挖掘出它内蕴着的东西。

康德的语形方面的范畴要具有意义,必须与对象相关联,即为它提供在作这般运用时所必须遵守的规则——语义规则。语义规则按照莫里斯的规定,是“规定在哪些条件下,一个指导能够运用于对象或情境的规则”。(12)在康德的先验逻辑中,这种语义规则就是先验图式对范畴运用于现象之上,在时间系列、时间内容、时间顺序及时间范围方面的条件规定。具体说来,先验图式是对范畴这些语形概念做出语义上的解释。范畴如果未经解释,使之做出有关可能经验的先天规定,这些范畴就是没有意义的,而只是一些纯粹的思维功能。做出解释实际上就是对范畴运用的条件做出限定。通过图式这一感性的条件来限定范畴,就可以使范畴成为可以感知的,即指向特定论域中的对象的。并且,抽象的思维范畴由于有了特定的内容,而且范畴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规定,使本身具体化了,或者说,在语义上明确了,所以我们在运用范畴时,就不仅仅是局限于用它来规定出有关经验的判断形式,而且可具体用它来指导对有关现象的思维。因此康德认为,能够先天地将范畴与对象相关联,指出它们所能具体运用的情况,对之作出规定,这是他的先验哲学的特点,是先验哲学优越于其他科学的地方。(13)具体说来,量之图式规定了量的范畴的可能论域是在时间的系列方面,即在对一对象的连续的感知中,时间本身的产生(综合)。这表现为“数”。因为数目这种东西,必定是同质单位的一个又一个连续增加的表象。因此从感知的角度来说,作为内感的对象,数的表象在时间关系中就属于我们感知中所产生的时间的连续系列。这样,量的图式的先验规定使形式规定质料的建构方法进一步具体化了,这就是,时间系列的条件使数的现象成为可能。简言之,没有我们感知中时间系列的产生与延续,就没有感知现象中数的广延的量。

“质”的图式规定了质的范畴的可能论域在于时间的内容,即时间中所包容的感觉或知觉。由于认识得以直接同对象相关的直观,除了具有空间和时间这些形式因素外,尚包含有质料方面的因素,即感觉或知觉,因而“质”这一范畴在规定我们对现象的思维时,乃是针对感觉与知觉的。它涉及的是感觉或知觉的内容。但倘仅限于此,“质”这一范畴还只是空虚的思维功能,因而“质”的先验图式的作用就在于对质这一范畴做出语义上的规定,即规定它的可能的论域是在时间的内容方面,并且进而规定在这一论域中,质的含义在于感觉或知感在时间中的充实与否。如果它们充实了时间,我们便由此可知此时认识已与某一现象对象(不是物自体)相关,因为任何感觉总是某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这样,“实在”范畴除了认识论的意义外,还显示一种本体论上相应的、在时间中的存在。而“否定”范畴则表示认识对象的不存在。因为感觉或知觉一旦递减至无,这就显示了没有与它相对应的现象的存在,从而感觉也就无以产生或存在。在这里,康德是用感觉的度与量来说明、规定质的范畴的:“一切感觉都有其度或量”。(14)并且,他还从认识论的讨论中进入本体论的层次,这些都为黑格尔对上述范畴在思有合一的原则下所作的思辨提供了理论来源。康德通过对质的范畴在图式上所作的上述说明,使这类范畴有了明确的语义规定。

“关系”范畴的图式,规定了“关系”范畴的可能论域在于时间顺序,即“关系”范畴对知觉的联结是分别按照它们在时间中的常在、继起与共在做出的。具体说来,“实体”的图式是时间中实在者的恒久性。就是说,实体作为一般时间的经验规定的基体,在其他事物发生变化时,它本身是常住不变的。由于实体具有这样的性质,所以它能代表不变的、一般的时间,作为衡量、测变时间中的现象变化的东西。分析起来,康德的实体图式主要起着这么二种作用。第一,它使“一般的时间”成为可表现的。康德曾提出“时间自身”(Zeit für sich),(15)“绝对时间”(absolute Zeit)的概念,(16)并多次声言它们是不可知觉的。但对于为什么是不可知觉的理由,康德并没有给出。不过,从他的其他有关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强调的是时间的表现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承载体,这也是他之所以提出“实体”范畴的原因。它实际上表明了康德否定牛顿那种脱离物质的绝对时空。因而康德提出,“在知觉的对象中,即在现象中,必须有表现一段时间的基体”,(17)这就是在自然界的变化中保持永恒不变状态的实体。第二,它使现象在时间中的继起、共在的关系成为可以规定的。在康德看来,仅仅通过感知,我们决不可能规定经验现象的杂多是否继起的、或同时存在的。要做出这样的规定,必须有存在于一切时间中的基本的根据,即某种常驻永恒的某物。一切现象的变化,都不过是这一实体存在样式的改变;事物的一切属性,也不过是这一实体的种种不同规定。由于这些不同的属性、变化终归得存在于时间的关系中,并且由于我们只有通过不变的参照系(实体)才能测度出现象的变化,因此,实体就起着这么一种条件作用,通过它,现象在时间关系中的变化(或继起、或共在)才得以被观察和规定。而在这么做时,也就对一般时间在经验上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似乎是上述几种图式比较费解,因此康德对它们做了稍为详细的论述,而对因果性等范畴图式,康德的论述就简单得多。关于因果图式,他提到,这是现象杂多在时间中的先后相继关系,并且这种相继关系是服从于因果规律的,即只要作为原因的事物被设定了,就有作为结果的事物随之产生。共存性或相互作用范畴的图式是诸实体按照普遍的规律,在同一时间中的共同存在,并且这一共存的关系是诸实体间互为因果的相互作用关系。按照康德在“共存性”原理中的论述,这种相互间的因果关系的根源在于各实体互相包含了它方实体中所有规定的根据。这里康德再次从认识论的讨论进入到了本体论的层次。

