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岛市文化体制改革进展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青岛市文化体制改革进展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7年青岛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新增试点地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改革发展工作,摆上全局重要位置,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统筹文化发展,确立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新理念。出台了《青岛市“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制定《青岛市“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科学规划了今年五年文化建设工作。

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

2007年青岛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新增试点地区。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中央领导李长春同志来青考察调研文化体制改革时提出的“三改一加强”重要讲话精神和刘云山同志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期间调研我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时提出的“建设文化青岛”的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文化强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文化青岛建设战略打造文化强市的决策部署,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全面推进的总要求,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实施六大文化带动战略,推进五大文化融合,抓住关键、突出难点,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围绕打造文化强市总体目标,全面实施“文化青岛”建设新战略,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按照“坚持一个核心、突出两个重点、运用三种力量、抓好四个关键、实现五个一批”的文化体制改革思路和建设“两个中心”、构建“一城一带六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实施人才强文、科技兴文、品牌提升、龙头拉动、项目带动、文化走出去的六大文化发展战略,采取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会议推动、召开全市会议部署、出台年度改革指导性意见推进、明确改革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开展文化产业振兴年和举办文化产业节会活动、借助全国和省文博会推动等多项举措,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绩。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走在全国前列。2010年在我市圆满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现场推广了我市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经验。2011年4月,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2011年6月1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高度肯定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2011年8月10日,在青岛召开的全国“扫黄打非”工作会议上,推广了我市“文化环保”青岛模式,荣获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先进单位称号和全国“扫黄打非”先进集体。文化产业走在全国前列。2008年9月,我市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经验交流会上,书面介绍了《加快建设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经验。我市现有命名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个。2011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10亿元,同比增长2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7%,成为我市支柱性产业。

一、创新文化改革发展新理念,加强领导和科学统筹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改革发展工作,摆上全局重要位置,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文化青岛建设打造文化强市的意见》,统筹文化发展,确立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新理念。

(一)确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新理念,统筹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努力培养城市的文化自信,做到在文化的改革发展中始终立足本来、学习外来、创造未来。清醒把握自身文化建设上的局限和不足,在更广的视野、更高的起点、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和发展文化,培育具有青岛城市特色的文化发展新优势,努力在文化竞争中走在前列。二是政治责任到位。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相协调,不断提升整个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形成最根本、最持久、最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工作落实到位。把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党政齐抓。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形成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合力

(二)确立文化引领城市发展新理念,统筹城市科学发展。一是确立了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引领着城市前进的方向,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二是确立文化引领城市发展的总要求,坚持以世界眼光谋划青岛文化发展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青岛文化发展水平,以本土优势彰显青岛文化特色,把文化青岛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载体和抓手推动文化全面融入并引领城市发展。三是提出突出海洋文化特色,发展蓝色文化产业,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多项措施。

(三)确立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合的新理念,统筹文化改革发展。坚持大文化大融合理念,全面推动文化与经济增长、城市发展、社会进步相同步,让文化更加深入地融入城市、融入生活,成为青岛显著而独特的城市标志,不断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出推动文化与工业、农业、科技、金融、旅游、城市规划等相关产业融合六项举措,推动文化与群众消费融合,开办教育、培训、休闲、演艺等三项措施。出台了《青岛市“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制定《青岛市“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科学规划了今年五年文化建设工作。

二、加强领导和宏观统筹,形成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合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改革发展工作,始终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文化强市科学发展的总体部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体系,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一是领导重视,具体指导。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定期听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专题汇报,对文化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坚持每年定期到基层调研,具体指导文化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工作,去年以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先后4次到宣传文化系统调研,对文化青岛建设做出指示。二是加强领导,大力推动。始终把改革发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去年以来,先后10余次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专题会议、市委专题会议、全委会议研究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研究贯彻落实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和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振兴大会精神,提出提高对文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加快建设“文化青岛”、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各项任务、推动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和加强领导等七个方面的措施,确立了文化青岛建设新战略,建设文化青岛新目标。2010年12月29日,召开市委十届十次全委会,确立了“十二五”发展主要目标,提出创新青岛、文化青岛、和谐青岛、开放青岛、宜居青岛建设五个青岛建设,要求文化青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明确提出要把文化青岛建设作为我市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全力抓紧抓好。三是全面动员,系统部署。2008年4月,召开了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全面系统规划了“十一五”期间我市社科理论、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部署了我市文化改革发展任务。2009年12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机构改革工作会议,进一步部署文化单位的机构改革和体制改革工作。去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后,迅速召开了全市宣传部长会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领导小组会议传达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筹备文化青岛建设会议、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等六大措施,全面部署我市文化建设工作。四是采取新举措,推动改革发展。05年以来,采取新举措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了《青岛市关于开展文化建设年活动的意见》、《青岛市关于开展文化产业发展年活动的意见》、《青岛市关于开展文化产业振兴年活动》等文件,组织开展了文化建设年、文化建设年活动、文化产业振兴年三大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围绕体制机制这个重点,不断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