模态范畴的图式规定了时间全体(Zeitinbegriff)、或时间范围为可能经验的论域。模态图式与前此的三类图式不同,它并不涉及经验对象,而仅涉及范畴与认识能力的关系,即规定在什么样的认识条件下,我们关于某一对象的认识是可能的、抑或是现实的、必然的。在这里,康德的划界标准仍然是时间。时间既是我们直观的纯粹形式,并且一切现象不过是我们包含于此形式下的主观表象,所以断言我们认识的对象只能是现象,与断言时间全体构成认识的范围,不过是同一论题的不同提法而已。由于时间之作为内感觉的形式条件的性质,以及这一条件在认识中的不可或缺性,因而康德得以把时间作为划分认识模态的标准。在他看来,可能性的图式在于我们的种种不同表象的综合与一般时间条件的符合。例如,互相矛盾的特性不能在同一时间中存在于同一事物内,它们只能在先后的时间中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说,它们的先后存在符合于时间条件,是可能的;而它们的同时存在不符合于时间的条件,是不可能的。现实性的图式是在某个特定时间中的存在,必然性的图式是某个对象在一切时间中的存在。这样,模态的图式就明确规定了:经验对象从其可能直至成为现实与必然,都是时间范围内的结果。以时间范围作为经验范围的划界标准,产生了下述结果,即量、质、关系的图式共同构成了科学认识的总体论域。范畴在经过图式的语义解释之后,只能按照这一解释所限定的有关语义规则,运用于可能经验的范围或时间范围。因此康德断言:“感性的图式,虽然是最初使范畴成为现实者,但同时又限制范畴,这就是以在知性之外、属于感性的条件限制范畴”。(18)先验图式的双重作用在这句话里得到了清楚的表达。一方面,图式通过为范畴提供语义解释,规定了范畴在特定的语义规则下运用于可能经验的对象,从而使范畴与对象相关,并由此获得意义,即句中所称的“成为现实”。反之,范畴如果未经图式的语义解释,则只是纯粹的语形概念,仅具有单纯的逻辑意义。另一方面,图式又通过以时间范围为划界标准,限定了范畴可能的运用范围,或给出了范畴可能的论域。范畴的运用一旦超出了这一范围,就是在经验上不可证实的,其最典型的例证是“二律背反”。你既不能确证那些对立的命题为真,同样也不可确证它们为假。通过对认识能力的批判,谨慎地守住科学认识的界限,防止理性本能的非分之想所导致的对范畴的“超验”使用,这是康德对理性进行批判的一个重要目的。

康德图式说的语义学性质,如用数理逻辑的模型论加以刻画,将能使我们对这一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模型论是语义学的现代形式,如今已构成数理逻辑的基础分支之一。之所以说它是语义学的现代形式,乃由于它在语义学突破单纯的逻辑语形学方面的研究,引入关于真、指示和意义等语义问题的研究基础上,进而用“模型”这一概念来刻画逻辑语形符号与独立存在于它之外的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让我们先简单地提一下模型论的基本要义。对于某个逻辑语句(及语句集或公理系统)来说,如果能找到一些事物,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得这些事物及其关系能满足那些逻辑语句,或使它们为真,我们就称这些事物及其关系是这些语句的模型。因此,模型的结构包含了如下两个部分:一是模型的论域,它是由逻辑语句所关涉的诸个体组成的集合;二是模型中的关系,它是与语句中所包含的关系(由谓词所刻画)相对应的。

模型的上述结构表明,对逻辑语形符号作语义解释的关键在于为前者确定一个明确的对象领域,这一领域中对象间的关系能够满足语形符号的要求。我们把这个结构同康德的图式理论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康德的这一理论正好满足了模型结构的这两项条件。首先,从论域方面说,康德的量、质、关系这三类图式,分别确定了时间系列、时间内容、时间顺序为相应范畴的各自论域,并且模态图式最终确定了时间的全体范围为所有范畴的论域;他一再警告,范畴不能超越此范围作非分的运用。其次,这些论域中对象间的关系,如时间系列、时间内容、时间顺序的关系,既为相应的范畴的“先语验法”所规定,同时又能使这些范畴所要求的现象间的综合关系得到满足。特别地,假如我们挑选出其中最具直观性质的因果图式,它在时间顺序的论域中所规定的时间的先后关系,能使我们对康德的图式所具有的语义模型性质,有着较为直观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