(一)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文化管理体制

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体制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我市注重从加强改进党的领导和转变政府职能两个方面创新体制机制。

1.建立领导新体制、新机制、新制度,党对宣传文化领域的领导得到加强。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调整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国有文化资产监管制度、文化行政执法协调制度、办公室工作协调推进制度等;完善了党委引导、奖惩、责任、调节、监督等机制,建立了政策引导、资金引导、奖励激励等制度,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的领导体制和市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运行机制。研究制定青岛市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协调组织市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组建工作。建立了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与国家开发银行青岛市分行支持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新机制。

2.政府文化行政管理职能实现根本性转变。

一是组建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整合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市广播电视局的行政管理职能,组建市文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不再保留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市广播电视局。实现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根本性转变,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根本性政变,克服了条块管理、政企、政事不分的体制性障碍,建立起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

二是建立起新闻出版管理新体制。调整新闻出版管理体制,2007年4月市新闻出版(版权)局与青岛出版社实行分设,分别成立市新闻出版局、青岛出版社。2009年3月18日,将新闻出版行政职能划归新成立的市文广新局,青岛出版社在全国城市出版社中率先整体转企改制成立了青岛出版集团,全面实现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推动了新闻出版事业繁荣和出版发行印刷产业快速发展。2011年,青岛出版集团全年销售收入和总资产双双超过18亿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117%亿元,在全国出版社中综合实力位居第19位,全国副省级出版社1位。

三是改革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组建了新的市广播电视台。将市广播电视局行政管理和执法职能剥离,分别划归新组建的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组建了市广播电视台,为市政府直属正局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按照宣传业务与经营两分开的原则,在市广播电视台组建下属青岛广电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市广播电视台的产业经营工作,重组了青岛有线网络集团公司,进一步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加快发展。2010年,全台总资产达到23亿元,全台总创收突破11亿元,再创新高,较前一年增长15%。其中,文化产业完成创收近4.8亿元,较前一年增长33.28%。

四是组建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实现文化市场统一执法。整合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市广播电视局的行政执法职能,组建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实现了对文化市场的统一管理、统一领导、统一协调,提高了执法效能。改进文化市场执法领导,调整充实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领导小组,改建为市文化市场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组织文化、文物、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和版权等方面的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加快转变行政执法职能,确立了我市围绕“1711”的执法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大文化、大市场、大执法”的基本思路,大力推进“文化环保城市”品牌建设,构建起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新格局,我市经验做法,由人民日报内参刊发,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作出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

四是组建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整合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市广播电视局的行政执法职能,组建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实现了文化市场统一执法,提高了执法效能。改进文化市场执法领导,调整充实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领导小组,改建为市文化市场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组织文化、文物、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和版权等方面的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构建起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新格局。

五是政府文化行政管理方式明显改进。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在市行政政务大厅设立审批窗口,全部实行阳光审批,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达到100%。文化新闻出版部门撤销、减少、合并、下放政府审批事项37项,缩短审批时间,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社会服务职能,加大对全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出台《非公有制资本投资青岛市文化产业有关政策指导目录》、《外资投资青岛市文化产业有关政策指导目录》,有力地引导社会资本和外资投资我市文化产业。打造面向世界和全国的发展平台,建立面向世界的赢森国际门户网站、区域性青岛市文化产业推介网及利用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山东省文化产业博览会两个文化产业交易平台。建立起区域性产业交易和发展平台,已组织开展七届青岛动漫艺术节、七届中国(青岛)国际包装印刷技术设备展览会暨成果展、中国青岛海洋节、两届中国国产电影交易会等节会,为社会搭建了发展平台。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市文广新局在办文化向管理文化方面有了明显转变,先后出台《青岛市文化创意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文化事业统计体系》等文件,指导了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事业和产业发展。推进文化与资本融合,探索建立青岛市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青岛市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建立文化创意企业中介服务机制。成立青岛市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和青岛市文化创意人才交流中心。

3.建立文化改革发展政策体系。积极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按照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投入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则,研究出台《青岛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青岛市事业单位转企改革工作的有关问题的意见》、《青岛市金融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青岛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等文件,形成人事、财政、税收等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2008年我市首次设立了5000万元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大突破,培育了合格文化市场主体

坚持把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采取转企改制、股份制改造、整合资源、战略合作等形式,提出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书等方式推进转企改制,目前我市共有11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9家文化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新组建五大国有文化传媒集团,新成立33个国有文化企业。

1.新组建五大国有文化传媒集团。大力培育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集团主导作用,今年1月,我市新组建了青岛广电影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广电影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演艺集团有限公司、青岛网络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出版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五大国有文化传媒集团,在改革方面迈出新步伐。

2.加快推进文化演艺单位转企。市歌舞剧院、市民族艺术剧院、市曲艺团、市京剧院、话剧院等5家院团转企业,分别成立了青岛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青岛京剧院有限公司、青岛话剧院有限公司,院团基本完成改革任务,正在加快组建青岛演艺集团。

3.报业集团转企迅速。2006年,青岛新闻网将经营性业务剥离,转企改制成立青岛新闻网络传播有限公司,产业达到快速发展,销售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其销售收入由2006年的650万,快速增长到2011年的6000万元,进入全国一流城市新闻网站行列。2008年,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日报发行处和早报发行处整合,转企成立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发行有限公司,建立了统一、高效的市场发送体制。2009年12月,2008年,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日报发行处和早报发行处整合,转企成立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发行有限公司,建立了统一、高效的市场发送体制。2009年12月,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所属《老年生活报》与省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合作(该基金会出资300万元和价值40万元的省老年旅行社作为出资),成立青岛老年生活报传媒有限公司,拓展山东乃至全国老年报业市场,成为全省首家转企改制的非时政类报纸。目前,正在推进青岛画报、读报参考转企改制注册工作。改革以来,新成立文化企业11个。

4.新闻出版事业改革领先。2009年8月,青岛出版社整体转企,成立了青岛出版集团,这是我国城市出版社中第一家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认定的整体改制出版社。集团成立以后,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确立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等目标任务。积极抢站新高地,建设了新媒体出版基地和数字出版基地,着力提升出版实力。新成立青岛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5个国有文化企业。

5.市广播电视台转企稳步推进。2009年9月,青岛广播电视台所属青岛广播电视报社转企改制引进社会资本,成立青岛广电传媒有限公司。新成立17个国有文化企业。

6.文化企业改制工作成效明显。2007年以来,青岛新华书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人民印刷厂、老年生活报有限公司、青岛广播电视报社有限公司、广播文体音乐频道栏目、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等9家文化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中逐步做强。其中,青岛新华书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就成功进行了股份制改造,2008年又进行了二次改制,产业实现快速发展,2008、2009年销售额分别达到7.6亿元和8.6亿元,被国家人事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先进集体。2007年青岛人民印刷厂全面改制成立了青岛人民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8月8日在美国纳斯达克创业板成功上市,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成为我省第一家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上市文化企业。

7.加快培育战略投资者。培育战略投资者取得初步成效。重点培育了青岛日报报业集团、青岛出版投资有限公司、青岛广电海智投资有限公司三大投资公司。去年,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向外投资835多万元,青岛广电海智投资有限公司向外投资3006.5万元,青岛出版在深圳投资2000万元。

(三)实现事业产业两加强

体制决定发展,没有宣传与经营,就没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青岛日报报业集团积极推进宣传与经营“两分开”,设立编辑委员会、经营管理委员会,建立起统分结合的组织架构。实行分报经营管理体制,对集团所属经营性单位全部实行了公司化运作。新成立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印务有限责任公司、新闻书画院有限公司、良友书房等7个经营性公司。市广播电视局建立起事业板块和产业板块分类管理、分开运行的新体制新机制。将可经营性资产分离出来,形成产业板块,组建了广电数字移动有限公司、广电影视有限责任公司等经营性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推进制播分离,对交通、体育、美食、生活、娱乐等经营性栏目实行市场化经营,成立了青岛广电中视文化有限公司(满汉全席)、青岛同步广告有限公司(SAMRADIO)、青岛紫竹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青岛维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青岛中视文化有限公司、青岛广电艺播影视有限公司等12个公司,形成节目内容制作市场化。

(四)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机制决定活力。文化新闻出版单位主动适应市场,积极引入市场手段,激发内部活力,普遍推行了干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健全了岗位目标责任制。

1.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推行干部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改进和完善以绩效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制度,加强对收入分配的管理,建立起重绩效、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机制。采取职工持股、期权奖励等形式,让职工进行产权参与,使职工与集团结成利益共同体。实施职工成才计划,培养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和优秀传媒经营管理人才等专业拔尖人才。进一步完善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合理配置人、财、物资源,推动战略发展目标实现。

2.市广播电视台调整管理运行体制,完善目标管理、节目评估、成本核算三大机制,构建统分有度、配置优化、灵活高效的机制,增强内部活力和媒体核心竞争力。完善中心频道制,推进“台—频道(频率)—制片人”的扁平化管理;实行全员聘用制,采取全出竞进方式,推行干部竞争上岗,签订聘用合同,实现人力资源从单位人—社会人—岗位人的转变。业务岗位实行“首席制”和“业务主管制”,培养业务骨干,为队伍建设树立正确导向。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进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分配方式,实行岗位工资制,档案工资与实发工资相分离分配办法,工资按照所聘岗位确定。完善频道总监负责制,以频道作为生产单元和利润中心,建立健全成本核算体系。深化考核机制改革。推进内部经济核算体系建设,完善以政治导向、节目收听收视率、经营收入和利润、运营成本为主要指标的运行考核机制。

3.市文化局坚持两个面向,采取“养人”变“养事业”,推行聘用制度和内部企业化管理。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基本原则,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多元化分配方式,坚持分类管理、放权搞活的原则,不同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分配办法,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的办法,有效调动了院团人员积极性。

4.青岛出版集团实行人事代理制、目标责任制管理,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形成规范的考核激励机制。目前,我市宣传文化系统已建立起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

(五)构建起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文化市场是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是繁荣文化产品的重要渠道。我市积极发挥文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着力建设和打造国际和区域性文化市场,形成国际、区域、农村三种类型文化市场。一是发展专业性文化市场。按照专、精、特、新的要求,建成了青岛国际工艺品城、山东路古玩城、李沧同源书画、胶州、平度和莱西水沟头胶南西海岸书画交易中心等九大文化市场,形成文化产品、人才、产权等多种类型文化市场。其中,青岛国际工艺品城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成为北方最大的工艺品和饰品市场。二是构建区域性文化交流中心。建成青岛文化街综合文化市场,年销售额超过7亿元,2006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青岛出版集团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占地60亩辐射全国的现代化青岛翰墨泉图书物流中心。开办了我国首个时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运用九国语言辐射多个国家。三是组建文化产业行业协会。按照“行业自愿组建为主,政府推动为辅”原则,引导推进文化产业行业建立协会,先后成立了青岛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青岛动漫创意产业协会、青岛音像协会、青岛出版行业协会、印刷行业协会等11个行业协会,加强了行业自律,维护了行业自身权益,规范了行业行为,促进了行业发展。四是加快构建营销体系。建立了青岛音像总汇有限公司、青岛爱书人音像分销有限公司、青岛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国美音像等4家图书音像制品营销连锁店;形成了新世纪、新影联和万达等三条电影院线。

(六)文化“走出去”始终位居全省第一位

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主动占领国际文化市场,扩大中国文化在国外影响力,是我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出台了《青岛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意见》,明确了文化走出去措施和扶持政策。建立推动文化“走出去”机构。成立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文化新闻出版部门管理、市政府有关部门支持的组织协调机构,明确职责和任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对外文化交流与交易平台。组织开展中韩、中日、中法、中德等文化周,借助“相约奥运,扬帆青岛”环球推介、山东省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活动,积极宣传推介青岛市文化产品和服务。搭建团体协会交流平台。积极利用贸促会、侨联、协会等组织,推动文化产品走出去。文化产品出口能力进一步增强,每年出口达到百亿元,组织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百余项。

四、围绕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这个重点,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动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积极创造新优势,创新发展路子、创新发展模式,壮大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坚持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与经济、与社会、与科技、与海洋、与旅游五融合,积极推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骨干文化企业、产业基地(园区)、产业品牌、重点产业建设,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一)着力打造发展环境,形成软文化生产力。积极发挥市委、市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坚持规划先行、政策支持、专项资金扶持、提供公共服务等办法,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科学统筹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制定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化产业专项规划。积极落实《山东省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制定《青岛市关于加快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在土地安排、重点项目推进、文化产业技术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努力为社会提供全方位服务。设立文化产业推介网、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库、建立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库、重点文化企业档案等,为推动发展搭建平台,打造了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着力培育创新型文化企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10+100工程”,采取深化改革、整合资源、跨地区经营、引进资本等方式,培育和发展龙头文化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在影视传媒、文化产品研发制造、文化创意等产业,共培育91家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文化企业,形成30个自主创新能力好的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出青岛新华书店集团、青岛同步传播集团、青岛新闻传播网络有限公司等10强国有骨干文化企业。积极鼓励扶持民营和外资文化企业发展。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搭建平台、融资服务等措施,推动了民营和外资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培育出青岛麒龙文化有限公司、青岛中联建业集团、青岛文化创意投资有限公司等30强民营文化企业和青岛世正集团、青岛奥宇工艺品有限公司、青岛吉森乐器有限公司等10强外资文化企业。

(三)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走集约发展路子,着力发展主题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形成建设文化创意区市、打造品牌基地园区、发展特色文化街、建立产、学、研、用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创新基地、培育文化科技研发推广基地、建设外向型文化产业出口基地、建设民俗文化城、构建产业集聚区等多种发展模式。坚持以建设品牌文化产业基地(园区)为重点,着眼于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群,每年推动2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推动过千万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50多项。先后建成国家级青岛动漫创意产业基地、青岛文化街、青岛双国标移动数字电视示范基地5个。建成中国国际版权交易中心、青岛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金王蜡烛工业园等8个国际性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全市共建成36个文化产业基地园区,有力带动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特色文化街,打造了海云庵民俗文化街、青岛啤酒文化街、青岛国际红酒街等17条特色文化街区,拉动了群众文化消费。

(四)实施科技带动战略,走自主创新路子,初步构建起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成海信多媒体国家研发实验室、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青岛示范基地、动漫产业核心技术国家地方联合研究中心等三个科国家级技研机构,新引进中国数字化舞美工程实验室。创立了青岛数字动漫研究院、青岛恒星集团动漫学院、凤凰岛影视动漫创意城、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10个产、学、研、用一体文化产业创新基地。培育青岛无线传媒有限公司、青岛出版传媒有限公司、青岛新旋律动漫有限公司等10个龙头文化创新企业和集团。出台青岛市支持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五)实施科技带动战略,走自主创新路子,初步构建起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成海信多媒体国家研发实验室、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青岛示范基地、动漫产业核心技术国家地方联合研究中心等三个科国家级技研机构,新引进中国数字化舞美工程实验室。创立了青岛数字动漫研究院、青岛恒星集团动漫学院、凤凰岛影视动漫创意城、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10个产、学、研、用一体文化产业创新基地。培育青岛无线传媒有限公司、青岛出版传媒有限公司、青岛新旋律动漫有限公司等10个龙头文化创新企业和集团。出台青岛市支持文化科技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六)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着力塑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品牌,形成文化产业品牌体系。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品牌是一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也是提升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市把打造文化产业品牌作为品牌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围绕打造“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三大城市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产业产品、服务和节会品牌。重点培育了青版图书、世正乐器、创新科技、达尼油画等产品品牌;创意100产业园、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红酒博物馆、青岛文化街等园区品牌;“公信文化”市场、环保城市执法、“书海情深”、浩风文化等服务品牌。探索了打造特色文化街品牌。用青岛的城市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街文化”品牌。青岛文化街、青岛啤酒街、青岛红酒博物馆、浮山所1388文化街、海云庵民俗文化街等十余条特色文化街,已经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新亮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